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

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高一语文上学期理解性默写汇总(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理解性默写汇总(附答案)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劝学》篇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5.《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6.《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8、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劝学中的“,。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9、“,。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0、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1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师说》篇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练习《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近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仰视:“_____________ ”;俯瞰:“___________ ”。

总结:“_________________ ”。

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5、“恰”字,统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巷》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练沁园春长沙》1、诗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诗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诗句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面对大千世界发出慨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4、诗句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以“恰”字统领的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雨巷》1、描写雨巷特点的诗句:“雨脚轻踏,花径狭窄。

”2、诗人反复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XXX时时催,丁香结伴花。

3、在“我”的长久期待中,终于XXX走来的诗句:“终于她来了,静如初见。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青衫湿罗裳,XXX 鞋。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轻袅袅,缓步过,青袍湿,双脚罗。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1、我一个人撑着油纸伞,在漫长、孤寂的雨巷中彷徨。

2、她的颜色、芬芳和忧愁都像丁香一样,在雨中哀怨、彷徨。

3、她和我一样,默默地走着,冷漠、凄清、惆怅,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

5、她像梦一般地飘过,我身旁飘过这位女郎;她静默地走远,走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了这条雨巷。

6、在雨的哀曲中,她的颜色、芬芳和太息般的眼光都消散了,丁香般的惆怅也消失了。

1、那河畔的金柳,在夕阳下像新娘一样美丽,在波光中闪烁着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

2、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轻盈地舞动,在康桥的柔波中,我愿意做一株水草。

3、那榆荫下的一潭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躁的水面上,沉淀着梦境般的彩虹。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6、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7、《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有力的特点)10、“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

)12、以设问结尾,巧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并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13、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16. 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5、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6. .写雨巷特点的诗句是:,,7. 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己的这种心情。

9. 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12.追寻。

13. 诗人挥手作别,悄然离开,不愿打破康桥的宁静,只想留下深情的眷恋的诗句14.写我与康桥离别时“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是:。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练习(古诗词诵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练习(古诗词诵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古诗词诵读)《静女》1.《诗经·邶风·静女》语言浅显生动,情趣盎然。

“”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

2.《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描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的焦急神态,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3.《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以男子之口,说有一位娴静美丽的姑娘,约他到城角楼上来见面。

4.《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表达对女子的喜爱,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5.《诗经·邶风·静女》中写静女赠送的彤管很漂亮,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美丽的句子是“,”。

6.《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写娴静美好的女子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

7.8.《诗经·邶风·静女》中“”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写男主人公见不到女子,以手指挠头,原地徘徊。

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

《涉江采芙蓉》1.《涉江采芙蓉》中“?”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2.《涉江采芙蓉》中“,”两句,用不写此处写彼处的“悬想”方法,写远方的丈夫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绵延无尽的路途。

3.《涉江采芙蓉》中“,”两句明白晓畅,表现出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4.《涉江采芙蓉》中“,”两句,以花喻人,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营造了清新高洁的意境。

5.《涉江采芙蓉》中“,”两句,承“所思”、“远道”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

6.《涉江采芙蓉》中“,”两句,写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

必修一 理解性默写空白

必修一 理解性默写空白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第一课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 , 。

2.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描绘群山被经霜的枫林遍染和船只竞相疾驶的湘江寒秋图的句子是:, ; , 。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如此描绘了湘江秋景:, ; , 。

4.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这一问表现出词人博大的胸怀。

5.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故地重游,引起他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一句是:。

6.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回忆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革命斗志旺盛的句子是:, ; , 。

7.毛泽东《沁国春长沙》“,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8.在《沁园春长沙》中,号召革命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的两句是:, 。

第二课雨巷1.《雨巷》用丁香花这一意象来描述女性形象的诗句是:, , 。

2.戴望春在《雨巷》中描写的那个姑娘与丁香有太多相似点,诗中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第三课再别康桥1.在《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通过柳树来写康桥的温柔之美,表达对康桥眷恋的句子是:, ; , 。

2.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用比喻手法描写了康河边的柳树:“, ; , 。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把康河边的柳树形象地比喻成美丽的新娘的两句是:, 。

4.《再别康桥》结尾处表现作者离开时不愿惊动康桥的句子是:, ; , 。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1.“东道主”一词最早见于左丘明的《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 ; , 。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1.由李贺《燕门太守行》中“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联想到《荆轲刺秦王》中写易水诀别的那句“, ”。

2.《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的情景传唱至今。

当时荆轲唱道:, 。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诗句是:, 。

4.在《荆轲刺秦王》中,“, ”描写了前来为荆轲送行的人听到高渐离和荆轲慷慨悲歌后的反应。

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必修一、必修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一、《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2.《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5.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

6.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

远看:“,”;近观:“,”;仰视:“”;俯瞰:“”;总结:“”。

7.《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诗句是:“,”。

8.毛泽东同志年轻时候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集中概括了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诗句是:“,”。

9.蔑视权贵的句子:“”。

10.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并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雨巷》1.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

三、《再别康桥》1.《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

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句是:“,”。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油油的水草多情可爱的诗句是:“,”。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

四、《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段1.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背诵默写练习
《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恰”字,统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
1、写雨巷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3、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4、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5、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6、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再别康桥》
1、实写康河美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虚实结合、象征手法,说明梦境是美好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再别康桥时诗人的动作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3、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荆轲刺秦王》
1、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在临别时宾客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在临别时宾客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记念刘和珍君》
1、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批判“庸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揭露反动政府对爱国青年的诬蔑和反动文人对爱国青年的中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抒写作者对反动派极为愤慨的心情,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真的一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3.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4.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