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要学会外圆内方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为人处事要“内方外圆”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为人处事要“内方外圆”曾国藩,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考察曾国藩的一生,基本达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虽然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存在争论,却已堪称圆满。
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
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珍视。
1、行善才能心安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曾国藩家书》咸丰八年十一月廿三日与诸弟书大意:祸福由天主宰,善恶则由人主宰。
由天主宰的没有办法,只能顺从;由人主宰的,则能做到一分是一分,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人生启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是要“听其在天”的。
但为善还是作恶,是人自己就能决定的,是“尽其在我”的落脚点。
善恶是人世间的一大主题。
其中很多纠结。
有人抱怨,好人不长命,祸害遗万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也有人说,很多乞丐其实都是骗人的。
网上还经常爆料一些慈善机构的黑幕。
但我们还是应当坚定这颗善良的心,怀着善念,多行善事。
如此则心安,心安则是最大的福气。
2、思路决定出路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家书》同治二年七月廿一日与九弟国荃书大意:只要是办大事,就以见识为主,以才华为辅;只要是成大事,就人的谋划因素占一半,天意的因素占一半。
人生启示:后半句就甭解释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前半句貌似也平常,办大事当然要有才识,要能干、会干。
但要注意的是,曾国藩强调“识”是主要的。
识就是思想、思路。
这是因为,思路是行动的方向,方向错了,努力越多偏离目的地越远。
所以做事之前,好好想想,想清楚再去做,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3、细节决定成败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
——《曾文正公全集》【四】批牍卷四同治六年丁卯岁四月起,金陵督辕大意:自古有才能的人,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根源就在“疏密”二字上。
为人处世的5种方圆

为人处世的5种方圆一、为人处事外圆内方——才看上去自个为人正直真诚实在一个人要是不诚实就会被他人所孤立,如何才能做到真诚实在呢?就得要你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做到内外圆内方了,也就是对自个必要要有基本准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礼节和原则,而对他人呢就可以懂得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方法和的技巧。
只有这样,你在人际交往上才能够做得满面春风!二、管理决策对上方对下圆——要考虑好上下两边的关系很显然,你在这儿的位置是处于正中间。
故此你得充分发挥的功能是上通下达,由此有关于管理决策,你就可以做到对上方对下圆。
既能让上级领导对你产生信任度,又不让下属对你发牢骚抱怨。
由此你的人际交往百分百不会差,另一方面,你自个的身份地位也会有一定的提升的!三、与人相处对自己方对他人圆——要让他人的舒服一点故此你也就不可以拿大量的礼节、基本准则去强制性要求他人,你可以要求的只能是自个而已。
正确对待他人需做到讲究方式方法的技巧,让他人感觉跟你一块儿沟通交流特别的舒服,你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特别的和谐温馨,与人相处才会变得越来越顺畅。
要不然的话,分歧一定会接二连三的!四、鼓励激励神方形式圆——充分发挥出更强的作用第一步在鼓励激励上必要要做到基本准则无误,礼节适宜,要不然就会造成他人对你的厌烦,甚至可能也就是强烈反对。
第二步呢,就可以让自个的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变一点,不要太死脑筋。
这也就是鼓励激励上的神方形圆!这对你的与人相处,将会充分发挥特别重要的影响功能,万万不可以轻视!五、对他人内圆外方---要懂得维护个人利益这儿的个人利益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指的是你在内部事的个人利益,第二个过程指的是你在外布施的个人利益,而这儿的内部外部的参照规范也就是以企业为基准的。
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你得懂得更强的维护同事的个人利益,而在企业外部呢,就可以懂得维护企业的个人利益!。
方与圆处世之术

方与圆处世之术做人当如铜钱,外圆内方。
小小的铜钱总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外圆内方。
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
圆,就是处事老练、圆通、善用技巧。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如果总是八面玲珑,圆滑头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谁还愿与种种人打交道呢?做人就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放,外圆而内方。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是这种人生哲学的典范。
周总理故事太多,举一例为证。
有一回,有个外国记者问周总理:“新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的挑衅性特别明显。
周总理在此时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他回答:“有!在我国台湾省。
”这里就蕴涵着“外圆内方”的哲学了:“外圆”在对外国记者的尊重,正面作答,以诚相待,圆通而不失礼;“内方”在于申明了“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内陆淳朴的民风,以及收复台湾后还其安宁清明的信念,尽显大家风范,华夏威仪。
“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事失机者,多执拗之人”。
方和圆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
过分的方正是固执,会四处碰壁;过分的圆滑是世故,也会众叛亲离。
所以做人的制高点是外圆内方,就是行欲方而智欲圆。
真正的“方圆”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
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
“方”也好,“圆”也罢,都要有一个尺度,有一个界限。
我们该如何面对“方”与“圆”的问题?陶渊明不肯因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辞官还乡,虽然给后人留下不少诗词,但他胸中治国安民的才华却没有了施展的机会。
同样是清官,郑板桥却是采取的忍让策略,以自己的智慧来和那些贪官周旋,做了不少好事,这无疑是“方”和“圆”留给后人的思考。
为人处世可外圆内方,方与圆要各守疆界,才能恰到好处。
掌握好人生的方与圆,也就把握好了人生的“度”。
“方”乃是做人之根本,“圆”乃是立世大道。
外圆内方,是禅宗圣人的大智慧、大哲学。
方中有圆,圆中存方,方方圆圆,方圆相济。
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
"外圆内方"是一种处世之道,它强调在外表上保持温和、友善、包容的态度,同时在内心上保持坚定、果断、自信的决心。
以下是关于"外圆内方"的详细解释。
首先,"外圆"意味着在社交场合中保持温和、友善、包容的态度。
这种态度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受欢迎,从而增进人际关系。
当我们表现出友好和包容的态度时,我们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内方"意味着在内心深处保持坚定、果断、自信的决心。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我们都应该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受外界干扰。
内心的自信和坚定,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时更加镇定自若,更加果断地做出决策,从而更加成功地应对挑战。
"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强调了在外表上保持友善和包容,但在内心上保持自信和坚定。
这种处世之道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
也谈为人处世之道——内方外圆

也谈为人处世之道——内方外圆也谈为人处世之道——内方外圆《周髀算经》里有言:“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古代曾以圆方作为天地的代称,寓意为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永葆恒久的生命力。
“圆”,是中国道家通变与趋时的学问。
而“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可以说,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内方外圆,是精辟的为人处世原则。
它并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
这其中,“内方”,表明了对自己理想、原则和信念的坚持,而“外圆”,则表述了与周围环境融洽协调,以减少阻力和矛盾。
“方”,乃为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
方在圆中,圆融于方,两者相互交融。
总之,合理运用“方圆”之道,就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超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
一、“方”是为人之本“方”,是人格的自立、优秀的品质与价值的彰显,是对人类文明的坚定追求。
纵观古今中外,最受欢迎、最受爱戴的人士,无不具有着“方”的痕迹。
如果没有“方”的灵魂,人就会有悖于社会伦理,就会遭到众人的唾弃。
成功学家说,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会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
因此,“行方”,就要为人正直如山、诚实守信、谦逊宽容及互敬互助。
1.正直如山正则“品”端,直则“人”立。
正直,此乃公正坦率也。
它是人生的脊梁,是立世的风骨,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体现着智慧与境界。
往往,正直的人,堂堂正正地做人,清清白白地做事;义无反顾,对的果敢坚持,错的果敢反对。
这样,洁身自好,冰清玉洁,就是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样,腰杆硬,底气足,就是战斗力。
倡导正直品质,支持正义。
这就需要我们摆正心态,高标准要求自己,无论说话做事,都得心怀道义,牢记责任,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对已,不以公谋私、不贪利和不饰非;对人,不阳奉阴违;对事,主持公道、维护正义。
总之,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为人做事。
2.诚实守信诚,乃诚心诚意、忠诚不二;信,乃说话算数、坚守诺言。
由此可见,诚信,就是一种人们在立身做人、待人接物的实践之中,应具有的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信守承诺的行为品质。
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外圆内方,这不是世故圆滑,其中包含大智慧

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外圆内方,这不是世故圆滑,其中包含大智慧所谓“外圆”,即是对朋友、同事,及左邻右舍,能宽容温和、平易近人、和气共事。
所谓“内方”,即是人格的独立、内心正直、胸怀大义、坚持真理;《菜根谭》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曾国藩说:“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
”这和老子说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方正但不迂腐,锐利但不伤害别人)都是一个道理。
大千世界,有方有圆,比如桌子是方的,球是圆的,一切都是造物主固定好的,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有关方圆的人,却是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唐朝名相李泌幼时就有神童之称,他七岁那年,唐玄宗召其进宫。
当李泌入宫晋见时,唐玄宗正兴致勃勃地与魏国公张说下棋。
唐玄宗想试试他的才能,便示意张说考考他。
张说以棋为题问道:“方如棋局;圆如棋子;动如棋活;静如死。
你能用方、圆、动、静四字来比喻弈棋的道理吗?”年幼的李泌立即脱口吟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此言一出,惊得张说目瞪口呆。
其实,李泌所言的“方如行义,圆如用智”,道出了“外圆内方”的“修行”办法,或许是对“外圆内方”人格意蕴的最好注释。
《菜根谭》上说:“方圆处世。
”大家也许会奇怪,方圆只是几何图形,如何成为处世之道?其实这是人们对方圆的人格化演绎。
为人处世,无非三种情况,方,圆,或兼而有之。
方者,如唐代谏臣魏征;圆者,有乾隆年间和珅之流。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人们心中方者为善,自然那圆者就为恶,然而在充满矛盾的现代社会里,那极其方正之人,往往在社会中碰得头破血流,尚不知做错了什么;而那些圆滑犹如润滑剂之人,看见权贵就逢迎,看见倒霉的人就幸灾乐祸,却不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朝一日那倒霉之人重登高位,却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由此可见,方或圆都只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却绝对不是为人处世的好方法。
方有刚有棱,是把双刃剑,易伤害他人和自己。
【为人处世】处世之道,外圆内方

【为人处世】处世之道,外圆内方我们过去的铜钱,外为圆形,内为方口,是取自天圆地方之意。
外圆内方之说,也常被人们用于为人处世之道。
做人要外圆内方,意指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其中“外”是指表象,表现和行为;“内”是指内在人心,精神品格。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这句话包含了人的一种处世哲学。
“和若春风”的“和”可理解为和气、和平、和睦、和谐;“肃若秋霜”的“肃”意为坚定、严格、严肃。
“外圆”是指做人做事技巧、策略、途径和手段,使自己能识时务,知进退,审时度势,游刃有余;“内方”,就是做人要认真,有自己的目标、主张、和原则,不随波逐流,不任人摆布。
因此,为人处世应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在中国文化中,圆有完整、圆满、完美之意,圆形无棱无角,不牵不挂,完整无缺。
好多象征美好的词汇中都用了“圆”字,如团团圆圆、花好月圆、功德圆满、破镜重圆、字正腔圆等等。
人的行事作风所说的圆,是圆融变通,相时度势,相机而动,体贴支持,周全和美。
而方是指方正,方正为稳定不移,四边平直,不曲不歪,不偏不倚。
内方是指为人要持有端正之心,公平之意,沉稳而不轻浮善变,心地耿直而不曲意迎合。
圆和方都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一种把握。
如果一个人过分讲究方方正正,棱角犀利,不讲策略,不善沟通,很难与人相处,也难以融入社会;反之一个人过于圆滑世故,不讲原则,八面玲珑,左右逢“圆”,见风使舵,会令人鄙视,四处碰壁,也将一事无成。
如果做人做事遵循规矩,遵循法则,坚持标准、规范和原则,这是“方”的道理;如果懂得讲究策略和方式方法,灵活机动,顺其自然,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与人交往中,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等,这也是“圆”的寓意和内涵。
外圆内方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方,是做人之本,是人格的自立,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有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方,也是信仰、原则和理念体现,是严以律己,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的一种精神。
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

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最高明的处世术不是妥协,而是适应。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欢迎阅读!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人活在世上,无非是面对两大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一辈子无非是两件事——做事和做人。
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做人难,难做人。
一:先说方,做事要方,便是说做事就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
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也就是做官绝对要奉守清廉的原则。
为商要做到一个“诚”字。
做学问信奉耳朵是一个“实”字。
二:做人要圆。
这个圆绝对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通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时候你也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的,这就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如是另样,凡内心孤独的人必喜虚张声势;内心弱小的人必好狐假虎威;心中有鬼的人必爱玩弄伎俩;没有自信的人必会尖酸刻薄,试问这样做人又从何谈圆?当然也不乏有人为了某种利益和目的不惜敛声屏息,不惜八面讨好,不惜左右逢“圆”。
但这种圆和那种圆绝对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圆”的后面是虚伪和丑恶。
做人圆,那也会有牺牲。
有时候要牺牲小我,有时候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还有更多的时候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自至亲至爱的人的伤害。
能做到“方”“圆”的,同时却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
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圆,只要有利,不择手段、什么都敢干;做人是方,刁钻古怪,锋芒毕露,心狠手辣的话,那这个人一定会糟糕透顶,不能容于天下了……方圆之道为人处世之本网上有一句话很流行,有棱角的人,是为了让别人啃着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人处事要学会外圆内方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事之道。
莎士比亚说过,人生是一个大舞台,这里的男男女女都不过是演员。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角色中有方也有圆。
在方与圆的交融中,有道德和欲望的对立,有规则和违规的斗争,也有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并行。
每个人为人处事,都是在方形的规则中圆通地生存,都要把无形的人性限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格里。
世事如棋人如子,棋盘为方,棋子为圆、圆形的棋子在方形的棋盘中运筹帷幄,终难逃棋盘的约束。
方与圆,是每个人一生中不断运用和调整的法则,是每个人一生的哲学,是生存中永恒的主题。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
“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一个人如果过份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碰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
因此为人处事最好的方法是学会外圆内方的生存哲学。
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大智若愚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表面看是错实际是对的长远思考........。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
但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圆”的包裹,无论是商界、仕途,还是交友、情爱、谋职等等,都要掌握“外圆内方”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的处事锦囊。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学校成绩很好,进入社会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有的人在学校成绩一般,进入社会却取得骄人业绩。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一部份学校成绩很好的人只专心书本知识,两眼不闻窗外事,读成了书呆子。
没有把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更忽略了做人“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哲学;而有一部份成绩一般的人为了生存发展却往往先掌握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原则。
正如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书本知识和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本领。
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应该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也有谋士沉静蕴慧的平和,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自若。
总之,人生在世,只有运用好“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世哲学,才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