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②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过程与方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以及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们形成正常的血液观,激发学生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3、难点突破: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研究病人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课前准备】1、血常规化验单.2、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和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归纳总结血液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我们都知道,长江、黄河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同样,在我们体内也有一条生命之河,那就是血液,它像小河一样不停流动。

它能及时将养料运输给细胞,又能及时运走体内的废物,这条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各处的血管。

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那么,血液有哪些成分组成?各成分又有何功能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探索血液的组成师:出示经抗凝处理并出现分层现象的血液,提供收集的血液常规化验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问题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几层?2.综合上述材料,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设疑: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流动的组织——血液,让同学回忆我们上学期学的人体的四种组织,引导学生回答血液是结缔组织,具有运输功能,因为血液可以流动,所以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人教版七年生物下册第四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人教版七年生物下册第四章第1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课时教学设计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1.成分
2.主要作用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2)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视频: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方法步骤
①将显微镜对好光,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②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体积最大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教材第52页“讨论”
①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

②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盘状,红色,数量多,不用染色就可以直接观察到;白细胞的体积比红细胞大,数量少,只有经过染色才能观察清楚。

2.红细胞
(1)形态结构: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红。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担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1.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1.2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

1.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2.1 氧气运输: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2 营养输送: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可以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2.3 废物排泄: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系统3.1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和调节血压。

3.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回收组织液和细胞碎片。

四、血液的凝血机制4.1 血管收缩:受伤后,血管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4.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4.3 凝血蛋白激活:凝血蛋白会在受伤处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血液凝结。

五、血液疾病与预防5.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12预防。

5.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凝块阻塞血管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定期运动和饮食控制预防。

5.3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进行治疗。

结语: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系统和凝血机制,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的血液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对血液这一重要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课程名称:生物学年级:高中生物课课时:1课时(45分钟)主题:流动的组织,血液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教学难点: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教学方法:讲授结合互动、案例分析、实验演示教学资源:PPT、实验器材、幻灯片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血液相关的图片或实验装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血液的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小时候被割伤后为什么会流出血?血液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2.血液的组成(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究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

-每个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整理出来。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的组成。

3.血液的功能(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究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代谢产物、激素等。

-每个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整理出来。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的功能。

4.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15分钟)-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装置,展示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例如,用胶管代表血管,将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别放入相应的容器中,演示血液通过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运输过程。

-学生互动讨论:观察演示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血液运输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教师布置学生课堂作业,例如补充完善已有的教学内容,并搜集相关案例和新闻报道等。

教学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等,进行课堂表现评价。

-针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书面评价。

延伸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外出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人群的血液特点,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二、新课教学(一)血液的组成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①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为何会分层?②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1意图)(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①含水分约90%;②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③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

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能力目标①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②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血液观②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3、难点突破: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角色扮演、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造血干细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师: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机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生: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五、教学设计阅读课本51页下半部分文字回答:处理后的血液分成了几层?每一层都含有哪些成分?力血浆交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问:样品中血浆、血细胞所占体积比指导观察教材图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合作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观察后回答:约各占一半研究图,思考血浆中各成分及功能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再次用到实物---分层的鸡血识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过渡:血浆的特征大家已明了,可血细胞们都长得什么样呢?让我们来“明察秋毫”PPT课件出示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巧妙过渡逻辑分明探究任务二:动手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利用电子显微镜展示镜头下的血细胞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显示问题:1)什么细胞数量最多?2)如何识别红/白细胞?3)能否找到血小板?为什么?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强调:1)红细胞中部光亮处并非细胞核2)白细胞被染成了蓝色,但本身并非蓝色回答问题(代表发言)明辨“是与非”自主学习局部合作明辨“是非”警防“误区”探究任务三:角色扮演阅读课本P53-54然后完成表格。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3. 血液循环的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2. 教学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生动地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血液的组成,讲解血细胞、血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液为何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

2. 评价学生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演示。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多媒体课件。

2. 血液循环途径的图解或动画演示。

3. 小组讨论的问题指南。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血液的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血液组成:使用课件展示血细胞和血浆的图片,并详细讲解每种成分的功能。

3. 演示血液循环:播放血液循环的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4. 小组活动:分发问题指南,让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循环途径图,标注主要器官和血管。

3. 收集关于血液健康的资料,如饮食、运动对血液的影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
吴汝彪
教学目标
1、了解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3、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以及伤口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消除学生对血液的恐惧,加强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

重点、难点
重点: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难点:1、血细胞的功能。

2、教会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

教学思路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阐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获得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理性认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所学知识,巩固重点。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1、欣赏图片:
“因失血过多不治而亡”“对失血过多的病人及时输血”
现在有三种液体供你选择,分别是血液、葡萄糖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注射液,如果你是医生,你会选择哪种液体对失血过多的病人进行抢救呢?
2、整体感知
血液中有大量能够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物质,血液又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做“流动的组织
互动 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课本第59页),辅助以课件和对血常规化验单的分析。

思考: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几层?
明确: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分成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互动 2
综合刚才分析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
明确: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的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组成的。

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