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28张PPT)

西式的住宅、花园 式的楼房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菜篮子”工 程安居乐业、“安居
工程”
风俗 习惯
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改变婚姻制度; 改变婚丧仪式、社 交礼仪、等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各种娱乐休闲活 动成为日常生活
的重要内容
原因
1、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政 治制度的变革;3、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启蒙;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蔡元培:三次婚姻,见证时代变迁》
1、材料中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为什么让“媒人们顿时一个 个退避三舍”? 蔡元培的行为和思想与传统生活和婚姻习俗差别很大,在 当时是离经叛道。
2、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陋习嘛?
缠足、蓄辫、包办婚姻、繁琐的婚丧仪式等。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图片中看,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
1900年夏,他的原配夫人病逝,那时蔡元培才33岁。为 他提亲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 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 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 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 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旧习
改变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婚丧仪式繁琐
社交礼仪:跪拜、老爷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仪式文明简约
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 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特别提示: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但这只是在大城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传 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最先是什 么人提出来的?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菜篮子”工 程安居乐业、“安居
工程”
风俗 习惯
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改变婚姻制度; 改变婚丧仪式、社 交礼仪、等
涤荡封建糟粕; 制定《婚姻法》
各种娱乐休闲活 动成为日常生活
的重要内容
原因
1、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政 治制度的变革;3、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启蒙;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蔡元培:三次婚姻,见证时代变迁》
1、材料中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为什么让“媒人们顿时一个 个退避三舍”? 蔡元培的行为和思想与传统生活和婚姻习俗差别很大,在 当时是离经叛道。
2、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陋习嘛?
缠足、蓄辫、包办婚姻、繁琐的婚丧仪式等。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图片中看,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
1900年夏,他的原配夫人病逝,那时蔡元培才33岁。为 他提亲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 浓墨、铺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 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 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 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旧习
改变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婚丧仪式繁琐
社交礼仪:跪拜、老爷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仪式文明简约
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 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特别提示:辛亥革命时“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但这只是在大城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传 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最先是什 么人提出来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8张ppt)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了土地,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 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2、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 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社会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 目标。
(3)“住”的方面 住房状况不断得到改善,1995年启多样化,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 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 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 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表现:
(1)“穿”的方面
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由单一 款式走向多样化。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 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2)“吃”的方面: 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 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还发动了“菜篮子工 程”。
住:在沿海和内地大城市,开始出现了欧式洋 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风俗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 “废止 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 城市里,简约婚丧仪式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广大农 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 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 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_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告示: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 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 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 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 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 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 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阶段
鸦片战争后至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 至十一届三中 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 会至今
干烧鱼
湘菜
徽菜 红煨鱼翅
符离集烧鸡
川菜
香辣炒蟹
金牌烧乳鸽 迎宾花篮
粤菜 鲁菜浙菜ຫໍສະໝຸດ 西湖醋鱼 清炖蟹粉 狮子球苏菜
各式西餐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 至四层。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吉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60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2、改革开放以来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 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衣 食 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 彰显个性 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共30张PPT)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 和开放著称
西式家具陈设
中完西全合欧璧化((上花海园的、石别库墅门)
婚姻法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
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
计士校国,周。8第女自年未家×1一利由×行资月,条益、禀及止现的一明 不,年父 动各封夫废2母 产8学建一除岁,可士主 妻包,即达如义 、办久在5有万寓婚 男强门与元北姻 女迫前×之京×挂制 权、数,具一度 利男。现有招。 平尊自执同夫实等女悬教等广牌行、卑鞭之告之于能男保、牌日京力护女漠,起师及上妇婚视,某资书女姻子至女产女民学学 者,和每子日女午合后4法时权至益6时的,新为民会主谈期主,义务婚请姻应制时度驾。临可也” 据 相地爱第止赵的,二干树刘却条涉理家遭的寡峻 到《山 双妇禁小村 方婚止二里 父姻重黑,母自婚结的民由、婚反兵。纳》对队剧禁妾。长情小二止。:黑二任禁1黑的何止94与父2人童同亲年藉养二村山婚媳孔姑西姻。明娘某还于抗关禁私小日下芹根 给二系黑问收题了索个童取养财媳物;。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 光小 与 命芹小,、第许嫁二媒宣三任给黑妁之条何吃喜之交一喝 结 言,嫖 良 ”方结盛赌 缘 的对婚行的 , 婚他须吴姻冲文方男广制破明加女荣度了结以双。在。婚强方于我,小国迫本倡芹延或人抛续于任完弃几都何全家千会第自庭年商三愿包的埠者,办“,婚父加不内姻母,之 地亦以渐干行涉之。。 ——徐珂《清稗类钞》
B、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 革开放的影响)
(2)变迁的主要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 的趋进。
(3)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西式家具陈设
中完西全合欧璧化((上花海园的、石别库墅门)
婚姻法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
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
计士校国,周。8第女自年未家×1一利由×行资月,条益、禀及止现的一明 不,年父 动各封夫废2母 产8学建一除岁,可士主 妻包,即达如义 、办久在5有万寓婚 男强门与元北姻 女迫前×之京×挂制 权、数,具一度 利男。现有招。 平尊自执同夫实等女悬教等广牌行、卑鞭之告之于能男保、牌日京力护女漠,起师及上妇婚视,某资书女姻子至女产女民学学 者,和每子日女午合后4法时权至益6时的,新为民会主谈期主,义务婚请姻应制时度驾。临可也” 据 相地爱第止赵的,二干树刘却条涉理家遭的寡峻 到《山 双妇禁小村 方婚止二里 父姻重黑,母自婚结的民由、婚反兵。纳》对队剧禁妾。长情小二止。:黑二任禁1黑的何止94与父2人童同亲年藉养二村山婚媳孔姑西姻。明娘某还于抗关禁私小日下芹根 给二系黑问收题了索个童取养财媳物;。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 光小 与 命芹小,、第许嫁二媒宣三任给黑妁之条何吃喜之交一喝 结 言,嫖 良 ”方结盛赌 缘 的对婚行的 , 婚他须吴姻冲文方男广制破明加女荣度了结以双。在。婚强方于我,小国迫本倡芹延或人抛续于任完弃几都何全家千会第自庭年商三愿包的埠者,办“,婚父加不内姻母,之 地亦以渐干行涉之。。 ——徐珂《清稗类钞》
B、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 革开放的影响)
(2)变迁的主要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 的趋进。
(3)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 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 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 一例说明即可)。 (2)根据史料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结论②加 以阐述。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5.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 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解析20世纪60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 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与这一时 期的政治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答案D
杂多样的景象,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②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化进
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
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提示(1)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 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30张PPT)

感受历史沧桑
品味今昔时尚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和习俗方面变化 的史实,探讨变化特征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长袍马褂 服饰有何变化?
(2)西装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 行,与长袍马褂同时并存。
前身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合作探究
分析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 1、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 2、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3、沿海到内地、城市到农村,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4、平等、民主和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总特征: 封建、传统、保守 开放、现代化、国际化
合作探究
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 主要因素。
3.服饰变迁的原因 (1)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2)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 (3)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1.代表性服饰 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
3.服饰变迁的原因 (1)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外因: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2.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
(1)政治:政治环境、形势变化 (2)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3)思想:思想观念的变化 (4)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近现代物 质生活和习俗变化造成的影响?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 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 度,中国逐渐废除一些传统陋习,开始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侵入,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如每年圣诞节、情 人节,商家和顾客都会热烈投入,而一些传统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的气氛却远不及西方节日。作为 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
品味今昔时尚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和习俗方面变化 的史实,探讨变化特征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长袍马褂 服饰有何变化?
(2)西装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 行,与长袍马褂同时并存。
前身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合作探究
分析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 1、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 2、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3、沿海到内地、城市到农村,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4、平等、民主和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总特征: 封建、传统、保守 开放、现代化、国际化
合作探究
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 主要因素。
3.服饰变迁的原因 (1)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2)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 (3)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1.代表性服饰 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
3.服饰变迁的原因 (1)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外因: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2.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
(1)政治:政治环境、形势变化 (2)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3)思想:思想观念的变化 (4)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近现代物 质生活和习俗变化造成的影响?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 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 度,中国逐渐废除一些传统陋习,开始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侵入,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如每年圣诞节、情 人节,商家和顾客都会热烈投入,而一些传统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的气氛却远不及西方节日。作为 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4张PPT)

•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 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 1、史料与史证(1)
• 史料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 [史料]
• 史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 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 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 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 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 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 污则观瞻不美。
•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 【解题技巧指导】 • 本质(实质)类选择题解题技法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 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 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 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 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 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 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 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 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 统一体。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 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 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 准确把握,不能只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 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 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潮流。
• [易误辨析]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 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 并行。
• 1、史料与史证(1)
• 史料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 [史料]
• 史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 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 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 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 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 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多垢,衣 污则观瞻不美。
•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 【解题技巧指导】 • 本质(实质)类选择题解题技法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 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 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 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 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 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 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 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 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 统一体。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 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 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 准确把握,不能只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 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 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 引领时代潮流。
• [易误辨析]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 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 并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对点训练】
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 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 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 最具代表性的是( B ) A.西装 B.中山装 C.洋楼 D.四合院
(3)住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风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嫁仪式变化
戊戌变法时维 新派主张“断 发易服”“废 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 府颁布 “剪辫 易服”和“废 止缠足”等法 令。
断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 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 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 相容也。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 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 损。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 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 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 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②.变化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 市百姓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由来: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 设计 ·含义:四个口袋表示“国之 四维”(礼、义、廉、耻); 门襟五个纽扣表示孙中山的五 权分立主张;袖口三个纽扣则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上衣袋倒立的笔架代 表要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 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184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住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时间
1840—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想的传播; (3)先进的中国人的倡导; (4)国民政府的推动。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表现
时间 衣 食 住 社会风尚
20C50 —70S
朴素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 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社会风尚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拥挤
社会风尚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 住 社会风尚
简单 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后
食物总类逐渐增多
美丽的家
三、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衣
表现
食
住
社会风尚
改革 开放 以来
颜色: 五彩缤纷 款式: 多样化
菜篮子 安居 工程 工程
注重环境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布拉基”是俄语音译,即连 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 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 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 的布拉基。
工装背带裤 是新时尚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物质生活
上等社会
普通百姓
衣食住衣食住
长满 袍汉 马美 褂食
深
普
宅布粗通
大衣食民
院
宅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时间
1840—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住
变化:长袍马褂——着西装打领结语
西 装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 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 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住 四合院→欧式洋房、中西合璧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时间
1840—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住 四合院→欧式洋房、中西合璧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2)社会习俗
时间 婚俗 社交礼仪
1840—1949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其他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 寒暄,很有人情味。
清末人们作揖的一种 姿势,将双手举到额 头前面,以示对别人 的尊重。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2)社会习俗
时间 婚俗 社交礼仪
其他
1840—1949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2)社会习俗
时间 婚俗 社交礼仪
其他
1840—1949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留辫,缠足→ 断发,放足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2、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
的影响; (2)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
1945年8月,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 蒋介石不约而同地穿上了中山装,留下了具有 特殊意义的合影。
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 安门城楼集体穿中山装亮相,引起世界瞩目。
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行吗政?、立法、
三民 主义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耻
义
礼 廉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