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合集下载

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

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

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

欢迎阅读!太极拳中蕴含的文化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

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

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

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

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

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

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

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

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

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

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

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太极拳是一种集身体运动、健身、武术和中医养生于一体的传统功夫,它的发展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密不可分。

传统太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和道家思想。

阴阳哲学强调相对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也以阴阳的转化和调和为基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升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和生命力。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太极拳的动作和运动规律追求以柔克刚,以柔和、自然的气势来化解外部的攻击,这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的思想相吻合。

太极拳的拳谱和拳理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太极拳有许多著名的拳谱,如《太极拳谱》、《太极老人书》等,这些拳谱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它们融合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艺,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

拳谱中的拳理包括拳术要旨、拳意、拳法、养生之道等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领会拳谱中的拳理,太极拳的修炼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

太极拳中的拳套和拳法也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

太极拳的拳套包括起势、单鞭、白鹤亮翅、提手上势、下势、左右穿梭、斜飞等动作,这些拳套动作的名字和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景物和工艺品有关,如“单鞭”象征单一的阴阳,“白鹤亮翅”象征鹤舞九天,“斜飞”像鹰击长空等。

太极拳的拳法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以柔克刚、以德制敌,注重顺势而为、运用对方力量,不与对手直接硬碰硬,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极拳的修行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内外兼修、心身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的内功训练包括神、意、气、力的修炼,通过调整呼吸、专注于意念、运用内力等方法,达到调和身心、养生延寿的目的。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修炼内功、追求身心和谐的思想相契合。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拳谱拳理、拳套拳法以及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协调,注重控制呼吸和正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等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道家思想,而后经过多代武术家的继承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要求对技术的研究和练习,更注重对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柔与刚的转化,这种“阴阳调和”的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而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调理呼吸、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身心和谐的关注。

因此,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魅力。

太极拳的发展与壮大,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论太极拳理论的文化渊源

道 为天道 之归 , 者 的关 系是 “ 本 ” “ 归 ” 两 发 与 要 的关 系 。天道 学 中的许 多思 想在 太极 拳 的理论
现 象 , 阴和 阳 。这 是一 元论 , 合易 径哲 理 的 即 符



元论 。太 极 之 名 便 是 引 用 此 义 。王 宗 岳 的

中被 借 鉴 , 天道 学 的特点 之 一是 , 肯定 天 地万 物
太 极拳 理论 中有 大 幅篇 章是 在 阐述技 出双
方 力 的运用 与巧 妙 , 中 以柔 制 刚 , 其 以巧 胜 强 ,
骨; 以气 运 身 , 令 顺 遂 , 能便 利 从 心 ” 拳 务 乃 。 诀 中“ 拿住 丹 田气 , 住 元 气 , 打 哼 哈 二 气 ” 练 能 “ 气贴 背 后 , 人 脊 骨 …… 全 身 在 精 神 , 在 敛 不 气 , 气 则 滞 ”, 为 令 , 为 旗 … … 等 等 。 同 在 心 气
中国传统宗教 、 道教。在太极拳起源学说中就有道教张三丰创拳的说法, 目 前 在 国 内外太 极武馆 依然 把张 三 丰供 为太 极 拳开 山鼻祖 , 可见 这个 学 说 的 影 响 至深 。除 了道 家思想 之外 , 太极 拳 理论 中还 包含 了传统 文 化 的更 多元
素 , : 阳学 说 , 学说 , 如 阴 五行 中医 的经 络学 说 等等 , 以说太 极 拳理 论 是伴 可
的本 体 同时 也是 天 地 万 物 能动 性 的根 源 , 如 例
《 极 拳经 》 :太 极者 , 极 而 生 ; 静之 机 , 太 说 “ 无 动 阴 阳之 母也 。动之 则分 , 之则 合 。无 过 不及 , 静
随 曲就 伸 … …” 太极 拳 所 表 现 的就 是 一 种 刚柔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廷是陈氏家族的第 九代传人 。他 自幼聪颖好学 , 刻 苦 自励 , 武 双 修 , 孜 不倦 ; 年 后 , 学识 渊博 , 文 孜 成 他
武功 超 群 , 善 轻 功 绝 技 ; 年 , 又 立 志 “ 拳 ” 尤 晚 他 造 , 在其 祖 传拳 术 的基 础上 , 采 民间多 种拳 术之 长 , 博 依

了阴, 反复动静交替 , 就形成了一 年的春 、 、 、 夏 秋 冬 四季 , 上 的万 物也 就产 生 了 。 世
这 一论述 就 是我 国古代 先哲 对宇 宙万 物衍 化过 程 的朴 素认识 和 描述 , 是太 极本 体 论 的基本 哲理 。 也
太极 拳取 名 “ 极 ”, 是 受 到 这 一 哲 理 的 启 发 , 太 就 把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1— 9
说于一炉 , 大胆创新 , 创编 了一套 阴阳开合 、 虚实转 换、 刚柔 相 济 、 慢 相 问 、 少 咸 宜 的新 拳 术— — 太 快 老
大 自然 的这 一哲 学 原 理 运用 到人 类 健身 活动 中 , 命
名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哲 理告诉 我们 , 人体是一
个 小 太极 , 宙是 一个 大 太极 , 者要 浑 圆一体 。这 宇 两 种 和谐 理念 对我 们 构 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 倡人 提
与人 之 问 的和谐 都是 极有 意 义 的 。
( 黄河科技 学院 体 育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6
摘 要: 源于 中原的太极拳是 中国武术的一朵奇 葩, 也是 中国传统 民族文化 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 究和探 讨太极拳 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 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 用。 必

太极拳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

太极拳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

太极拳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
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高校中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太
极拳文化的推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太极拳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形成于几百年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通过太极拳文化的推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
化的深层次内涵,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注重心身合一,注重意念的调动与运动的协调,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太极拳文化在高校中推广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太极
拳在传承中始终强调修身养性、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这与现代高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道德品质的目标不谋而合。

通过太极拳的实践,学生可以培养忍耐力、自控力和自律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在太极拳的交流和对练过程中,学生还会倾听他人的感受
和理解,增强沟通和协作能力,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太极拳文化的推动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校是年轻一代学子的
集中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通过太极拳文化的推广,可以让更多的
年轻人了解、接触和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也是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学术
机构,通过太极拳文化的推动,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并
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受到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太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一、太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武术、医学等多种元素,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

太极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太极”哲学,即“阴阳互根、动静相济”,强调了平和、协调、变化等概念。

在太极文化中,强调内功修炼、意念调和、身心统一,追求“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

太极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修炼方法,影响了中国的武术、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武术技法和理念,被誉为“内家拳”之首。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以“太极”哲学为核心,注重内功修炼、意念调和、身心统一,强调在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中寻求平衡。

太极拳的套路动作缓慢、轻盈、连贯,注重循序渐进、相互配合,通常分为推手、套路、器械等多个层次,具有练习简单、风格优美、功效明显等特点。

太极拳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武术形式。

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成为了一种受人们追捧的健身运动方式,对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文化作为太极拳的源头和灵魂,深刻地影响了太极拳的内涵和发展。

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为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基础。

太极文化中的“太极”哲学为太极拳注入了深厚的哲学内涵,使太极拳成为了一种注重阴阳协调、柔中有刚、适应变化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所追求的“以柔克刚”的思想,正是太极文化哲学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武术,起源于明朝。

其源流渊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推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对太极拳进行探究。

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具体起源时间有诸多不同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明代武术家陈王庭的大师父张三丰所创,其它说法则认为太极拳源于五祖拳和八卦掌等武术。

无论是哪种说法,太极拳的起源都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

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李文正的化名,他是道教方士,以修道为主要目的,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武术,并将自己的修道理念融入了武术的实践中,将武术和养生相结合。

太极拳的创立,源于张三丰长期从事武术研究,将道家学说与实际的武术技巧相结合而成。

他提倡以柔制刚,以意领气,走“虚静思动”的道路,以此实现养生强身的目的。

这些思想理念被人们广泛认可并传承下来,因此太极拳逐渐成为了一种富有温和、文化内涵的武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演变,太极拳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和热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复杂而深刻的,不仅涵盖了武术技巧的方方面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就其文化内涵进行一一讲解。

1. 智慧与哲学太极拳的武术技巧中,蕴含了大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其中,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心领气”等为代表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提倡以智慧和谋略来达成目的。

太极拳通过武术的实践和训练,追求以最少的力量达到最高的效果,倡导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同时,太极拳也表达了深深的东方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原则,追求身体、心灵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2. 艺术和美感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其动作刚柔相济,意境优美,婉转、悠长、自然流畅,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太极拳强调姿势的整洁美观、动作的精准协调,以及呼吸的配合和声音的控制,将武术与音乐、美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艺术含义的武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 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论文题目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课程名称特色武术(初级)学号 XXXXXXXX姓名 XXXXXX学院专业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太极文化内涵的阐述,把太极拳和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其中也包括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更为高远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太极与传统文化内涵剖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处世之道与养生要诀,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与瑜伽这一东方文化的另一智慧结晶作比较,得出了太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太极拳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进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独特的审美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太极拳凭借自身独特的吸引力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具有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特点。

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做到身心兼修,即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内在的神意与内功。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流畅;而内外兼修则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起势于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神意的引领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

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以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此为太极拳的“道”。

《太极拳论》还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统一性,这里丰富的太极图便是其结晶。

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又有活泼自如、循环无碍,以生变化无穷,此为太极拳的“理”。

二、太极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1、太极拳与儒家的道德规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即直接反映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中庸之道,体现了孔子对世界及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由此得出了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当代华人的基本精神即为“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谓,而中庸又演进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即身形的“虚灵顶劲,尾间中正”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直接反应。

太极拳要求身体既不前倾、也不后仰,既不左歪、也不右沓,正是不偏不倚的表现。

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精神也是一种顺从自然常规节律的精神,在太极拳中反映为“舍己从人”这一技击精髓。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无过不及,随屈就伸”都无不是“效法自然、自然而然”民族性格的反映。

在传统的拳术中,其“德”集中体现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勇”。

“仁”即是用广博的心去爱人;“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守一定规范和准则的伦理观念“礼”是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节;“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承诺;“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取的举止行为。

在太极拳的练习和运用中无不贯穿着这些传统精神的灵魂。

太极拳中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古人云:“修炼之为教。

”就是说,修炼是一种教育,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修身养性。

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提高练拳者品德、教养的品位,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学拳要诀中要求:“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

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

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不可满,满则招损。

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

这些都不乏做人的道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太极有着独到的精神教化作用。

2、太极拳与道家哲学太极拳也贯穿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在太极拳的理论和行拳之中无不体现出道家思想的影响。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先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而太极拳拳法中也讲求“往返须有折叠”,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推手讲究“欲要先给”、“欲顺先逆”、“欲逆先顺”。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太极拳则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做势,纯任自然”,“屈伸开合听自由”。

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空明的“无人之境”的心态。

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使人忘掉烦恼,抛却浮躁。

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格调、风仪、内在心境颇有裨益。

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才能超然物外,回归到现实世界产生之初的混元状态,才能“致虚极而守静笃”,观察天下的事物而领悟其中的玄机。

与此相呼应,太极拳功法理论中有“虚心弱志、舍己从人”和“夫太极之无敌,惟不争耳”的说法,其中的虚心,就是心静神凝、丝毫不乱,用沉着冷静的心态去观察对手;弱志,就是舍己,消除私欲杂念,物我合一,不给人以可乘之机。

道家认为,自然界任何对立的事物总会向其相反的一面转化,“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因而得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一结论。

上升到哲学的理论高度便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辨证法思想。

这里的柔弱并非病态的柔弱,而是一种坚韧不露,含蓄、深沉、外柔内刚的状态。

太极拳家们深深体悟到这一点,要求练习太极拳“柔中寓刚,如棉裹铁”,要求“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所谓“四量拨千斤”者,即是柔弱胜刚强也。

太极拳的最终追求是无敌,太极拳练习者一旦练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感觉程度,而且“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训练程度,自然就会到达天下无敌的地步,这就是太极拳技法修炼的最高境界。

然而,真正的无敌是不与他人相争,亦即达到“无不为”的至高境界,这是和老子所倡导的道家哲学思想相统一的。

3、太极拳与佛家的禅定方法太极拳讲究虚怀若谷、忍让内敛、宽容豁达;要求不张狂、不生事;提倡立身中正,谦恭礼让。

坚持习练太极拳,真正做到心静、神聚、意专、体松,达到意、气、力的和谐统一,必然会心平气和,临危不乱。

所谓“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打太极拳要心静如止水,行拳如流水。

心绪要在无形、无声当中保持平静的思维意念,带动身体灵活自如的运动,如永远流动的柔和、富有弹性的水一样,必然会保持身心俱佳的健康的状态。

将自身融合于天地之间,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

而这些正是与佛学的禅定修炼方法所要求的。

4、太极拳与兵家的作战策略《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即所谓“兵不厌诈”。

太极拳技中,充分汲取了《孙子兵法》的诡道思想,战略战术上均有不少迷惑对方的招式技法。

太极拳的以柔克刚、藏锋不露、奇幻多变,其实正是兵家的诡道,多表现在对打的“虚招”、“诈败”、“佯攻”、“利诱”等技法上,结合惊、虚、实、巧打、快攻等综合运用,以克敌制胜。

太极拳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防为主,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太极拳轻松柔和,连贯自然,舒缓飘逸,用意而不用力。

太极推手采用你进我退、借力而行的策略,不靠力气的强大,采取虚虚实实的战略战术,以柔克刚,避实就虚,以静制动从而战胜对方,同样也是合理运用退却和转移的道理。

三、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研究太极拳与瑜伽同为东方文明的奇葩,都体现和谐、自然的思想,有较为严密的养生逻辑,体现着自然、和谐的智慧,有共有的东方文化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引导浮躁的现代人回归心灵的宁静。

但由于文化土壤不同,太极拳与瑜伽也有如下的区别:(1)太极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武”文化,虽然太极拳的动作轻柔圆滑,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连绵不断,势势相承,但其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的攻防技击的原始涵义,故而我们不能忽略了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是“武。

”而瑜伽却完全没有武术技击含义,只是精神与肉体结合起来并类似于宗教性质的修炼,希望借助控制身心,在静定状态下追求心灵的超脱。

(2)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和理念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其中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具有突出的辩证倾向:如天地有乾坤刚柔、人分男女、卦有否泰、有无相生、高下相形等。

太极思想虽然也有些道教的神秘特征,但其世俗化、大众化的程度更高,无神论的太极思想才是主流。

瑜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上,且宗教性质非常浓厚,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3)太极拳讲究“外示安逸,内宜鼓荡”,表面上表现的是一种安静轻逸的形态,而实则蓄势待发,以“慢”的假象蒙蔽敌人,后发制人。

而瑜伽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一种身体各个局部的拉伸、挤压等,用“静”来统领整个运动过程。

动作缓慢、让身、心都处于一种超自然状态,只有从内至外的静才可臻至灵性世界。

四、太极拳发展的前景展望太极拳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太极拳的理论中贯穿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即“天人合一”。

太极拳在这一整体观的指导下,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强调动作、呼吸与意念的三位一体,强调人体与各部位、各部位与各部位之间都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贵柔、无为、沉稳、凝重、含蓄的指导思想下,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能够导致平静和安宁感情”的太极拳,必将以其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在第三次浪潮的现在与未来,对整个人类的全面健康与发展起着全方位的优化调剂作用。

参考文献[1]但爱兰,李晓红.太极拳的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马虹.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拳.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9[3] 刘光鼎.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