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

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

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一、原文:《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二、衍生注释:1. “暮云”:傍晚的云。

这里说傍晚的云渐渐散去。

2. “溢清寒”:充满着清冷的气息。

溢,满出来的意思,形容月光的清冷好像要流淌出来了一样。

3. “银汉”:就是银河。

银河在夜空中本是浩瀚而寂静的存在。

4. “玉盘”:这里把明月比作玉盘,是一种很形象的比喻,将月亮的圆润、皎洁展现了出来。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围绕着中秋之月展开。

情感上既有对眼前中秋月色美妙的赞叹,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开篇描绘薄暮过后,清寒的月光洒下的场景,“银汉无声转玉盘”将月亮的形象生动勾勒,银河静谧,玉盘般的月亮在其中缓缓转动,画面感很强。

而“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则把基调一转,感叹像今夜这样美好的时光不会长久,明年不知道又会在哪里赏月,流露出对未来的不可知的惆怅,这种由喜转悲的情绪反差,让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表现手法上,诗人既用了直接描写(描绘月亮的样子),也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不好的预感)以及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四、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时期超级厉害的全才型大作家。

他诗词歌赋、书画文章样样精通。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官场不得意,但愣是没影响他不断创造出精彩的文学作品。

他被贬到很多地方,看到了各种风景人情,所以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大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有今天这种略带惆怅伤感的中秋望月小作。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中秋佳节,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小侄子看着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激动得不行。

我忍不住感叹:“正如苏轼诗中所说‘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月亮真是太美了。

”这时候我心里也有点复杂的情绪,毕竟像现在全家团聚赏月的时光很难得,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这样齐整。

例子二在一个中秋节的诗词分享会上,我站起来侃侃而谈:“当苏轼写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时候,估计也是和我们一样,在中秋的月光下思绪万千。

写中秋节赏月的诗句

写中秋节赏月的诗句

写中秋节赏月的诗句《中秋月》原文: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一、衍生注释:“暮云收尽”指傍晚的云气渐渐消散。

“溢清寒”,月满而清凉之气四溢。

“银汉”即银河。

“玉盘”是对月亮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圆润皎洁。

二、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中秋之夜的美好景色。

暮云散去,清冷的月光洒下,银河静静流淌,明月宛如玉盘般转动。

画面宁静而美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中秋的夜空之下。

后两句则转为感慨,诗人感叹这样美好的夜晚不能常常拥有,明年的中秋不知道又会在哪里赏月,有一种对时光易逝和漂泊不定的惆怅。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风格豪迈奔放、清新自然,题材广泛,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议论都能信手拈来。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这种心境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四、运用片段:中秋节的夜晚,我和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明月。

月光如水般洒下,我不禁想起苏轼的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这月亮就像他诗里说的玉盘一样,圆润又明亮。

可是我又想到“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哎,时间过得真快,不知道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家人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团聚赏月呢?真让人有些伤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衍生注释:“中庭地白”是说庭院中地面雪白,这是月光映照的结果。

“树栖鸦”,乌鸦栖息在树上。

“冷露”指清冷的露水。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之情。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庭院中地面被月光照得洁白,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打湿了桂花,这一系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后两句抒情,今夜明月当空,人人都在仰望,但是不知道这思乡的愁思会落在谁的身上。

这种写法很巧妙,不直接说自己思乡,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那种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普遍情感。

三、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

中秋节赏月诗词的鉴赏与解读

中秋节赏月诗词的鉴赏与解读

中秋节赏月诗词的鉴赏与解读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赏月、吃月饼、团圆度过。

而与中秋节紧密相连的就是赏月诗词,这些诗词既能表达人们对月亮的美好赞美,又能传递着人们对家人团圆的思念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和解读一些经典的中秋赏月诗词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描绘中秋夜晚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中秋夜晚的冷清和寂寞的感受。

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描绘了冷清的秋夜中,烛光映照下的画屏,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而“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则表达了夜晚的清凉,人们手持小扇,扑灭着飞舞的萤火虫,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最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则以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来象征着中秋的团圆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团聚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句以问答的方式引出了诗人对明月的追问,表达了他对明月的渴望和思念。

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与明月相伴,但又担心高处的寒冷。

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赞美,将明月与人间的繁华相比,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崇敬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以描绘中秋夜晚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中秋夜晚的冷清和寂寞的感受。

最美中秋月夜古诗词鉴赏(精选12首)

最美中秋月夜古诗词鉴赏(精选12首)

最美中秋月夜古诗词鉴赏(精选12首)最美中秋月夜古诗词鉴赏(精选12首)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首最美中秋月夜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美中秋月夜古诗词鉴赏篇11、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2、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3、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中秋节赏月诗词赏析

中秋节赏月诗词赏析

中秋节赏月诗词赏析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人们欣赏月亮、赏月的时刻。

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人们常常会写诗、吟词来表达对美好月亮的赞美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将为您赏析几首经典的中秋节赏月诗词,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之美。

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以宏大的视野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其中有这样的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自乡别后对家人思念之情,同时将月亮的明亮与自己坚冷的内心进行了有力的对比。

2. 观月-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笔下的月亮既壮丽又富有哲理。

《观月》一诗中写道:“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青青。

”这里的东风代表着美好的祝愿,而垂杨、紫陌的描绘,使得整首诗既有了自然景色的美感,又体现了对中秋佳节的喜悦。

3. 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以其豪迈的气魄和巧妙的构思而著称。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黄河、山川壮丽景色的描绘,以及通过登高远望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人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思索。

4. 清平乐·中秋-杨炯杨炯是唐代一位风格独特的词人,在他的词作中常以写景抒怀的形式赋予词中的月亮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清平乐·中秋》中写道:“玉叶金风生,欲作春泥一般香。

碧海青天夜夜夜,人间中秋又一方。

”这首词以借景抒怀的方式,表达了对月亮之美的赞叹,也抒发了对中秋佳节的祝福之情。

以上四首诗词只是中秋节赏月诗词中的冰山一角,而中华文化中以月亮为主题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

中秋节的月光映照出中国人才情、思乡的深情厚意,也使得中秋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中秋节都是人们情感最丰富的时刻之一。

赏月、吟诗成为了人们表达心情、表达思念之情的媒介。

正因为如此,中秋节赏月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断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古诗词赏析5首_中秋节诗词鉴赏及赏析

中秋节的古诗词赏析5首_中秋节诗词鉴赏及赏析

中秋节的古诗词赏析5首_中秋节诗词鉴赏及赏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代表着团圆和谐的意思,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中秋节的古诗词很多,如何赏析中秋节的诗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几篇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词赏析5首_中秋节诗词鉴赏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秋节古诗词赏析【1】《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

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

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中秋节古诗词赏析【2】《洞仙歌·中秋》宋代:向子諲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

何处飞来大明镜。

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

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中秋节,咏物,月亮,抒怀赏析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

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

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

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中秋节的中秋赏月诗词赏析

中秋节的中秋赏月诗词赏析

中秋节的中秋赏月诗词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品尝着月饼、赏月、互赠礼物,度过一个温馨而难忘的夜晚。

而月亮作为中秋节的主角,也被人们赋予了浓厚的诗意。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以中秋节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几首经典的中秋赏月诗词。

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简洁明快地表达了对思乡之情的思索。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一句,展现了诗人在床上仰望明月的情景,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月下独酌》- 杨万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首诗词以饮酒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明月的映照下独饮的愉悦和无拘无束的心境。

通过“对影成三人”这一形象的描绘,诗人将月亮和自己的影子融为一体,形成了诗意深远的意象。

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的此首词以对月的问候作为开头,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疑问和对人世间繁华的遗憾之情。

通过凄美的词句,描绘了自己对月亮的向往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4.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绘了元夕夜晚的繁华景象,意境壮丽。

通过对元夕夜晚热闹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事物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之情。

这些中秋赏月的诗词无不以月亮为中心,展现了中秋节浓郁的诗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赏月并欣赏古人的诗词,会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中秋节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亲身体验赏月的美妙,并沉浸在古人佳作的诗意之中吧!。

中秋节的诗句及赏析

中秋节的诗句及赏析

中秋节的诗句及赏析中秋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月夕”。

在这个团圆的时刻,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许多文人雅士也以诗句来表达他们对中秋节的独特感受。

本文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秋节诗句,并对其中几首进行赏析。

1. “皓月闲云轻,几处见秋风。

”——杜牧《秋夕》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月色明亮、云彩轻盈的秋夜景象。

其中“几处见秋风”暗示着秋风乘兴而来,萧瑟的声音在秋夜中回荡。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两句诗构成了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开头。

通过对月亮和清泉的描绘,王之涣表达了他对晴朗夜晚的美好感受。

月光从松树间洒下,泉水从石头上流淌,形成一幅宁静清新的景象。

3.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的这首词以元夕之夜为背景,通过描写星空和山景,烘托出中秋佳节的气氛。

星空中点缀着七八颗明亮的星星,雨点洒在山前,交织出一幅宛如仙境般的景象。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中秋诗词之一。

诗中表达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并以“明月”暗喻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恒久不变。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中秋节夜晚的美丽景色,也流露了人们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中秋节是一个传统的团圆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重聚一堂,互相赠送月饼、品尝月宫甘露等传统美食,表达对彼此的祝福与关怀。

而这些诗句则以简洁、富有意境的语言,将人们对中秋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结起来,中秋节诗句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亲情、友情的赞美。

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表达了作家对中秋节的独特情感,也传达了中秋佳节的团圆与祝福之意。

无论是在中秋节之夜还是日后的赏析中,这些诗句都能引发人们对美好时刻和珍贵情感的回忆与思考,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赏月古诗词赏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左车右并)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唐诗》)皮日休(约833--?),字逸少,襄阳人。

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中秋登楼望月宋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诗抄》)米芾(1051--1107),字元璋,襄阳人。

官至礼部员外郎。

能为诗文,尤长于翰墨,书法为宋代大家。

这首诗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

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是夜,贾客舟中放水灯。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近有一孙,名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

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

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八月十五日》唐白居易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释:三五夜:即十五夜。

原诗是一首七律,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白居易任翰林学士,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这两句是说,今夜月色分外明朗,我独值禁中,寂寞难耐,对着月色在想念你;你远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赏月,也在想念着我。

以己之心,推友之心,友情之重,千里同思,形诸笔端,有感人之力。

《把酒问月》(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赏析:本诗寓意深广,诗的开篇基调定得很高,接着描绘了月亮绰约多姿、皎洁而又神秘的形象,若隐若现,优美朦胧,而意境拓展,超凡脱欲。

诗人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显示了孤高出尘的襟怀。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诗人胸中郁结着难以言说的悲愤,在花间独酌独吟,求得一时的宁静与慰藉。

花间月下,美酒佳肴,看起来自得其乐,然而内心却无限凄凉。

诗中塑造了诗人飘逸不群的形象,结尾两句格调陡起,显示了高洁的品格、孤傲的情怀。

《唐宋诗醇》评曰:“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赏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但准确形象,老杜大手笔由此可见一斑。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是一首最为著名的中秋词,上片以设问句陡然领起,在追问神秘之月中,引出“乘风归去”与在人间的心理上的矛盾斗争,在对矛盾双方的取舍中,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的爱恋。

下片过片转写月光,在月光随着时间变换的移动中,逗出无眠之人,又由无眠之人对中秋圆月的质问中,抖出离别情思,但笔到而意转,遂借月之圆缺的“物理”排解人之离合的情理,最后以由衷的美好祝愿收结全篇,表达了作者超逸旷达的情怀。

《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赏析:这首词主旨是表达佳节思亲之情。

上片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片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

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之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

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念奴娇 .中秋对月》(文征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赏析: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太常引》(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鉴赏】: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

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

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嫦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