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侠义文学研究史略_严红彦

合集下载

研究赋的书目

研究赋的书目

研究赋的书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种形式,具有优美的诗意和深刻的意蕴。

研究赋的诗歌学者们通过深入挖掘赋的历史渊源、形式特点和文学意义,为我们揭示了赋这一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研究赋的书目,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美丽的文学形式。

1.《中国古代诗歌学》(郝实甫著)郝实甫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形式演变和艺术特点,其中也包括了赋这一形式的研究。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2.《中国文学史》(吴晗主编)吴晗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权威,他在这本文学史著作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其中也包括了赋这一文学形式的研究。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和赋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

3.《赋学概论》(柳宝舜著)柳宝舜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权威,他在这本《赋学概论》中系统地介绍了赋这一文学形式的历史渊源、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赋的艺术魅力和意义。

这本书对于深入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研究赋的书目推荐,希望能够为对赋这一古老而美丽的文学形式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赋作为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意义,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赋这一古代文学形式的魅力和韵味。

第二篇示例:赋,是古代文学体裁之一,是古代中国诗歌的一种变体,是一种以散文形式写成的韵文,多用于古代文人交流抒情之用。

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赋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赋这一古代文学形式,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

下面笔者将介绍一些关于赋的书目,以便对赋这一文学形式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赋学概论》作者:李艳娜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赋这一文学形式的学术著作,全面探讨了赋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特点以及赋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等内容。

最新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精品

最新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精品

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探析清末民初是我国文言小说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晚清民国四部文言小说作品的,欢迎阅读查看。

近年来,晚清民国旧体文献的发掘和研究正在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和文言小说。

虽然从总体上看,晚清民国时期是我国文言小说的衰微期,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文言小说作品存在,其中杜乡渔隐的《野叟闲谈》、蚊睫巢父的《蚊睫巢笔记》、鹘突汉子的《鹘突话》和海上寓公的《茶余随笔》就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但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作品。

对这四部小说集的作者身份和文学价值进行初步查考和客观评价,有利于文言小说书目的完善和民国旧体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野叟闲谈》(杜乡渔隐撰)《野叟闲谈》,志怪传奇小说集,署“杜乡渔隐撰”.今存光绪丁酉(1897)上海书局石印二卷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书局石印本四卷;民国四年(1915)醉经堂书庄石印本;民国十五年(1926)会文堂书局石印本《详注野叟闲谈》;民国二十三年(1934)大达图书供应社本、上海新书社本等不分卷,皆名《野叟闲谈》。

据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一书载韩国高丽大学藏光绪二十二年石印版,四卷四册.会文堂书局本《详注野叟闲谈》前有光绪丙申(二十二年,1896)阳月晦因循生于槐龙草堂之西斋所作《叙》云:“杜乡渔隐以名孝廉颇怀经世之志,实于枕葄之暇将所习闻之可惊可愕者一一存其颠末,久之裒集得若干卷。

”又有金沙后学徐霁《题词》。

光绪二十一年(1895)杜乡渔隐《叙》称该书原名作“可惊可愕集”,“今年春,于吴下住忘忧之馆,游结客之场,……因搜而出之,诸君子将寿之于梨枣,仆未敢当也。

”可见该书写成于光绪二十一年前。

据原作篇目,我们可以推知杜乡渔隐的身份。

其中卷一《书乔古村先生事》云:“吾邑乔古村先生,圣任侍御之父也。

”乔可聘,字君徵,号圣任,宝应人。

其父乔份,号古村。

卷三《飞天使者》提到“同邑王公讳有容,令泰和时”.王有容,字远度,宝应人,顺治八年岁贡,康熙二年选泰和县知县。

涵芬楼“目外书”辑考

涵芬楼“目外书”辑考

·文献学研究·涵芬楼“目外书”辑考刘英博(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1932年2月1日,庋藏大批善本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毁于日军侵略战火,为我国近代一大文化浩劫。

涵芬楼的主持者张元济先生为劫后幸存诸书各撰解题,编成《涵芬楼烬余书录》,共计收书538部。

除了《涵芬楼烬余书录》著录之书外,尚有数部涵芬楼善本存世,即为“目外书”。

对这类书籍,前人已有所发现,但并未进行深入探究。

文章将梳理“目外书”的发现过程,介绍笔者知见的数种“目外书”,探析其产生原因,以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涵芬楼;目外书;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An Examination of the Excluding Books from HanfenlouAbstract On February 1, 1932, the esteemed Hanfenlou library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which housed a vast collection of rare and valuable books, was tragically destroyed during the Japanese invasion, marking a significant cultural catastroph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Mr. Zhang Yuanji, the custodian of Hanfenlou, survived the ordeal and authored explanations for the remaining books, compiling them into the Hanfenlou Jinyu Shulu, which includes a total of 538 volumes. In addition to the books cataloged in Hanfenlou Jinyu Shulu, several other valuable Hanfenlou books have survived, known as "Excluding Books". While previous scholars have made some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se book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has yet to be undertaken. This article aims to document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Excluding Books", introduce various examples of such books known to the author,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ir preservation, and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for scholars in this field.Key words Hanfenlou; excluding books; Zhang Yuanji; Hanfenlou Jinyu Shulu涵芬楼作为张元济(1867—1959年)主持创办的商务印书馆古籍善本藏书室,是我国近代藏书史与出版史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周汝昌对红学学科建构的认知与努力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红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并纪念周汝

周汝昌对红学学科建构的认知与努力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红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并纪念周汝

樊志斌内容提要:本文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起,结合周汝昌的其他几篇文章主张、学界的当前主张,就周汝昌对“红学”这一具有独特性的学科的认知与构建努力进行分析,认为其所坚持的将时代、作者、作品结合的红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对《红楼梦》的研究与解析、对红学学科的建设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红学独特性学科研究对象方法体系周汝昌对红学学科建构的认知与努力———从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谈“红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并纪念周汝昌先生诞辰100周年一从周汝昌先生《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谈起周汝昌先生是红学史上符号性的学人,学术成果众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但不可否认,其某些认识、主张也曾引起学界很大的争议,其中《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就是引起争议较大的一篇文章。

《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一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此时距离胡适创建“新红学”的1921年(学界一般以胡适1921年作《红楼梦考证》———附录于1922年出版的所谓上海亚东图书馆标点本《红楼梦》前,作为序言———为起点)只有七十五年,故其文副标题作“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

近一百年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时间不算太短,确实值得总结和反思,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站在过去的基础上,展望未来,解决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邀请周汝昌对红学史进行反思的原因。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反弹:胥惠民有《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兼说〈红楼梦〉研究的学术品格》(《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3期),贾穗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的文章标题即是《一篇贬人仰己的歪曲历史之作———驳议周汝昌先生〈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4期)。

此外,欧阳健的《胡适的红学体系和红学悲剧———读〈还“红学”以学〉》(《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3期)、周书文的《谈红学的学域:“还‘红学’以学”论质疑》(《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也都是直接针对周文的商榷。

成果谈20世纪初侠人对《红楼梦》的评论

成果谈20世纪初侠人对《红楼梦》的评论

2001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Nj,4,2001(总第63期)ResearchofChineseLiteratureGeneral,No.63[古代文学研究】一项不应淡忘的红学研究成果——谈20世纪初侠人对《红楼梦》的评论章继光(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广东江f7529020)关键词<红楼梦)侠人社会历史模式摘要20世纪初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同时问世的侠人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运用西方现代观点肯定并高度赞扬了(红楼梦)抨击封建皇权、封建伦常、宗法制度的批判精神。

它是维新派文学革新运动的产物,其观点对红学研究社会历史批评模式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35(2001)04—0037—03AnAchievementofSocientiticResearchon‘‘TheDreamofRedMansions”thatShouldnotFadefromOurMemory——AreflectiononXiaRen’Scommentearlyinthe20mcenturyon“TheDreamofRedMansions”ZHANGji—guang(ChinesedepartmontofGuangdongWuyiuniuersity,Jiangmen,Guangdong,529020)Keywords:“TheDreamofRedmansions”,XiaRen,Social,histofi,ModelAbstract:Earlyinthe20mcenturyXiaRen’scommenton“TheDreamofRedMansions”whichwaspub—lishedatthesametimewiththatofWangGuo—wei’S,appliedthenlodemviewsofthewesterncountries,af—firmedandhighlyappraisedthecriticalspiritpatriarchalclansystem.ItistheproductofthemovementofliteraryreformoftheWeixinsch∞1.ItsviewpointsexertedimportantinfluenceOFItheestablishmentofthesocialandhis—toricalmodelofthestudy“‘TheDreeamofRedMansions”.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围绕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这一注线,以犀利的笔锋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为走向衰败、没落的封建社会奏响了挽歌。

从历史之侠到文学之侠——侠的文化面相

从历史之侠到文学之侠——侠的文化面相

从历史之侠到文学之侠——侠的文化面相
冯媛媛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在“侠”的发展演变史上,有—个从“历史之侠”向“文学之侠”的转换.《史记》首先彰显了侠的社会作用和人格魅力,其“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伦理,与儒家的主张有所不同.文学之侠简单地说,是一种“文化之侠”,它是“观念的具象”、“多元的产物”、“文化的建构”.“忠义双全”的侠格改造,是时“侠”的“人格
整合”与“文化规训”,是“江湖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是人格向度上的“侠”与“儒”的结合,是“游侠”向“任使”的转变.于是,“使”便以新的面相呈现于历史与文学的交界处.
【总页数】5页(P172-176)
【作者】冯媛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侠与侠文学的豪雄特征——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二
2.崇侠意识:20世纪小说
的一种文化心理取向——侠文化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3.地域文化精神与新文学作家侠性心态的生成4.郭沫若历史文学与士文化传统——初论郭沫若的儒侠统
一观5.江湖文化研究的新创获——评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江湖侠踪与侠文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侠小说鼻祖向恺然的官司

武侠小说鼻祖向恺然的官司

人以《江湖奇侠传》红遍大江南北向恺然生于1889年,自幼聪明好学,14岁考入长沙实业学堂,因带头要求公葬爱国志士陈天华,被开除学籍。

随后由父亲变卖家产,供其赴日本留学。

1914年,他以留学生活为背景,创作长篇小说《留东外史》,署名“平江不肖生”,在上海公开出版,大受读者欢迎。

当时,海上文坛知有“平江不肖生”其人,本名却渐渐被人遗忘。

他生性淡泊,不喜交际。

正当《留东外史》热销时,他却深居简出,搁笔过起了悠闲日子。

当时外界传闻他回湖南老家了,又有人说他到日本去了。

有一天,著名作家包天笑从朋友张冥飞处得知,他蛰居在新闸路斯文里,决定前去拜访。

第二天下午4时,包天笑带了一包礼品,敲开了向宅大门。

宾主寒暄后,便坐下来海阔天空地闲聊。

包天笑居沪多年,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掌故,加上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聊起奇闻轶事,生动有趣,引人捧腹。

那天两人聊得十分投机,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临走时,包天笑热情邀请对方为自己主编的《星期》杂志撰稿,向恺然爽快地答应了。

以后,他的《留东外史补》《猎人偶记》相继完稿,果然由包天笑编辑发表。

《猎人偶记》写的是作者早年在湘西当地猎户所获得的猎兽珍闻,使沪上读腻了洋场才子虚构作品的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风靡一时。

此事被世界书局老板沈知方获悉,便竭力鼓动向恺然为该书局写小说,承诺支付特别丰厚的稿酬。

不久,《江湖奇侠传》第一集、第二集先后完稿,相继刊登于世界书局所办的《红杂志》上,一时洛阳纸贵,引起轰动。

眼看《红杂志》销量节节上升,利润滚滚而来,沈知方心花怒放,当即决定趁热打铁,汇编发行单行本,以赚取更大的回报。

两个月后,世界书局版绘画本《江湖奇侠传》投放市场,不足一月便销售一空。

此后一版再版,依然供不应求。

小说的持续热销,终于引起海上大导演张石川的兴趣。

有一次,他偶然翻阅此书,竟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其读完。

于是,他竭力说服明星电影公司老板,请人将其改编成剧本《火烧红莲寺》,并邀请影后胡蝶出演剧中主角。

百年已逝,我们何以要谈苏曼殊?

百年已逝,我们何以要谈苏曼殊?

百年已逝,我们何以要谈苏曼殊?黄 轶[摘 要]苏曼殊逝世后的一百年间,二三十年代以胡适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为导火索,以柳亚子编纂的‘曼殊全集“的出版为高潮,出现过一次 曼殊热”㊂在八九十年代以后文学研究的 价值重建与文学史重构”中,苏曼殊再次引起学界关注,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面世㊂有关苏曼殊的话题之所以持续不衰,一是因为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大转型㊁大分裂的时代,苏曼殊行云流水般的行为风度成为后世文人之心灵标本;二是因为他在文学翻译与创作㊁绘画㊁梵学研究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全面而独具风采;三是他在政治启蒙和革命文学的夹缝中,探索或者说找回了一种文艺之 质”:文学是作家对生存本体的个性言说㊂苏曼殊最终不是以政治的或宗教的,而是以艺术的㊁审美的力量参与了晚清到民国初建阶段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最终成为这一时期思想自觉与文化更新的同路人㊂[关键词]苏曼殊;行为风度;艺术成就;审美转型;文化启蒙[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项目 中国语言文学”㊂[作者简介]黄轶(1971-),女,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㊁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200234)㊂1918年5月2日(农历三月二十二),风流绝代的名僧苏曼殊于上海金神父路广慈医院(今属瑞金医院) 鬓丝禅榻寻常死”,年仅35岁,如今已一百周年㊂百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苏曼殊总会被不断提起,这似乎是其一份不尽的人间因缘㊂作为刻板的学术研究之外的 闲笔”,笔者为‘文汇报“ 笔会”栏目作了四篇随笔,即‘他年海上饶相忆 苏曼殊与上海“‘姑苏台畔夕阳斜 苏曼殊与苏州“‘白云深处拥雷锋 苏曼殊与杭州“‘指点荒烟锁石城 苏曼殊与南京“,以表纪念㊂一位朋友对于人们不能忘怀这个 僧不僧俗不俗”的诗人有些不解㊂那么,我们就聊聊在 五四”百年的当下,我们何以还要谈苏曼殊吧㊂批评家蔡哲夫辑录的‘曼殊上人妙墨“㊁王德钟编选的‘燕子龛遗诗“和沈尹默编选的‘曼殊上人诗稿“出版发行,不少新青年争相购之㊂但1920年代 曼殊热”真正的导火索是胡适1922年发表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对苏曼殊只字不提,引起当时爱好文学的青年学生极大不满,大量的纪念文章和评论文字出现在‘语丝“等杂志上㊂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了梁社乾‘断鸿零雁记“英译本①㊂同年,中国近代著名的电影编剧㊁电影理论家黄嘉谟与郑江涛合作,把‘断鸿零雁记“改编成九幕剧‘断鸿零雁“,在厦门大学校庆纪念日上演出,大获成功㊂随后,‘苏曼殊年谱及其他“㊁‘曼殊逸著两种“㊁‘曼殊全集“(五卷本)由北新书局出版,1933年开华书局又出版了‘普及本曼殊全集“,成为畅销书㊂在上海沦为孤岛期间,柳亚子又将收集到的有关曼殊的材料和大量考证文章编成稿本十二册‘曼殊余集“㊂1934年,日本汉学界召开 曼殊研究会”,鲁迅在复增田涉的信中说: 对汉学大会,请尽力参加㊂研究曼殊和尚确比研究‘左传“㊁‘公羊传“等更饶有兴味㊂ 最近此地曼殊热,已略为降温了,全集出版后,拾遗之类,未见出现㊂”②所以,这一阶段的 曼殊热”更看中的应该是其 浪漫风度”,在1920年代狂飙猛进的启蒙岁月和革命年代,民族生存的迫问㊁政治的挤压,生命个体完全遮蔽在时代狂潮中,个体是缺位的,人们阅读苏曼殊似乎是一种对 个人”的发现和宣泄,所谓 他的浪漫风度比一切都好”, 曼殊热”潜在地成为部分青年对抗工具理性的一种姿态㊂1949年以后,在大陆以 革命”为主线的文学史书写中,加入过同盟会,和孙中山等革命派交游甚密的苏曼殊总是一个无法无视的角色,所以这一脉的研究极力张扬苏曼殊的 革命性”,但在共和国新的意识形态笼罩下,包括在无神论思想影响下,研究者在肯定苏曼殊 爱国” 革命” 民族主义思想”的同时,却一定会有一个结结实实的批判尾巴,例如北京大学1955年所编‘中国小说史稿“称:苏曼殊 在小说中竭力追求 悲惨’,有时故意制造辛酸,欣赏极为颓废伤感的情绪,影响很坏㊂从艺术上看,苏曼殊的小说结局往往是公式化的,人物大都没有个性㊂但由于作者很有文学修养,又善于捕捉人物的心理变化,写景状物也细致入微,这就使作品具有很大麻醉性㊂苏曼殊的作品对 鸳鸯蝴蝶’派文学有较大影响,作用是反动㊁消极的㊂”③这套文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不过 反动㊁消极”的定位从思想意义上全盘否定了苏曼殊的作品,而且因其 很有文学修养”,在小说叙事现代转型过程中富有创辟性价值的 心理描写”和 写景状物”,都成了故意害人的 麻醉剂”,倒也未必公允㊂历史进入新时期,在思想解放㊁信仰自由以及审美转型的潮流下,文化身份复杂的苏曼殊再次浮出历史地表,尤其是1990年代之后,大陆㊁台湾以及香港渐次出版了一批 苏曼殊传记”或 评传”类著作,日本和美国也有数个版本,例如邵迎武的‘苏曼殊新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㊁李蔚的‘苏曼殊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㊁邵盈午的‘苏曼殊传“(团结出版社1998年)㊁王长元的‘沉沦的菩提 苏曼殊传“(长春出版社1995年)㊁香港朱少璋的‘燕子山僧传“(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㊁柳无忌(美)的‘苏曼殊传“(1972年英文版,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中译本)等等㊂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梳理苏曼殊短暂而杂沓的一生,为苏曼殊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在资料准备以及认知角度上提供了有益参照㊂新世纪以来,以苏曼殊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诗文笺注㊁年谱考订㊁作品整理㊁中外杂论 已成洋洋大观㊂查阅中国知网‘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仅十几年间以 苏曼殊”为题名的优秀硕博士论文就有29篇,这个数字比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些重镇性的大家如巴金㊁曹禺㊁老舍等都多㊂贾国宝的博士学位论文‘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复旦大学2011)㊁刘建树的博士论文‘印度梵剧<沙恭达罗>英汉译本变异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㊁唐珂的博士论文‘重访苏曼殊:一种语言符号学的探索“(复旦大学2015)都对推进苏曼殊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㊂在20世纪宗教文化与文学㊁近现代翻译文学等研究领域,葛兆光的‘中国宗教与文学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㊁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㊁谭桂林的‘20世纪文学与佛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㊁朱少璋的‘曼殊外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等重要成果的出版,都不同程度上对苏曼殊研究有所助力㊂这些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黄永健的‘苏曼殊诗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该书以中国的禅宗思想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将苏曼殊的绘画及画学思想放在中国禅宗史㊁禅画史的背景上加以考察,同时按照绘画研究的风格分析法及文本互涉理论,与其诗歌加以相互比较研究,将苏曼殊放在二十世纪初文化转型时代与晚清佛学的一般入世性潮流中,分析其思想艺术的 现代性”征候,也澄清了梁锡华㊁李欧梵㊁刘心皇在内的诸学者对苏氏僧人身份的质疑㊂黄轶的博士学位论文‘苏曼殊文学论“(山东大学2005年)㊁‘现代启蒙语境下的审美开创 苏曼殊文学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对新世纪以来苏曼殊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㊂黄轶多年来的研究试图以20世纪文学整体研究为理论基础之一,试图打通近现代文学研究的条块分割状况,把苏曼殊放在晚清民初社会历史背景㊁文化思潮㊁文学观念㊁哲学流派下进行考察,从宏阔的视角对苏曼殊的创作和翻译进行归纳,运用文化背景分析㊁文本互涉分析㊁比较分析㊁风格分析等,并参以适当的考辨,来构筑文化史上堪称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苏曼殊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家的全貌,对其艺术上㊁精神上的丰富性㊁多元性做出更为合理的阐释,从 译界之虹:苏曼殊文学翻译及文学转型意义”㊁ 浪漫之桥: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抒情派文学”㊁ 鸳蝴’之渡:贯通雅俗之间的苏曼殊小说”㊁ 现代之省:苏曼殊与清末民初研究的文化反思”等几个角度,尽力还原和探索作为文艺家的苏曼殊在晚清民初中国文学审美形态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文学影响和文学史价值,并通过苏曼殊的文学精神,呈现那个过渡时代的学问饥荒㊁信仰危机以及国家伦理与个人伦理之间的张力,来推衍晚清民初中国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过程中文化身份的宿命承担㊂二在20世纪以来的文人作家中,苏曼殊交游中的行为风度是惹人关注的因素之一㊂苏曼殊自190218, ,”①,其朋友圈中有影响深章士钊等,有名扬天下的文学大家如鲁迅㊁周作人㊁包天笑等,有名重一时的宗教界人物如杨仁山㊁李叔同等,尤其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团体 南社”的一员,他结识了社中诸多俊杰,如柳亚子㊁陈去病等等㊂苏曼殊一生的莫逆之交是陈独秀㊂他们性格特征和处事方式迥然相异:一个率真任性㊁愁绪满怀,时而游弋于世间,时而冥鸿于世外;一个执拗倔强㊁时有偏激,终生执著于救世和真理,屡遭顿挫而不悔㊂但年长5岁的陈独秀可谓苏曼殊的良师兼益友,早年指导他作诗译文,雨果‘悲惨世界“的翻译渗透着二人的心血;陈独秀先后参与创办的报刊如‘国民日日报“‘太平洋报“‘新青年“等报刊,屡次发表苏曼殊的诗文绘画,还为其小说作序写后记;苏曼殊曾经 白马投荒”去东南亚研习梵学,他又从陈独秀那里得到了‘梵文典“英文底本,这是曼殊著述‘梵文典“的一个契机㊂‘梵文典“第一卷译出后,章太炎㊁刘师培分别为其撰序,陈独秀又以‘曼上人述梵文典成且将次西游命题数语爰奉一什丁未夏五“为题赋诗给予高度评价:即 千年绝学从今起,愿罄全功利有情㊂罗典文章曾再世,悉昙天语竟销声”,极力表彰其为 佛光重辉”做出的贡献;苏陈二人还常常联袂游历日本,也曾经同居一室 对床风雨”,有钱时一起狂歌走马,没钱时相互接济捱日;1916年,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制为‘新青年“,在第二卷1-6号上,刊有一则相同的‘通告“,特意指出 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 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㊂嗣后内容,当较前大有精彩㊂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苏曼殊与马君武㊁胡适并列 名流”之列㊂第3㊁4号上即连载了苏曼殊的‘碎簪记“,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篇原创小说㊂作为后来五四运动的掌舵者之一,陈独秀对苏曼殊诗艺文心的看重以及二人诗词唱答,无疑给后者极为良好的影响和促进,苏曼殊后来被新文学界所接受,除了其文学价值因素,与陈独秀的推介也洵非无关㊂苏曼殊称陈独秀 仲兄” 仲甫”或 畏友仲子”,视陈独秀为唯一可以排除内心悒郁的挚友,只有对着陈独秀他才能彻底敞开自我,他有许多诗画是专门为陈独秀而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如‘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㊂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㊂”还有‘东行别仲兄“: 江城如画一倾杯,乍合仍离倍可哀㊂此去孤舟明月夜,排云谁与望楼台?”陈独秀也常常向苏曼殊倾诉孤怀与喜乐: 仲别公后胸中感愤极多,作诗亦不少,今仅将哭兄丧诗及与公有关系绝句奉上㊂公远处南天,有奇遇否?有丽句否?仲现任陆军小学堂历史地理教员之务,虽用度不丰,然 侵晨不报当关客,新得佳人字莫愁㊂’公其有诗贺我乎?”①他们的友谊伴随了苏曼殊一生㊂苏曼殊与世长辞后,友人无限感喟,哀挽 千秋绝笔真成绝”②,也就是在这个5月,鲁迅的标志着中国现代白话体小说诞生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刊出,胡适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也在同期面世㊂如果说陈独秀与苏曼殊的友谊是行云流水般自自然然的惺惺相惜,对苏曼殊日后的盛名用力最勤贡献最巨的,当属其南社至交柳亚子㊂苏柳由刘师培引荐相识于1906年,之后不时诗文酬答,也常常相约喝茶听戏吃花酒,或相伴纵情山水㊂柳亚子在苏曼殊后期卧病上海期间,常周济其生活,苏曼殊亦有不少绘画㊁编译诗集㊁照片寄赠柳亚子,还会将一些文卷㊁手稿寄存柳氏㊂在苏曼殊病逝后,柳亚子与南社诸子一起安排其后事,更是倾十年之功辑录其诗文㊁小说㊁书信等遗作,还收集了当时文坛发表在报章杂志上的大量纪念文章,编纂了五卷本‘曼殊全集“,于苏曼殊逝世十周年之际出版,推动了二三十年代的 曼殊热”㊂增田涉1931年到上海访问,问及中国文坛的情况时,鲁迅曾把‘曼殊全集“作为礼物赠送㊂①在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间,柳亚子在上海孤岛 活埋庵”以极大热忱和坚贞意志编纂‘曼殊余集“,当时有人嘲讽其 于抗战无补”,柳亚子这样答复: 弄‘曼殊余集“虽然无补于抗战,但也不见得有害于抗战㊂据我耳目所见闻,鼎鼎大名的人们,除掉公开做汉奸卖国贼的勾当不算外,也有假扮着抗战的面具制造摩擦,破坏团结,惟恐天下不乱的英雄好汉们;那么,让我复辟余生,洁身自好,借曼殊的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孤杯耿耿,至死靡它,这苦衷怕也是天下后世所能共谅的吧㊂”②后来柳亚子又不遗余力地支持其子柳无忌从事苏曼殊研究㊂作为苏曼殊研究的奠基人,柳氏父子不仅为这一领域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苏曼殊行为风度的还原者和传播者㊂苏曼殊一直徘徊于佛门与红尘之间,集禅僧㊁文士㊁酒徒㊁烟鬼㊁狎客等诸般角色于一身,常常身披袈裟而沉溺青楼酒肆,也常常西装革履而诵经说禅㊂对于亲情,苏曼殊认为 范滂有母终须养,张俭飘零岂是归”;对于爱情,他 总是有情抛不了,袈裟赢得泪痕粗”;对于世情,他 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不能有须臾忘却,但是他又时常企图 越此情天,离诸恐怖”,渴望像真正的清教徒一样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㊂多重人格纠结缠绕着多愁善感的苏曼殊,使他总是无法安神平心,时时感叹 浊世昌披,非速引去,有呕血死”③㊂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身体不加珍惜,经常大吃花酒㊁狂吞冰饮㊁猛嚼糖果肉食,就像是自戕一般;又因天生羸弱,经常病痛缠身,不断出现 肝跳症㊁生疮㊁脑病㊁洞泻”等等各类杂症,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他对于人心的疲惫㊁世事的厌倦㊂民初评论家王德钟对此曾做过一番虽显护短但也精彩的分析: 美人香草,岂真文士之寓言;醇酒妇人,大抵英雄之末路㊂盖雄心欲耗,聊慷慨乎丝奋肉飞;而壮志难灰,或嗟喈乎酒栏灯闱㊂”④可见,民国时期的 曼殊热”出现在狂飙猛进的启蒙与革命思潮的夹缝中,民族生存的迫问㊁国家政治的挤压㊁中西文化的交锋,生命个体完全遮蔽在时代狂潮中, 自我”是缺位的,苏曼殊集炭于一炉,在出世与入世间搏击挣扎的行为风度,是不断唤起言说的原因之一㊂其实苏曼殊最向往的则是远离浊世,在 千山万山之外,听风望月”罢了㊂三当然,后世谈论苏曼殊,更因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文艺观念㊂在遭遇晚清民初文化转型的一代文人中,苏曼殊在文学翻译与创作㊁绘画㊁梵学研究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全面而独具风采㊂作为晚清三大翻译家之一,苏曼殊的翻译成就分为三个板块㊂第一,以雨果‘悲惨世界“为代表的小说翻译,这是该名著第一个中译本㊂第二,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翻译,今天存世的有四个集子: 1908年日本东京博文馆印刷的英译汉诗集‘文学因缘“,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最早的中英诗歌合集; 1911年东京神田印刷所印刷的‘潮音“和1914年东京三秀舍印刷的‘汉英三昧集“,是苏曼殊将自己搜集到的西译汉诗㊁汉译西诗和自己一些译诗合集出版;1914年三秀舍印刷的‘拜伦诗选“①,收录自己翻译的40多首拜伦诗和葛循叔的‘留别雅典女郎“,这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本外国诗人诗歌翻译专集,影响最巨㊂第三,印度文学的译介及佛学经典翻译㊂苏曼殊对于中外文化的交流用力颇勤,他 按文切理,语无增饰”的直译的长处和 陈义悱恻,事词相称”的意译的神妙,得到众多翻译家的首肯㊂陈子展对此非常推重,在‘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用很大篇幅论述苏曼殊译诗,甚而摘录其整篇译诗,并摘录苏曼殊‘与高天梅书“中论翻译的文字达400多字㊂1923年,民国批评家杨鸿烈说: 中国这几十年介绍欧洲诗歌成绩非常之坏!有的作品里稍受点影响和变化的人,大概都直接能看原文,无待翻译了;现在白话诗盛行,诗体的空前的解放,虽说成绩尚无可观,但介绍欧美诗歌是目前最迫切的事,我希望大家在译诗上面都要以曼殊的信条为信条㊂”②自叙性㊁限制叙事㊁主情性以及感伤和颓废风等是传统小说向现代抒情小说转型中几个突出的审美特征,苏曼殊的文学创作与 五四”浪漫抒情派文学渊源深厚,彰显了曼殊文本与作为精英审美文化体现的雅文学文化精神的内在一致性㊂当然,苏曼殊并没有过领衔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野心,甚至也没有开创出一个浪漫抒情的流派,他的文质太弱,太儿女情怀,实际上这也是郁达夫㊁郭沫若㊁倪贻德㊁陈翔鹤㊁白采㊁王以仁等抒情群体早期为人为诗为文的共同特质㊂张定璜在评价‘狂人日记“时论及苏曼殊与鲁迅的文学世界: 两种的语言,两样的感情,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双枰记“㊁‘绛纱记“和‘焚剑记“里面我们保存着我们最后的旧体的作风,最后的文言小说,最后的才子佳人的幻影,最后的浪漫的情波,最后的中国人祖先传来的人生观㊂读了他们再读‘狂人日记“时,我们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明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炎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㊂”③正因如此,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犹有代表性㊂ 现代转型”研究尊重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那些有价值的创造,不再偏重对某一种文学范式的研究和价值执著,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能够确立苏曼殊文学翻译㊁创作在引进新的文学价值观念和批评思路㊁开启 五四”浪漫抒情文学以及贯通雅俗的哀情小说的独特价值㊂苏曼殊在绘画方面天赋异禀,18岁时在日本大同学校读书期间,即已助教美术㊂苏曼殊的绘画作品主要刊布于‘民报㊃天讨“‘天义报“‘河南“等,1919年蔡哲夫编有‘曼殊上人妙墨册子“㊂黄永健整理其‘绘画年谱“,收录有1903年至1914年间苏曼殊的绘画作品题录85条㊂黄氏将苏曼殊绘画放在古今禅画的艺术长廊中观照,认为其 以画证禅” 以禅入画”的创作形成了既空灵虚无㊁又纵放豪荡的风格,同时认为苏曼殊的绘画 将西画技巧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之中”,他 上承石涛的独创主义精神,有开宗立派的气象”,已得风气之先,如果天假以寿, 以其在绘画领域敢于突破传统和成法的独创主义精神,加上他对传统的深刻领悟”,他可以为20世纪中国画坛尤其是现代禅画做出杰出贡献㊂①梵学研究方面,苏曼殊在当时的文化圈可谓独树一帜㊂1903年年底,苏曼殊造访香港‘中国日报“社陈少白㊂风流儒雅㊁性格狂狷的陈少白虽年纪尚在四十左右,但在革命派中是唯一可以和孙中山称兄道弟的元老㊂当曼殊来访时,他和维新派论战正酣,情怀抑郁,自然对曼殊有所慢待;恰值上海 涉外公堂”对 苏报案”作出判决,对章太炎㊁邹容 拟科以永远监禁之罪”,连日来诸多不顺一齐涌荡起心头的感伤,苏曼殊难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寥,悄悄潜回内地,虚托赵氏子在一破庙拜一老僧为师,拣得一故去师兄之度牒,从此以 博经”为法名,自号 曼殊”㊂但是对于艰辛异常的行脚化缘,曼殊确实难以忍受,重新回到了香港中国日报社㊂作为革命志士,他一旦受挫就意兴阑珊,未能克尽匹夫之责;作为剃度僧人,此时他愿力不坚,不堪僧家生活之苦,自责自怨时常涌上心头㊂也就是此时,压抑难耐的苏曼殊听到近来保皇颇勤的康有为即将离港,志士的热血又灼热了曼殊的胸怀,他向陈少白借取手枪欲以行刺,但遭到了拒绝㊂苏曼殊一腔热血顿时冰封,他开始对民族复兴和自我实现有了新的见解,革命救国的梦想幻灭了,一个西行求法的念头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和迫近㊂1904年初春,苏曼殊第一次效法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法显㊁玄奘,只身万里做白马投荒客,劳劳行脚沿蜀身毒道到达暹罗㊁锡兰㊁马来西亚㊁越南等地㊂冯自由考查曼殊之用力于诗及古文辞,当在加入青年会以后, 迨遁迹佛门,益旁通佛典,思想玄妙,迥非吴下阿蒙之比矣㊂其文字始见于上海国民日日报,寻而诗文并茂,名满天下”②㊂所以不少后来者均以1903年为曼殊人生的转捩点㊂③从此,苏曼殊真正开始究心梵学,研读佛典,其带有强烈禅佛色彩的㊁浪漫感伤㊁主观性灵的文艺美学风格逐渐形成,并很快以诗人㊁画家和佛学家而立世和名世㊂成年后的苏曼殊应该说一直试图以 出世的情怀”做着 入世的文章”,大乘佛教 菩萨行”的救世观念㊁现代型知识分子对生命个体价值尊严的追求,使他积极用世㊁勇猛精进又淡泊利禄㊁孤傲狷介㊂1908年,苏曼殊应杨仁山邀请前往南京祗洹精舍出任金陵梵文学堂教授英文和梵文,亲聆杨老讲经,成为佛学界名重一时的人物㊂苏曼殊深究内典,在任教期间,杨仁山曾经将印度护法使者达摩波罗所寄二书交其翻译成中文㊂苏曼殊在‘<梵文典>自序“提出自己著述的目的: 非谓佛刹圆音,尽于斯著,然沟通华梵,当自此始㊂但愿法界有情,同圆种智㊂”所以,苏曼殊在佛学追求上既不同于章太炎 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之道德”④的实用主义的佛学救国,也不同于小乘佛教的李叔同的个人修为,也并非真正传统意义上的 普度众生”㊂他是主观上想把佛学作为一种学问,作为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客观上佛学又是他心灵的休憩地,而并非一种宗教信仰㊂随着苏曼殊交游面越来越广,渐渐认识到佛义的精奥,梵文作为欧洲诸文字之源的重要意义,研习印度文字和文学,佛教在他不纯然是一种精神向度上的避风港,重译佛经等成为他反抗平庸人生的生命追求㊂佛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㊁新的文体㊁新的命意遣词方法㊂作为一个对古老的东方文明有着深厚感情和深刻认识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有世界眼光的翻译家,苏曼殊对印度文化倾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侠 义 文 学 作 家 作 品 研 究: 曹 正 文《武 侠 世 界 的 怪 才———古龙小说艺术谈》( 学林出版社,1990) 、陈墨《新武侠二 十家》(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和“金庸小说研究系列”( 百花 洲文艺出版社,1992 - 1999 陆续出版) 、陈佐才《武侠人生: 金 庸笔下的人性》(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 、施爱东《点评金 庸》(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9) 、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 小说再解读》(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 [10]等。专题研究以港 台新武侠小说 作 家 作 品 为 主,其 中 绝 大 多 数 是 金 庸 研 究 。90 年代是金庸武侠 小 说 从 民 间 阅 读 迈 向 学 院 经 典 的 十 年,这 与 陈墨、严家炎、王 一 川 等 学 者 的 研 究 推 动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但 学 者对金庸作品的高度赞扬也引发了大量争论。
二 建国以来大陆地区研究
建国后,侠义文学研究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沉寂时期( 1949 - 1979) 。此时期左倾文艺思想一直占据 主导地位,对侠 义 文 学 基 本 持 批 判 态 度,研 究 相 对 沉 寂,三 十 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整个大陆研究史中不足百分之五。选 题 狭 窄 ,集 中 于《水 浒 》、清 末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鲁 迅 的 侠 义 观 念 几个有限的选题上。方法单一,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认为“游 侠是属于封建统治阶 级,他 们 和 农 民 阶 级 的 利 益 是 对 立 的” [6]; 侠义精 神 实 质 是 维 护 封 建 统 治,“用 几 个‘个 人 英 雄’去 ‘行侠作义 ’,杀死权 奸 恶 霸 ,平 息 了 老 百 姓 的 怨 忿 ,于 是 天 下 太平,无须乎‘造反’了。”[7]读者喜爱侠义文学作品这种阅读 倾向也是有问题的,怀疑“他们思想上的社会主义因素究竟是 促 进 了 呢 ,还 是 促 退 了 呢 ? ”[8] 这 种 单 一 的 否 定 态 度 和 研 究 方 法使侠义文学 研 究 几 近 穷 途,不 再 有 多 样 性 和 个 性 可 言 。 与 此 同 时 ,海 外 和 港 台 地 区 的 研 究 已 早 早 起 步 ,美 籍 华 人 刘 若 愚 1967 年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The Chinese Knight - Erran(t 《中国之 侠 》) ,是 当 代 第 一 部 英 文 侠 义 文 学 研 究 专 著 ( 1991 年才在大陆翻译出版) ,可惜大陆地区三十年正常学术 研究几乎陷于停滞。 第二次萌兴时期( 1980 - 1989) 。文革结束后经过几年的
此外,鲁迅对清 代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的 思 想 和 艺 术 也 有 较 为 公 允 的 评 价 ,认 为 清 代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的 流 行 ,是 适 应 了 读 者 阅 读期待的变化,但这些 小 说“构 设 事 端,颇 伤 稚 弱”,“报 应 分 明,昭彰不爽”的模式化写作“荒率殊甚”。对侠义精神的没落 有深刻认识,“故凡侠义小说中之英雄,在民间每极粗豪,大有 绿林结习,而终 必 为 一 大 僚 隶 卒,供 使 令 奔 走 以 为 宠 荣,此 盖 非心悦诚服 ,乐为臣 仆 之 时 不 办 也 。”[4] 认 为 侠 不 再“以 武 犯 禁”,而是蜕变为钦差大僚的保镖或鹰犬,以奔走臣仆为宠荣, 虽有《水浒》余韵,但“仅其外貌,而非精神”[5]。
第二,侠义文化研究: 陆草《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 河南 人民出 版 社,1990 ) 、陈 山《中 国 武 侠 史 》(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1992) 、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 、汪 涌豪《中国游侠史》(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董跃忠《武侠文 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韩云波“游侠·武功·江湖——— 中国侠文化系列丛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汪涌豪等《游 侠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等。侠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独有成分,自 然 备 受 研 究 者 瞩 目,著 述 多 从 侠 的 起 源、历 史 发 展 、精 神 气 质 着 眼 ,结 合 文 学 作 品 进 行 全 方 位 考 量 。 缺 点 是: 所论课题庞大,同题重复较多,却未能将问题深入,有将复 杂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现象简单化倾向; 对侠的起源、定义等 重大问题各抒己见却无根本性突破。
2012 /1
百年侠义文学研究史略
严红彦
摘 要: “侠”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其独具魅 力的精神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历代文人的目光,创作出无 数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对侠义文学的系统研究是从清 末民初之际才逐渐兴起的,百年来,学者对侠义文学作品、 侠义文化精神 褒 贬 不 一 ,除 了 个 人 因 素 ,社 会 文 化 的 影 响 最为显著。综 观 百 年 研 究 史,可 分 为 五 个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建国前为第一次兴起阶段; 建国到文革结束,对侠义文 学的批判导致研究的沉寂; 80 年代,研究再次萌兴; 90 年 代,各类专著、论文大量涌现,形成研究的高潮; 21 世纪至 今 ,侠义文学研 究 热 潮 回 落 ,同 时 也 进 入 纵 深 发 展 的 成 熟 期。回顾百年研 究 历 程 ,既 是 学 术 上 的 总 结 ,也 是 对 社 会 生活变迁的体察,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侠义文学 与中国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侠义文学; 文学研究史; 俗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2) 1 - 180 - 03 作 者: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四川, 成都,610064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思想解放过程,到 80 年代社会变革已不可逆转,经济复苏的 同 时 文 化 娱 乐 生 活 也 丰 富 起 来。 《三 侠 五 义》、《儿 女 英 雄 传 》 等古代侠义小说纷纷重印出版; 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现代新 武侠小说涌入大陆掀起阅读热潮; 《侠女十三妹》、《大刀王五》 等戏剧、影视作 品 风 靡 一 时。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带 来 思 想 的 活 跃,侠义文学作 品 又 重 新 回 到 正 常 的 学 术 研 究 平 台 上 。 首 先 改变的是《水浒 》研 究 ,文 革 结 束 后 即 有 多 篇 论 文 讨 论 如 何 正 确对待《水浒 》以及 毛 泽 东 批 评 意 见 等 问 题 ,是 思 想 解 放 运 动 的急先锋。如王俊年等《 < 水浒传 > 是 一 部 什 么 样 的 作 品》 ( 《文学评论》1978. 4) 、牛玉生《 < 水浒 > 不反皇帝吗?》( 《社 会科学辑刊》1980. 2) 等文,认识到《水浒》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必须从“政治挂帅”回归到艺术分析的道路上来。80 年代中 后期,金庸武侠小 说 在 民 间 引 发 的 阅 读 狂 潮 为 部 分 学 者 所 关 注,张放《金庸新武侠小说初探》( 《克山师专学报》1985. 4 ) , 是大陆第一篇 金 庸 研 究 论 文。继 而,冯 其 庸《读 金 庸》( 《中 国》1986. 8) 、章培恒《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的 < 李自成 > 》 ( 《书林》1988. 11) ,以学问名家的身份肯定其文学价值,开启 了金庸小说进入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主 流 的 序 幕 。 王 海 林 的《中 国 武侠小说史略》( 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是建国后大陆地区出 版 的 第 一 部 侠 义 文 学 研 究 专 著 ,虽 篇 幅 不 大 ,材 料 收 集 方 面 也 存在疏漏,但其拓荒之功不容小觑。
一 侠义文学研究兴起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在救亡 图存的社会大 背 景 下,谭 嗣 同、章 太 炎、梁 启 超 等 学 者 纷 纷 撰 文宣扬中国传统 文 化 中 的 侠 义 精 神,将 救 国 救 民 的 希 望 寄 托 于任侠敢死之士。章太炎说: “儒者之义,有过于‘杀身成仁’ 者乎? 儒者之用,有 过 于‘除 国 之 大 害,捍 国 之 大 患 ’者 乎? ……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1]将侠与儒并举,意图在 儒家思想长期浸 润 的 中 国 宣 扬 侠 义 精 神,为 衰 败 颓 唐 的 民 族 情绪注入豪气。
30 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对侠士救国的思想严斥痛击。 瞿秋白说: “相信武侠的他们是各不相问的,各不相顾的。虽 然 他 们 是 很 多 ,可 是 多 得 像 沙 尘 一 样 ,每 一 粒 都 是 分 离 的 … … 他们各自等待着英雄……因为: ‘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 做奴才’。”[2]郑振铎《论武侠小说》、茅 盾《封 建 的 小 市 民 文 艺》也同声呼应 ,将 大 众 的 清 官 崇 拜 与 武 侠 崇 拜 联 系 起 来 ,批 判民众的奴性意 识,但 左 翼 文 艺 过 于 强 调 文 学 的 工 具 性 和 阶 级属性,简单粗暴地高喊“反对武侠主义”,对建国以后的文艺 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西方列 强 的 入 侵 带 来 城 市、市 民 阶 层 的 发 展 与 繁 荣 ,以 鸳 鸯 蝴 蝶 派 为 代 表 的 言 情 、武 侠 小 说 伴 随 现 代 出 版 业 的 兴 起 风 靡 一 时 ,涌 现 出 向 恺 然 、赵 焕 亭 、顾 明 道 、还 珠 楼 主 等 大
批武侠小说名家。徐国桢《还珠楼主论》首开先河,“决不作恶 意的谩骂 ,或者盲目 的 颂 扬 ”,以 较 为 客 观 公 正 的 眼 光 看 待 现 代新武侠小说; 肯定还珠楼主的作品,“决不能抹杀其超过了 同 时 各 作 家 与 各 作 品 之 上 的 优 势 ”[3] 。 详 细 讨 论 了 小 说 文 笔 结构上强烈的中 国 风 味 以 及 风 景 情 爱 描 写 等 问 题,对 武 侠 小 说流行的群众心理以及作者的把握技巧都做了全面中肯的分 析。
第三,侠义文学鉴赏: 宁宗一主编《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 典》(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胡文彬主编《中国武侠小说辞 典》(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华森等主编《中国公案武侠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