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分析
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

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是全球最著名的文学奖项之一,每年评选出一位对人类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作家。
这个奖项被认为是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获奖作家的名气和影响力都会大大提升。
然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这个奖项的评选标准不够严谨,有时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不够出色的作家也能获得奖项。
此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方式也备受争议,一些人认为应该更加透明公正,让读者和文学爱好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获奖者的作品。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仍然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奖项,它能够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世界各地文学的交流和对话。
虽然有时会出现评选不公的情况,但这并不代表这个奖项本身有问题,而是需要更好地完善评选标准和程序。
无论如何,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全球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始终备受关注和尊重。
它不仅能够鼓励和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能够彰显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更多人关注和热爱文学。
- 1 -。
简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鲜明特色

其复杂的表现艺术揭示出现实的史诗内涵, 从而达到了高度的理 。 推动着世界文学的 想境界 其不可忽视的崇高地位和权威影响, “意识形态 创作与发展, 获得了永垂不朽的艺术成就 。 虽然由于 的差异” 和语言交流的鸿沟, 中国的文学作品与诺贝尔文学擦肩 而过, 但是这些作品在某个时期 、 某一地区、 某种形式的文学创作 中发挥的重大影响是值得肯定的, 而我们在不断总结诺贝尔文学 奖获奖作品的创作经验和艺术特色时, 也是有所收获与时俱进 去粗取精, 综合 的。在我们以后的创作和研究中注重取长补短, 运用多种表现性艺术技巧阐释出现实性实质内涵, 从而达到更高 吸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优势将中华文 的理想性精神境界, 化展示给全世界的读者大众, 构建出和谐发展的格局, 是我们努 。 力的方向和希翼所在
[ 4] 尚的理想, 完美的艺术” 评语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908 年德 “他在无数 国欧肯《 精神生活在人类意识和行为中的统一 》 曾以 作品中, 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 所流露的热诚 与力量” 评语被授予奖项; 1909 年瑞典拉格洛夫《 骑鹅旅行记 》 曾 “崇高的理想主义、 以 生动的想象能力和心灵上的激情 ” 评语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1915 年法国罗曼. 罗兰《 约翰克里斯多夫 》 等作 “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 品曾以 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 评语获奖; 1925 年英国萧 “表现了理想主义与博爱 ” 伯纳《 圣女贞德》 曾以 评语被授予诺贝 “象征古典的人道 尔文学奖; 1946 年德国曼. 黑塞《 荒原狼 》 曾以 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评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等等。 从以上这些 “理想主义 获奖作品的简括评语, 我们可以明确看出, 诺贝尔的 。“理想主 倾向” 标准就是要谋求社会和谐发展, 人类共同进步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每年颁发给对人类文学作出杰出贡献的作家。
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标准。
首先,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第一标准是作家的文学成就。
这包括作家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作品的独创性和创新性,以及作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声誉。
评委会会对候选人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以确定其在文学领域的贡献和成就。
其次,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第二标准是作家的人文精神。
这包括作家作品中对人类生活、情感、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描写和反映,以及作家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评委会会对候选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以确定其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第三标准是作家的语言表达。
这包括作家的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是否新颖、独特,以及作家的语言风格是否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评委会会对候选人的语言表达进行细致的品评,以确定其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准和个性魅力。
最后,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第四标准是作家的整体贡献。
这包括作家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整体贡献,作家的文学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以及作家的文学生涯对人类文学的长远影响。
评委会会对候选人的整体贡献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其对世界文学的长远影响和价值。
综上所述,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标准是非常严格和全面的,评委会会从作家的文学成就、人文精神、语言表达和整体贡献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确定最终的获奖者。
作为文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体现了对文学的尊重和珍视,也激励着世界各地的作家不断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为人类文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内容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内容以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传承和探索的舞台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对人类文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
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文学界的奥斯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内容,展示这个奖项的独特魅力。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内容涵盖了各种文学形式和题材。
获奖作品可以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也可以是具有创新性的文学实验作品。
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传统还是前卫,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体现了作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洞察和表达能力。
例如,塞尔维亚作家伊沃·安德里奇的小说《桥上的人》通过探讨人类的孤独和归属感,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
而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集《光明会有赢》则展现了对生命和爱的强烈追求,让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内容反映了作家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这些作品揭示了人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呼吁。
例如,尼日利亚作家奇诺·阿切贝的小说《半边天》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尼日利亚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的思考。
另外,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中国农村历史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存的艰辛,引发了对历史记忆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内容还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
这些作品横跨不同国家和地区,展现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例如,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以其奇幻的现实主义风格吸引了全球读者,成为拉美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鸟身》则通过对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再创造,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内容不仅仅是文学的创作,还承载着作家个人的经历和情感。
这些作品可以是对个人成长和历史记忆的追忆,也可以是对理想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共性分析——以何塞·塞拉、托尼·莫里森、大江健三郎为例

一 、 作家作 品创作 的时 代背景
从西 班牙 作家 塞拉 、美 国作 家莫 里森 、 日本 作 家大 江健 三郎 的代表 作 品着手 ,结合 时代 背景 分析 作 品 的创 作 风格 和 主题 表现 。主要 分 析 的作 品 有 : 何塞 ·塞拉 的代 表作 《蜂 房》 自斯库 亚尔 ·杜 阿尔 特一 家》 《为亡 灵 弹奏玛 祖卡》;托尼 -莫 里森 的代 表作 ((最 蓝 的 眼睛》 罗 门之 哥欠》 婉 儿》;大 江健 三 郎 的代表 作 ((爪人 的体 验》 育》 《奇 妙 的工 作》 延元 年 的足球 队》 等 作 品。
关 键 词 :诺 贝 尔文 学 奖号 :I106.4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672—5409 (2018)08—0088—03
塞拉作 为 西班牙 内战后 浪 漫派 的代表 ,通 过对 上 个 世纪 三 四 十年代 西 班 牙现 实 社会 战争 、贫 穷 、 动 荡 的描 写 ,如 实 地 反 映 出 战 后 动荡 的西 班 牙社 会 ,作 家 通 过 文 学 作 品 给弗 朗 哥 政权 以有 力 的 一 击 ;莫 里森 则通过 她 的小说作 品解 构 了在 白人文 化 统 治 地位下 ,美 国黑人 如何 重拾 黑人传 统价 值观 并 塑造 了美 国黑 人 民族 身份 的重建 之路 ;大江 健 三 郎 作为 日本 战后 文学 的代表作 家 ,在其作 品中反 映 了 战 后 自然 、森 林 、残 疾 儿 的救 助 与共 生 、民主 主 义 、政治 和性 、想象 力 、核 时代 的危 机等 主题 。三 位 作 家 身 处 不 同 国 家 ,所 著 作 品看 似 无 任 何 关 联 性 ,但从 作家 所处 的时代 、作 品 中所 传达 的寓 意 和 想 象 、作 品中人物 形象 的塑造 等方 面却 可 以挖掘 出 作 品 的共性 ,分析 三个 国家诺 贝尔 文学 奖作 家作 品 在 我 国译 介和 传播 中的共 同点 。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作品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作品[标题]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作品:探寻文化与人性之美[简介]近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本文将回顾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人性表达与艺术魅力。
通过深入地剖析每位得主的作品,我们将有机会领略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学,思考人类精神的探索与表达。
[主体]1. 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尔巴茨的《传奇》1.1 深度阅读该作品,发现其中凝结了作者对人性和历史的反思,呈现了一个悲壮而富有哲理的故事。
1.2 探讨《传奇》中所描绘的人性困境,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2.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我的名字是红》2.1 分析小说中对艺术、爱情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探索,呈现出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西方文化的对话。
2.2 解读作品中以红色为主题的意象,揭示了作者对于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及人性的思考。
3. 莱斯利·马尔芬的《白色奥狄赛》3.1 着重讨论小说中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呈现和对西班牙文化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的追问。
3.2 分析马尔芬对现实与虚无之间的辩证思考,揭示作品中的哲学内涵。
4. 安妮·恩赫尔斯的《不许联想》4.1 探求小说中关于身份认同、历史记忆和个体生命的主题,对比东德与西德的社会差异。
4.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剖析个体在历史漩涡中的生存与追求。
5. 卡梅隆·格斯的《永恒的专注》5.1 对该小说中情感、记忆和时间的探索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作者对人类存在和爱情的思考。
5.2 分析作品中的结构和叙事手法,思考时间与记忆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6. 约翰·科茨的《大地盖纳的歌》6.1 着重研究小说中的家庭、历史和民族记忆,思考作品对美国文化的诗意再现和对人性的思考。
6.2 分析小说中的多元叙事和自传性元素,探讨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文学创作的力量。
[个人观点和理解]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性表达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风格与主题分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风格与主题分析引言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对人类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
获得该奖项的作家以其独特的作品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索而闻名。
本文将分析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风格及其所关注的主题。
1. 契诃夫(Anton Chekhov)•作品风格:契诃夫以细致入微的观察、真实生动的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而闻名。
他善于通过一系列小事、小插曲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及社会现象。
•主要主题:契诃夫对人类存在中的孤独、失望和渴望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经常在故事中探讨人际关系、爱情、社会地位等话题,并通过真实而富有共鸣力的角色描绘展示这些主题。
2. 毛姆(W. Somerset Maugham)•作品风格:毛姆写实主义风格深受欢迎,他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精确的描写和平实的叙事风格著称。
他注重细节,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主要主题:毛姆对人类性格、道德观念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常常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抉择与矛盾,探讨人们做出选择的原因及其后果。
3.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作品风格:马尔克斯以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著名,创造了独特神秘的文学世界。
他运用夸张、非凡事件和魔幻元素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
•主要主题:马尔克斯经常在作品中探讨爱情、情感、时间和历史等复杂主题。
他关注社会政治环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并通过富有奇思妙想的故事情节展示这些主题。
4. 拉赫曼·穆尼花(Rabindranath Tagore)•作品风格:穆尼花的作品以其抒情诗、短篇小说和戏剧而著称。
他的写作风格简洁、优美,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
•主要主题:穆尼花关注人类的情感世界和自我发现。
他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生命意义等深刻问题。
结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们的作品风格和主题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通过深入探索人类存在中的普遍价值观念、社会问题和心理层面来触动读者。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为何引发争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为何引发争议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其得主的作品本应受到广泛的赞誉与推崇。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不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
每个人对于文学的理解和审美标准都不尽相同。
一位作家的作品,在某些读者眼中可能是惊世之作,而在另一些读者看来却可能平淡无奇甚至难以接受。
这种主观的差异,使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面对广大读者时,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和喜好。
再者,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可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问题和思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关注点和价值观发生了转变。
原本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可能显得格格不入,从而引发争议。
政治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时,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可能被认为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某些作品因为其对特定政治议题的表达或立场,而受到关注和褒奖。
但这种政治倾向可能引发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的质疑和反对,导致作品成为争议的焦点。
文化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全球性的奖项,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风格。
当来自某一文化背景的作品被置于全球舞台时,可能因为文化隔阂而难以被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充分理解和认同,进而引发争议。
此外,一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可能过于前卫或创新,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
这种突破在为文学带来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让许多习惯于传统文学模式的读者感到困惑和不适,从而引发争议。
以某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例,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晦涩的语言著称。
这种风格虽然在文学界被一些评论家称赞为具有开创性,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导致许多人对其作品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还有一些作品可能涉及到敏感的社会话题,如种族、性别、宗教等。
作者在处理这些话题时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可能会触动某些群体的神经,引发激烈的争论和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自开奖到2012年的112年间,全球共有109位作家获此殊荣,其中欧美国家有100人获奖,亚非国家有9人获奖。
长期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因其难脱本位主义、地域歧视、文化偏见之俗被世人所诟病,但其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依旧首屈一指。
若用动态的思维模式和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活动,也有一个不断完善、逐渐向“诺贝尔精神”回归的过程。
本文将使用spss软件,对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量化的方式观察并分析诺贝尔文学奖,阐述20世纪以来百年文坛创作理念的嬗变。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spss软件,统计分析
感谢阿尔弗雷特·诺贝尔。
遵从他的遗喊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衍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家族,促现了一种诺贝尔文学现象。
诺贝尔文学作为20世纪的重要文学现象,可以做为分析20世纪文学走向的一个范型。
诺贝尔文学奖按照诺贝尔先生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的遗嘱,每年颁发一次,自1901年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首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到2012中国作家莫言摘取桂冠,应当颁发112次,实际颁发105次(1914、1918、1935、1940—1943年7年因故没有颁奖)。
计有109人获奖(1904、1917、1966、1974年均有2人分享该奖),来自40个国家的109位作家获此殊荣。
如图1所示,在40个国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法国,其获奖人数高达13名之多,而位居其后的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典都属于欧美国家。
由表1的洲籍可以看出,在109位获奖人中,来自欧洲的作家有81位,占总人数的74.3%之多。
如果把几个大洲划分为东方与西方来看,来自东方国家(亚洲、非洲国家)的获奖者仅有9名,而来自西方国家(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的获奖者有100名之多。
而在26种语言中,如图2所示,其中有26名获奖者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占据语种中最大比例。
其次的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也都属于欧洲国家的语言。
可见,自开奖以来针对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论、质疑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国际性的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也难脱本位主义、地域歧视、文化偏见之俗。
由是观之,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应该大打折扣。
它违背了“诺贝尔精神”,改变了诺贝尔先生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设奖的初衷。
诺贝尔先生没有在授奖范围上为诺贝尔文学奖设限,“我的明确愿望是:评奖不考虑候选人之国籍,不论是否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够格者获奖。
虽然,诺贝尔先生的遗嘱比较粗略,措辞也不那么严密,但是,他的良苦用心是可以看得清楚的,他设立的奖项应该具有世界意义。
因此,斯德哥尔摩的评委和诺贝尔文学奖备受质疑成为自然中事,“西方中心”之说,至今仍然不绝于耳。
质疑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只考虑欧美大国、富国,不顾及亚非小国、穷国,因而诺贝尔文学奖已经变成西方国家的奖,西方作家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主力军,东方作家被边缘化。
通过数据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有失偏颇这一事实,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诺贝尔文学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文化观念的嬗变。
表1:洲籍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欧洲81 74.3 74.3 74.3 北美洲1211.0 11.0 85.3南美洲6 5.5 5.5 90.8非洲5 4.6 4.6 95.4亚洲4 3.7 3.7 99.1大洋洲1.9 .9 100.0 总和109 100.0 100.0
图1:
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有一些非欧美国家的文学巨匠如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等未能赢得这一奖项使得诺贝尔奖有失偏颇,但依然有泰戈尔、罗曼·罗兰以及萧伯纳众多著作等身的文豪被列在内。
表2统计的是109位获奖者在获奖时的岁数,其中获奖时最年轻的是42岁,而最年长的则到了88岁,几乎相当于终身成就奖了。
获奖者平均获奖年龄为64.36,众数为60岁。
且不论这一奖项是否完全公平公正,我们从获奖年龄这一组数据也可获知摘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的不易。
它其实已经不仅是为了表彰某位作家在近一年内的优秀作品,而是在赞誉这位作家长久以来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了。
表2:获奖岁数
N 有效值109 缺失值0
平均数64.36
众数60
最小值42
最大值88
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开始评选至109位获奖作家中共有12位女性,只占到总获奖人数的11%。
在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写作有意无意地受到男权文化的压制和有意无意的埋没,女性创作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中肯的评价,这从另一方面就更加证明这12位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
表3:性别
频次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有效值女性12 11.0 11.0 11.0 男性97 89.0 89.0 100.0 总计109 100.0 100.0
从表3中可见,从1901年至2012年,在109名诺贝尔获奖者中,男性占97人,女性占12名,获奖的女性作家比例远远小于男性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女性比例虽只占11%,但相比其他诺贝尔奖项,已是最高。
)
本文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将三个时期获奖者的男女比例进行比较。
将20世纪初到二战之前夕(1901年~1939年,共36年,其中1914年、1918年、1935年因故停奖)设为第一阶段,将二战后到80年代末设为第二阶段(1944年~1989年,共46年,1940年~1943年因二战停奖4年),将90年代初到如今设为第三阶段(1990年~2012年,共23年)。
发现在第一阶段的36年中,获奖人数为38人,女性人数为4人,占第一阶段总人数的10.5%。
而二战后漫长的46年中,共有48人获奖,而女性仅占其中的2名,比例也仅为4.2%。
在第三阶段的23年中,女性作家人数为6名,占这一阶段获奖人数的26.1%。
分阶段分析后的结果与之前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描述性的数据中探究出百年文学理念的嬗变。
第一阶段在二战以前,当时的诺贝尔奖更倾向于“理想主义”的作品,女性细腻的手法在歌颂生命、母性光辉时还算不乏认可。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的4位获奖女作家虽不算多,但依然能占据十位数以上的比例。
而到了二战之后,世界人民受难颇深,这一时期的获奖作品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作品,而作为弱势群体,经历二战洗礼后并且针对这一类题材进行现实描述的女性作家着实过少,因此这一阶段仅有两名女性作家获奖。
而到了第三阶段,女性获奖作家人数明显增多,得益于文化多样化的传播和渗透。
表4:性别阶段对比
性别
女性男性
时期第一阶
段
Count 4 34
Row N % 10.5% 89.5% 第二阶
段
Count 2 46
Row N % 4.2% 95.8% 第三阶
段
Count 6 17
Row N % 26.1% 73.9%
关于种族类别,笔者在此也就三个阶段进行了分阶段对比。
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仅有一名属于黄色人种的作家获奖,他就是来自印度的泰戈尔。
而到了第二阶段,情况有所改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到了第三阶段,属于白色人种的作家仅占了56.5%,可见诺贝尔文学奖也在逐渐改善,适应并承认世界文学的多样化。
表5:种族阶段性对比
种族
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时期
第一阶
段
Count 37 1 0
Row N % 97.4% 2.6% 0.0%
第二阶
段
Count 44 4 0
Row N % 91.7% 8.3% 0.0%
第三阶
段
Count 13 9 1
Row N % 56.5% 39.1% 4.3%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个阶段的作品类型,我们大致将获奖作家的代表作类型分为5类:
传记、剧作、散文、诗作和小说。
可以看到在三个阶段中,小说都是被利用得最多的文学载体。
同样的,诗作仅次于小说,在三个阶段都备受青睐。
反差较大的是剧作,用此作为载体的作品在第一阶断占据了21.1%至多,与诗作平齐;而在第二阶段誉第三阶段则略显式微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文化创作理念逐渐由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样化的风格中,各个载体所发挥的作用。
有人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称之为“照亮世纪的黑暗”。
由此生发,“理想主义”是否可称之为跨世纪的光芒呢?只不过这种光芒时暗时亮、时灰时艳,然而也正是这种时暗时亮、时灰时艳,更值得我们用广阔的视域去探寻与研讨它,使我们中国文学面向世界的步伐走得更快,步子迈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