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合集下载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

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实用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准备: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

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

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

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指名朗读3、欣赏配乐诗朗诵4、体会、找差距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再别康桥》优质课 说课稿

再别康桥》优质课 说课稿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篇目是《再别康桥》。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

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

《再别康桥》是鉴赏研究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诗歌阅读应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研究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掌握诵读技巧。

初步研究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XXX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此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意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步骤,以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一步: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引起学生对剧情的回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研究兴趣。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品】《再别康桥》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1。

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轻轻地、悄悄地2.为什么要这样?——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

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 X,到此一游。

《再别康桥》精选课程 说课稿

《再别康桥》精选课程 说课稿

《再别康桥》精选课程说课稿再别康桥精选课程说课稿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高中学生的英语文学课程,通过深入解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康桥诗人徐志摩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通过研究和分析诗中的意象、词语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 了解徐志摩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意义。

-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其文学表达方式。

- 研究重点词汇和短语,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欣赏诗歌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

课程安排第一课时:诗歌背景介绍-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引入康桥和徐志摩的背景。

- 分享康桥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 简要介绍"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意义。

第二课时:诗意表达分析-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如康桥、湖水、手指等。

- 解读诗中对康桥的情感表达和别离的主题。

-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探讨如何通过语言形式营造情感氛围。

第三课时: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授和讲解诗中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如"鸿雁"、"惆怅"等。

- 练使用这些词汇和短语,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 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巩固词汇和短语的应用能力。

第四课时: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 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解读。

-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评论和批评,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欣赏其他诗歌作品,构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程作业- 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

-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诗歌、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课程评估- 通过课堂参与、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观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上就是本次"再别康桥"精选课程的简要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再别康桥》说课稿一、引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就是留存下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课文选设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让他们从中感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感受爱情的痛苦与美好”为主旨的教学方案,希望对教师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领悟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和分析技巧。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素养,引导他们掌握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诠释和感悟。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演讲能力,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课程名称:《再别康桥》课程类别:中学语文课程适宜年级:高一教学时长:1节课(45分钟)教学方式:讲授,分组讨论,个人表达,朗诵发言等形式教学材料:教学PPT、课文原文、白板笔、幻灯片、视频等教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老师用图片展示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知道他是谁,具有哪些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他感兴趣。

2.询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诗歌吗?它对你们意味着什么?”并引入今天课堂的主题——爱情。

二、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并让每组选择一个“爱情故事”,然后共同完成以下任务:1.小组分享所选的爱情故事,介绍故事里面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过语言和行动传达出故事里的情感主题,并跟其他组进行感情交流。

3.遵循“理解先行再发言”的原则,开始对《再别康桥》的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课文解析1.课前预习: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原文,初步领悟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内涵。

2.课程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PPT展示,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文本结构、主题和表达手法,并提示学生如何从创作背景、作者心情和诗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全面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3.语言分析:从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和分析技巧。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再别康桥》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再别康桥》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再别康桥》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背景,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浪漫主义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诗人徐志摩的生活和创作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时代背景与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学会欣赏现代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留恋,培养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形式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情感的挖掘,诗歌技巧的欣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对康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网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广西梧州高中语文组陈军宁【设计者简介】:陈军宁,广西梧州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曾被评为“梧州市中学骨干教师”“梧州市中学语文先进教研组长”“梧州市中学语文科优秀教师”。

先后三次获自治区、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

1999年执教学生获高考广西理工类语文单科状元。

教学特色: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学法底蕴齐驱并驾教学信念: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一定能撬动地球一、说教材(一)课文地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诗歌单元)第二课中的第一首诗。

继往开来是从初高中的衔接上说的:其所在单元是高中语文第一个诗歌单元。

初中的诗歌学习重在感性理解,而高中的诗歌学习,则立足鉴赏,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重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把握。

因此具有的继往开来意义。

承上启下则是从其在所处单元的地位及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作用上说的。

(二)教学目标作为高中诗歌鉴赏的入门单元,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

关于诗歌的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高中学习诗歌,仍然从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入手,进行学习,具有“启蒙”的性质。

1、单元教学目标依据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抓住诗歌最本质的特点及诗歌鉴赏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确定本单元教学的总体目Array标。

(见下表)2、本诗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层级围绕单元目标,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学情,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该单元出现的19首诗,分为三个有梯度的目标层级并相应设置了三个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加速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见下表)从单元教学目标层级看,《再别康桥》一诗处在第二学习阶段,即在第一课《词二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三首诗的学习达到初步掌握。

(三)教学重点和焦点《再别康桥》一诗,典型体现了徐志摩的诗风。

诗歌传达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康桥、又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抒发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诗歌意象丰富,感情色彩鲜明,语言典雅精美,音韵和谐,结构精巧,体现了徐志摩本人倡导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诗歌艺术主张,确是现代诗中的精品,也正是实现第二层级单元教学目标的范例。

根据该诗所处的单元教学目标层级及诗歌本身的特点,本人确定该诗的教学重点和焦点如下:1、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感情。

(2)强化“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的鉴赏意识。

(3)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

2、教学焦点: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和焦点均集中在单元教学的能力目标上。

3、教学时数:一小时(连堂两课时,约用60分钟)二、说教法(一)教学形式鉴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

因此本人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摈弃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选择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力图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诗歌鉴赏教学有机的整合,不仅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多重交互、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优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促进其诗歌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1、学习环境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机学习。

每台电脑均是校园网的一个网络信息点,学生既可通过内部IP在校园网教学专题网站浏览学习,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同时也可在教师许可下与因特网相联。

每人一台电脑,四人联机形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便于交流、合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监控平台组织教学,指导点拨,适时调控。

2、学习方式上:学生登陆校园网中教师制作的《再别康桥》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再别康桥》教学网站的内容框架及网站特色要使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学网站的教学资源设置及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因此,本人特别介绍《再别康桥》教学网站的框架及内容。

网站共有四级网页,是徐志摩专题学习网站。

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

技术上采用静态网页(HTML)与动态网页(ASP)技术相结合的形式。

(1)《再别康桥》教学网站的内容框架(见下图)《再别康桥》教学网站内容框架简图(2)网站设计特色①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切实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本网站的内容架构及技术支持,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网站设计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确实能给在网站学习的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意义建构提供最佳的平台。

②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观。

网站为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浏览本网站的学习路径,避免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使鉴赏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技术的保障。

③信息资源丰富以《再别康桥》一诗的鉴赏为核心,拓展为徐志摩专题学习网站,以web教材形式呈现,全方位荟萃了徐志摩研究的相关信息。

特别是多媒体素材的组合,更营造诗意的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欣赏诗歌的艺术美。

④练习设计科学、技术含量高【鉴赏练习】中的【能力检测】【想象天空】【畅所欲言】这三个练习的设计,从内容层面上,有层次、有梯度地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焦点。

既立足本诗,又能拓展深化。

更好地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技术层面上,动态网页(ASP)技术的运用,即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BBS论坛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鉴赏交流的平台。

(二)说教法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截然不同,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监控平台进行。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监控平台的广播教学、教学转播、监视监听、单独对讲、黑屏功能、远程复位、鼠标、键盘锁定、电子举手、遥控辅导、电子黑板、消息发送等功能,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本诗的教学中,根据网络环境的教学特征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焦点,本人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辅导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1、探究法依据教学目标,由学生在教学网站中自选学习路径,在个人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小组的自主探究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

2、讨论法文学鉴赏的本质就是交流。

讨论法的使用为学生搭起了诗歌鉴赏的交流平台。

能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相互启发,分享智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更好地体悟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而网络环境下的讨论,与传统课堂的讨论比,形式上更丰富。

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形式,更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通过耳机话筒进行交流。

此外还可在教学网站的BBS 讨论区通过文字进行即时性交流和错时性交流。

极大的拓展了交流的渠道,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3、练习法本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练习法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练习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练习检测自已自主学习的状况。

而网络环境下的练习检测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检测手段相比,带有了鲜明的交互性特征,有着更大的优越性。

教学网站【鉴赏练习】栏目中设置的【能力检测】练习形式,充分利用(ASP)技术,不仅能及时反馈检测结果,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况,系统还提供全班答对率,便于学生在比较中了自已在整个学习群体中的学习状况,使学生能准确定位。

而其中【想象天空】【畅所欲言】这两个练习,采用BBS讨论区的形式,能让学生们实时共享学习成果。

4、辅导法学生在教学网站中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导相当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导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因此,讲究导的艺术,才能导出最优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两导”两“结合”。

“两导”,即导在要害处,导向纵深处。

两“结合”,即将通过教学监控平台辅导与走到学生中去辅导相结合,将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监控平台,使教师的辅导作用最大限地发挥出来,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5、展示法:展示的意义在于分享、启发和促进。

教师通过教学监控平台的转播教学等功能,以发送屏幕的形式,向一个、多个或全体学生展示典型例子。

另外【鉴赏练习】中的【想象天空】【畅所欲言】栏目,采用BBS讨论区的形式设置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实时展示。

三、说学法在教学设计中,本人有意识地将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学法指导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创造”目的。

1、在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上:①强化“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的诗歌鉴赏基本思路。

主要通过【鉴赏练习】/【能力检测】中设置的4道选择题和填表题及教师在教学过程第三环节以个别指导和集体探讨相结合的形式落实。

②强化“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的鉴赏意识。

主要通过【鉴赏练习】/【想象天空】栏目落实。

2、指导学生运用技巧上:强化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主要通过【鉴赏练习】中的【畅所欲言】落实。

3、强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要求。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教学采用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诗歌鉴赏学习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丰富的网站资源及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是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可能,而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则有赖于教师能将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与诗歌教学融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本诗的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调动体验】【明确目标,介绍网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拓展】四个环节组成。

(一)情境导入,调动体验教学方式:师生脱离电脑(以下简称脱机),面对面交流提问:我们都有过离别的体验,在你的经验中,离别时最常有的情绪是什么呢?(请男女各两名学生谈谈)教师:“离别”二字最能拨动人的心弦,宋代词人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凄恻缠绵,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离别又如何呢?当儒雅浪漫的诗人又站在康桥这片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土地,寻找他的青春、梦想、爱情的印记时,他的心弦又奏响了怎样动人的旋律呢?然而故地重游,步履匆匆,又将离别,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凝成了《再别康桥》这首珠落玉盘般的动人诗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