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合集下载

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思考

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思考

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思考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用了两卷的篇幅来论述“友爱”这一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友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即德性的一种,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论述立论持平、深刻、扼要又易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人际交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友爱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最有才最渊博的天才之一”“所有哲学家的老师”,他首次把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划分出来,他写出了伦理学的首部专著——《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著作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大伦理学》三部。

这三部伦理学著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尼各马可伦理学》。

全书共十卷,第八卷、第九卷对友爱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友爱”一词在古希腊除了我们现在普遍认可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之外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即友爱涵盖了彼此的任何好感。

它可以用于任何两个人之间既包括同性也包括异性,既包括家庭内部的关系如父子、夫妻、兄弟等,也包括家庭外部的关系,如邻里、同僚等;既包含城邦中人们之间的友爱也包含了统治者对平民的友爱等。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全面介绍进一步思考其友爱观在当今社会的实际意义。

一、友爱方面概念的介绍友爱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意义。

从古希腊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奠基人苏格拉底到其继承人、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奥古斯丁等人均对友爱这一话题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过研究。

下面将对友爱方面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

1.亚里士多德对于“友爱”这一概念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即是一种德性或可以说是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在对比友爱和爱之后他发现了二者的不同,他认为爱是一种情感而友爱则是一种品质是人自然情感的理智表达,友爱则是对爱的进一步升华是一种调整的结果。

伦理学范文---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细想

伦理学范文---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细想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细想摘要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诸多德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友爱是与他人、社会密切相关的一种德性。

友爱不仅具有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它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本文由友爱的起源、友爱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友爱的类型三部分构成。

详细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界定。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八卷和第九卷中非常详细了阐述了友爱,从各个维度论述了友爱的相关问题。

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所作的相关论述的梳理,为进一步的行文做铺垫。

幸福是人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友爱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爱不仅对个人幸福至关重要,而且是实现城邦目的的重要因素,它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结语是我对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公正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友爱细想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伦理学史占上据着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

”①靳希平在《亚里士多德传》中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与概念已经融化到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活动之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语言的基本成分,以至于大部分西方人天天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之中生活,却对此毫无知觉。

”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是公认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开山鼻祖,奠基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伦理学的哲学家。

他的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是追求至善。

他认为万物都是在追求某种善。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该过一种至善的生活。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人是有理智的。

过一种理智的生活,发挥人之为人的独特功能——理性,就是达到至善,也即达到了幸福,而德性是达到至善的途径,也是至善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是以德性为核心的,其伦理学也被称为德性伦理学或美德伦理学。

论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论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论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作者:安麒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25期摘要追溯西方伦理思想史,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系统地阐述伦理学理论的哲学家。

友爱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进行了界定,详细地阐述了友爱的性质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与友爱相关的问题。

幸福就是最高对善,是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友爱则是幸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友爱是个人幸福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实现城邦目的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幸福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八卷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者包含着一种德性。

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须的东西之一。

友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再跟身边的人发生联系,谁都不会想着要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朋友之间可以分享快乐,也可以相互帮助。

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爱,它和亲情一样都是人的天性。

在他看来,友爱是一种包含着实际行动才可能得以实现的德性,它是达到幸福、至善的必要的组成部分。

1友爱的性质和特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可爱的事物才值得人们去爱,也就是:善的、让人快乐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

可爱的事物是产生爱或友爱的原因:善和令人产生快乐的事物,对人自己而言是某种善的事物,有用的东西也是可以产生某种善和愉悦的东西。

他也同时强调了友爱不是对无生物对爱,因为那样的爱是没有回报的。

如果对朋友抱有希望而对方没有回报,这样的希望就只是善意的,只有相互都抱有善意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友爱,这种善意必须为对方所知,善意就是都希望对方得到好处。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1)友爱是具有相互性的。

友爱只能存在于人和人之间。

只有相互的付出和回报才能称之为友爱,无生物之间的只是相互的物理吸引,并不是友爱。

人类之间的友爱是以善意为起点的。

善意,就是一种友好的意愿,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是希望另一个人会好的意愿,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选择。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

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对友爱的观点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在他的众多哲学著作中,友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他视为人类幸福和道德理想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友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人类个体与他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他将友爱分为三种类型:友谊为利益、友谊为喜悦和完美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为利益是最低级的形式,人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交往;友谊为喜悦是次级的形式,人们因为相互带来的乐趣而彼此结交;而完美的友谊是最高贵的形式,这种友谊建立在双方对对方道德品质的认同和珍视上。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的真正目的是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友爱使人进一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来发掘自身的潜力。

通过友爱,个体才能在道德和智慧的引导下成为更完善的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通过行动来实现的品德,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

他将友爱视为一种选择,一个人选择去追求善良、公正和真理,并在这个过程中与他人建立真诚而亲密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的实践同时也是政治伦理学的核心。

在他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治友谊”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友爱关系是现实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政治友谊不同于私人友谊,它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基础上的,旨在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幸福。

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友谊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友爱的社会是无法实现和谐与稳定的。

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友爱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友爱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它也是社会和谐与共同进步的基石。

在当今充满竞争和冲突的社会中,友爱的意义更加重要。

通过培养友爱精神,我们可以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关系,促进和谐的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点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道德指导。

简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

简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

简析亚里士多德友爱论友爱论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首先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

他将友爱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三种,并且着重强调了善的友爱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然而现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友爱危机也伴随而来。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分析,能对我国转型期友爱危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标签:友爱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哲学家,其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其中,第八卷和第九卷共两卷专门用来阐述他关于友爱的看法。

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偶然,由此可见友爱问题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这笔者就友爱论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什么是友爱论首先,要理解友爱为何物必然要先了解友爱的性质,亚里士多德在强调友爱的性质时提出了四点,即“友爱之性质,可分为四点:必要、自然、能群、高尚。

”就“必要”而言,“万钟之富,千乘之贵,亦无以加矣;苟无骨肉手足之爱,亲戚朋友之与,孑然一身?将何所用其富?何所需于贵?以高尚言,既富贵矣,必有人焉,与我共之,然后方有可乐。

以鄙陋言,富贵而无所亲所爱,则无以示其荣。

”就“自然”而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也即,友爱是人之本性所有,亚里士多德把友爱看作是人类普遍的自然感情的思想。

就“能群”而言,“友爱而能群……人相爱,乃能互助。

无爱,则人各为我,不知有群,父母不子其子,兄弟莫若路人,家庭溃矣。

大之,则乡无以为乡,国无以成国,社会灭矣。

”就“高尚”而言,“好友者,吾所称许;多友,高尚事也,且或谓能为人友,即能为善人。

”德性的友爱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公正与友爱的关系时提出“在最大的公正中似乎存在着友爱的东西,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高尚的。

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1年第7 00 期
Ju l fC ogigU i rt o Si c n eho g(oi i csE io ) N . 2 1 oma o hnq n e i f c neadTcnl ySc lS e e di o7 0 0 n v sy e o ac n tn

爱是 单方 面 的 , 而友爱 是 相互 的 。在 柏拉 图那 里 ,
爱被 描述 为爱 者 的单方 面 的感 情 。在这 种爱 中 , 者 爱
对被 爱者 的爱 可能 得到也 可 能得不 到被 爱者 的 回报 。 由于 爱是 极端狭 隘 的 , 方往 往会 限制 对方 与他人 的 双
友谊 , 因此 这种 爱一 旦失 败 , 易造 成身 心 的苦痛 。 极 与 爱不 同 , 爱 只是在 被爱 者对 爱者 的爱 感 到愉 悦并作 友 出相应 回报时才 存在 , 就是说 友爱 是相互 的。 二 , 也 第 爱 仅 仅 是 一 种 情感 ( 或者感受 )而友 爱更多 的是一种 , 德性 。亚里士 多德认 为 , 柏拉 图把爱 界定 为不善 不美的 欲是不恰 当的 . 因为欲 通常是追 求 肉体 快乐 的 , 常常 且 跟理性相 冲突。友爱不是不善不美 的欲 , 它本 身就是一 种德性 , 是使人追求人生的最大幸福_ 理智 的思辨 活 动—— 德性 。在亚里 士多德看来 。 爱只不过是友爱 中的
动 , 就使得 与他人 的交往 和共 同生活 成为 公 民 日常 这
生 活 中一项必 不可 少 的事务 。在 希腊人 的生 活 中 , 与 朋 友 的关 系是 除 了家庭 关系 之外最 重要 的关 系 。 正是 在 与他人 的交 往 中 . 与人之 间产 生 了一种 特殊 的交 人 往 德性 , 即友 爱 。 因此 , 友爱 成为 古希腊 社会 一个 流行 的话 题 。 在荷 马 时代 已经有许 多关 于诸 神 之间 以及英

在友爱与自爱之间——亚里士多德友爱论浅谈

在友爱与自爱之间——亚里士多德友爱论浅谈

他 的同时代 的希 腊人 , 他也像 他 的同时代人那 样判
断, 并且 总是 以这种身份来呈 现 经过 比较 与区分而
好人那 里得到善 。一个人是 因为疾病 的存在才与 医
收稿 日期:0 6 0 — 8 20 — 6 1

1 6一
维普资讯
‘ 具有 了一致性的希 腊 的常识道 德 ’ ㈣ 而 常识感 强的理 论 , 方面在 现 实 中符 合人 们 的经 验 , 易 一 容 得到理解和接 受 , 另一 方面 又难 免带有现 实中的偏 狭和 局 限, 体现在 友爱 这 方 面 , 是 以朋 友 的互 惠 就 为基础 , 缺乏那种激 情 的爱 的成分 。
专 门用 两卷 的篇幅对友爱进行讨论 , 而本人在进 行 研 读 的过 程 中, 有一个 问题 , 那就是 朋 友之 间给 予 对方 的到底是什么 。
为 自身而存在 的友爱 , 像他对 柏拉图的善型不 感 正 在关 于什么样 的人 才能产 生友爱这个 问题 上 ,
亚 里士多德和他 的老师有很大不 同, 柏拉 图认 为友 爱 不 能产 生 于 同 类 人之 间 , P t r q a e i “ o e u r l wt t rs h
友 爱的平 等 , 亚里 士 多德 看来 , 同于正 义 在 不
己 , 么他 理所 当然 知道 自己最 需 要什 么 , 那 显然 他
也 知道 当朋友变 坏 的时候 ,最需 要道 德上 的帮助 , 可 他 却吝 惜 于给予 这种 帮 助 ,这 不 能不 说 是个 悖
论 。而 且, 一开始的讨论 中, 里士多德认 为友爱 在 亚
关键词 : 友爱 ; 自爱; 大度 ; 大薯 最 中图分 类号 : 8 — 2 B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19 2 0 ) 4 0 1— 3 1 7— 7 4(0 6 0 —0 6 0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现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现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现代意义作者:石晶晶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0期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是对古希腊友爱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对友爱的阐述详细而具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友爱的深刻内涵。

通过深入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重点分析其友爱哲学的现实意义。

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能从现实的角度来提高我们对友爱的认识,并推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发展。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友爱友爱教育和谐社会一.亚里士多德友爱思想的历史背景“复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宿舍命案”、“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校园恶性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

校园安全事件连发令人唏嘘。

近日,阅读了西方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其“友爱”观点及其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思想仍能触动我们思考与借鉴。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第一人,其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研究伦理学问题就必然要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而研究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不得不读。

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却花大篇幅讨论一个话题,“友爱”问题在《尼克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可见。

他所论述的友爱,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朋友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任何的接近关系,比如家庭内的父母子女、夫妻关系和家庭外的任何交往关系甚至性爱。

英国著名学者罗斯说,友爱在希腊中具有更宽的意义,它可以代表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

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友爱”在社会现实中的意义,不惜花费大量篇幅来分析阐述其友爱的观点,不禁引起我进一步的好奇,友爱为何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发现这跟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时代环境有关。

当时,雅典已丧失盟主的地位,城邦内部开始显露出各种危机。

古希腊半岛上战火不断,人们无法过宁静的家庭生活,所以将更多的理想诉诸于朋友间的慰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317010121 课程名称:伦理学概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摘要:《尼各马可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对友爱的探讨在第八卷和第九卷中都有体现,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三种,分别为有用的友爱、因快乐而产生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全面具体的阐释了三种友爱的内容意义,及其各种情况下友爱的划分与相互作用。

本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友爱观、友爱与自爱及其产生背景与意义。

关键词:友爱;善;自爱;利己;利他;
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理解与我们当今时代对友爱的理解不同,他不等同于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是具有更广泛和更深刻的涵义。

是指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如兄弟、父母与子女、君臣、恋人等之间的关系都包含在友爱之中。

只是这些友爱又有各自的不同和分类,不同的友爱之中包含不同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①从这两句话以及整两卷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定义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一是德性和善。

因为真正的友爱是一种想永久地拥有善的欲望,我们都是向善并追求善的。

二是共同生活。

因为无论是穷人或富人,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或小孩,都需要和朋友分享幸福与分担痛苦,都需要陪伴,而这需要共同生活才能实现。

友爱与其他外在善不同,它不是手段,而是本身共同生活的价值所在。

一三种友爱
亚里士多德由三种可爱的事物推出爱有三种原因,并基于此产生相应的三种友爱:因有用而互爱、基于快乐原因的友爱、相互因对方自身之故在好人和德性相似的人之间的完善的友爱。

因有用而互爱的人不是因对方自身之故,而是因能从对方得到的好处而爱的。

基于快乐的友爱是为了使自己愉快而爱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友爱都是不会持久的,是偶性的。

这两种友爱都不是因爱对方自身
的善而产生的,而只是因对方产生了对他而言是善的东西。

所以,一旦哪一方有所变化,这样的爱就容易破裂。

因为,如果相互间不再使人愉悦或有用,他们之间也就不再互爱。

完善的友爱是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友爱。

因为他们爱朋友是因对方自身的德性,而不是仅仅由于对方对他来说有用或能带来快乐。

所以,这样的友爱只要他们还是好人就一直保持着,而德性则是一种持久的品质,因此这种友爱是持久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爱中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多人的朋友,因为完善的友爱需要彼此是好人,并需相互了解共同生活,一个人不可能同时与许多人共同生活。

因此交好人朋友当以能持续交往的最大数量为限。

有用的和快乐的朋友既不要没有也不要太多,有用和快乐的友爱也是生活中所需要的。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有其局限性,毫无疑问的是有用的友爱和因快乐而产生的友爱是常见于生活中并不可或缺的。

因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和复杂地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群体的动物,这都是无法避免也不必避免的。

要肯定这两种友爱的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而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我们需要有用的和快乐的朋友,但更多的倾向于阐述这两种友爱的消极意义与负面影响。

同时,并非好人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友爱,善是从恶的对立面产生的,他自然无法离开善而存在。

善的东西只能在与恶的东西的斗争中成长壮大。

善可以净化恶,好人与坏人之间也可以产生真正的友爱。

他们不是因为有用也不是因为快乐,只是因为双方共同向善的目的而产生友爱。

一方希望使对方成为善而产生友爱,另一方是因为对方自身善而产生友爱,这种也是成比例相等的友爱。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意不同于友爱,他认为善意是尚未发展的友爱。

真正的友爱中存在善意,快乐和有用的友爱中不存在善意,这过于绝对化。

二友爱与自爱
关于友爱与自爱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当中主要论述了友爱与自爱的关系以及两种自爱。

他认为朋友实际上就是另一个自身,对另一个人的友爱的极端形式酷似一个人同他自身的关系。

自爱是友爱的基础和前提,对朋友的感情都是从对自身的感情中衍生的。

因为一个人首先是他自身的朋友,因此爱朋友也就是在爱自己。

这有些类似于利己主义,爱朋友是利他,爱自已是利自己,而这种方式便是通过利他以利己。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吗?但随后便否定了这一疑问。

亚里士多德由问题‘一个人是应当最爱自己还是最爱其他的某个人’引申出应当区分自爱在不同范围内以及不同方式中的使用,从而产生了两种自爱。

第一种是贬义上使用自爱这个词,即把那些使自己多得钱财、荣誉和肉体快乐的人称为自爱者。

所以这种意义上的自爱者公正地受到谴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
多德是排斥这种完全利己主义的,他认为这是坏人才会做的事。

而他所指的爱朋友就是爱另一个自身是指好人之间的友爱,不能用完全的利己主义来理解。

虽有利己主义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利他主义的成分,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与利己主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第二种自爱是指总是使自己做高尚的事情而不是别的事情,钟爱并尽力满足自身的主宰部分的人才真正是一个自爱者,而这主宰的部分就是追求合逻各斯的和高尚的东西。

“努力做高尚的事,共同的东西就可以充分实现,每个人也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善。

所以好人必定是一个自爱者,因为做高尚的事情既有益于自身又有利于他人。

坏人则不是一个自爱者,因为按照他的邪恶情感,他必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

”①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利他主义者。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第二种自爱,关爱他人利己利他,做到爱自己和爱他人的统一,而不是第一种自爱者或做损人不利己之事。

三友爱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着重细述了友爱观,一方面友爱是政治与生活的重要论题。

另一方面这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历史时代雅典已失去盟主的地位,城邦内部开始显露危机,古希腊半岛战火不断,公民们无法过宁静的生活。

公民与城邦休戚与共,因此这时需要一个好的具有凝聚力的城邦,将公民团结起来,使公民共同向善。

而这便需要友爱作为使公民团结起来的纽带。

亚里士多德通过共同体与团结作为中介来论述友爱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在每一种共同体当中都存在某种友爱,因为友爱就在于共同。

人们结合到一起是为了某种利益,即获得生活的某种必需物。

接下来又论述所有的共同体都是政治共同体的组成部分,都从属于政治共同体。

而城邦就是一种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所关心的不是当前的整体利益,而是生活的整体利益。

因此“当城邦的公民们对他们的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的行为以实现其共同的意见时,便称为团结。

”②而团结就是政治的友爱,因为它关系到利益,关系到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详述了三种政体:君主制、贵族制、资产制,以及同样数目的三种变体:僭主制、寡头制、民主制。

他赞成的是君主制和民主制,他认为僭主为自己谋利益是一种坏人的治理,君主为属民谋利益。

贵族制和寡头制都是少数人的治理,治理者们使得全部或大部分好东西归于自己,同样是一种坏人的治理。

资产制和民主制的理想是多数人治理,他认为民主制优于资产制,但他对此并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说明。

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利他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君主要为城邦内的所有公民谋求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亚里士多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第276页
②同上第271页
德的政治观是与他的友爱观相联系的,包含了平等、共同生活、善与德性以及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利他主义。

四友爱的现实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虽然与我们现在对友爱的定义不同,但友爱这样广泛的涵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依然适用于这个时代。

无论人与人之间存在怎样的友爱关系,无论这是以有用或快乐为目的的友爱亦或是以对方自身之故的德性的友爱。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等相处,对于一个国家的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尤其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网络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人们对身边的人与事漠不关心,只在意与自己相距甚远的外部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关系逐渐变得淡漠疏离,每个人都在过着一种看似充实忙碌实则孤独的生活。

因此急切需要发展普及友爱观,促进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交往,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