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经济学中的“幸福”及其测度

态, 它的十分强健的或安乐 的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 :我们所说 “
的幸 福 ( 当突然 地 ) 生于 被 深 深 压抑 的那 些 需 要 的满 足 。 ” 相 产
在经济学 中, 效用 (ti ) uit 和福 ̄ ( lr) ly 1Weae都是对个体主观 ] f 幸福 的描述 , 从本质上讲 , 它们 是同义词 , 它们 指的是人追求的 利益 , 人对生活的评价 , 它们 类似 的还有满足感(a sc o ) 和 Stf t n , ia i 都 是在 不 同理 论体 系背 景 下对 个体 幸福 的测 度 , ca Ri r A hd E srn 曾说“ a ei 就 tl 康乐、 效用 、 幸福 、 生活满意度及福利这几个术 语中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但是 , 它们对 一般 的经济学者而 言
标被 定 义 为“ 国裕 民 ” 边 际 效用 论 者 利 用 效 用对 幸 福进 行 衡 富 。
士多德 ( rtt ) 《 Aiol 在 尼各马可伦理 学》 Ni maha ti ) s e ( c cenEh s里 o c 对于“ 什么是我们能够达到的善 , 什么是我们 应该追求的幸福” 有详尽系统 的论述 ,这种论述大 体上可 以代表他那 时有教育 的、 有阅历的人们流行 的观点 , 其后 几千年西方 的思 想界产 对 生了深厚 的影响 。亚里士 多德认为 善就是幸福 , 那是灵魂的一 种 活动 , 应与灵魂 的两个部分( 相 理性 的与非理性 的)就 有两 , 种德行 , 即理智的与道德 的。德性 是自足的 , 因而人具有德性就
一
亚里士 多德 的幸福论和德行 、 性 、 理 社会或 生活的客观 内 容 相联系 , 在哲学史 中一长 串的有关 幸福 的理论体 系 中, 它是 完善论 ( 也称幸福主义 ,u a nc lbig 幸福观 、 E di iWe e ) mo l n 客观幸 福观和理性幸福观 的典型代表。他强调幸福不是身体感官的满 足 和愉 悦 , 而是德性和 善等 , 代的 自我实现论 (elvr i - 现 s s ew r bt k lh n ) i u g就是其典型的发展和代表。 c 经济学 中福利的客观衡量思 想或多或少都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 , 即从可 以带 来幸
211125886_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至善论之比较

06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伦理学的研究绕不开至善理论,而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对至善问题的理解和架构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代表性。
通过阐述和对比二者有关德性、幸福的理论,最终引出二者对至善路径的不同看法。
对至善论的探讨是道德形而上发展的需求,也是助推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需求。
[关 键 词]亚里士多德;康德;至善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至善论之比较付 钰研究伦理学必然需要讨论至善的问题,而至善论必然会涉及德性和幸福等概念。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德性与幸福的关系进行认真探讨和系统阐述的哲学家。
两千年后康德在对幸福论伦理学和完善论伦理学批判的基础上,为至善如何得以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者有关德性、幸福以及至善的诸多观点都为人类追求终极意义的行动创造了动机和可能。
一、论德性(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1. 中道说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德性是与他的灵魂学说及其结构相关联的。
灵魂中的东西分为三类,即感受、潜能和状态。
德性既不是人的直观感受,也不是一种隐藏于身体内部的能力,而是一种中间状态,即中道。
中道表现为一种恰当,就是说行为“要在应该的时间,应该的境况,应该的关系,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①进行。
“过度与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
”②例如,慷慨是中间状态,过度和不及分别是挥霍和吝啬。
德性是一种状态,所以它并不是为人所特有的。
德性于事物而言,能够促使其保持良好状态,而体现于人便表现为一种使人做出完好行为的品质,因而从“功能论证”出发可以将它定义为某种卓越。
2.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两类,其一是理智的德性,是可以通过教育而得到增长的德性,如今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天赋;其二是伦理的德性,来自习惯,依赖于合乎正确理性的行动,并以中道为其原则。
理智德性是伦理德性的基础并贯穿其始终,是最完满的德性。
德性总是与现实活动相联系,其中理智德性的实现活动是思辨活动。
伦理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而快乐作为一种人类的自然情感,却是与理性不可分离的。
论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意蕴

论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说的主要意蕴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意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目的或最终目标,而人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最高的善,是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
2. 美德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德在实现幸福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习惯或性格特质,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美德包括智慧、勇气、公正、节制等,它们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3. 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主张在各种美德之间保持平衡和适度。
他认为,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而中庸之道是最佳的选择。
例如,勇气过度可能导致鲁莽,而勇气不足则可能导致怯懦。
4. 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行为需要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指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它需要综合考虑道德原则、个人情况和环境等因素。
5. 友谊: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的友谊是基于相互的善意和共同的价值观,它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支持。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强调了幸福、美德、中庸之道、实践智慧和友谊等概念在伦理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西方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的智慧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

人生的智慧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以下是由关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
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
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
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
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
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
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所作的妥协。
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
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
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
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
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
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
斯人已逝。
人类还将生生不息。
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
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
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
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
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
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
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所作的妥协。
亚里士多德传记

亚里士多德传记亚里士多德(384BC-322BC)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作家和教育家。
他被公认为世界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全面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生平和他对哲学、科学、政治的巨大影响。
1. 早年生活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斯塔吕亚的斯托里亚(Stagira)城,父亲尼科马库斯是马其顿国王的医生。
在他13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由监护人普罗克鲁斯朱斯(Proxenus)和朋友普罗克尔斯(Procles)照顾他。
亚里士多德在普拉托学院跟随普拉托学习,形成了他对哲学的浓厚兴趣。
2. 对哲学的贡献亚里士多德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对逻辑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逻辑学体系,被后世称为“亚里士多德逻辑”。
他还对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形而上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万有起因论”和“四因说”。
他认为形式因素、材料因素、动力因素和目的因素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根本要素。
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论”。
他认为人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幸福,并通过实践道德美德来达到这一目标。
在政治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合理政治”。
他认为政治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而存在的,政治组织应该是基于公正和道德准则的。
3. 科学成就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对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在生物学方面,他是第一个系统分类动物和植物的人。
他独立提出了物种的概念,并通过观察和描述不同物种的特征来进行分类。
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说”,即地、水、火、气是物质的基本要素,所有事物都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
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4. 教育观念作为一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包括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和身体健康。
他提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作选读第二卷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著作选读第二卷》是某著名学者编撰的一部著作,收录了古今中外诸多知名学者的经典著作。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学术宝库。
以下是我对本书第二卷的笔记摘抄,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二、摘抄内容1. 前言(1)本书收录的著作,既有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艺术等领域的权威著作。
(2)本书的编写宗旨是,通过对这些著作的选读,让读者领略不同领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成果,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 哲学篇(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摘抄:“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理性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摘抄:“哲学是艺术和科学的灵魂,艺术和科学是哲学的肉体。
”(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摘抄:“哲学是心灵的自我超越,是对存在的追问和反思。
”3. 政治篇(1)马克思:《资本论》摘抄:“资本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的积累。
”(2)毛泽东:《论持久战》摘抄:“持久战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通过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3)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摘抄:“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 经济篇(1)亚当·斯密:《国富论》摘抄:“分工和贸易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摘抄:“国家干预是调节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
”(3)弗里德曼:《货币史》摘抄:“货币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货币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 历史篇(1)司马迁:《史记》摘抄:“历史是时间的长河,记载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2)黑格尔:《历史哲学》摘抄:“历史是自由的体现,是理性的自我实现。
”(3)汤因比:《历史研究》摘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幸福的本质哲学视角

幸福的本质哲学视角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那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呢?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状态,一种对生命的满足和愉悦感。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幸福的本质进行探讨。
一、古希腊哲学中的幸福观在古希腊哲学中,幸福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感受,而是一种由有意义的生活所产生的满足感。
他主张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们需要追求道德美德、理性思考和自我实现。
二、康德的幸福观作为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幸福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幸福不仅仅来源于个人的愉悦感受,而是一种通过道德规范的实践和自我约束而达到的状态。
康德认为,真正的幸福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自由意志的实现。
三、尼采的幸福观尼采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哲学家,他对幸福的理解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幸福是个体独特的体验,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独特的幸福感受,而不是被社会传统所束缚。
尼采主张要通过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个性的自我表达来达到幸福。
四、存在主义的幸福观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实现。
对于他们来说,幸福是通过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和选择来获得的。
他们主张要通过意义的创造、责任的承担和自我的实现来达到幸福。
五、幸福与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幸福是最高的道德目标,人们行为的道德与否应该以其造成的幸福程度为评判标准。
在功利主义的观点中,幸福是通过最大化利益和最小化痛苦来实现的。
六、幸福与精神维度除了以上哲学观点,一些心理学家也提出了幸福的精神维度。
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个体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满足感、流畅体验、人际关系的质量等。
综上所述,从哲学的视角看,幸福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
不同哲学家对幸福的理解存在差异,但他们都强调幸福与个体的道德实践和自我实现密切相关。
此外,幸福还可以在精神层面得到体验。
对于每个人来说,追求真正的幸福需要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之道。
“不可公度”的理论与“殊途同归”的旨趣

“不可公度”的理论与“殊途同归”的旨趣 在对德性与幸福的关系的认识上,亚里士多德与儒家各有不同特点,也有惊人的一致之处。深入挖掘二者的异同,对于丰富德性、幸福理论,诊治“现代人的因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标签:不可公度;德性幸福论;幸福境界;实践效果 一 在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儒家的理论前,我没有忘记麦金太尔教授的忠告:“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思想提出了很大程度上对立不容的德性理论。发现一种可能建基于某种人性解释基础之上的中立标准,以此在两种竞争的主张间作出判断的企图将无法克服这样一种困难,即亚氏主义和儒学各有一种与其德性理论相匹配的人性概念,也不存在任何充分而适当的中立概念。这两种道德理论是不可公度的。”麦金太尔教授的解释是合理的。正如赵汀阳所说“伦理学不是一个‘价值观之争’的场所”(生活才是‘价值观之争’的场所)”。由于“任何一种价值都必须在某种条件下被接受”,“这意味着伦理学主要不是批评性的,而是技术性的”。因此,我也不想试图制造一种“中立”的标准,来评价两种“不可公度”的理论的优劣得失,而只是想通过一些“技术性”的比较工作,不展示两种幸福理论各自特点,提炼出二者“殊途同归”的理论旨趣,为反省当代精神生活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资源。
二 在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与儒家都重视德性之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德性是幸福的前提,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德性幸福论”。亚氏认为“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最美好、最善良、最快乐也就是幸福C33(p15’”。而儒家的“德性幸福”观体现在对“乐”的理解上。孔子曾对其人生态度作了如下概述:“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从同样的人生观出发,孔子一再表示了对其学生颜回的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伦语·雍也》)这里所说的“乐”,显然不仅仅是指狭义的快乐,它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向幸福。孔子在这里所描述的“乐”,也就是后来儒家(尤其是宋明新儒家)所求的“孑L颜之乐”,它的具体内容在于超越感性的欲求,以“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的原则,不断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在理性的升华中,达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因此,对德性之于幸福的重要的强调表现了儒、亚两种幸福理论的深层一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而幸福也自然成为
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幸福观按时代划分主要
有三种。首先是古希腊时期,这时的幸福观以德性幸福论为导。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时期,
此时的幸福观贬斥人世间的现实的幸福,将人们祈求幸福的目光转向灵和来世。到了近代,
人们又将感觉上的快乐视为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中世纪和近代对幸福论述在不同程
度上都是对古希腊幸福观的发挥。而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亚里士多德的伦
理学说。
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切选择所趋向的最高目的的完满
实现。所以他把幸福界定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幸福
的这一界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为人生最高的目标,但他将幸福规定为“至善”,强调幸福是一
种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于是,对于幸福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把善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在的善,另一类是身体的善,
还有一类是灵魂的善。相比于其他两类善,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在他看来,外在
的善并不是幸福,尽管幸福本身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因为赤手空拳不可能或者难于做
到好事情。真正的幸福在于灵魂的善。因此,作为最高的善的幸福就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现
实活动。由于幸福是内在的善,是最高的善,所以它是完美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这就使他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的快乐论观点区别开来,并使他的思想学说具有德性论的特
征。就幸福与快乐的关系来说,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仅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心灵的安宁和
自足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快乐就是要发挥理智德性,把灵魂的痛苦驱赶出去,让灵魂获得
宁静、快乐,不受侵扰。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快乐是灵魂的习惯,许多人的快乐相互冲突,
因为那些快乐不是本性上令人愉悦的。幸福应伴随着快乐,但是快乐就不一定幸福,幸福不
是脸上的笑容,喜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别出心裁但是换来的是大家越来越多的赞扬吗?答案
是否定的。用理性找到本性上令我们愉悦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幸福。
其次,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第一,幸福是和德性
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就要看他的生活或行为是否合乎德性。因为德性是善,
只有善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第二,幸福还在于某种实现的活动。幸福不是静态的,它是
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绝不能停留在对德性的知性认识上, 而是要在行动
中去实现。他说:“ 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
敢才能成为勇敢的。”因此,幸福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它是最神圣的东西
之一。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实现活动还不能是偶尔为之,而必须是众生如此,持久
而巩固地进行下去,这样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的人。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我也只是在学习了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之后的一个大概的理
解,还不能深入的把握。而我自己也有一点点关于幸福观点的想法。
霍尔巴赫有一句话讲的很好,他说:“在这世界上,全无私利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尽
管每个人的私利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致力于自己的幸福……”这让我不禁把幸
福与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联系起来。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例如:美国攻打伊拉克),也
有的人为了他人的利益(例如:雷锋乐于助人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个体实现自身需要的
满足。对于后者,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就拿雷锋的事来说吧,他的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
的事业当中,虽然自己在物质上并没有得到什么,可是在精神上却享受到给别人带来帮助的
满足感,他的这种选择带给他极大的幸福。所以说,幸福是个体的自由选择的目标的实现。
幸福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这点很重要。上面的两个例子也有很好的体现。
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结合起来的话,无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心中都得有一个道德的标准,也学就是所谓的最高的善,作为尺度,来衡量人们的行为。
许多学者在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时,指出了它的一个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
辩证地看,他的观点也极具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相当一部
分人在思想上崇尚金钱, 信奉拜金主义, 在行为上表现上追求物质享受,讲求感官快乐。
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幸福观趋向多元并立与竞争的局面中。因此,面对
这种形势,构造一种适应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幸福观显得十分必要。而任何一种理论
或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亚氏的伦理思想作为世界文化的源流之一,有着不
可忽视的价值和启示性。
第一,真正的幸福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亚氏在阐释幸福的内涵时,强调幸福在于人
的功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我们功能的发挥可以体现我们自己的价
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果我们这个目标实现了,那么就获得了幸福,获得了真正的幸
福。他还告诉人们,活着就应该追求伟大目标,应为某种高尚事业奋斗。应把一切困难和不
幸踩在脚下,并在同艰难、不幸的抗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验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第二,正确的行为要靠理性的指导,欲望要符合德性,使幸福与道德结合起来。在当
今社会许多人片面追求个人快乐,以满足感官快乐为幸福。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的
支配下,无可避免地出现私欲膨胀,纵欲无度等现象。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劝导我们要追
求高尚的适度的快乐而规避卑下的和过分的快乐,既重视快乐的价值又避免纯感官的快乐。
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行为时应当通过选择、自制、节制使快乐欲望符合德性。这是我们现代人
应继承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