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
什么东西有电离辐射

什么东西有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具有足够能量的辐射,可以从一个原子或分子中移除一个或多个电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离辐射来源:
1. X射线:X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可以从原子中移除电子。
它常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科学研究等领域。
2. γ射线: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常见于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等过程。
它可以从原子核中释放出能量,并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3. 紫外线:紫外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较短波长的紫外线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电离原子或分子。
4. α粒子: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带正电的粒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大的电离能力。
它常见于放射性衰变过程中。
5. β粒子:β粒子是一种带电粒子,分为β+粒子和β-粒子。
β+粒子是正电子,β-粒子是电子,它们可以从原子核中释放出能量,并具有一定的电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电离辐射对人体和生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暴露在高剂量和长时间的电离辐射下可能导致放射性损伤和健康问题。
因此,在使用或接触电离辐射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专题电离辐射:能使其作用物质分子发生电离作用的射线。
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或根据是否带电分为不带电电离辐射(光子和中子)和带电电离辐射。
本质:能量。
一.电磁辐射在电磁辐射中,X射线和γ射线波长极短(X更长),频率很高,具有很大的能量。
属于电离辐射。
X和γ都属于光子。
只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一)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1)来源:X射线是从核外产生的。
①高速电子(上万电子伏,就可以产生x射线)在物质中受阻(原子核库伦场)而减速,电子损失的动能将其一部分(1%)转化为X射线释放出来,产生连续X射线;(韧致辐射)②加大电压,高速的电子击出原子内壳层某一能级上的电子后,外壳层某一能级上的电子填补内壳层留下的空穴,这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值(差值较大),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特征X射线。
(2)特性①穿透作用X射线因其波长短,能量大,照在物质上时,仅一部分被物质所吸收,大部分经由原子间隙而透过,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
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X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射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
X射线的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物质区分开来。
②电离作用X射线和γ射线都是与核外电子作用,产生带电的次级粒子而引起物质分子电离的。
③荧光作用X射线波长很短不可见,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铂氰化钡、硫化锌镉、钨酸钙等时,可使物质发生荧光(可见光或紫外线),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
这种作用是X射线应用于透视的基础,利用这种荧光作用可制成荧光屏,用作透视时观察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影像,也可制成增感屏,用作摄影时增强胶片的感光量。
④感光作用X射线同可见光一样能使胶片感光。
胶片感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正比,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因人体各组织的密度不同,对X射线量的吸收不同,胶片上所获得的感光度不同,从而获得X射线的影像(3)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X射线和γ射线都是与核外电子作用,产生带电的次级粒子而引起物质分子电离的.(4)应用:X线检查(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5)防护:铅板和混凝土墙(二)γ射线(1)来源:γ射线由原子核内部产生。
电离辐射危害及预防方法

宣传内容:普及电离辐射知识,提高公众对电离辐射的认识和理解 宣传形式: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宣传对象:针对不同人群,如学生、医护人员、公众等,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和形式
宣传效果评估:对宣传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宣传策略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保障个人健康:通 过体检可以了解身 体状况,采取有效 措施预防辐射危害
远离核设施和放射源
在工作场所采取防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辐射环境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避免意外暴露
电离辐射的应急处 理
判断辐射类型:确定是电离辐 射后,应立即离开辐射区域
切断辐射源:关闭与辐射源相 关的设备或装置
电离辐射的预防方 法
尽量减少接触电离 辐射的时间,避免 长时间暴露在辐射 环境中。
在接触过程中,可 以采取适当的防护 措施,如穿戴防护 服、佩戴护目镜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 在的健康问题。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加强锻炼, 提高身体免疫力。
穿戴防护服和佩 戴防护眼镜
定期进行辐射监 测和评估
破坏生态平衡:电离辐射会破坏环境中的生物链,影响生态平衡
污染水源:电离辐射会污染水源,导致水质下降,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损害土壤:电离辐射会损害土壤,影响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生长
破坏大气层:电离辐射会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层,使地球暴露在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下, 增加皮肤癌等疾病的风险
致癌风险:增加患癌症的几率
通知相关部门:及时报告给相 关部门,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记录现场情况:对现场情况进 行记录,以便后续分析处理
立即离开辐射源 尽快就医检查,接受专业治疗 告知医生自己可能接触到的辐射剂量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和随访
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
自从有人类以来一直受天然辐射源的照射,称为天然本底照射
,它已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环境。有实验证明,生物如果
在完全没有天然辐射源照射的条件下,是无法生存的。
7
4.人工辐射源 1. 核武器实验对全球的环境污染 2.核工业、核动力对环境的污染
3
(2) ,X 射线 射线又称 光子,是放射性核素核衰变 时由核释放出的,它不带电,穿透力强, 运动速度同光子。 X 射线是高速带电粒子通过原子核附近时 ,受到原子核库仑电场的作用而急剧减速 ,一部分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称X 射线。其物理性质同 射线。
4
(3)中子 中子是在核裂变和核聚变时带 有能量而释放出的。中子可分为快中子和 慢中子,质量为1,不带电。
10
1.电离辐射对动物和人体的损伤效应
1.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引起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表现条件反射异常、植物 神经系统混乱、感觉和前庭感受器出现障碍等。
2.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电离辐射射线可抑制和破坏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祖细胞 而引起骨髓血窦的损伤,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持续性降低 ,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的下降
3.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924年ludwig和 lorenser提出肺癌的病因 是氡。
。
(2)居民也受氡的威胁 通过检测发现地下室、窑洞、某些建材
修建的房屋内的氡浓度很高,甚至与某些矿 井类同。ICRP 根据矿工肺癌剂量与效应线性 相关推算,有资料认为居民肺癌中有10%的 原因是氡引起的。所以,现在不仅重视矿工 受氡的影响,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 居民居室氡的安全性引起了重视。
损伤甚至细胞内的遗传物质,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 变,从而对胚胎或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产生影响。
电离辐射名词解释

电离辐射名词解释
电离辐射,又称电离射线,是空气中特殊电离现象,也是原子核或其它原子重离反应产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射线。
它是由具有极高能量的粒子和原子核碎片组成的,具有很高的穿透力,空间范围较大,能够穿透很多的物质。
它的主要来源有天然原子核反应,研究原子核中的核反应,以及地球本身所发出的低级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有许多应用,主要用于医疗检查,它可以解剖身体器官中的器官,帮助医生检查出身体内的疾病,比如癌症、心脏病等,还可以检查出胎儿存在的隐形缺陷,以帮助妊娠的女性更好地了解和照顾自己的孩子,以及及时为孩子进行正确的治疗。
此外,电离辐射也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制造和维护,电离辐射可以提供很安全的机场地面检查,对飞行安全极为重要。
此外,它还能检测太空中的大气分子、太空舱以及太空探索等技术,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电离辐射也存在很大的危险。
它会产生有害的辐射,当电离辐射超过安全标准,所暴露的物体和生物将有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
因此,必须对电离辐射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人们和环境的安全。
总之,电离辐射是一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当它被科学有序地运用在可以改善人类福祉的领域时,它将我们带进一个更加繁荣的未来。
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电离辐射将会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发挥重要作用。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远后效应
⒈电离辐射诱发恶性肿瘤 如铀矿诱发肺癌、镭诱发骨肉 瘤、日本原子弹爆炸后随访研究等。发病机制及表现特征 尚未明确。诱发种类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支气管肺癌、 乳腺癌和皮肤癌等。其中白血病的发病率较高、潜伏期短、 诱发剂量低。慢性放射性皮炎可演变为皮肤癌,发生率 10%-28%。 ⒉其他远后效应 出现在本人身上称为躯体效应,也可出 现在子代身上,称为遗传效应。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再生 障碍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缩短寿命、胚胎效应 和遗传效应等。 遗传效应为随机效应,无剂量阈值,是 指生殖细胞的损伤,对胚胎和子代产生影响。其中显性突 变和伴性隐性突变主要导致先天畸形,而伴性显性致死突 变主要导致流产、死产和不育。
放射性皮肤炎
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
央视播音员罗京患淋巴癌于去年逝世。 专家分析“病因可能与电离辐射和工作压力有关”
诊断和处理
2.
粒子辐射 (高速带电粒 射线、 子,如α射线、 射线 β射线、中子、 射线、 射线 中子、 质子等。) 质子等。)
作用方式
外照射:辐射源位于人体之外,对人体
造成的辐射照射。 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在体 内产生作用。 放射性核素体表沾染:指放射性核素沾 染人体表面(皮肤或粘膜) 复合照射:指上述一种以上作用方式作 用于人体也可以的是一种或一种以上作 用方式与其他类型非放射性损伤复合作 用于人体
卫生防护
辐射卫生防护的目标是防止对健康危害的肯定效应,采 取积极措施,尽可能减少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照射量达 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1988年所制定的《放射防护规定》 (GB8703-88)提出了较全面的防护要求。辐射防护的要 点是: 1.执行辐射防护三原则:①任何照射必须具有正当理由; ②辐射防护实现最优化;③遵守个人剂量当最限值的规定。 2.外照射防护:必须具备有效的屏蔽设施,与辐射源保 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及合理的工作时间。 3.内照射防护:主要采取防止放射性核素经呼吸道、皮 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一系列相应措施,同时应十分重视防 止核素向空气、水体和土壤逸散
电离辐射

N:某一时间所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个数 N0:某放射性核素初始的原子个数 e:自然底数 λ (衰变常数):每秒衰变的原子核的个数为原放 射性核素的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个特征参数, 例如:226Ra:1.38×10-11s-1,32P:0.56×10-6 s
-1
N=N0e-λt
t:经历的时间
t1/2:是指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的因衰变而减 少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衰变方程式为:
A z
X
A z 1
Y Q
β+衰变
β+ 衰变:原子核内p数过剩,一个p自发
的转变成一个n,并释放出中微子和能量。
p n
其衰变方程式为:
A z
X
A z 1
Y Q
电子俘获(了解)
n
本质:母核俘获了它的一个核外电子而使核 中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同时释放出中微子 的过程。
E=mC
2
平均结合能:
E E A
E:结合能 ∆m:核子结合成 c :光速3×108 m/s
核衰变及其衰变规律
衰变类型 衰变的能量 衰变的快慢(衰变规律)
α衰变
&是指放射性核素在衰变时从核内放出一个α粒
子即氦原子核的过程
&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带有两
个单位的正电荷,在放射性核素α衰变后,它 的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
n
轫致辐射
n
快速运动的电子在物质 的原子核旁经过时,电 子的一部分或全部能量 转变成连续的能量的电 磁辐射释放出来,而电 子的速度和方向都发生 改变。
中性非带电粒子 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辐射分级

电离辐射分级
电离辐射通常按照能量和穿透力分为五个等级:
1. 非电离辐射:能量较低,不能穿透物质,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
2. α-辐射:带有α粒子的辐射,能量较高,能穿透岩石、金属
等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性比较大,但由于其只能在空气、纸张等物质上产生较大的阻挡,人类正常皮肤防护即可有效抵御。
3. β-辐射:带有β粒子的辐射,能量较高,能穿透人体皮肤,
但穿透力较弱,用几毫米的不锈钢或铝板就可阻挡,人类常见的防护措施为穿着工作服或佩戴防护手套、眼镜等。
4. γ-辐射:带有γ光子的辐射,能量最高,具有更强的穿透力,能穿透厚厚的混凝土和金属,对人体的伤害性更大,有效防护措施包括用厚铅板进行屏蔽。
5. X射线:与γ射线类似,但产生源不同,只能在X射线机上产生,也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但相对于γ射线来说能量较低,可以用铝板等材料防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疾病。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1、病因:放射源丢失、误照 ★1978年阿尔及利亚事故:一儿童拣到192Ir(铱)源带回家,
造成22人连续周受照射,剂量为10-14Gy。
★1985年中国牡丹江事故:某单位一 137Cs(铯)被2个儿童盗 走,卖给同村的人,致使一家3人在120-180天内多次受到
照射,累积剂量为8-15Gy。
1、电离辐射因素
★辐射量大小
★剂量率
★分次和单次照射 ★照射方式 ★受照部位和面积 ★辐射品质
放射源罐
六、电离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
2、机体因素 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增值率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也不同,DNA合成期敏感性高。
淋巴细胞 原红细胞 髓细胞 骨髓巨核细胞 生 殖 细 胞 皮肤及器官 的上皮细胞 眼晶状体的 上皮细胞 软骨细胞 骨母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腺上皮细胞
进行评估。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3、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 合治疗。主要包括:
防感染、防治出血
改善微循环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996年1月5日早晨7点半,吉化建设公 司管线工宋学文在经过厂区裂解炉炉下时拾 到-条类似“钥匙链”的小链子,他顺手放在 了右腿膝部的裤袋内,约9点多钟,正在高空 作业的宋学文突然感到头晕、恶心,便回到 休息室休息,在频繁的呕吐中折腾到下午5点。 他只好从6楼宿舍爬到5楼值班室求救。一小 时后,队长及公司领导赶来才知道,他捡的 正是昨天晚上工地技术人员遗失的用于工艺 管线探伤的γ放射源-铱192。 《知音》 2004年 冬青号(增刊) 4页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医疗照射
2、事故照射
病因
3、应急照射 4、核武器辐射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临床表现
初 期 阶 段
假 愈 期 阶 段
极 期 阶 段
恢 复 期 阶 段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临床表现 1)骨髓型 (1-10Gy):
最为多见,主要引起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以白细
胞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典型阶 段性病程。按其病情严重程度又分为:轻、中、重、极 重四度。
11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 放射性损伤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 (数日)内受到多次全身照射, 吸收剂量 (absorbed dose)达到1Gy以上外照射所引起的全 身性疾病。 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有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 复期四个阶段。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1、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单位时间内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次数
SI单位专用名为“Bq”(becquerel)
原专用单位为"居里"(Ci Curie)。
l Ci =3.7×1010 Bq =3.7×1010 次核衰变/秒
1 Bq=2.703×1011 Ci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损畸形,只能靠轮椅代步的1级残疾人。他还患上放射性白内
障、记忆力减退,染色体遭到严重破,终身不能生育。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 (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 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
核反应堆的内部结构
核反应堆的中控室
大亚湾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粒子加速器
三、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
1、外照射(external exposure)
辐射源 (radiation source)位于 2、内照射(internal exposure) 人体之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 3 、 放 射 性 核 素 特点:脱离或远离辐射源,辐射 体 表 沾 染 (radioactive nuclide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 作用即停止;当辐射源距离人体有足 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 contamination的辐射照射。指上述一种以上作用方式 of body surface) 够远的距离时,可造成对人体较均匀 面 (皮肤或粘膜)。 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是一种或 特点:内照射对机体的辐射作用, 的全身照射;辐射源靠近人体,则主要 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受沾染 一种以上上述作用方式与其他 一直要持续到放射性核素排出体外, 4、复合照射(combined exposure) 造成局部照射。 的局部构成外照射源,还可以经 类型非放射性损伤复合作用于 或经10个半衰期以上的蜕变,才可忽 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而构成内照 略不计。 人体,如放射复合烧伤 、放 射。 射复合创伤等。
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损 发生几率与剂量 伤的程度与剂量无关,且不 成正比 存在损伤效应的阈值水平, 如癌效应、遗传效应等。
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四、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随机性效应 几 率 严 重 程 度
确定性效应
剂量 阈值
剂量
四、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2、按效应影响的广度 躯体效应:整体效应:对全身的影响 局部效应:对某些器官的影响 遗传效应:指影响到受照者后代的效应。 3、按效应出现的时间 急性效应(acute effect) 近期效应
3、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表示被照射介质吸收的辐射能量的多少,适用 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 SI 单 位 为 “ 戈 瑞 ” , 符 号 “ Gy” , 原 用 单 位 “拉德”,符号“rad” 。
关系式为: lGy=100rad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4、剂量当量(dose equivalent)
不同辐射,由于品质不同,对细胞的破
为衡量不同类型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将吸收剂量乘 坏作用也不同,在防护上把辐射品质对机体
危害影响的相对程度称为品质因子或称线质 以若干修正系数,即为剂量当量。SI单位为“西沃特”,
系数。
符号“Sv”。原单位名称为"雷姆"(rem)
LET:指在单位长度介质中,因电离碰撞而
四、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1、依据效应-剂量关系分类 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 (stochastic effects) (deterministic effects)
辐射效应的严重 有剂量阈值 程度随剂量的加大而 增高,如放射病、放 效应的严重程度 射性白内障和放射性 与剂量成正比 皮肤损伤。
无剂量阈值 指辐射损伤效应发生的
骨细胞
结缔组织细胞
肺上皮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
肝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
七、放射损伤
2002年4月18日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职业病 目录》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5放射性皮肤病 7放射性骨损伤 9放射性性腺疾病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4内照射放射病 6放射性肿瘤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10放射复合伤
间期死亡
增殖死亡
增殖死亡
五、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
细胞变异(modification)
变异
细胞转化
癌症
cancer
异常细胞克隆
transformation
五、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制
细胞凋亡(apoptosis) 变异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death) 镜下表现:胞核浓缩、断裂 机理:P5髓型急性放射病初期反应和受照剂量下限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 初期表现 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1-2h 后呕吐、WBC数短暂上升后下降 1h后多次呕吐、可有腹泻、WBC数明 显下降 1h后多次呕吐和腹泻、休克、WBC数 急剧下降
照后1-2天 受照剂量 WBC最低值 下限(Gy) (×109)
1.2 0.9 0.6 0.3 1.0 2.0 4.0 6.0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临床表现 2)胃肠型 (10-50 Gy): 是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和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水样便或血水便、并常 发生肠麻痹、肠套叠、肠梗阻等。 3)脑型 (>50Gy): 以脑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 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 特殊临床表现。
一、常用的辐射量与单位
1975年(ICRU)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Units and Measurements 决定使用国际
单位(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SI)。
ICRP(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
★2007年迁西某工厂失火,致放射源铅罐溶化,60多人受照射。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2、基本病理变化
造血功能障碍,表现为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
障碍;骨髓异常增生;骨髓纤维化。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3、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病程较长。
全血细胞减少,出现头昏、乏力、食欲减退;皮肤、
粘膜少数出血点,或局灶性眼底出血。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低 下;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照射量 (exposure,X) 单位质量空气的照射量(仅用于X射线或γ射线) SI单位:库伦/kg空气(C.kg-1) 原专用单位名称为“伦琴” (R) 1R=2.58×10-4 C.kg-1
(WilhelmK.Roentgen)1895年 发现X射线,1901年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