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测试卷.doc

历史必修三第一次月考测试卷.doc

A.①②B.②③C.①D.①②③n、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12、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作品的体裁是()A.诗B.赋C.词D.散曲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A,重义轻利B.人性本善C,民贵君轻D,尊王贱霸1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符合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16、王阳明主张()①格物致知②“宇宙便是吾心”③“心即理也”④“心外无物”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7、李贽提出的人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思想冲击了理学的什么观点()A、四书五经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三教合一18、明清时期出现反对君主独裁的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知识分子具有忧国忧民思想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C、商品经济的发展D、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19、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么在古代中国,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A .西周B .秦朝C .汉代D .唐代20、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21 “父前行,子踵后。

必修三第三次月考考试题带答案

必修三第三次月考考试题带答案

弘德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16.11.29命题人:弘德中学高二历史组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

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013年10月13日,“荀子思想现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荀子思想的地位、作用及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探讨的内容不包括( ) A.“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 B.“学不可以已”的教育思想C.“礼为民生”的民本思想 D.“万物皆生于两”的哲学思想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5.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6.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A.①②B.①②③C.②③ D.①②③④17.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卷.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卷.doc

必修三历史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3分)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岀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 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2.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Z,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Z,贫而贱Z,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 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3.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A. 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4.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

这表明他A. 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B.提岀经世致用思想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6. 与四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内容主张上,西方启蒙思想与其不同的是①有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垂科学知识A. 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④7. 公元前5批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

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A. 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B.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D.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8. 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 这一现象说明A. 天主教会己经放松思想控制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9. 下图为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历史必修3月考测试题 (含答案)

历史必修3月考测试题 (含答案)

历史必修3第一次月考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 小题,每小题2分,共7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 C.①④ D.②④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3.“奉法者强,是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6.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7.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8.“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9. 《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必修三月考试卷(含答案)

历史必修三月考试卷(含答案)

历史必修三⽉考试卷(含答案)⾼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学期第⼀次⽉考⾼⼆历史试卷(理科班)⼀、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在党的⼗七⼤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民群众最关⼼、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

孔⼦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思想的是()A 因材施教.B 有教⽆类C 温故知新D 当仁不让于师2、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①⽼⼦:制天命⽽⽤之;天⾏有常②孔⼦:克⼰复礼③墨⼦:兼相爱,交相利④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⑤荀⼦:⽆为⽽治⑥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③④⑥D ①③④⑤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化4、“奉天承运,皇帝诏⽈”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A 战国时期B 秦朝C 西汉D 唐朝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荀况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6、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B 他是宋代理学的集⼤成者C 他将理学发展到“⼼学”阶段D 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论⾃由7、清风吹动旗幡,⼀⼈说是风动,⼀⼈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两位⼼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 孔⼦B 程颢C 朱熹D 王阳明8、明清之际,出现了⼀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A 以“异端”⾃居B 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 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9、苏轼认为:“(在唐代)诗⾄杜⼦美,⽂⾄韩退之,书⾄颜鲁公,画⾄吴道⼦,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对材料中相关历史⼈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A 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被称为“诗仙”B 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唐代楷书典范C 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拓者D 吴道⼦集风俗画创作的⼤成10、提出“为天下之害者,君⽽已矣”和“天⼦之所是未必是,天⼦之所未必⾮,⽽公其是⾮于学校。

高二(上)文科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必修三专题一、二、三、四、五、六)

高二(上)文科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必修三专题一、二、三、四、五、六)

高二(上)文科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必修三专题一、二、三、四、五、六)(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命卷人:薛明石羡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1分)1.儒、道、法、墨四家学派的共同之处是A.主张仁政B.主张法治 C.反对战争D.反映时代变革2.中国古代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近代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二者的“法”对君权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C.正好相反D.互为补充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克已复礼4.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与这一思想类似的是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天法道,道法自然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制天命而用之5.“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这里的“他”是指A.荀子B.董仲舒C.汉武帝D.朱熹6.李贽曾说:“《藏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李贽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该书A.指斥封建等级观念B.反映资本主义要求C.抨击男尊女卑观念D.挑战封建正统思想7.以下关于明清时期思想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B.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提倡心学,理学被心学取代D.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8.《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消石(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

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其出电,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粉身碎骨)”。

描写的是A.火药B.造纸术C.磁石D.印刷术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所指书体是10.下列有关文物记载的表述,正确的是A.殷商时期的甲骨上记录着商王的重大活动B.殷商铜器铸有“离骚”诗句C.隋代烧制的陶器上有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D.宋代的诗文扇上有郑板桥所题“难得糊涂”之语11.我们要了解西周时期的民间生活,可阅读《诗经》的A.大雅B.国风C.颂D小雅12.“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奈俏。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单元)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单元)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3》(第1--5单元)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痛批一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时说:“现在一些人身上好像没有什么道德血液,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

黄华华痛斥的行为与哪家思想相悖甚远: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下列表述中属于孔子的思想精华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4.“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5.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吸收了A.荀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C.孔子的思想D.韩非子的思想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7.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

这一思想与中国古代哪种思想类似A.道家思想B.陆王心学C.程朱理学D.董仲舒“天人合一”8. 清风吹动旗子上的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本卷共分A、B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A卷(选择题4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入答题卷的表格中,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1、历史纪年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209年是公元前二世纪早期B.乾隆四十年,指的是乾隆皇帝四十岁的那一年C.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零年D.农历以干支来纪年,一个周期为六十年2、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A.和平崛起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D.民主强国4、《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C.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赵匡胤一日内罢免了三位宰相,以至于出现在颁布任命新宰相赵普的敕书时,竟然没有在任宰相“署敕”的怪现象。

赵匡胤就对赵普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由于不合乎任命新宰相的程序,只得暂时作罢。

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赵匡胤皇权专制思想浓厚B.当时宰相对专制皇权没有约束作用C.宰相对皇权具有牵制作用D.赵匡胤想临时改变宰相的任命程序6、中国古代城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最有可能不是宋朝的是A.“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B.“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C.“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市坊整齐”D.某富商夜闻“民间酒楼”有“丝竹声笑之声”7、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必修三月考试题及答案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2、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儒家思想( )A.极力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3、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强调从“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4、“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5、《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6、《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8、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9、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10、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1、针对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研究学问上的不足,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家提出了( )A.工商皆本 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 D.发明本心12、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13、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

该标志的创作者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意味的脚丫,组合成“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

请问该字属于( )A.甲骨文B.篆书C.隶书D.楷书14、下列书法作品依次为(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15、下列有关汉字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避免了方言的差异,有利于各地文化思想的交流B.统一规范的字体,便利中央政府的管理,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传播保护了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书法艺术,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修养D.不利于白话文的推行,阻隔了现代文学的发展1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17、贵州黄平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下列与该烟标命名理由不符合.的是( )A.李白的诗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B.李白是追求理想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C.杜甫赞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郭沫若赞其“世上疮疾,诗中圣哲”18、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B.理学兴盛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19、法国著名的史学家、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由此,反映两宋时期社会风俗的作品的是A.展子虔的《游春图》B.顾恺之的《洛神赋图》C.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D.王冕的《墨梅》20、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2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2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C.宋明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23、某天,临上课时,同学甲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有点冷。

”同学乙说:“今天的风凉爽,好天气。

”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A.泰勒斯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24、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这位哲人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 D.普罗塔哥拉25、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相同之处是①重视道德的力量②肯定人的重要性③强调知识的作用④推崇君主权威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第Ⅱ卷(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共25分)26、儒家思想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4分)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2分)材料三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2分)(4)据上述内容,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4分)26、答案(1)君权神授(2分)影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2分)(2)状况:儒学思想受到怀疑;社会普遍崇信佛教。

(2分)(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

(2分)(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

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4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食洋不化。

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

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

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请回答:(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由此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3分)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4分)(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往往是盛世之兆”。

(4分)(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2分)27、答案:(1)有教无类;贵贱有序。

(2分)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

(3分)(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四大家书法。

专制主义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控制的加强。

(4分)(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

(2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

(4分)(4)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可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化是在借鉴、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