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现状与展望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关键措施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关键措施骨科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而术后疼痛则是患者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有效的疼痛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还对患者的康复进程和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以下将详细阐述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关键措施。
一、术前教育与心理干预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提供详细的疼痛教育。
让患者了解术后疼痛的产生原因、可能的持续时间以及应对方法,这有助于患者对即将面临的疼痛有心理准备,减轻恐惧和焦虑。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对于存在明显焦虑或抑郁情绪的患者,及时给予心理干预。
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二、多模式镇痛方案的制定单一的镇痛方法往往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制定多模式的镇痛方案。
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运用。
药物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常用于术后轻中度疼痛的控制。
对于中重度疼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可能是必要的。
此外,还可以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如罗哌卡因)进行神经阻滞,以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
在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以确保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非药物治疗也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治疗如冷敷、热敷、按摩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艾灸等,对于一些患者也能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
三、术后疼痛评估准确的疼痛评估是有效疼痛管理的基础。
医护人员应当采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如数字评分法(NR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定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评估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程度而定,一般在术后24 小时内较为频繁,随着疼痛的缓解逐渐减少。
同时,不仅要关注疼痛的强度,还要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影响因素等,以便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

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骨科术后疼痛是临床麻醉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控制患者术后疼痛,对于患者术后康复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综述如下,以期待对临床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疼痛是一种客观上的使人感觉和情绪不舒服的体验,并伴随着组织损伤[1]。
有学者倾向于将疼痛和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并列为人体的五大生命体征[2]。
骨科手术由于创伤较大,术后伤口直接受压,患者疼痛往往比较剧烈,对术后镇痛的要求较高。
目前我国术后疼痛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采用单纯的肌肉注射哌替啶为代表的疼痛不充分治疗时期;80年代以后进入以采用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射的镇痛时期;90年代由西方国家引进的自控镇痛泵为代表的患者自控时期;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中也对术后疼痛管理展开多种研究,发现疼痛存在多靶点机制,通过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可以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且最大避免了单一止痛药物剂量过大带来的副作用[3]。
本文将最近骨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研究借鉴。
1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适度的疼痛感受,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引起人体的警觉从而避免更严重的创伤。
但剧烈疼痛可以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心肺、内分泌及激素水平的改变。
人体在剧烈的疼痛中,可以产生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4]。
术后疼痛不同于生理性疼痛,术后疼痛不单由手术对神经末梢机械性损伤引起,组织损伤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
损伤引起外周神经细胞轴突中胞浆逆向流动,引起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切口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损伤引起组织大量释放缓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致痛物质,在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疼痛的前提下,还可以造成周围神经的活化和敏感,从而导致阈下刺激也可引起疼痛[5-6]。
术后疼痛管理的前沿展望

术后疼痛管理的前沿展望一、术后疼痛管理从术后走向围术期围术期疼痛管理的理念涵盖了术前、术中和术后,而且围术期疼痛管理中提倡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理念,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从而达到早期加速康复的目的。
(一)预防性镇痛围术期疼痛管理已从超前镇痛理念转变为预防性镇痛理念。
以往超前镇痛的概念主要集中于镇痛时间的超前,即提前给予镇痛药物或镇痛手段进行疼痛管理。
而手术创伤不仅带来术后疼痛,其造成的炎性反应还可能导致中枢和外周痛觉敏化,使得手术患者对于疼痛的阈值降低,使术后疼痛更加难以控制,所以从疼痛产生机制的角度就衍生出了预防性镇痛的理念。
预防性镇痛不仅在时间上讲求先于疼痛的发生给予镇痛,而且就疼痛产生机制而言,其从疼痛产生的源头全程阻断或减少痛觉信号的传导,从而抑制中枢和外周的敏化。
(二)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减少不同镇痛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增强围术期镇痛效果,同时抑制中枢痛觉敏化。
多模式镇痛变被动镇痛为主动镇痛,通过镇痛措施的综合应用从疼痛发生源头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多模式镇痛体现了个体化、精准医疗的理念,不同手术、不同患者产生疼痛的原因有很大差别,单一镇痛手段无法满足所有患者围术期镇痛的需求,多模式镇痛则是围术期疼痛管理的最佳策略。
二、围术期疼痛管理的多模式镇痛策略多模式镇痛是优化围术期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模式镇痛包含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NSAIDs、曲马多、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物等,并结合多种麻醉技术如口服、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局部浸润、外周神经阻滞(PNB)的方式来进行术后镇痛治疗。
多模式镇痛强调术后疼痛主要由手术创伤引起的炎性反应所致,因此,NSAIDs 是多模式镇痛的基础用药。
此外,对于术后轻度疼痛可采用区域阻滞联合弱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或必要时使用小剂量强阿片类药物静脉注射的方法;对于中度疼痛可采用单次或持续注射PNB配合曲马多或阿片类药物注射的方式;对于重度疼痛患者可采用椎管内局部麻醉药物复合阿片类药物或PNB配合曲马多或阿片类药物注射的方法。
加速康复外科(eras)——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

规范化疼痛管理
建立规范的疼痛评估、治 疗和监测流程,确保患者 得到及时、有效的镇痛治 疗。
疼痛控制药物及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缓解 轻至中度疼痛,但可能导致胃肠
道不适、出血和过敏反应等。
阿片类镇痛药
如吗啡、芬太尼等,可用于中至 重度疼痛治疗,但可能导致呼吸
抑制、恶心呕吐、成瘾性等。
ERAS理念在骨科的推广应用尚处于初 级阶段,相关临床实践和研究仍需深入
开展。
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ERAS在骨科患者 术后疼痛管理的精细化及个体化方面的 问题,以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疼痛管理
方案。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证实ERAS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加强多学科协作,包括外科、麻醉、护理、康复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以推动ERAS理念 的深入应用。
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医疗费用
ERAS优化了围手术期处理,缩 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缩短住院时间意味着降低了患者 的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
利用效率。
通过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和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ERAS还降低了
患者的医疗费用。
CHAPTER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快康复进程。
ERAS疼痛管理使患者能够更早地开始功能锻炼,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
减少术后并发症
ERAS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 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减少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
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策 略能够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从而降低镇痛相关并发症的风 险。
ERAS疼痛管理有助于患者更早 地恢复活动,减少长期卧床等 引起的并发症。
加速康复外科(eras)——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

$number {01}加速康复外科(eras)——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日期:汇报人:目录•引言•加速康复外科概述•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加速康复外科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未来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0102背景介绍疼痛管理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术后疼痛控制有助于减轻患者身心负担,促进康复进程。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方法,旨在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速度的新型外科理念。
探讨ERAS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ERAS理念的引入为骨科术后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和意义意义目的02加速康复外科概述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方法,通过优化围手术期处理,以减轻手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应激,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的医疗模式。
ERAS的理念是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同时降低医疗成本和资源消耗。
定义和理念ERAS的流程包括术前评估、优化、宣教,术中控制应激和疼痛管理,术后快速康复和早期出院计划等。
ERAS的内容涵盖了术前营养支持、功能锻炼、心理疏导,术中保温、控制出血、减轻应激反应,术后早期活动、口服镇痛药、快速康复锻炼等多个方面。
加速康复外科的流程和内容加速康复外科的优势和应用范围ERAS的优势在于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再入院率,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ERAS已广泛应用于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03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手术创伤、组织损伤、炎症反应等。
这些因素会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信号。
术后疼痛的机制术后疼痛的原因可以是生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
生理原因包括手术创伤、组织损伤等;心理原因包括焦虑、恐惧、抑郁等。
骨科康复护理现状与展望

加强骨科康复护理的专业化建设
推广先进的康复护理技术
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积极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康复护理技 术,提高康复护理的效果和质量。
加强骨科康复护理的科研工作
促进骨科康复护理的普及和推广
加强科研力度,深入开展骨科康复护理的 基础和应用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 据。
骨科康复护理现状与展望
• 骨科康复护理概述 • 骨科康复护理的现状 • 骨科康复护理的展望 • 骨科康复护理的实践案例 • 结论与建议
01
骨科康复护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骨科康复护理是指针对骨折、关节损 伤等骨科疾病患者,通过一系列的康 复手段,促进其身体功能恢复、减轻 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的专业护理。
预防并发症
骨科疾病患者容易发生肌肉萎缩、 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通过康复护理 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骨科康复护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骨科康复护理起源于古代,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康复的 认识不断提高,骨科康复护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业领域。
发展
现代骨科康复护理在技术、方法和理念上不断更新和发展, 如引入先进的康复设备、开展多学科协作、注重患者个体化 需求等,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
质量。
康复护理人员培训与资质
康复护理专业人员需具备相应的学历背景和专业技能,并经过严格培训和认证。
培训内容包括康复护理理论、实践技能、患者管理等多个方面,以确保专业性和服 务质量。
康复护理人员需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行业发展。
康复护理设施与设备
01
02
03
康复医疗机构
包括康复中心、康复医院 等,提供全面的康复护理 服务。
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研究现状

关键词 : 骨科 ; 疼 痛; 疼 痛 管理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3 .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4 9 3 . 2 0 1 3 . 1 5 . 0 0 3
3 国 内研 究 现 状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4 9 3 ( 2 0 1 3 ) 0 5 C一 1 4 1 5 — 0 3
骨 科 术 后 疼 痛 多 为较 强 的 急 性 疼 痛 , 是 伤 害性 刺 激 ( 包 括 手
士 的作 用 , 被 认 为 是 目前 最 佳 的 术 后 疼 痛 管 理 模 式 。 。 在骨 科 病房 疼 痛 管理 方 面, 国 内 也 做 了 一 些 尝 试 。张 静 等l 1 报 道 , 由护士组建疼痛 控制 小组进 行疼痛 系统管 理 ; 张 春 玲等 『 1 开 展 以护 士 为 主 导 的 疼 痛 管 理 模 式 研 究 ; 韩 纯燕 等_ 1 将 临床 路 径 引入 骨 科 疼 痛 管 理 中 , 对 病 人 实施 主 动 、 客 观 的 疼 痛 管理 ; 黄天雯等_ 】 构 建 了 骨 科 无 痛 病 房 护 理 工 作 模 式 , 实 施 规 范 化 的 疼 痛 管 理 。总体 上 , 目前 国 内 骨 科 病 房 的 疼 痛 管 理 亦 倾 向于以护士为主导 , 积 累了一些研 究经验 , 基 本 形 成 了评 估 一 干 预一 效果评价的疼痛控制程序 。
护理研究 2 0 1 3年 5月 第 2 7 卷第 5 期 下旬 版 ( 总第 4 3 1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 4 1 5 ・
骨 科 病房 疼 痛 管 理研 究 现 状
骨科康复护理现状与展望PPT课件

目录
• 骨科康复护理概述 • 骨科康复护理的现状 • 骨科康复护理的展望 • 国际经验与案例分享 • 政策建议与研究方向
01
骨科康复护理概述
定义与目标
定义
骨科康复护理是指通过一系列专业的 护理措施,帮助骨折、关节损伤等骨 科疾病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减轻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成功案例分享与剖析
案例一
美国某医院骨科康复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个 性化的康复方案,显著缩短康复周期,提高康复效果。
案例二
日本某医院采用先进的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成功帮助患者恢复肢 体功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案例三
新加坡某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合作,实现患者早期康复和无缝衔接, 提高了康复效率和质量。
减轻疼痛
康复护理中的疼痛管理是重要的一环,通过物理治疗、按摩、针灸等手 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03
预防并发症
骨科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静脉血栓等
并发症,通过专业的康复护理,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
的风险。
骨科康复护理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骨科康复护理起源于古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科康复护理的理念和技术也在 不断进步。从传统的按摩、针灸等手段,到现代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手段,骨科康
护理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康复时间漫长
骨科疾病恢复期较长,患 者需要长时间坚持康复训 练,易产生厌倦和消极情 绪。
护理人员短缺
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业的 护理人员,但目前护理人 员数量不足,影响护理质 量。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骨科康复医疗资源分布不 均,患者难以获得及时、 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现状与展望疼痛是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疼痛既是组织细胞病理的提示,也是机体保护性防御反应的紧急信号。
剧烈的疼痛可影响患者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症状,对其造成巨大的痛苦[1-2]。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疼痛已成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在临床护理中逐渐受到重视[3]。
有效的疼痛治疗可减少体内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释放,减少并发症,因此,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将术后疼痛护理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术后疼痛的定义术后疼痛[4]是伤害性刺激(包括骨科手术)对组织损伤及疾病本身病理改变所发生的一种机体反射性的,复杂的生理反应和感知,依其性质而论属急性疼痛。
骨科术后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此系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5]。
2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有:(1)血中儿茶酚胺升高,表现为血压升高心动加快,呼吸浅快,恶心,呕吐,出汗等。
(2)致痛和炎性介质的异常释放,使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和水;又可引起体内激素和酶系统异常,蛋白合成缓慢,组织分解代谢加强,影响术后康复。
(3)疼痛会致情绪强烈反映:痛苦、烦躁、易怒、焦虑、不安。
情绪的不稳定降低疼痛的阈值,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
(4)保护性反射咳嗽,深呼吸障碍,导致肺部并发症。
(5) 引起活动障碍,造成术后恢复延迟[6]。
3 骨科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性格和文化背景均对疼痛评估有影响。
年长者较年幼者耐受疼痛;性格内向者疼痛主诉较少;不同民族、家庭、过去的疼痛经历对评估均会产生影响;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疼痛评估;情绪紧张、焦虑引起疼痛加重;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疼痛明显[7]。
蒙小燕等[8]报告显示年龄,性别,性格,受教育程度,心理因素,等与创伤无关的因素会影响术后疼痛的程度及表达。
4 骨科术后疼痛的评估疼痛评估是疼痛控制关键的第1步,只有客观,全面地评估和记录疼痛,才能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9],使用可靠有效的评估工具有助于保证疼痛评估的准确性,使结果更客观[10],常见以下方法。
4.1 数字评价量表(NRS)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应该询问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作出标记。
此方法目前在临床上较为通用。
4.2 语言评价量表(VDS)分为四级。
0 级:无疼痛。
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静药物,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剧烈,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4.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纸上画一长10 cm的横线,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剧痛,两端之间为不同程度的疼痛,但不标出级别,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此横线上作标记。
4.4 面部疼痛表情量表(FPS-R)较为客观且方便,使用从快乐到悲伤及哭泣个不同表现的面容,简单易懂,适用面相对较广,即使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幼儿也可供参考。
评价量表应该由患者完成,医护人员应去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并把患者的主诉作为评价疼痛的原始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和确定导致疼痛的因素。
5 骨科术后镇痛管理现状5.1 骨科术后疼痛治疗《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建议》提出骨科围手术期镇痛五要素:疼痛宣教、合理评估、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超前镇痛[11]。
术后镇痛原则:①提倡超前镇痛,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超前镇痛的时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早期阶段。
②提倡多模式镇痛: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合,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
多模式方法通常使用局部麻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或阿片类药物等方法,进行联合镇痛治疗。
③注重个体化镇痛: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最终目标是应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5.2 骨折术后镇痛护理5.2.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疼痛反应与焦虑情绪关系密切,疼痛程度有随焦虑情绪增加而增强的趋势,焦虑状态与疼痛反应程度呈显著正相关[12],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倾向,文化背景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主动关心,帮助患者减轻其紧张与焦虑的主观状态。
同时注重护患沟通,加强护士的仪容仪表。
有研究[13]显示护士与患者做5—10min必要谈话,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镇痛效果,因此护士应多用支持性语言,鼓励,同情和倾听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把握其情感及病情变化,可以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
5.2.2 疼痛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疼痛的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1)转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使其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告知其安全适量的药物镇痛有助于手术后的恢复,让患者加深对疼痛的认识[14]。
同时患者害怕麻醉药成瘾亦是控制疼痛的一大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就是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
美国有一项研究证明,在1.2万例用过麻醉药的患者中,仅有4人成瘾。
因此要教育护士和患者正确认识镇痛药,增强其用药依从性[15]。
(2)向患者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疼痛;(3)向患者介绍自我缓解疼痛的方法,在止痛剂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如使用放松,想像、冷敷和热疗等方法。
(4)向接受PCA治疗的患者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患者应在感觉疼痛开始时自行给药。
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5.2.3 环境护理嘈杂环境加剧疼痛,温馨、安宁的环境、亲人的支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缓解疼痛。
5.2.4 体位支持根据手术种类、部位和疼痛部位采取一定的体位支持,骨科术后活动受限的患者协助翻身,按摩受压处,保持卧位舒适,全身肌肉放松,提高痛阈[16]。
6 目前疼痛护理存在的问题手术后疼痛护理是近几年来探讨比较多的话题,手术后镇痛护理能有效控制手术后应激反应,使致痛物质水平下降,既减轻患者痛苦,又有利于伤口愈口[17]。
但近期普遍认为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护理是不充分和不完善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疼痛评定的标准和指标;强调患者的主观疼痛意识,往往是患者或患者家属来述说疼痛剧烈后,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2)护理人员配备不足,造成了对疼痛的评估和观察相对较少和不及时,据国内调查30%患者没有记录手术后疼痛,20%患者有疼痛主诉,但没有程度的评估,可见手术后疼痛没有受到医院制度和政策的重视。
(3)护理人员缺乏对疼痛的了解或知识滞后国内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对手术后疼痛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18],许多护士还对三阶梯止痛知识不了解,存在“恐瘾”现象,护理教程中的教育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镇痛的合理使用。
(4)护理人员对疼痛治疗观念陈旧,缺乏足够手段。
7 展望1999年美国健康管理机构(AVHA)正式提出将疼痛列为第5项生命体征,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把免除疼痛作为患者的基本权利。
Bawal和Berggren[19],提出的以护士为基础,以麻醉医师为督导的急性疼痛服务体系(NBAS-APS),充分发挥护士的作用,被认为是目前最佳的术后疼痛管理模式[20]。
陈新忠等[21]也证实了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骨科术后疼痛的工作重点应放在:①加强医护人员疼痛教育;②提高护士评估疼痛的能力;③掌握疼痛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④重视疼痛护理工作: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的质量改进护理项目来抓,建立质量改进委员会,制定出医院疼痛护理的质量要求及相关制度和操作程序。
⑤建立无痛病房乃至无痛医院,让患者在轻松无痛下接受治疗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1] 王秀真.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医正骨,2007,19(1):80.[2] 马玉兰.骨科术后疼痛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5):1347.[3] 王继红,吴新.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4] 陈扬,申先涛.骨科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临床比较[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5):451.[5] 李萍,邓惠英.综合疼痛评估图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06,13(9):4.[6] 杨彩莲.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89,24(12):713.[7] 孙瑞霞.癌性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1,7(9):52-53.[8] 蒙小燕.急性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个体化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4):19.[9] 杨雪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8):1423.[10] 张天锡,印其章.疼痛机制与疼痛治疗[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8(1):21.[1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8,(1):78-81.[12] 冯瑾.患者术后疼痛与焦虑情绪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 1999,14(6):359.[13] 山本郎他.术后痛疼心理学的侧面[J].临床看护,198410(5):611.[14] 姜红,翟英,连伟.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2008,8(20):4829-4830.[15] 毕娜,姚梅芳.术后疼痛及止痛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5):211.[16] 尉煜,张丽,高丽红.骨科病人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包头医学,2003,27(4):37.[17] 耿莉华.外科手术后病人疼痛控制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9):11.[18] 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 2003,17(6):633-635.[19] RawalN,anizationofacutepainservices:alowOcostmodel[J].Pain,1994,57:117.[20] 张俊,薛卫斌.规范化疼痛管理在心脏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2):135.[21] 陈新忠,徐鑫芬.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师为督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用于妇科术后镇痛[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 (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