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_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_叶明确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讲解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2008年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5-7题,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对这组试题反映很难,而且广大地理教师也感觉不太容易解答。
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对本组试题的分析,以供商榷。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首先,要想解答好本试题,关键是要明确“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在物理学中知道“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那么,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也就是说,把我国各地区每一种产业的产值计算出来,然后找到全国的平衡位置,使其平稳的地方,就是产业重心。
那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重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有变化的,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三大产业的重心基本在图中所示的经纬度范围内移动。
然后参看有关文献(5-7题参考文献:许月卿,李双成的《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由下图可知,近20年多年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在东经113.82°至东经114.32°,北纬32.28°至33.02°之间变化。
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一产业呈现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规律。
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济收入呈现大幅度提升趋势。
据调查研究表明,从20世纪世纪初,我国产业经济重心一直位于东南沿海年开始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迁移,本文将分析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并探索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一、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2000年,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沿海地区年,我国产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位于珠江三角洲、上海浦东新区和长江三角洲。
其中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第二大三角洲,盛产粮食、糖、鱼虾、蚕丝食品加工业和纺织工业非常发达,人口众多,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绥江、流溪河、增江等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水运交通非常便利,而且拥有深圳和珠海经济特区,可以吸引大量的外贸投资。
上海浦东新区位于黄浦江东岸,工业以微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和造船业为主。
黄浦江东侧的码头连接着浦东和浦西,跨江交通主要包括南浦、杨浦、卢浦、徐浦大桥和打浦路以及延安东路两座过江浦东国际机场为上海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促进了上海浦东新区的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是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其顶点在江苏仪征附近,向东大致沿扬州、泰州、海安一线,是三角洲北界,由顶点向东南,沿大茅山、天目山东麓到达海滨,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大经济特区,从狭义上讲,西南地区的范围大致覆盖了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山地众多,铁路交通发达,西南地区的重庆市是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属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水运、陆运和航运都很方便。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可以通往俄罗斯、外蒙古、朝鲜、日本和韩国等,铁路运输和水运非常便利。
与其他地方相比,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丰富的金属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带动了产业经济重心的转移,青藏铁路的开通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3.人口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口日益增多,而且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和东北的文化教育事业,为该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发展经济事业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资源。
步步高【加练半小时】2019年高考地理(江苏专版)一轮复习微专题训练:33人口移动及其影响因素(含解

、单项选择题读“ 1978〜2008年中国人口分布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完成1〜2题。
I恻1“跡阳年屮国人口分和巫吧潢变轨迹1. 关于我国人口分布重心移动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移动不规则,向东移动频率最高B .移动距离:东西方向大于南北方向C .移动速度:南北方向稍快于东西方向D . 2000年后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2. 关于我国人口分布重心移动原因,合理的是()A . 1996〜1997年,人口重心西移与自然灾害有关B . 2007〜2008年,人口重心北移与生态移民有关C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的主导因素D .人口重心移动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下图示意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迁移数量的关系(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四种人口迁移类型)。
读图完成3〜4题。
大人口迁餐駅小3•图中曲线表示乡村之间、城市之间、乡村到城市、城市到乡村人口迁移类型的分别是()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C .②①③④D .①②④③4.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为()A .①B .② C.③ D .④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 •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 .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 •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 •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6. 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A .由亚洲迁往欧洲B .由非洲迁往欧洲C •由北美洲迁往欧洲D •由大洋洲迁往欧洲读北京市人口密度对数和就业人口密度对数变化图,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密度越大,据此完成7〜8题。
一 1列0年 —年 —2010 年60* 66-34':叫u泸 旳°wr0 1() 20 品4() 命 晶 70 曲就业人口密度的时趙城.111中心ft- 5^氛人口密度卜图是根据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

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
1.投资成本高昂。
传统经济重心地区具有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质的人力资源和较为完善的投资环境,从而有利于在该地区发展企业的投资。
但其他地区投资成本高,再加上技术上的障碍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稳定,让投资者很难冒险投资。
2. 市场的存在等限制。
传统的经济重心地区由于长期形成的大宗市场,外资企业也愿意在这里进行投资。
而一些富裕的地区或较小的市场依存率较高,存在营销问题,投资者担心市场的发展较慢,因此不太愿意投资。
3. 政策制约。
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投资者进行经济重心的转移,但很多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时存在失误,使得投资者无法了解和遵守,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动机。
- 1 -。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摘要 : 自1 9 7 8年 实行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 目的成就 , 与 此同时 , 也 面临着诸 多 困难 , 尤为显著的 是 区域 间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性以及差距 的逐渐扩大。对近 3 0年 来经济 重心 的移动路径进行 分析可 以发现 , 经济重 心东移 南迁趋 势明显 , 而且 向南移动 的距 离要 大于向 东移动 的距 离, 南北差距要 大于 东西差距。文章 对近 3 0年 来 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路 径进行 分析认为 由于历 史、 文化 、 政府政策 以及 经 济发展 模 式等 因素 , 使 得 中国经济 重心 东移
南迁。
关键 词 : 经济重心 ; 东移 ; 南迁; 区域 差 距
中图分 类号 : F 1 2 9 . 9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3 1 0 ( 2 0 1 4 ) 0 2—0 0 9 9—0 3
一
、
引 言
改革开放政 策 的实施 使 中国经 济获得 了巨大 的发展 , 在进人新世 纪之初 ,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跃 居世 界 第 二 位 , 仅 次 于 世 界 第 一 大 经 济 强 国 美 国 。但是 在这 成绩 的背 后 存 在 诸 多 问题 有 待 解 决 , 在这 些 问题 当 中 首要 的 问 题 就 是 区域 经 济 发 展 差 距 扩大造 成 的贫 富悬 殊 , 经济发 展水平不平 衡, 如 果 这种趋 势进 一 步 发展 下 去将 会 引起 社 会 的动 荡 。 因此 , 众 多 的经济 学家 和地 理 学 家 开 始对 中 国 的经 济重 心 的移 动 路 径 进 行 研 究 分 析 , 找 出 其 中 的 根 源 。叶明确、 乔家君和李 晓健等人从不同的时间跨 度, 用不 同 的研 究 方 法 , 对 中 国 经 济 重 心 的 路 径 移 动进行分析 , 所 得结论大致相 同, 近年来 中 国经济 重 心移 动主 要表 现 为 东 移 南 迁 J 。笔者 认 为 , 上 述对 经 济重 心 的移 动路 径 解 释 都 基 于 各 自的 专 业 角度, 大 多从 政 策 和 经 济 层 面进 行 解 释 , 没 有 进 行 更 为全 面的分 析 , 本文将从历史 、 文化 、 政 府 政 策 及 经 济模 式 选 择 四个 方 面对 经 济 重 心 的移 动路 径 原 因进 行更 为全 面 的分析 。 二、 中国经 济重 心 东移 南迁 的成 因分 析 ( 一) 历 史 因素 中 国是 具有 悠久 历 史 的文 明古 国 , 经 济 重 心 的 南 迁并 不是 在近 3 0年 才 出现 的 , 早 在宋 代 的时候 经 济重心 就 完 成 了南 迁 的过 程 。对 中 国 古 代 经 济重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

从历 史 、 文化 、 经济模 式 选择三个 方 面对经 济重心 的移 式 , 实行 市场经济体制 , 并实施 了改革开放 政策 , 沿海地 动路 径原 因进行更 为全面分析 , 试 图找到造成 区域 间经 区实行更 为灵活 的区域政策 。 优 惠的经济 政策激活 了南
且 向南移动的距离要明显大于向东移动的距离, 说明南北之间的差距要大于东西部 间差距。 由此文章进 而对 中国经济重心
迁移路径 背后所产 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 由于历史、 文化 以 及 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 , 使得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东移南迁。
关键词 : 经济重心 ; 东移; 南迁; 区域差距
起社会 的动荡 。 那么是什么原 因造成 了区域间发展水平 度东移南迁呢?笔者认为在于 近代 中国的历史条件 , 正 的失衡 呢?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 中国经济 是特殊的历史 因素造成 了经济重 心的转移 。 自 1 8 4 0年 重心 移动路径 的角度府 的腐朽 统治开始遭 受 国
近3 0 年来中 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 分析
赵 妍
( 吉林 工业经 济 学校 ,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1 )
摘 要: 自1 9 7 8年实行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 目的成就 , 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 尤为显著 的是 区域 间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性 以及差距 的逐渐扩大。对近 3 0 年来 中国经济重心 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可 以发现 , 经济重心东移南迁 趋势 明显 , 而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及效应分析一、前言和绪论1.1 话题引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整和升级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等多方面手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的当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经济政策也在不断演化,其中重心的转移和效应的分析是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的原因和机制,深入探讨政策调整及其效应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探索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政策和数据,对区域经济政策转移的过程、影响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重心转移的原因和机制2.1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由于历史、地缘、资源、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差异,我国东北、西北、中西部等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普遍落后于沿海和部分发达地区。
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严重影响了地区产业结构、就业和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发展。
2.2 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出台政府出台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新型城镇化等,加大对落后地区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人才、资金和技术向中西部等地区倾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3 市场化和产业链转移的加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产业链的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逐渐遭遇制造业的转移和崩溃,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受到挑战,相关政策和措施也面临着调整和优化。
三、我国区域经济政策转移的影响及未来发展3.1 有利影响(a) 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了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市场化和转型升级。
(c) 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局稳定和发展。
3.2 不利影响(a) 产业转移和优化调整会导致企业倒闭和就业压力增大,需要积极解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调节与控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管理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革与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了多次调整,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管理变革的基本经验, 探索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对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37年的高速增长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的3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7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7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7年。
这37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
1979-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1],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2]。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67.67万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2016年达到67.67万亿元[1]。
具体可见下图:由图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速的3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
换言之,发展中国家走一步,我们走两步;发达国家每走一步,我们就走四步[3]。
世界银行对中国这么多年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它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经济研究中,经济重心指的是在区域经济空 间中,各个方向上的经济力量能够保持均衡的一 点。观察经济重心的迁移可帮助了解经济变量在一 个国家或经济区域中的发展方向和平衡问题,也可 评价空间发展政策的效果[1]。经济重心法被广泛应 用于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例如对于中国经 济重心和产业重心的演变路径的研究[1-3],对长三角 地区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研究[4-5],对某地区经济
里值(Shapley value)方法来计算各个部分的贡献。
具体的,在经济重心法中,假定有 n 个小的经
济区域组成了一个大的经济区域 K= {1,2,...,k,...n} ,
则第 k 个区域对经济重心移动的边际贡献为,
MCk = Δxˉ(K ) - Δxˉ(K\{k})
(2)
然而这种分解方法,得到的贡献分解不是精确
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6-7],其他研究还包括对 耕地变化[8]以及能源消费[9]、污染[10]、人才分布[11]、旅 游[12]等各类研究中。
经济重心类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可作 为宏观分析的经济指标来使用[1]。然而,在发现经济 重心沿着某一方向转移后,由于它类似一个综合指 数,是各个子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很难判断 其变化的背后原因和推动力。现有研究的一般做法
收稿时间:2011 - 12 - 24;修回时间:2012 - 03 - 15 作者简介:叶明确(1974—),女,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政策。E-mail:ymq@。
第4期
叶明确:1978—2008 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13
是用比对的方法,考察这段时间内的经济政策和经 济事件,或者考察其他经济变量在这段时间内的运 行轨线,以推测其可能的原因。这样就可能出现经 济发展轨线和经济政策背离的情况[3]。另外一种做 法是进行影响因素回归,以确定可能的原因,当只 有唯一因素显著时,我们可以推断其是驱动力[8],但 当出现多个因素,则难以判断哪些是主要推动力。 而且回归方法仅可以判断影响因素对经济变量大 小的影响,对于经济变量的空间移动并不能给出直 接的解释。
第 32 卷第 4 期 2012 年 4 月
经 济 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32,No. 4 Apr.,2012
1978—2008 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叶明确
(上海大学 经济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4)
摘 要:1978—2008 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 1991 年和 2003 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 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 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 “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 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 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 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 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经济重心;重心法;贡献度;夏普里值;空间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2)04 - 0012 - 07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Gravity Movement for China’s Economy from 1978 to 2008
YE Ming - que
(School of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分解。即各个边际移动量加总并不一定等于总移动
量。因此,考虑所有区域 {1,2,...,k,...n} 的一个排列
次序 σ = (σ1,σ2,⋯,σn) ,设 k 区域位于第 r 个位置, 即 σ = (σ1,σ2,⋯,σr - 1,σr = k,⋯σn) ,则定义 k 前面的 r-1 个区域集合为 Pr ek(σ) = (σ1,σ2,⋯σr - 1) ,则在此
微分分解法则。但最终发现,这些分解法则并不适 用于经济重心法的研究,因此我们简述这些法则, 具体方法请参见相关文献。
常用的分解法则有简单分解法则和方差分解 法则。简单分解法则就是直接用求和公式中的地区 分量来度量该地区的贡献度 。方 [18] 差分解法则是 Field[14]在研究收入不平等及其变化时,提出的基于 回归方程的贡献度分解方法。由于简便易行,常用 来用于计算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我们 研究发现这两种方法均不适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 重心法中的经济份额是相关而不是独立的。为避免 上述问题,我们用全微分方程推导出的微分分解方 法,一定程度缓解了上述问题。但却发现微分分解 方程是只有在前后期变化值比较小的时候才有效, 即要求经济总量保持基本稳定不变,而这个假设在 一般的经济分析中是不成立的。 2.2 基于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的分解法则
1.1 经济重心法计算公式
假设一个大区域由若干个小区域构成,第 i 个
小区域的中心坐标为(Xi,Y)i ,Mi为该小区域的某种
属性值,则该属性意义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19]:
n
n
n
n
∑ ∑ ∑ ∑ xˉ = MiXi
Mi,yˉ = MiYi
Mi
i=1
i=1
i=1
i=1
(1)
通常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其区域重心时,可以
排列下,k 区域的边际贡献为:
MCk(σ) = Δxˉ(Pr ek(σ) ⋃ {k}) - Δxˉ(Pr ek(σ)) (3)
为了消除“路径依赖”,考虑 n! 个不同的排列
夏普里值方法源自合作博弈论[20],是讨论收益 或成本如何在局中人进行分配的方法。Shorrocks[18] 提出了基于夏普里值的因子贡献度测算。在此基础 上,万广华[15-17]发展了基于回归方法和夏普里值的
14
经济地理
第 32 卷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方法。因为经济重心分解本
质上是一种非线性分解,所以可以应用上述的夏普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由于统计年鉴只提供了 GDP 指
数,笔者先计算出以 1978 年为基年的平减指数,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