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赵全超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的巨大拉动作用。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具有良好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制约性问题,因此探讨促进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步伐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辽宁、山东、山西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拥有独厚的经济发展优势,一向被当作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优势(一)区位优势突出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
它背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毗邻朝鲜,与韩日俄地理位置接近。
目前,沿海已建成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日照等6个年吞吐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以及若干百万吨以上的中型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
陆路有10多条铁路干线和20多条高速和高等级公路,空中有以北京为中心的10个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
此外,该区内分布了我国三个大的城市群,即京津唐、辽中南、鲁北工业区。
这三大城市群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经济辐射较广,这对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
环渤海经济圈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及旅游资源。
本地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多达11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达70多种,尤其煤、石油、铁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这就为发展钢铁、石化等工业在原料上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环渤海经济圈是全国唯一兼备海洋、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的地区,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科技力量密集,人才优势突出。
环渤海经济圈占全国11.8%的土地上拥有了20.6%的人口。
区内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为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此外,该区域还拥有我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批准建设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本地区有7个,现有科研机构1000多个,各类科技人员达130多万,约占全国的27%。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摘要: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
环渤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行政体制、传统观念等的束缚,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结合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状,分析该地区发展的外部和内部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提出打破区域束缚、加强合作,推进技术创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优势。
据统计资料显示,其整个大的范围占据中国国土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45.3%,比珠三角经济圈低10%,正在成长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合作潜力。
一、环渤海地区发展的现状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环渤海经济圈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
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且持续成长。
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有87家外埠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成长。
《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著作获河北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进 而 , 采 用 发 展 速 度模型 和分 块预 测 方法 , 预 测 了环 渤海 西 岸城 市群 未来2 0 年 的经 济发 展 总量 和 资源 供给
总量 。
预测环 渤海西 岸8 城市2 0 2 0 年G D P 将达 到 7 74409.亿元,
工 业增加值将达 到 2 2
亿 9 7 6 4 .
标设 定 为经 济高效 、 生 态环 境优 美和 整体协调 三 类 , 运 用水 资源 人 口 承 载 力 、 水 资源 G D P 承载能 力 、 资源 工 业
承载能力 、 水 资源 农业 承载能 力四 个方面 展 示 了环 渤海西 岸水 资源承载能力 , 结果表 明环渤海西 岸城市群水 资
源 人 口 承 载 力是 逐 年增加 的。 此 外 , 研 究表 明环 渤海 西 岸城 市群矿 产 资源 对 经 济 的支撑能 力 明显 不 足 。
群 内部 发 展 不 均 衡 ,
--
;.j
.:l l:六
城
市
发
展
的滞
后
已
经
成
为
环
渤
海
西
岸
城 市群经 济社会 发 展 的瓶 颈 ; 而 在环 境 、 资源 方面 , 虽 然河 北 六 城
市 占有相 对 优势 , 但 落后 的现 状 与发 展 的不 协 调 造成 了 资源 的浪 费 , 抑 制 了其 优 势 的发 挥 , 阻 碍 了 区 域 经 济 的
整体 发 展 。
其次 , 运 用可 持续发展 理 论 、 资源 经济理 论 、 数学模型 和计算机技术等现 代研 究方法和手段 , 分析 、 评价 了城市群 资源 对 经 济发 展 的承 载 能 力 。 对 土 地 承 载 能 力 的研 究 表 明 : 环 渤 海西 岸 的土 地 承 载 能 力在 时 间上 存在
环渤海地区经济整合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13的海 岸 线上 . 布着 4 / 分 0多 个 港 湾 、9个 大 中小 型港 口城 市 。这 些 2
港 口城 市 所 组 成 的 点 和 线 常 常 被
显著 。
沿 海 城 市 中 . 渤 海 地 区 占 5个 . 环 即 天 津 、 连 、 皇 岛 、 台 和 青 大 秦 烟 岛 5个 开放 城市 还 同时设 立 了经 全 国 国 家 级 开 发 区 中名 列 前 茅 : 18 9 7年 国家又将 山东半 岛 、 东半 辽
业 集 群 。近年 来 。 渤海 地 区的城 合 作 的主体 仍 不 明确 虽然 环渤 海 环
市 化 进 程 迅 猛 . 市 等 级 规 模 比 地 区 各 省 市 之 间 已 经 建 立 起 比较 城
较 齐 全 . 合 性 发 展 的 特 征 比较 稳 定 的联 系 网络 . 且 在企 业 技 术 综 而
优 势
环 渤 海 地 区 是 指 环 绕 渤 海 湾 以及 黄 海 的部 分 沿 岸 地 区所 构 成
京、 天津 两 大直 辖 市 和河 北 、 宁 、 辽
最 为 密 集 的 地 区 . 新 技 术 产 业 区 的 经 济 交 往 和 贸 易 活 动 基 本 消 高
的 经 济 区 域 . 行 政 区 划 包 括 北 前 列 。 其
1 . 将历 史沿 袭下 来 的行 政 区域 同时作 为 经济 区域 . 成 行政 区域 形 对经 济发 展 的某种 制约 假 设空 间
环 渤 海 地 区 交 通 运 输 系 统 发
济 技 术开 发 区 . 中天 津 开 发 区在 集 团 方 面 的 实 质 性 进 展 并 不 大 。 其
我 循 环 的 “ 市经 济 圈 ” 寻求 联 合 都 .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第5 第2 卷 期 20 0 6年 6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 报( 社会科 学版 )
Jun l f eigJ oo gUnvri (oi c ne dt n ora o in atn i s y S c l i cs io ) Bj i e t aS e E i
vo. No 2 15 .
J n2 0 u .O 6
环渤海 经济 圈城市群 能级梯 度分布结构 与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研 究
赵全超, 汪 波, 王举颖
( 天津大 学 管理 学院, 天津 307 ) 002
摘 要 : 据增 长极理论 、 根 梯度转移理论 和城 市功能理论 , 建 了城 市能级综 合评 价指标 体 系, 构 并运 用主 成分分析 软件 对环渤海地 区内的各城 市进行 了城 市能级的 综合 了
cu tra ay i a d S S.I h n lse n lss n PS n t ee d,t i ril r g o t o in f a ta vcsa d sr tge hsa t eb i sfrhs me s i c n d ie n tae i c n g i s
Sta e i s a c n Gr d srb to fEne g r d r t g c Re e r h o a e Dit i u i n o r yG a e
Stu t r o a ha e o o i g o t u t r r c u e f rHu n Bo iS a Ec n m c Re i n Ciy Cl se
sa c e ,t ea il r g o h t ely rg a edsrb t n sr cu eo u d Bo a e h o g e rh s h r ceb i sfr h a e rd i iu i tu t r fRo n h i t n t t o r A atru h
环渤海经济圈

在世纪之交,国内外普遍看好环渤海地区。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为环渤海地区更多地吸引资金和技术提供了机遇。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
要积极发展企业联合,不失时机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等主要环节上取得突破,求得经济发展的更高速度和更高效益。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力量最强大的地区,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要充分利用本地区高科技人员集中的优势,进一步发展跨区域、跨国际的科工贸、科工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体,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集中的地区,是最大的粮食、煤炭、原油等进出口物资中转基地。
要充分发挥本地区港口群的优势,扩大国内外经济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尽快实现与国际市场对接。
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依托这个地区中心城市功能的提高和完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海域77000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最佳对外通道,是欧亚大陆桥主要起点。
这种特殊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区)二市,陆域面积112万平方公里,2.4亿人口。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的地区之一。
据1995年统计,环渤海地区有城市151个,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环渤海地区有1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占全国40%;其中还有一批在世界很有名气,在中国占有一定影响的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构成了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功能的城市群体,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一)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一)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展现活力后,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个隆起地带。
环渤海经济区,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沿环渤海海岸及部分黄海海岸分布的、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的,涉及河北、辽宁和山东,由15个城市所辖地区组成的经济区域。
而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和山东三个省。
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一)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
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1.2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
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
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
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
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
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
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
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二)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
环渤海经济圈

LOGO
天津面临的发展机遇是借助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重回并站稳中国北方经 济中心的位置。滨海新区和天津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京冀、辐射“三北”、面 向东北亚。能否吸引环渤海范围内其他省市参与滨海新区的建设, 能否将滨 海新区的辐射和服务功能拓展到整个区域, 成为实现滨海新区和天津规划目 标的关键。因此, 天津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变现出来的姿态比北京更加 积极主动, 要在交通港口、能源、产业、科技、金融、环境、旅游和文化八 个方面推进区域合作或协作。
LOGO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 除北京市外, 环渤海的其他省市都是以第二 产业为最大的产业部门,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 造业的拉动。2003 年以后, 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在第二产 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 出现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 从2005 年开始, 河北、辽宁、山东的第三产业比重已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 1980 年以来, 环渤海五省市在全国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0%以上,而广东省 和长三角三省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投资总额中所占 的比重则呈现出明显的由稳步上升转为缓慢下的趋势。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LOGO
3. 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环渤海区域内缺乏合作的突出表现是各个地方对资源尤其是投资的恶性争 夺, 这种争夺在改革开放后因为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方面的转移、中央 与地方分权以及财政分灶吃饭而表现得更为激烈。20 世纪90 年代, 当时的国 家计委曾经计划在京津地区投建30 万吨乙烯生产基地。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 乙烯生产规模在60 万吨以上才有效益,而京津两市各不相让, 最终各建一个15 万吨的项目, 这使得双方都没有收益。港口建设是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 调的突出事例。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 环渤海地区港口存在着低水平 重复建设的现象。新建中小港口货源紧张, 港口企业效益不高, 而主要港口的 专用码头和大型码头运力紧张。1989 年, 在天津港还“吃不饱”的情况下, 北 京开始在与天津港相距100 多公里的唐山市南新建与天津港功能相似的京唐 港; 辽宁的绥中港与河北的秦皇岛港只相距20多公里; 山东省临海的县市有30 个, 港口有26个, 几乎是“一市( 县) 一港”。重复的建设和对资源的争抢使区 域内的竞争大于合作, 过度竞争不仅增加了区域内每个经济体的发展成本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赵全超,汪 波,王举颖(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根据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城市功能理论,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 软件对环渤海地区内的各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能级分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06)02-0028-05Strategic Research on Grad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GradeStructure for Huan Bohai Sea Economic Region City ClusterZHAO Quan -chao ,WANG Bo ,WANG Ju -ying(School of M anagement ,Tianjin U niversity ,T ianjin 300072,China )A 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 integ rated evaluation index sy stem of city energ y grade acco rding to the g rowing pole theory and g rads transfer theo ry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energy g rade of thecities in Round Bohai Area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SPSS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 -searches ,the article brings forth the layer g rad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Round Bohai Area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 and SPSS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bring s fo rth some sig nificant advices and strateg ies acco 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and correlative theories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energy g rade distribution ;principal com 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收稿日期:2004-11-25作者简介:赵全超(1980—),男,山东枣庄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汪波(1948—),男,江苏吴县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研究背景区域经济圈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区域经济圈应当具备以下五个特征: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群;核心地区与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并对外围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交通、通信、金融、文化、科技、教育发达;人口在2500万人以上;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业已形成三大区域经济圈,即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经济圈,得改革开放之先,借毗邻港澳之优势,迅速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巨大的发展潜能,厚积薄发、日益崛起;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经济圈以其强大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并列为全国三大区域经济圈之一。
环渤海经济圈主体包括以沈阳-大连为轴心的辽东半岛地区、以北京-天津为轴心的京津冀地区、以济南-青岛为轴心的山东半岛地区。
这3条轴线地带,形成对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强大辐射网。
第5卷第2期2006年6月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5 No .2 Jun .2006北方的重要的工业和制造城市,基本上都在环渤海区域内。
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也是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并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和全国最大的科技密集区。
目前,中国城市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整合力度冲击着传统“计划”城市体制,城市转型、城市战略和城市竞争力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三位一体的核心所在,以大城市化转型为核心,以泛城市运动为突破、以新城市革命为动力,城市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推动着中国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但是在这种广泛而强烈的城市化热潮之下,片面的甚至偏执的大城市偏好有害无益,失去特色脱离实际的大城市浮躁更是遗患无穷。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中,必须选择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与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地区整体协调发展,汇集区域的整体力量来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控制能力,培育区域竞争优势,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大都市经济圈,并与以区域发展中心为特征的城市圈、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市带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大、中、小有机结合的区域经济体系,这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二、对环渤海经济圈城市能级综合评价研究(一)城市能级的概念所谓城市的能级,是指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诸种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
城市功能对外辐射范围越大,则能级越高;对外辐射范围越小,则能级越低。
也就是说,能级的高低与辐射空间的大小呈正比关系。
一个城市的功能按其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
内部功能指为城市本身服务的各种功能,外部功能指城市对外部服务的功能,也就是城市对外部区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也可将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和对内服务功能分别称为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
城市能级的高低主要由城市的外部功能(即基本功能)决定。
(二)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城市能级的定义,我们认为城市外部功能主要体现在集聚功能(经济辐射力)、创新功能(科技创新辐射力)、扩散功能(交通与通讯辐射力)这三个方面,城市的内部功能主要反映在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生活质量等内部服务功能方面。
因此我们设计了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与教育、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等4个子系统来综合评价城市的能级,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具体的指标。
具体指标的选择是根据城市能级的内涵和要求,在城市功能系统分析和城市综合发展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遵循指标选择的完备性和针对性原则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综合确定的。
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城市能级评价的特殊性,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功能综合评价的要求,充分体现对城市的集聚功能、扩散功能、创新功能、内部服务功能等综合的评价要求。
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四大类。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工业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利税总额、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科技与教育指标:科学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高等学校数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高等学校学生数、高等学校教师数;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指标:客运总量、货运总量、民航客运量、邮政业务总量、电信业务总量、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每百人拥有手机数、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数量、每万人拥有公共电汽车数量;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指标: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城镇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病床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生活用电量、人均生活用水量。
上述的指标体系中绝大部分指标采用的是客观统计数据,从而尽量避免主观数据和判断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分析和评价结果更加的客观和准确。
客观统计数据的获取直接选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03年),这些数据都是属于国家的标准统计数据,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大部分的指标数据可以从年鉴中直接得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数据不能直接获得,需要通过适当的计算和处理才能得到。
另外考虑到偶然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我们对3年的各项统计数据分别计算其算术平均值,然后运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进行运算和评价。
(三)环渤海经济圈城市能级综合评价评价方法选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29第2期 赵全超等: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群能级梯度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nalysis)。
主成分分析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的方法,按指定的贡献率从n 个原始指标中集中抽取m(m<n)个互不相关的主成分,以再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少数几个彼此无关或者相关性较小的新指标来代替原来众多的指标,而且这些新指标尽可能充分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使评价信息集中但并不重复使用,以简化评价工作量,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该评价方法既解决了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中的指标赋权和相关性问题,同时又实现了简化评价(指标降维)的作用。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的主成分分析功能(Data Reduction功能的Factor过程实现),将有关的统计数据导入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运算。
计算城市能级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及其累积贡献率和主成分荷载矩阵。
根据最初的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大于或等于某一百分率的原则(本文选择累计贡献率达到90%),决定选取的主成分。
假定前m个主成分分别为:Y1,Y2,…,Y m,输入各解释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到Y1,Y2,…,Y m的数值,然后根据这m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城市能级评价模型:Z i=F i1Y i1+F i2Y i2+…+F im Y im。
其中Z i为城市能级系统某一功能子系统得分或能级系统综合得分,F i1,F i2,…,F im为前m个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以上的计算数据可以进行城市能级评价的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针对城市能级评价系统的四个子系统(经济发展、科技与教育、交通与邮电、生活质量)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果和得分Z i(i=1,2,3,4);然后利用各城市在这四个子系统的各单项得分数据Z i,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城市能级的综合评价得分和排名,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