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50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的变迁优秀课件

中国经济的变迁优秀课件

➢ 中国学者的世纪 ─ 外国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一再错误的预 测,说明中国的改革发展的许多现象不能用现有的 主流理论来解释。 ─ 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将 会迎来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的来临。
➢ 中国企业家的舞台 ─ 有波动、有风险才有更大的机会。 ─ 《财富》500强中大公司的分布与一个国家总体经 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布相当吻合。2002年美国经济 规模占世界经济31.4%,在2002年的《财富》500强 中有192家是美国的公司,相当于38%;而2002年 《财富》500强中日本公司有88家,占17.6%,也 非常接近日本在整个国际经济中的比重14.5%。
➢ 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 17.0% ─ 27年增加了68.3倍 ─ 第三大贸易实体
➢ 2008年,中国的GDP达到了3860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 份额为6.4%,居世界第3位。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5616亿 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9%,居世界第3位,外 贸依存度达66.4%;引进FDI为924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
中国经济的变迁优秀课件
19

➢ 新经济史学家指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 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亦能提高生产率和 实现经济增长。“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 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 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 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 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 动。”(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1989)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 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 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 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50页PPT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50页PPT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
1952—1978年增减变动 (个百分点)
1952
1978
+
-
沿海地区(11省市区) 61.7
60.1
1.6
内地地区(18省区) 31.0
39.9
8.9
注:1952年统计数据中缺少广东、江西、西藏三省区的数据资料
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1978年沿海与内地区域发展水平差异
❖ 2019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贯 彻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从一个更 为突出的高度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现 实问题提供战略构想,可以看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仍然是中央经济发展战 略的重点。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1
❖“七五”时期,中国的区域经济大格局由长期占主导 地位的沿海与内地两大板块调整为“东、中、西”三 大经济地带的“三带推进”格局。这样一种格局,成 为此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 格局,三大地带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而不断分异, 区域间的差别、差异日益显著。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 引导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再次发生巨变。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19至今
❖四轮驱动 ▪ 推进西部大开发
•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 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 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 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 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 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 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 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 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 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 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 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政策(ppt 51页)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政策(ppt 51页)

7
图3.2 三大经济圈的界定
2019/11/8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8
三大经济圈的范围
2019/11/8
(1)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上海和江苏、浙江 两省一市的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杭州、 南京、南通、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 宁波、绍兴、温州、舟山、嘉兴、湖州和台州等 16个城市。
(2)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省境内的广州、 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 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 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
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17
表3.3 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比较
经济 区域
1952年中国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 (%)
1998年中国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东部
50.18
26.22
23.60
17.39
46.45
36.16
中部
61.65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12
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2019/11/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
13
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
由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市不同,地域面 积有很大差异,我们采用人均指标概述各区域发展情况。
比较1978年以来三大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年均增长 率,可以发现,两个指标均显示出东部发展最快,中部次之, 而西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率都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 说明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具有不平衡的态势,并且东西部 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

区域经济发展 PPT课件 3(23份) 人教课标版3

区域经济发展 PPT课件 3(23份) 人教课标版3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16、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从未行动。有一天你总会明白,遗憾比失败更让你难以面对。

17、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下子把你打垮,也不会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你一步登天,慢慢走,慢慢看,生命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3、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努力,就能做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产量高;地广人稀,人口少,人均占有量高。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 【答案】 原因: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
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而东北地区人均占有 耕地水平较高,且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较好。因此,在我国商品 粮供给仍是一个比较紧张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8、人生的旅途中,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所以,别畏惧暂时的困顿,即使无人鼓掌,也要全情投入,优雅坚持。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来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9、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回报,你所看到的每个光鲜人物,其背后都付出了令人震惊的努力。请相信,你的潜力还远远没有爆发出来,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写给渴望突破瓶颈、实现快速跨越的你。

6、人生中总会有一段艰难的路,需要自己独自走完,没人帮助,没人陪伴,不必畏惧,昂头走过去就是了,经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你会发现,自己远比想象中要强大得多。多走弯路,才会找到捷径,经历也是人生,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更好的自己!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优质ppt]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优质ppt]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代替进口 出口替代战略:用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 工业赶超战略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协调发展



中部崛起
由 东 振兴东北 到 西
西部大开发
时间与次序 由中心到边缘再到外围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交叉、冲突较多 ,规划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协调。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出口额
出口额(亿美元)
1-5月 累计
8752.0 19.5 91.8
221.1 185.2
20.7 53.6
6.6 52.9 31.6
1.9 19.7 73.3
1-5月 累计±%
-0.4 36.2 44.5 45.4 10.1
16 56.4 -59 50.3 46.2 -26.4 30.9 -6.6
几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层次 不同点
特区
全面性综合配 局部性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 套改革试验区
区域战略阶段 沿海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
战略
体制背景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初期
经济初步建立
重点取向
面向国外,引 示范建立社会 解决重大战略
进与学习
主义市场经济 问题 体制
• 当前我国区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指数
地区
全国 内蒙古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出厂价格指数(%)购进价格指数(%)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PPT完美版课件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PPT完美版课件
多 大 不平衡
均衡
非均衡
1
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均衡再到非均衡的演变。
要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PANDUAN
判断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提出:2013年,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2.范围:包括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 、贵州、云南等省市, 占全国的21%,人口和 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3.在我国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1)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经济带。(2)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3)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4)是我国 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内部环境
自身实力
以黄金水道长江为轴,覆盖11个省市,人口众多、经济总量高
综合实力强大;战略支撑全国的发展
内部环境
空间组成
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
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土地面积
上海
四川
经济
内河
生态文明
1
2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没有限制性因素。
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为上海、南京、杭州。
PANDUAN
判断
3
长江经济带应发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扬长补短,协调发展。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发展背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同属华北要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 、文化 ,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2.规划: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 机制、生态环保 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3.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 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 ,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和趋势共45页文档47页PPT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和趋势共45页文档47页PPT
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和趋势共45 页文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历史时期经济经济区域变迁课件

历史时期经济经济区域变迁课件

历史时期经济经济区域变迁
10
一、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
1.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采集、狩猎经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 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种植经济(男女 分工)——农业 2.地理(土壤)条件 农业首先起源于河流两岸台地 3.农业技术的发展 刀耕火种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经济重心的
分布和转移等是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主线。
历史时期经济经济区域变迁
1
我国是—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现在 地区差距尤其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 不断扩大趋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 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 大问题。这一问题既是一个大国在经济起飞特定阶 段所表现出来的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特征,也与现代 政策有关,同时也是历史、自然、区位等多方面因 素的结果。其中历史因素是一重要条件。
1.气候温润,林草繁茂。 据考古学研究,西周前,黄河中下游气候温润,雨
量充沛,呈亚热带气候特征,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 2.土壤疏松,宜于种植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黄土地带,黄土属第四纪陆相沉 积物,含有丰富的易溶盐和钙质结构,土性肥沃而疏 松多孔,便于简陋农具耕耘和农作物根系的深入。
历史时期经济经济区域变迁
北、黄河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交错地区。受汉族文化影
响,辽、金也重视农业生产。今松辽平原中北部发展
为当时重要的农业区。为了保护这个农业区,金国沿
大兴安岭东侧,直到大青山以北,挖掘了一条长达
3000余里的界壕。这条界壕实际上就是当时松辽平原
和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分界线。
元代中书省辖地被称为“腹里”,腹里北部以畜
历史时期经济经济区域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非均衡发展战略造就了能够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 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显著提高 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注重针对不同地 区实施有区别的政策措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通 过对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及投资倾斜加速了东部地区经济 的迅速发展,使东部区域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推动我 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并通过示范效应和 扩散效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2.2
44.9
东 中
1981
195.6
285.2
176.7
257.6
31.7
46.2
西
1982
214.9
301.7
190.5
267.4
32.0
44.9
三 大
1983
218.4
325.2
190.7284.0源自29.844.4地
1984
269.9
390.7
229.3
331.9
31.1
45.0


1985
36.8
48.1

1990
700.1
885.8
337.2
426.7
35.6
45.1
1991
900.9
1056.2
421.7
494.4
39.9
46.8
GDP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1
❖评价
▪ 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以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 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符合当时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 的要求,其具体实施,扭转了改革前的高投入低产出的低 效率发展局面。
土地面积占全国 (%)
国民收入占全 国
(%)
国土生产力 (万元/km2)
人均国民收入 (元/人)
沿海
13.8
53.4
58.8
367
内地
86.2
46.6
19.9
314
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评价
▪ 均衡发展战略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在西部建立了一批重 要项目,包括几条铁路干线、新兴工业化城市和专业生产 科研基地;改变了全国产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促进了 全国经济网络的形成,也改变了经济落后地区的面貌,加 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充分发挥计划 经济优势,最大限度集中有限资源,加强国防能力建设, 应对了当时紧张的地缘关系,树立了大国的国际政治形象。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1
❖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1年,是我国经济的转型 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改革 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时期内,我国 的发展战略由公平优先迅速向效率优先转变。
▪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 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 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 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 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 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 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 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
1952—1978年增减变动 (个百分点)
1952
1978
+
-
沿海地区(11省市区) 61.7
60.1
1.6
内地地区(18省区) 31.0
39.9
8.9
注:1952年统计数据中缺少广东、江西、西藏三省区的数据资料
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1978年沿海与内地区域发展水平差异
主要内容
1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历史 2 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分析 3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趋势
1.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历史
❖ 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1 ❖ 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1992-2019 ❖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19至今
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29年间,均衡发展战 略贯穿始终。根据区域发展阶段制定的历史背景 和实施空间分布差别,该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 第一阶段:“156”项布局阶段(1949~1957年) ▪ 第二阶段:“大跃进”独立体系阶段(1958~1964年) ▪ 第三阶段:“三线”转移阶段(1965~1971年) ▪ 第四阶段:大型项目东移阶段(1972~1978年)
1985-1991年东中西三大地带GDP占比 单位:%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东部 50.52 54.18 54.76 55.55 55.76 55.01 56.82 中部 34.09 31.61 31.24 30.44 30.19 30.19 28.29 西部 15.39 14.20 14.00 14.01 14.06 14.80 14.90
341.0
474.1
266.2
370.2
32.6
45.4

1986
374.4
528.8
275.8
389.5
32.7
46.2
1987
431.3
645.7
296.1
443.3
31.7
47.5


1988
608.4
802.2
352.4
464.6
36.1
47.7

1989
685.7
897.7
337.2
441.2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1
❖“七五”时期,中国的区域经济大格局由长期占主导 地位的沿海与内地两大板块调整为“东、中、西”三 大经济地带的“三带推进”格局。这样一种格局,成 为此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 格局,三大地带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而不断分异, 区域间的差别、差异日益显著。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1
1978-1991
年份
绝对差距(%)
按当年价格计算
按1978年价格计算
相对差距 (%)
东部与中部 东部与西部 东部与中部 东部与西部 东部与中部 东部与西部
1979
160.9
224.0
157.7
219.6
31.1
43.3

1980
183.1
255.4
169.3
236.2
▪ 但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 明显低于沿海地区,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而人为推 行均衡发展的战略,虽然可以在表面上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但最终却必将导致整体发展速度的迟滞及总体经济效率的 降低。同时,由于后续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能源供 给紧张等因素的制约,这种发展战略本身也难以为继。
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区域
1952—1978年沿海与内地生产总值比重变化
占全国GDP比重(%)
1952—1978年增减变动 (个百分点)
1952
1978
+
-
沿海地区(11省市区) 50.7
52.5
1.8
内地地区(18省区) 49.3
47.5
1.8
合计
100
100
1.8
1.8
区域
1952—1978年沿海与内地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