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月相01
七年级科学月相3

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 1.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我 们见到的月光其实是太阳的反射光。 • 2. 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 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 中有规律的变动。地球上的人所看 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 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月相 变化。
小组讨论,结合书本 105页完成以下内容:
1. 在图中用铅笔画出在地球上 观察到的新月、满月、上弦 月、下弦月的月相(用阴影 线表示暗部); 2. 描述图中各种月相; 3. 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观察月相变化规律
• 朔望月:
•
•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 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 29.53天,称为朔望月。
初一科学最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7.3《月球与月相》(第2课时)课件 精品

日地月在一条 直线上,且地球 在太阳和月球之 间(农历十五、 十六),月球公 转运动到地球的 影子内,被部分 或者全部遮住
取不同大小的两个球(小球最好涂黑)。把两个球和灯 置于同一直线的位置上。把小球绕另一球做基本水平的 圆周运动,并使小球部分或全部穿过大球的阴影区。观 察小球穿过阴影区时发生的现象。记录下小球光亮部分 形状的变化。
“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月球的正面
月球的背面
月相: 看到月球的相貌的变化
(朔) 新月 上娥眉月 上弦月
上凸月
(望) 满月
下凸月
下弦月
(残月) 下娥眉月
新月
月相形成
原理:
1、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只是 反射太阳光。 2、由于日、地、月,有规律的运动造成
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
东
西
农历十二月初八 (上弦月) 腊八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历七月初七 (上弦月) 七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地球绕 太阳的公转运动使日、地、月三者 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早就了月的 阴晴圆缺,也形成了两种非常神奇 的天文现象————
农历五月初五 (娥眉月)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历九月初九 (上弦月) 重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历八月十五 (满月)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历一月十五 (满月) 元宵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历十二月三十 (新月) 除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娥眉月 上弦月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月相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月相姓名:【重点知识复习】月相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2)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远动。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4、①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月相的形成变化图(重点,必须会画)(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②月相变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上半个月的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个月的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
③月相变化的周期新月→满月→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④农历节日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除夕:农历腊月三十⑤古诗中的月相A、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新月)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E、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上弦月)F、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满月)G、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下弦月)H、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钢。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残月)5、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大潮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农历十五日食和月食1、日食: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七年级科学月球与月相

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 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度角,这 时我们看到月球的东半边亮呈半圆形,这种月相叫下弦月 。
残月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月球即将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 日、地、月之间的连线再次成一定角度,在地球上看到月 球被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小船,这种月相叫残月 。
月球表面还存在一些山脉、峭 壁、裂缝等构造特征。
月球内部结构及成分
01
02
月球内部结构分为月壳、 月幔和月核三部分,与地 球类似但比例不同。
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主要由岩石和 尘埃组成。
03
月幔位于月壳和月核之 间,由岩石和部分熔融 的岩石组成。
04
月核位于月球中心,可 能是由铁和镍组成的固 态核心。
月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
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约为29.5天,这使得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与地球相同。
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等,因此月球上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和日夜交替现象。
02 月相变化原理及周期
月相定义及形成原因
月相定义
月相是指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的称呼,随着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因为阳光照射的角度 不同,我们看到的月相也会有所变化。
01
日食产生原理
日食发生在月球运动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且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此
时,月球会挡住部分或全部太阳光,使地球上某些区域的人观察到日食
现象。
02
月食产生原理
月食发生在地球运动到太阳与月球之间,且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此
时,地球会挡住部分或全部太阳光,使月球表面出现阴影,形成月食现
象。
最新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月相01复习过程

真实的月球
月球的正面
月球的背面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月相的概念
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 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设计方案,着手实验:
三球模拟月相简化实验:
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 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 面为光照面。
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每 月的朔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我们现在过的什么节是根据农历确定的,你 知道吗?
春节 端午 重阳 中秋
正月初一 五月初五 九月初九 八月十五
由此及彼,升华质疑:
探究月球始终以同一面 对着地球的原因。
探究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
思考:你是否注意过,月面虽有圆缺变化,但
(朔)
(望)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 名称
新月 或朔
上弦 月
满月 或望
下弦 月
出现的大致时 间(农历)
初一
日、地、月 视觉形状 位置关系
大致在一条直线 上,月居中。
不可见
初七、初八
大致成直角,
十五、十六
大致在一条直线 上,地居中。
二十二、二十三 大致成直角,
半圆。上半夜 见于西部天空, 月面朝西
通宵可见, 一轮明月
练习“写出与下列诗句相应的月相”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 B.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 人约黄昏后。 (满月) C.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新月) D.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满月) E.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残月)
以人自己作为地球。手举乒乓球按逆时 针方向转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月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的第五节《月相》。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相变化规律以及月相与潮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天体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推导,月相与潮汐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手电筒、月相变化图、潮汐现象图等。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相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月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月相。
2. 新课讲解:(1)月相的概念:月亮在地球上看到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
(2)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导致太阳、地球、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变化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制作月相变化图:每组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制作一个月相变化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月相变化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月相变化的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月相的概念、变化原因、变化规律及与潮汐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变化的原因3. 月相变化规律4. 月相与潮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月相变化规律,预测下一个月相。
2. 答案:下一个月相为新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讨论等环节,学生对月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月相》说课稿

《月相》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和地位本课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中的第五节《月相》,是学生认识宇宙空间的开始,前几节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本课将继续学习有关月球的知识——月相,同时为下一节《日食和月食》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
2、教学重难点重点: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和成因难点:初步解释月相的成因二、说学情1、知识基础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基础,然而,就月相成因分析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学习。
2、学习特点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但是对于初一年级的低年级初中生,具体形象思维还是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图片演示来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3、兴趣基础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这就奠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学情分析)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月相的概念及其成因,并能够利用月相成因示意图说明月相的周期性(朔--望--朔的演变过程)变化规律。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相关动画演示和模拟实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月相变化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供观测表,并布置月相观测任务,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理论去解释自然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价值观。
四、说教法根据本专题的内容构成,采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式,先通过讲授法呈现学生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要学习的问题;然后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动画的演示法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原因;最后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结合了学生观察月相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月相观察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这里运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将学到的原理延伸到实践中。
五、教学准备月相形状变化示意图,PPT演示文稿,动画演示文件,实践观测记录表。
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教案5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月相》教案5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地球与宇宙》的第2节“月相”。
详细内容包括:1. 月相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及其与日月地关系的关系;3. 观察月相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月相的概念,理解月相形成的原理;2. 培养学生观察月相的能力,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性;3. 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月相变化的周期性及其与日月地关系的关系。
教学重点:月相的概念、形成原理及观察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月相变化图;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观察月相的记录表、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月亮的形状会发生变化?”2. 新课导入:介绍月相的概念,讲解月相形成的原理,让学生了解日月地关系;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用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模拟月相变化,观察并记录不同阶段的月相;4. 例题讲解:讲解月相变化周期性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加深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6. 知识拓展: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月相的观测和记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六、板书设计1. 月相的概念;2. 月相形成的原理;3.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4. 观察月相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一个月相变化图,标注出各个阶段的名称和特点。
2. 答案:月相变化图,标注清晰,正确表示各个阶段的名称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月相的概念、形成原理和观察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实际的月相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月相与潮汐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朔)
(望)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 名称
新月 或朔
上弦 月
满月 或望
下弦 月
出现的大致时 间(农历)
初一
日、地、月 视觉形状 位置关系
大致在一条直线 上,月居中。
不可见
初七、初八
大致成直角,
十五、十六
大致在一条直线 上,地居中。
二十二、二十三 大致成直角,
半圆。上半夜 见于西部天空, 月面朝西
通宵可见, 一轮明月
月面面貌本身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月球始终 以同一个面孔对着地球,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 球的背面的。那么月亮为什么不肯转过脸去呢?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解释这一现象。
原来:月球的自转周期(或速度)与绕地球公转
周期(或速度)是相同的,所以月球正对着太阳 的一面一直没有变化。虽然我们所看到的月相 在不停的变化,而事实上我们始终只看到月球 的同一个面。
F.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满月)
G.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满月)
H.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满月)
练习“写出与下列诗句相应的月相”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上弦) B.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 人约黄昏后。 (满月) C.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新月) D.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满月) E.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残月)
探究二:
月相变化的规律
表上画 示弦出 暗月在 在 部、地 ( )下球 课
弦上本 月观第 的察一 月到○ 相的九 (新页 用月) 阴、用 影满铅 线月笔
探究月相变化的具体规律
上弦月
满月
新月
下弦月
上弦月
满月
新月
下弦月
上弦月
满月
新月
下弦月
你会说下列各月相的名称吗?
新月 娥眉月 上弦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残月 新月
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每 月的朔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我们现在过的什么节是根据农历确定的,你 知道吗?
春节 端午 重阳 中秋
正月初一 五月初五 九月初九 八月十五
由此及彼,升华质疑:
探究月球始终以同一面 对着地球的原因。
探究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孔对着地球的原因?
思考:你是否注意过,月面虽有圆缺变化,但
标一标
请你把实验的结果和下图中的月相照片对 应起来,在括号中标出相应的字母
[A] [B ] [C ] [D ] [E ] [F ] [G ] [H ] [A ]
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
1、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我们见到 的月光其实是太阳的反射光。
2、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 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半圆。下半夜 见于东半部天 空,月面朝东
月相变化规律二:1、上源自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 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月面朝西)。
2、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 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月面朝东)。
可以简记为: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朔望月: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 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真实的月球
月球的正面
月球的背面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月相的概念
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 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设计方案,着手实验:
三球模拟月相简化实验:
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 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 面为光照面。
以人自己作为地球。手举乒乓球按逆时 针方向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