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大汇总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科学入门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招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②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③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4、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附:常用仪器一、试管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原因: 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二、试管夹主要用途: 夹持试管。
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原因: 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三、烧杯主要用途: 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四、玻璃棒主要用途: 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使用方法: ①搅拌时不可碰击容器壁,不可用棒端击碎固体②用后要立即清洗原因: ①防止容器破裂②防止污染所取药品五、酒精灯主要用途: 用于加热物质使用方法: ①灯内酒精的量不可超过容积的2/3, 不少于容积的1/4②灯芯松紧适宜,不能烧焦且应剪平③不准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④不准用嘴吹灭(用灯帽盖灭) ⑤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⑥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⑦调节灯焰大小时应熄灭酒精灯⑧应用外焰加热原因: ①酒精过多,在加热或转移时易溢出,太少时易引起爆炸②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温度③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防止灯内酒精引燃失火⑤防止引起火灾⑥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⑦防止引燃酒精蒸气而失火⑧外焰温度最高六、量筒主要用途: 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0.1mL,无零刻度)使用方法: 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点一线)②不可加热、不可量取热溶液,不可用于配制溶液不可作反应容器③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取量程合适的量筒原因:①保证读数准确②防止破裂③以免增大误差发皿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作为初中学科之一,科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七年级科学上册而言,其中的知识点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第一节:物质的概念和分类1.什么是物质2.物质的分类3.物质的物理性质4.物质的化学性质第二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硬度等性质2.物质的大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等3.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第二章:材料的世界第一节:材料和材料的分类1.材料的概念2.材料的分类和特点3.金属的性质和使用4.非金属的性质和使用第二节:材料的提取和加工1.材料的提取和选用2.金属的提取和加工3.非金属的提取和加工4.水的净化和加工第三章:生物的特征第一节:生物现象的观察和分类1.生物现象的观察2.生物的分类3.线虫、蜗牛、蛇、鸟等的分类第二节:细胞及其特征1.什么是细胞2.细胞的种类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三节:植物和动物的特征1.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特征、营养特征2.动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特征、营养特征3.昆虫、鱼、鸟、兔、猫等的生活习性第四章:地球运动和季节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1.什么是地球的运动2.影响季节变化的因素3.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意义4.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和睡眠第二节:地球的旋转和公转1.地球的自转和偏转2.地球的公转和轨道3.日食、月食和日月食第五章:天体研究第一节:星座、星系和黑洞1.什么是星座2.银河系、星系和星团3.黑洞的概念和成因4.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行星和卫星1.行星的概念和分类2.卫星的概念和分类3.行星和卫星之间的关系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并理解初中科学学习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科学背诵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背诵知识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燃烧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可分为燃烧和无烟燃烧-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相互转化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由原子组成,不可分解,例如氧气、氮气-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元素组成,可以分解,例如水、二氧化碳3. 空气和氧气- 空气中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氧气的重要性:维持燃烧、支持呼吸等生命活动4. 精细研究物质- 纯净的物质:只包含一种组分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提纯技术:如过滤、蒸馏等方法分离物质5. 强化电流和化学反应- 电流概念:带电粒子的流动- 强化电流:通过调节电池数量和连接方式实现- 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6. 可燃物质和非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等- 非可燃物质:不具有燃烧性质的物质,如金属、玻璃等7. 火焰的形成- 火焰产生的条件:可燃物质、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火焰结构:内部蓝色区域和外部亮黄色区域8. 物质的压缩性和压强- 物质的压缩性:气体物质具有较大的压缩性,固体和液体的压缩性较小- 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力量,分为大小压强和大小压力的关系9. 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方式- 科学观察:使用感官器官进行观察和记录,注意观察条件和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理性思考、逻辑分析等10. 科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科学实验:按照设计的步骤进行观察和记录,验证假设- 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和推理,深入了解科学现象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重要背诵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内容为基本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建议结合教材和老师的指导进行深入学习。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笔记
一、生物学
1.植物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受到光、水、气温、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制造自
己所需的能量。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但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等独有的结构。
3.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等。
二、物理学
1.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牛顿三定律是机械运动研究的重要基础。
2.声能和光能
声能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传播方式是波动传播。
光能是电磁波,传播速度快,可分为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3.电学
电学是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电场力和磁场等的学科,其中直流电和交流电是电学中的常见概念。
三、化学
1.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不能分解成其它物质的单质。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2.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组成和数量关系的简写方式。
化学方程式则是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种类、数量和分子式。
3.原子结构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学好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中生的科学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1. 物质组成和分类
- 物质:构成一切物体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
- 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2. 基本粒子和原子
- 基本粒子:构成物质最小单位的微观粒子。
- 原子:具有化学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基本粒子。
3.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
4. 变化和反应
- 变化:物质在性质上发生的变化。
- 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5. 空气和氧气
- 空气:大气中的气体混合物。
- 氧气:空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燃烧的气体。
6. 溶液和浓度
- 溶液:固体、液体或气体在另一个液体或气体中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相对数量。
7. 火焰和燃烧
- 火焰:具有光、热和化学反应的火焰区域。
- 燃烧:物质和氧气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简要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基本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以及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研究科学和理解周围世界非常重要。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学知识1.力的预测与实验:(1)万有引力定律,用于预测体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给出一个物体在某特定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2)推力定律,用于预测当对物体施以推力时,物体运动加速度和减慢度;(3)惯性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就会沿着其初始速度继续保持运动;(4)阻力定律,表明物体在空气或其他的气体中的移动会受到阻力的影响;(5)质量定律,用来说明物体的运动方向受其初始质量的影响。
2.力与运动:力是物体运动的动力,受力后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力不仅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加快或减慢物体的运动。
3.运动与能量:包括动能、机械能、热能、光能和其他能量。
运动的能量转化,例如机械能转换成热能,光能转换成机械能,等等。
二、声学知识1.声学定律:声学的定律是指在声学现象中的规律,包括波的反射规律、衰减规律、干涉规律等,是研究声学现象的理论基础。
2.声学效应:声学效应是指声学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的一些效果。
例如,原始声音会引起振动,声音的反射会引起回声,声音的波长会使它衰减、改变方向等。
3.各种声学装置:声学装置是专门用于调节或改变声音定位、声音方向以及声音强弱等特性的一类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扬声器、混音器、声源定位器、声道数字处理器等。
三、物理机制1.热机械机制:在热机械中,物质的温度与能量有关,物质的运动是由热能的转换而产生的;它的机制帮助我们分析物质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的运动情况,例如压缩、拉伸等。
2.电磁机制:在电磁物理中,电场和磁场可以产生作用力,引起物体的运动;它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在电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运动差异。
3.光学机制:在光学物理中,光以特定的方式传播,产生不同的效应;其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物体在光的作用下的运动变化。
四、重力场及重力知识1.重力场:重力场是质点与引力物体之间产生作用力的空间,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重力场,以表明重力变化的规律。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分子、原
子和离子。
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如融化、沸腾,化学变化如燃烧、腐烂。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四、简单机械与能量
1. 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2. 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五、地球与宇宙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固体表面、大气层和磁场。
2. 宇宙
宇宙是包括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空间,由无数星系、恒星、行星等组成。
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是:(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
(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
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
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X 圈数。
例:操场的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一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起点处,逐步沿着曲线旋转,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的标记。
拉直棉线量出标记到端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
4、托盘天平的使用(1)游码移到“0”刻度线,天平放水平;(2)调平衡,用平衡螺母向指针的反方向调节;(3)左物右码,取码用镊不用手,先大后小再游码;(4)读数: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5)称量后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注意:使用时不能测超量程的物体,加减砝码应轻拿轻放,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应放在纸上或烧杯中。
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电子停表的准确值可以达到0.01秒。
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分钟)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秒),并将它们相加。
它的准确值为0.1秒。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 0-4 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 自然现象 ,并寻找它们 相应答案 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 观察 、 实验 、 思考 。其中 观察 和 实验 是探索自 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 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 米 ,符号 m ,常用 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害发现
实例 蛙、北极熊、比目鱼、
蝗虫 黄鼬、蝮蛇、黄蜂
枯叶蝶、竹节虫
3、水生植物:分为水生低等植物和水生高等植物,水生低等植物如单细胞植物
和藻类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养分,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水生高等植物根据出水程度不同,可以分为挺水的(如荷花、芦
苇等),浮水的(如浮萍,水葫芦等),沉水的(如金鱼藻等)
形式进行。②信息传播以 广播 、 电视 、 电话 、 计算机互联网 为工具。③
信息传播以 书籍 、 广告 、 报纸 为载体。
第1章
1、栖息地: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也叫生境。
陆生植物离不开土壤,土壤可以为植物提供 养分 , 水分 和 空气 。
陆生植物的叶:大多呈绿色扁平状,能够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也有
动能:物体运动所具有的的能量。 势能:由于物体形变或被举高所具有的能。
势能包括重力势能(物体被举高)和形变的能(也叫弹性势能,物体发生形变
所具有的的能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
能量可以促使物体发生 运动 和 变化 。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可能无中生有)
9、信息的传播:①信息传播主要通过 文字 、 符号 、 图像 和 声音 等多种
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③ 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5、温度表示 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 温度计 ,测量体温的温 度计为 体温计 ,两者的原理都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的单位是 摄氏度 , 符号 ℃ 。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被测温度不得大于温度计的量程。②充分接触被 测液体。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方法与刻度尺近似(不需 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②玻璃泡与玻 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温度计可以拿出来读数的原因)。③外形 是三棱形。
1 分=60 秒
1 秒=100 毫秒
1 年=365 天 1 年=12 个月
7、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 形状 、 状
态 、 温度 和 空间位置 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 千克 ,符号 kg ,常用
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
单位换算:1t=103kg
1 / 14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体温计最小刻度为 0.1℃,测量范围为 35℃-42℃
6、心率: 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常用的计时工具为 秒表 ,时间的
国际制单位为 秒 ,符号 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
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 天=24 小时 1 小时=60 分
一种适应。
陆生动物不同体形和体色适应环境方式的比较
3 / 14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适应性特征
颜色与大背景相同
颜色与大背景相同, 但具有恶臭、毒牙、
毒刺和毒毛等
形状和色彩与背景中 的某一生物或非生物
相似
作用
避免被敌害发现
警告作用,这与条件 反射有关
使敌害误认为是一种 不易受到攻击的生物 或非生物,而避免敌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①观察刻度尺:⑴零刻度线⑵最小刻度值⑶量程⑷单位
②选正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尺。 ③放正确: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 ④看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⑤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误差:误差是 测量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
一些植物的叶子发生了变化,仙人掌的针状叶(适应干旱环境),捕蝇草带刺的
可以合拢的叶(适应缺氮的土壤)。
常绿阔叶树:如香樟,冬青等
阔叶树
叶
落叶阔叶树:如枫树,紫玉兰等
针叶树:如松,杉,柏等源自不管是落叶阔叶树还是常绿阔叶树,它们的这种表现都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
陆生植物的茎:大多是直立和结实的,属于直立茎,起支撑作用。但也有植
1kg=103g 1g=103mg
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 托盘天平 ,结 构如图。
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① 调平,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
到最左端,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 准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② 称量,左物右码,并调节好游码,使 指针对中中央刻度线。 ③ 读数,待测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 码左端对应的刻度。 ④ 整理,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取下待测物。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①待测物质量不得超过天平的量程。
②砝码的拿取与游码移动必须得使用镊子,禁止用手。 ③放取待测物和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④不能把潮湿的或有腐蚀性的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上,必
须装在一定的容器中。 8、能量的存在:①自然界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②周围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
能量的不同形式:①光能②机械能③声能④电能⑤热能⑥化学能
2 / 14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物不是直立的茎。
① 匍匐茎:草莓,西瓜等。②缠绕茎:牵牛花等。③攀援茎:葡萄,黄瓜等。
陆生植物的花和果实:利用昆虫进行传粉的,叫做虫媒花,如一些有艳丽花
朵的植物。利用风力传播花粉的,叫做风媒花,如小麦,水稻,蒲公英等。
2、陆生动物:起源于水生动物。陆生高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一般具有发达的
附肢支撑身体,有能防止水分散失的体表。这些特点都是陆生动物对陆地环境的
4、水生动物:见下一章。
5、生物的基本特征:①生物都能进行繁殖。②生物都有生长和发育的现象。③
生物具有应激性。④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