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纪(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一、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是光的一大特点。

2.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光速在真空中是300,000千米/秒。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改变方向而返回的现象。

2.光线从光源射向物体表面称为入射光线,从物体表面射出的光线称为反射光线。

3.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5.入射光线越斜,反射光线越斜;入射光线越正,反射光线越正。

6.光线遇到镜子等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光线遇到不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漫反射。

三、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1.光的传播和反射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

2.利用实验装置,可以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其夹角。

3.用白纸做实验底板,可以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

4.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光的反射可以用于照明、反光衣的制作等。

四、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例:1.在光滑的镜子前插一张纸片,能够看到纸片的正面和背面的图像;删除纸片后,能够看到清晰的自己的影子。

2.拿一块玻璃纸向阳光中透视,可以看到玻璃纸上的阴影和阳光透过玻璃纸形成的光斑。

3.在室内打开一个小洞,可以看到室外的景物。

4.入射光线在空气和水之间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形成光的折射现象。

5.当太阳照射在地面上时,反射出来的光线使我们看到阳光出现在地面上的位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围绕光的传播和反射展开,揭示了光线直线传播和光线反射的特点,通过实验和实例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热的测量
1、功率的计算:功率是事物每单位时间耗费的能量,可以通过计算时
间除以功率来计算。

2、温度的测量:温度应使用温度计来测量,可以根据气温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单位,比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热量的计算:热量是物质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使用热量计来测量,通常表示卡路里单位。

二、温度对物质影响
1、低温会使物质变凝固:当温度接近零下273.15摄氏度时,物质就会
变凝固。

2、高温会使物质变成气体:当温度接近100℃时,物质就会变成气体。

3、温度影响物质的密度:即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会降低;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密度会升高。

三、变温对测试物影响
1、低温会使测试物变慢:测试物随着温度的下降,分子如析子、原子
等运动就会变慢,因而测试物的机械性能下降。

2、高温会使测试物变软:随着温度的上升,测试物随之变软,这主要
是由于测试物的分子和析子已经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密实的结构,导
致其橡胶、塑料等材料变软。

四、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1、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候:全球气温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从而影响
地球上的植物、动物的生存状况。

2、温度变化会影响水体:水体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发生变化,因此水体
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由于气候不稳定,粮食作物和棉花等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影响,这将有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呈近乎球形,但在赤道处略为扁平。

4.由于地球的形状扁平,所以地球的南北半球面积并不对称。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运动: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所以我们才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三、地球的构造1.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3.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处于地壳之下。

4.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四、地球上的气候1.气候是指一些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由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量等要素决定。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3.地球上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五、地球上的生物1.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

2.植物生活在陆地和水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

3.动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4.动物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受到气候、地形和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六、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2.人类需要保护地球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行可持续发展。

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2.保护地球环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

3.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运动方式、构造以及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能保证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的本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通过寻找其原因和规律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研究始于疑问,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科学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在实验室中,需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不用手拿药品,不用鼻孔闻药品气味,不品尝药品味道。

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不得将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

在取用固体药品时,应该使用药匙或镊子,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即擦拭干净。

酒精灯使用时,要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不同的实验器材有不同的加热方法,需要注意使用。

在使用试管、蒸发皿、烧杯和烧瓶等器材时,液体和固体的加热量有不同的要求。

在使用胶头滴管时,不能伸入或接触,必须垂直悬空于上方0.5cm处,用完后要立即清洗。

在实验室操作中,如果出现酒精灯失火、割伤、烫伤或化学试剂灼伤等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应该对齐测量对象的起始位置;每个刻度线代表的长度应该相等;刻度尺上应该有标识长度单位的符号。

2)正确读取刻度尺上的长度值。

读取长度值时,要注意估读最后一位数字的时候,应该根据刻度线与刻度线之间的间隔来判断。

同时,还要注意测量对象的实际长度和刻度尺上读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体积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体积主单位是立方米,单位符号是m³。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升、毫升、立方厘米等。

1升(L)=1000毫升(mL)=1立方分米(cm³)。

测量体积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容积瓶和量筒。

在使用容积瓶和量筒进行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容积瓶或量筒应该放在一个水平的平台上,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读取容积瓶或量筒上的液面高度时,应该注意视线与液面的垂直,同时还要注意读数时的视角。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方法1.科学研究是基于观察与实验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做观察与实验、总结规律等步骤来获得知识。

2.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可以通过肉眼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等方式进行。

3.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现象、验证假设、推断结论等。

二、组成与变化1.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2.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常见的元素有氧、氢、铁、硫、金等。

3.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4.研究物质组成与变化的主要方法有燃烧、溶解、熔化等。

5.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的形态、性质发生变化,但组成没有改变;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

三、力与压强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压强=力/面积。

3.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4.杠杆是一种能够改变力臂和力的作用方向的简单机械装置。

四、能与能量1.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常见的能量有机械能、热能、化学能、光能等。

2.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势能高度有关。

3.热能是由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引起的能量。

4.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一种表征。

5.一次能源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能量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二次能源是利用一次能源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能、热能等。

五、风与天气1.风是空气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的现象,产生风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旋转和太阳的辐射。

2.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六、水1.水是最广泛应用的溶剂,可以溶解各种物质。

2.水的密度是约为1克/立方厘米。

3.冷冻水比液态水密度大,体积也增大。

4.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是物质的性质之一,常用来作为纯净水和溶剂的标准。

七、物质与反应1.酸碱是常见的物质,酸常呈酸性、酸性物质溶液呈酸性,酸和碱可以中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8. 物体体积的测量测量方法使用的工具单位固体体积规则体积=底面积*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刻度尺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不规则间接测量法(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量筒或量杯(细棉线、金属环)液体体积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量筒或量杯升(L )、毫升(m L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测量内容仪器国际单位常用单位长度刻度尺米(m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体积刻度尺量筒立方米(m 3)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质量天平千克(kg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时间钟、表秒(s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温度温度计开尔文( K )摄氏度(℃)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单元知识点总结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一章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实验室常用仪器: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爆裂。

电流表:○A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V测定电压的大小。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3.长度的测量: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

1米(m)=106微米(µm)=109纳米(nm)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1零刻度线○2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如图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mm。

○3量程: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有刻度一端紧靠被测体。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间接地测量。

如: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圈数。

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8、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13、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就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 (4)称量:左物右码;(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17、天平使用与维护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明确天平的称量范围(量程)与感量(所能称量的最小质量);(2)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3)称量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加减砝码与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4)称量中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直接接触砝码,取放砝码应用镊子;(5)潮湿药品与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6)加减砝码应从大到小,轻拿轻放。

(7)读数时,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游码读左边)。

(8)放好,天平与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防止锈蚀。

18、时间的测量(任何周期性的运动的事物都可用来记录时间。

)(1)时刻就是指“时间点”。

如:上午第一节课7点55分上课,8点40分下课,这里的7点55分, 8点40分就就是时刻。

(2)时段即时间间隔。

如上午第一节课需45分钟,这45分钟即就是时间间隔。

★常用表、钟测时刻,用停表测时间间隔。

19、停表包括:机械停表与电子停表20、机械停表的使用:(1)观察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就是30秒还就是60秒,如就是30秒要注意小表盘的分针指针有无超过半刻度线(已超过半刻度线的以大的读数为准),如右图秒针应读作41、9秒而不就是11、9秒(2)分针切勿漏读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要点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1、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

2、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与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与影响环境等。

3、动物与植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如草履虫(举一代表动物);线形动物,如蛔虫;节肢动物,如蝴蝶;环节动物,如蚯蚓;扁形动物,如涡虫;腔肠动物,如水母;棘皮动物,如海星;软体动物,如蛤。

3、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它就是动物成员中最多的家族,其身体结构特点就是体内没有骨骼,而在体表有一层外骨骼,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 两对翅。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1、植物根据能否产生种子,可分为种子植物与无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就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为被子植物,如苹果树; 裸子植物,如松树。

无种子植物中:2、生物分类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 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就是生物分类最基本的单位。

生物的分类等级越高级,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就越少。

3、探究:“就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可能的假设有香味、颜色、大小、着生位置、形状等因素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四节细胞1、细胞就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就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与施旺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动物与植物都就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其作用主要就是保护与支持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叶绿体:内含叶绿素,就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1) 镜座(2) 镜臂(3) 倾斜关节(4) 载物台(5) 压片夹(6) 遮光器(7) 反光镜(8) 镜筒与物镜转换器(9) 粗准焦螺旋(10) 细准焦螺旋(11) 目镜与物镜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就是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从目镜瞧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左上边移。

(2)向后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向前旋转细准焦螺旋,物镜会慢慢下降。

一般先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5)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细胞的体积会变大,细胞结构会变得更清晰。

6、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洋葱表皮展开后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最后滴上红墨水染色。

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1)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说明洋葱表皮撕的太厚或没有在载玻片上展平,2)视野中发现黑色圆圈,说明装片中气泡太多,应该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7、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生理盐水,做成装片后最后用亚甲基蓝染色。

8、9、增大。

10、细胞分化就是指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与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一个细胞就这样经过分裂、生长与分化,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物个体。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1、生物体一般由细胞构成,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将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

2、单细胞生物的特点就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例如: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它摄取食物靠口沟,消化食物依靠食物泡。

3、细菌没有叶绿体,也没有摄食结构,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的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细菌属原核生物。

霉菌、酵母菌、食用菌都属于真菌,它们的细胞都有细胞核,所以属真核生物真核生物还包括动物与植物。

4. 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有: 空气、水分、适当的温度与有机物。

所以我们保存食物的方法通常有巴斯德消毒法、加热法、冷藏法、腌制法、真空保存法、干藏法。

5、组织就是形态相近,功能与结构相同的细胞群。

6、皮肤由外到内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皮肤就是人体内最大的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器官。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器官就是由许多种组织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2、系统就是功能相近的器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

人体的八大系统就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3、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与消化腺两部分,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其中唾液腺分泌唾液;胃分泌胃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人体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就是小肠。

4、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细胞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就是: 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 人体。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就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1、仙人掌能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主要就是因为它有肉质的茎,可以储存水分;叶片退化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还有很发达的根,可以吸收沙漠深层土壤中的水分。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警戒色; 保护色; 拟态。

其主要目的就是逃避天敌与有利于捕食。

3、大多数生物灭绝的原因就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其中人类的砍伐森林、开荒与排放垃圾等活动都会使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

4、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特别就是为了保护珍稀动物与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如我国广东省的鼎湖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的卧龙山,贵州省的梵净山。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1、地球就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就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就是6357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赤道就是最长的纬线。

3、4、东半球包括:0°~160° E与0°~20° W;西半球包括:160° E~180° E与20° W~180° W5、160° E的东侧就是西半球,西侧就是东半球;20° W的东侧就是东半球,西侧就是西半球。

6、7、地图就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8、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