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合集下载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品读《老子四章》 修习人生智慧  部级课《老子四章》品鉴

第四章则探讨了“兼爱”和“非攻”思想。这是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强调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和平相处。在当今社会中,“兼爱”和“非攻”思想同样 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摒弃以暴 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冲突时,我们应该尝试通过沟通、 协商、妥协等方式来解决分歧和矛盾,避免因情绪失控或利益纠纷而采取过激行 动。
3、鼓励创业
政府可以鼓励创业,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政府 还可以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和见习机会,帮助年轻人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技能水平。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 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创业等方式来促进就业;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创 新等方式来增加就业机会;个人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寻找工作机会等方 式来缓解失业问题。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三、研习课文: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指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无法实现全部就业的状态。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的 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失业的类型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工作机会不足等原因导致 的暂时性失业。这种失业通常发生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人们无法及 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老子四章》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修习人生 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品读和理解这部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 挑战和困难,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老子四章》所倡 导的“道”、“德”、“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兼爱”和“非攻”等思 想也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践行。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自然之道主旨探析及其现代意义韩海泉【摘要】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5【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老子;道;人;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作者】韩海泉【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1现代工业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所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危及人类的生存。

为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正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特殊现代意义的问题。

今天站在生态伦理的基点上去解读老子的自然之道,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取向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这些思想有助于引导人类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老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那就是道。

关于道,老子有简要的概括:[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

”(第二十五章)这“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的“混成”物即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第一篇: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

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它遍于宇宙空间和人生全体过程,绝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所以,道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指社会,因之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

其次,道并非具体形象之物。

孔子至晚年有感于斯,于是总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道”已超越了一般物象。

所以,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

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判断并通过人身的藏识发挥作用而显现。

“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可用语言甚至意识而拟议。

2.道是万物之宗道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不是空空洞洞的,更不是一无所有、死而无灵的。

道体在宇宙时空中是唯一的、绝对的,但道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

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惟变所适。

所以,道无固体,亦不断灭。

非断、非常,随感随应。

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是宇宙的本体,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

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现代谢而无穷。

道创生万物,宰杀万物,又毫不自私地利益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

3.道超越时间和空间道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长短,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因世间万物的生灭而有所改变,所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

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同体,熔万物一炉,更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

列子所谓“有则有极,无则无穷”。

所以,事理之赜、隐、深、远、显、密,均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

4.道有阴阳对待的内涵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一、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
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与庄子并称“老 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理论,一切事物都 遵循这样的规律
(道)。
太极 阴 阳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方法( 德 )来源于事 物的规律( 道 ) 。
道家类别
老庄之学 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法天心而无心弗志而为,以清静而使人退欲 消妄,以己之虚无澄他人之妄心而为。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因 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在汉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老子》“无为”思想为主旨的
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 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 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用。
三十根辐条穿在车轮,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有转动的作用。揉打 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 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建造房屋,有了 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 用。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室)能 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走进国学(4-老子与自然之道)
《老子》书中的五处“自然”都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大自然”。
“道法自然”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和总根据,而 这个总根源和总根据又以自然为效法的对象。
“自然”是这种终极关切所寄托的最高价值。这种最高价 值所向往的是人类社会本体上或根本上的自然而然的秩序、 自然而然的和谐,而这种人类社会的总体和谐与自然宇宙 也必然和谐。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2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是常人所说的道理。 第二个“道”指言说。 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 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 第三个“名”是老子专有的“道”之名。
古代有老姓,没有李姓。先秦典籍中并没有提到李耳。 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苦县在春秋时期归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所以一
般说老子是楚国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5
(一)老子身世之谜 第二位: 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42
三、老子之道的内涵
(三)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 首先,道玄奥不可知的本体、“无为”的特质启示人
们寻找新的生存支点,这是道的最根本意义。 其次,道给人们展示出一种规则和生存技巧。
43
三、老子之道的内涵
(三)道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准则 作为最高真理的道不是直接把法则、规律呈现在
人们面前,而是启示人转换“视”、“听”、 “思”、“言”的方式。 自然之道的玄奥神秘,使人觉得一切既有的知识、 经验、思想全都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彻底改变过 去的习惯,寻求可靠的生命支点。 这样一个抛弃旧的知识经验,寻求新的存在支点 的过程,是哲学反省的过程。

老子思想“道”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思想“道”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思想“道”与“自然”的关系摘要:“道”是什么?“自然”是什么?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等文献资料分别对老子“道”和“自然”的内涵及它们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关系“道”是什么?“自然”是什么?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等文献资料分别对老子“道”和“自然”的内涵及它们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老子思想“道”和“自然”的内涵。

(一)老子思想“道”的内涵。

“道”是什么?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 开泰.道德经详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等文献资料将“道”的内涵总结为:“道”,是浑沌而成,先天地生,是效法自然而形成的宇宙本体和规律法则,是“天地之母”,“万物之宗”;它,独立存在,无处不显,周而复始,对立转化,是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主宰;它,空虚不盈,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养育万物,除旧迎新;它,“常无名”,“隐无名”,质朴醇厚,玄妙幽深。

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具体概念化的,只能的勉强的称之为“道”。

(二)老子思想“自然”的内涵。

“自然”是什么?在我国先秦时期,“自然”一词并无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笔者根据《道德经详读本》等文献资料将“自然”的内涵总结为:“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是不同于近代自然界的自然,是具有形容词意义的名词。

它是老子所推崇、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在《道德经》之中,“自然”总共出现了五次,分别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七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

以上这五处里面所说的“自然”一词并无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界或大自然的涵义,都是代表“道”或“万物”自身的本然状态,它所强调的是依据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来存在和发展。

所以笔者比较认同:“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它不同于近代自然界的自然,是具有形容词意义的名词。

统编版《老子》四章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老子》四章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老子》四章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统编版《老子》第四章。

本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道”是万物之源,无形无象,无始无终。

2. “道”的作用是调节阴阳,万物。

3. “道”与“名”的关系是,有名是万物之始,无名是万物之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老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掌握“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掌握《老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用一句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老子》第四章。

2. 讲解:详细讲解《老子》第四章的内容,包括“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3. 例题:引用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更好地理解“道”的概念。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六、板书设计1. 黑板上写出《老子》第四章的。

2. 在下方列出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3. 在板书的右侧列出一些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随时可以看到并思考。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概括《老子》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第四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道”与“名”的关系。

2. 请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字命名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经典的老子故事

经典的老子故事

经典的老子故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经典的老子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经典的老子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一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

一清代太清宫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

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

老聃答道:“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

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

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母亲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

情难断,人之常情也。

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

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

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

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二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之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老子与自然之道
1
学习老子的智慧
1.生活智慧 暴风骤雨、出生入死、大器晚成、根深蒂固、功成身 退、涣然冰释、金玉满堂、被褐怀玉、轻诺寡信、慎 终如始、受宠若惊、天长地久、委曲求全、无中生有、 虚怀若谷、自取其咎、自知之明、视而不见、天网恢 恢、疏而不漏
2.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刚毅有余 柔和不足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第一章
2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道”是常人所说的道理。 第二个“道”指言说。 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 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 第二个“名”字是称谓的意思。 第三个“名”是老子专有的“道”之名。
汉墓出土。
16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竹简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
国楚墓出土 分为甲、乙、丙三组 有些文字和今本不同
17
18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一)什么是道。 (二)道的特点:柔弱、不争、无为 (三)消除对老子道论的误解
19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一)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21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 永恒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 “名”。“道”的空无带来语言表达的困难,但老子 还要用“道”来说事,只好勉强叫做“道”。
22
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 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
11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3、著《道德经》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
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 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 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2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三种《老子》:传世本,帛书本,竹简本。 帛书本《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从成书时代说,竹简本最早,帛书本次之,传世本最
古代有老姓,没有李姓。先秦典籍中并没有提到李耳。 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 苦县在春秋时期归属陈国,后来陈国为楚国所灭,所以一
般说老子是楚国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5
(一)老子身世之谜 第二位: 老莱子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
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
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23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二)道的特点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和江淮地域的宗教文化
信仰有密切关系。 对水的重视,对女性的尊重。
24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自强有余 包容不足
内容提要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三、老子之道的内涵 四、道与政治及社会人生 五、老子之道的两种发展路向
3
一、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身世之谜 三个老子: 第一位:老聃 第二位:老莱子 第三位:太史儋
4
一、老子与《老子》
(一)老子身世之谜 老子,姓李,字聃,人称老聃。也有学者认为老聃姓老,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激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 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他。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 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因为有道的人说: “承担全国的屈辱,才配称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难, 才配做天下的君主。”正道说出来就好像是相反的一样。
译文: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 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 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 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 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 怨咎。
25
二、老子之道的概说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 言若反。——第七十八章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 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 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 子,其犹龙邪?
晚。
13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传世本, 八十一章,五千字左右。 早在唐玄宗时代,高僧
玄奘与道士成玄英等将 《老子》翻译成梵文。 西方学人翻译外国典籍, 最多的是《圣经》,其 次就是《老子》。
14
15
一、老子与《老子》
(三)《老子》其书 帛书本《老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 其修道而养寿也。 第三位:太史儋: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6
7
8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1、“周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可以说,
老子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2、孔子问礼于老聃 3、著《道德经》,即《老子》
9
一、老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1、“周守藏室之史”。 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有史可考的
第一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执掌天文历法。 向周天子进言。10一、 Nhomakorabea子与《老子》
(二)老子主要事迹 2、孔子问礼于老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