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中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和珍惜。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山水秀丽可人亲”、“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仍存在一定难度,对于古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可能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感受古诗文中的思念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入《长相思》这首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5.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背诵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文主题和关键信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长相思》PPT

无论是静态的这山、这水,还是动态的这风、这雪,都无法
阻隔词人的心飞赴遥远的故园。在这“夜深千帐灯”中,一定有 一盏无眠的灯属于纳兰性德。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辗转难眠,他抬 头仰望,他孤独沉思。在他的记忆中,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 怎样的情呢?展开你的想象,写下词人心中故园的一人、一景、 一物。
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
青”“相思令”等。出自《古诗十九首》“著以长相 思,缘以结不解”一句。
纳兰性德 (1655年—1685年),
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 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 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考中 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 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 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 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 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长相思
身在旅途 心系家乡
聒碎乡心梦不成
写景叙事→抒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雪一更、故园
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的 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 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 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 人无法入眠。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 截然不同。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长相思
yú
榆关
gēn
三更
pàn
那畔
su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属于人教(部编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意,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意思,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增强对家人的关爱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相思》,理解诗歌的意思,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欣赏教学法: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长相思》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效等。
2.教材:准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1古诗三首长相思》。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相思》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长相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21 古诗词三首

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
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古诗的选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语文老师,我将用这一堂课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长相思》的美妙意境,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的热爱,并通过欣赏古诗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长相思》诗歌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句和生僻词汇,并能够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想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思念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思念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
2. 阅读诗歌(全班朗读,解读生词):全班齐读《长相思》,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然后,解读生词,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诗歌的字句逐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培养他们对诗歌形式的敏感性。
4.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请两名学生轮流朗读《长相思》,让全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引导讨论(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并与同学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概括(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长相思》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生的总结,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对古诗《长相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得以传达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学生的朗读力还有待提高。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 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 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 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 【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 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设计意图:以词讲词,以情悟情,会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长相思 》。 这首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为了祖国,毅然远赴战场。由于远离家乡,他不禁 产生了思乡之情。于是,他借助边疆特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思乡情感,写出了这样一 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成为千古绝唱。
二、说学情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长相思》教学课件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
我会读
yú
榆树
gēng
五更
pàn
湖畔
guō
聒噪
同音易混字
榆 yú
字义:榆树,落叶乔木,果实外面有 膜质的翅,叫榆荚或榆钱。木质坚硬, 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
组词:(榆钱)(榆叶)(桑榆之景)
愉
记方法:1. 要选好适合的景物,写景并不是目的,而是要 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 的感情色彩。 3. 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把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入所写的 景物之中,又让景物寄托着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而 达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长相思》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 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去永 陵、福陵、召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 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性德对家的思念, 于是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 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gēng (更换) 更 gèng (更好)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为了让同学们更. (gèng)好地学习,学校为我们 更. (gēng)换了教室。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榆畔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写一写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2.听写生字、词语。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长相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 读 课 文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长 山一程 水一程 一段山路,一段水路,
相 身向榆关那畔行 思 夜深千帐灯
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 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帐幕 里还亮着灯。
词
牌 名
风一更 雪一更
一阵风,一阵雪,
主旨句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赏析“故园无此声”
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
“故园”作为一个特殊意象用在《长相 思》结尾,有其深刻的用意。
“故园”不仅仅指家乡,指京师,也暗 含“官场”之意。
下片“风一更,雪一更”, 气候变化渲染了孤寂的氛围, 风雪夜的凄凉寒冷,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 寂凄凉,打断了思乡之梦,懊丧之余更怀 念宁静祥和的故园。
“一”字赏析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 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 势,词风更加缠绵。
本首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羁旅荒凉的塞外, 写尽了词人的孤寂伤感,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 情,含蓄地流露出对侍从生活的厌倦情绪。
小结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 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 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 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
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词的风格清 新婉约,但多感伤情调,类似南唐后主的词,可 惜他只活了31岁。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 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 仍保持满族传统。
释题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 友久别思念之情,故以此命名。双调三十 六字,平韵。
长相思
上片写长途跋涉的情景。 “一程”、 “一程”的叠用,写出了身离家乡之距离远,也 写出了长途跋山涉水之苦。“身”与“心”相对, “身向榆关”,心在关内,心系故园。“夜深千 帐灯”,可见军帐之多,队伍庞大,深夜羁旅于 野外,思乡之意更浓。
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字, 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大; 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 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 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羁旅之人的愁肠百转的 心态。
风雪声吵闹得使我思乡 的心连梦都做不成,故 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1、上片词人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浓 缩为哪两个字?
山、水
2、词中重复使用“一程”,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 路程之远、 长途跋涉之苦,
从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乡思愁绪。
赏析“夜深千帐灯”
一: 写出了场面的壮观,更加凸显了词人 内心的孤寂和羁旅之思。 二:无形的思念,通过有形的灯光倾诉着或 幽独、或念远、或伤逝、或期盼的感情。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 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结构上起到 承前启后的作用。
长 相 思
纳 兰 性 德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原 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 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 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 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纳兰性德:他是清代最有才气也是最有特色 的词人,被人称为“满清第一词人”。
羁旅 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 怀乡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