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武的另一种看法
爱国使臣苏武读后感

爱国使臣苏武读后感读完苏武的故事,我这心里就像煮开了的热水,咕嘟咕嘟直冒敬意呢。
苏武这人,那可真是条汉子。
你想啊,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本来是去搞外交的,结果一不小心就被匈奴人给扣下了。
这就好比你去邻居家串个门,结果邻居耍赖不让你走了,还想让你背叛自己家,这谁能忍啊?但苏武就没屈服。
匈奴人也是够损的,各种威逼利诱。
先把他扔到地窖里,还不给吃的,就想让他投降。
苏武呢,就靠吃毡毛和雪,愣是挺过来了。
这得是多顽强的意志啊,一般人估计早哭着喊着投降了,可苏武就像一棵扎根在土里的大树,风吹雨打都不动摇。
后来匈奴人又把他弄到北海边去放羊,说啥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回去。
这明摆着是刁难嘛,公羊怎么可能生小羊呢?可苏武就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待着,拿着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就这么一天天地熬着。
那旌节上的毛都掉光了,就像他的青春一点点消逝,但他心里的信念就像那旌节的杆子,始终挺立。
我就想啊,苏武在北海边的时候,得多想家啊。
望着南方,心里想着远在汉朝的亲人和故乡的一草一木。
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回去,因为他是汉朝的使臣,他代表着国家的尊严。
他要是投降了,那汉朝的脸可就丢大了。
他就这么守着自己的爱国心,守了十九年。
十九年啊,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这期间他经历了多少个寒冷的夜晚,多少回内心的挣扎,我们都无法想象。
苏武的故事让我明白,爱国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现在咱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像苏武那样去面对敌人的囚禁和折磨。
但爱国也体现在很多小事上,比如尊重国旗国徽,爱护自己的国家文化,努力工作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咱们虽然没有苏武那么惊天动地的经历,但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一个像他一样坚守信念的人。
苏武就是我心中的超级英雄,他的爱国精神值得咱们一直敬仰和学习。
如何看待苏武的选择作文

如何看待苏武的选择作文说起苏武啊,那可真是个超酷的“硬汉”呢。
苏武当时面临的选择,那可是关乎生死荣辱的大事情。
他被匈奴扣押,匈奴人给他抛出了两个选择,要么投降,从此过上看似舒坦但实际上是背叛祖国的生活;要么就坚守自己汉朝使节的身份,接受各种折磨。
苏武毫不犹豫地就选了坚守,这在咱现在看来,那是特别了不起的。
从爱国的角度来讲,苏武的选择简直就是爱国的典范啊。
他就像一棵扎根很深的大树,不管狂风怎么吹,就是不挪窝。
他心里肯定想着:“我是汉朝的人,拿着汉朝的旌节,这就是我的身份象征,我可不能丢了国家的脸。
”你想啊,在那冰天雪地的北海边,一个人孤独地放牧着一群公羊,还得忍受着寒冷、饥饿,这种日子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受不了投降了。
但苏武不,他心中的爱国信念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一直支撑着他。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玩游戏,苏武是那种选定了自己的阵营,就绝不叛变的忠实玩家,不管对手给他多少诱惑,他都不为所动。
再从个人气节这个方面看,苏武那是有超级强大的气节。
气节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虚,但在苏武身上那可体现得实实在在。
他的这种气节就像一把宝剑,宁折不弯。
投降?那是对自己人格的践踏,苏武肯定觉得,要是投降了,自己就不是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了。
他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有骨气的大侠,就算被敌人抓住了,也不会屈服。
他在北海边一待就是十九年,这十九年可不仅仅是时间的长度,更是他气节的高度。
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考试坚决不作弊一样,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苏武也是在尊重自己的人格。
当然啦,可能有人会说,苏武这样做是不是有点太傻了?放着好日子非要在那苦寒之地受苦。
但这就是苏武的伟大之处啊。
他的选择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追求。
在他眼里,忠诚、气节这些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要是他当时选择了投降,可能会有一时的荣华富贵,但他就会被历史所唾弃。
而他选择坚守,虽然当时过得苦哈哈的,但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英雄。
这就好比是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条路是铺满金银珠宝但没有尊严的路,另一条路是布满荆棘但充满尊严和荣誉的路,苏武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苏武人物点评

苏武人物点评苏武是古代著名的武将、诗人,更是以其崇高的个性和伟大的成就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认识苏武,本文将以三部分来论述其人物性格、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苏武的人格特征苏武是一位拥有超凡魅力、独特气质并具有无限魅力的人物,具有言语娴熟、机智敏锐及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有着充满魅力的容貌,朴实敦厚的品性,博学多闻的思想,以及非凡的礼仪和品行。
其性格好客、仁至义尽,深得晋朝廉洁家人的欢心,他也极尽礼貌、仁慈、智慧,善待朋友以及有功之士。
在政治活动中,他行事斤斤计较,也不拘泥于旧有的官方制度,勇于改革,有效地进行行政改革,逐步将晋朝的政治体系由混乱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苏武的成就苏武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深受世人尊敬,他是晋朝的伟大诗人、晋朝的大将,是在政治上改革的杰出代表,更是陶铸晋朝荣誉的伟大导师。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一举奠定了重要地位,他创作的《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他把经典诗歌和新诗歌完美结合,涵盖了宫廷诗歌、民间诗歌、军旅诗歌、婉约诗歌以及抒情诗歌等多种文体。
在政治领域,他立足本职,大胆改革,贯彻执行晋泰改革,坚持和平外交,促进君臣的融洽关系,加强军事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使晋朝的强大有序地发展起来。
三、苏武对后世的影响苏武的一生都充满了伟大的成就,他的个性和行为,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尤其是贯彻晋泰改革,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廉政经典”;他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战争谋略,将晋朝的国力从弱小崛起,威风凛凛,受到国外的崇敬。
总之,苏武的人格特征、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让他永远留存在中国古代伟大历史之中,与其他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一起传唱。
关于苏武的人物点评

关于苏武的人物点评
苏武,传说中的中国古代伟大英雄,关于他的英雄事迹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对付蛮夷的英勇壮举,至今令人叹服;从其美丽的爱情故事来看,他是一个令人敬仰的伟大英雄。
首先,苏武展现出了一个英雄式的领导能力。
他率领着自己的部落作战,与蛮夷作斗争,勇敢地抵抗他们,竭尽全力地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来侵略者的侵害。
他在军事上拥有不俗的能力,动辄一举三得,夺取胜利;在政治上,他能够正确地判断形势,尽最大努力,保护中国,使其远离外来军队的侵略;在文化上,他倡导民间艺术,普及国学,丰富中国的文化。
其次,苏武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有情人。
苏武与其爱人叶孤城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
他把对叶孤城的真心爱,深深地涌入了他的心里,并用勇猛的意志及伟大的行为,将其以美的方式凝结,护卫到他去世的最后一刻。
再次,苏武是一个有能力的多面手。
苏武既擅长军事,又精通政治,又投身民间艺术,他把武术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掌握灵活的技艺,也教会他们关于自我保护的知识;他还精通舞蹈,可以利用他的舞艺把人们的心情带到一种新的境界,把空想变为现实。
苏武是一个伟大的古代英雄,他在军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不但把自己的国家保护好,还与其爱人叶孤城展现了真挚的爱情,也是一位多面手,在武术、舞蹈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爱国、敬业、拼搏、团结,
这一伟大、不朽的精神古今永存。
我眼中的苏武200字

我眼中的苏武200字
篇1
我读了古代雄杰篇英魂爱国这本书,书中最令我敬佩的人是:忠贞不屈的使者——苏武。
因为他宁愿为国家死去,也不愿投降。
接下来我就来讲一讲他的故事吧!
有一次,单于等苏武的伤好了,他又派卫律去劝苏武投降。
卫律当着苏武的面,先杀了虞常,又对张胜说:“你犯了死罪,要想活命,就得投降。
”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匈奴……最后单于见苏武仍不屈服,就把他流放到北海去放羊,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能生小羊了,什么时候把你放回去!”
苏武在北海整整生活了19年。
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刚刚40岁,等他回国时已经快60岁了……我读完之后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相信读了这本书的人一定会突然激发出一股热情
篇2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你将其扔进云霄;弄一只秃笔,矮纸斜行,你镌刻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你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空旷无人的衰草;你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沟通中原的飞虹。
朔风凛冽,你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
汉鬼”高贵铭记在心;地窖冰冷,你将草皮咽下,浑身至死不渝的热血却在沸腾。
好一个苏武!你铭记着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飞雪中,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一曲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苏武!你用勇气,忘记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首令人悲叹的诗篇。
苏武,那流放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忘记了富贵,成就了气节,铭记着祖国。
我景仰你!。
论苏武是大丈夫作文

论苏武是大丈夫作文咱们来聊聊苏武,这人可真是个实打实的大丈夫啊!首先呢,大丈夫就得有坚定的信念,苏武在这一点上那是没得挑。
他被匈奴给扣押了,匈奴人那是各种威逼利诱,就想让他背叛汉朝。
可苏武心里就像装着定海神针一样,不管匈奴人是拿高官厚禄诱惑他,还是把他扔到冰天雪地、缺衣少食的北海去放羊,还说啥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汉朝,苏武都没动摇过。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诱惑,像有人给你好多钱让你去干坏事,或者在面对困难想要放弃自己的原则时,苏武的做法就像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告诉我们真正的大丈夫就得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能因为一点好处或者困难就把自己的底线给丢了。
再说说他的忍耐力。
在北海那种地方,那条件简直差到没边儿了。
没有吃的,他就挖老鼠洞找吃的,这要是一般人,早就哭天喊地,要么就投降算了。
可苏武就这么咬着牙坚持着,就像一棵扎根在岩石缝里的松树,狂风暴雨都吹不倒他。
他一坚持就是十九年啊,十九年,人生能有几个十九年?他的胡子头发都白了,但是他的那颗心还是向着汉朝的。
这忍耐力,就像那些跑马拉松的选手,不管多累,都朝着终点前进,而且苏武的这个“马拉松”可是一场超级漫长又艰难的比赛。
而且苏武还特别有骨气。
他面对匈奴人的各种折磨,从来没有低下过头。
匈奴人想让他屈服,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他就像一个钢铁战士,虽然身上可能没有什么武器,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比任何武器都强大。
他没有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懦弱,他的这种骨气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直直的。
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天空。
还有啊,苏武在那种孤独的环境下,没有被击垮。
他一个人在北海边放羊,周围可能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种孤独感是很可怕的。
但是他没有变得疯疯癫癫,也没有自暴自弃。
他就自己守着自己的信念,和那些羊为伴,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在坚守自己的侠义之道。
这一点让我特别佩服,因为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受不了孤独,一会儿没人聊天就觉得无聊得要死,而苏武在那种极度孤独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的使命,这不是大丈夫是什么?总的来说,苏武就是一个超级大丈夫。
对苏武的评价

对苏武的评价
苏武是一位历史上伟大的将领,其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时代著名的三公之一,与荆轲和项羽并称汉朝三大名将。
苏武被公认为一位非常勇敢的将领,他勇于挑战,不怕牺牲。
他在各种战斗和战术方面经验丰富,有许多优秀的战略和作战方法,取得了不少胜利,有助于汉朝稳固其统治,拓展中原地域。
在军事领域,苏武也非常有才华,他在汉朝编写了一套军事规则,整顿全国军队,强化军事训练,使汉朝的军事实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汉朝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治上,苏武亦非常有才能,他在汉朝实施了一些政策,如整理法律,改革行政体制,以及实施地方政府模式等,为汉朝建立了一个稳定、有效的政治体系,促进了汉朝的繁荣发展。
总之,苏武是一位卓越的将领,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为汉朝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武的人物评价800字

苏武的人物评价800字苏武:持节不屈的民族英雄苏武,字子卿,生于西汉时期,是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他被匈奴扣留后,坚持持节不屈,最终得以返回汉朝的事迹,更是彰显了他的坚贞不屈与高尚的民族气节。
苏武的早年生活相对平稳,他的父亲苏建曾为西汉将领,这为苏武提供了一定的庇荫。
年轻时,他与兄长苏嘉、弟弟苏贤皆官拜郎中,后升任栘中厩监。
然而,他的生活因一次出使匈奴的任务发生了剧变。
天汉元年(前100年),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
不幸的是,他被扣留,并经历了多次威胁与利诱,但始终坚守节操,不肯屈服。
匈奴贵族甚至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并扬言只有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面对如此困境,苏武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坚守,这一守便是十九年。
在北海牧羊的日子里,苏武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无尽的孤独与挑战。
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终有一天会返回故土。
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寒冷的冬夜和漫长的夏日。
终于,至始元六年(前81年),经过多方的努力与谈判,苏武得以获释返回汉朝。
他的归来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是汉朝的荣耀。
他的坚贞不屈、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品质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汉宣帝对苏武的节操极为赞赏,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品质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汉朝精神的弘扬。
苏武的故事激励了后世无数的人,他的坚贞不屈、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回顾苏武的一生,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更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自豪与荣耀。
在面对困境时,苏武选择了坚守与奋斗,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与传承。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许不会面临苏武那样的困境与挑战,但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汲取力量与智慧,让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更加坚定与勇敢。
苏武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让我们铭记他的事迹和精神,以此为榜样,为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苏武“民族英雄”称号的一些看法
【摘要】“苏武牧羊”是家喻户晓的西汉时期历史故事,被传为美谈,由此苏武也跻身于“民族英雄”的行列。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正在测量苏武“民族英雄”称号的含金量。
本文将就这问题展开讨论,并列举一些同学们在学习《苏武传》时发现的一些佐证资料。
【关键词】苏武民族英雄民族气节
《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的形象是历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事迹中有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消极,应该否定的一面。
恩格斯说,在文明时代,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历史是复杂的,我们看问题也必须复杂些。
应该用辨证的眼光去看问题,去分析苏武“民族英雄”。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时为中郎将的苏武受汉武帝之命,率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
到达匈奴后,由于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副使张胜参与其中,连累苏武。
苏武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拔佩刀自刎,后经胡巫抢救,脱离危险。
当时的单于佩服其有节气,想收为己用,于是对他进行了百般劝诱和威胁,但苏武誓死不降。
单于又把他置于大窖中,不给饮食。
时逢天降雨雪,苏武在窖中吞吃雪和毡毛,数日未死,匈奴人认为他有神灵保佑。
单于无奈,让他到北海无人之处放牧羝羊,并告诉他只有羝羊产乳才能回归汉朝。
苏武在北海,虽生活屡陷困顿,甚至掘野鼠窝,吃野鼠所藏草籽,但他“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仍不降匈奴,被羁留长达十九年之久。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班固在《李广苏建传》的赞中说:“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使命‟,苏武有之矣”。
后人也是根据班固的《汉书•苏武传》认为苏武是“忠诚节士的楷模,不朽的民族英雄”的。
但由于时代的原因,《汉书》的思想内容比《史记》更显得正统。
①苏武之所以成为民族气节的典范,可能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树立的。
而当时的老百姓可能根本不知道有苏武这号人物,更不用说会给他一个这样高的荣誉了。
《李将军列传》中有关李广的叙述,“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但在《汉书•苏武传》却没有一点关于百姓对“苏武”的看法。
笔者一说苏武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其他人就把岳飞、文天祥搬出来反驳我。
他们以为苏武与岳飞、文天祥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既然大家很希望苏武成为“民族英雄”,我们暂且让他逞回英雄吧!如果苏武地下有知的话,可能会遭受心灵的折磨的。
虽然大家不知道,但是,作为当事人,苏武不可能不知道他自己在匈奴所做的一切。
我们分析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应从大处着眼,要看其一生的主要活动。
②自从苏武被囚禁于匈奴之后,他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活着离开匈奴。
他并没有为维护大汉王朝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作出贡献。
并不能享有民族英雄的称号。
再说当时汉朝跟匈奴的实力不是相差太大,说到底汉朝还占上风。
根本不需要像苏武这样的人承担维护大汉王朝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的重任。
苏武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接受单于的赏赐,是因为他害怕别人抓住他的把柄。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下文就可以看出。
苏武至少在自己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匈奴人的施舍,“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这些话肯定都是苏武回到汉朝时对当时的史官讲的,而后班固根据史书记载写出来的。
在明里不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暗地里却接受於靬王所赐衣食。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但凭这点,苏武戴的那顶民族英雄的帽子就该摘下来了。
如果武帝知道,肯定也会“寝食不安”,恼羞成怒。
为什么汉人要接受匈奴的接济,这不是明摆着辱没我大汉威严吗?
苏武年纪大了,皇上怜悯他没有人照顾,挺可怜的,于是就问大臣苏武在匈奴这么久有没有孩子呀?苏武告诉平恩侯说:“在匈奴有个孩子叫通国。
”笔者想知道“通国”是什么意思,为
什么叫“通国”,其中有什么特殊意义吗?笔者不得而知,只能猜测了。
在苏武是民族英雄的前提下,“通两国之好”的解释比较妥当。
我们转过来想想,一个“民族英雄”却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他还对得起“民族英雄”这个荣誉吗?你看看历史上的那些民族英雄吧!有谁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永结同心?没有吧!那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国家教育部教育司以利于民族团结为由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不再称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
只称像郑成功、林则徐这样的历史人物是民族英雄。
原因据说是岳飞、文天祥从事反抗金元统治的斗争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内部的兄弟民族之争,而郑成功、林则徐从事的斗争是反对外来民族。
③
如果根据这点,苏武也不能称为民族英雄。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淳维乃是匈奴始祖名。
从这我们知道,长城南北的汉族和匈奴族都是华夏族,根本不是什么外来民族。
况且苏武也没有从事反抗匈奴的斗争,他只是采取不合作方式对匈奴表示不满。
我认为一个能顾及亲人的人才是个正常人,而苏武的形象给读者一种很“虚”的感觉,我怀疑是否有这种人存在。
(张嗣群)可能是班固把他理想化了,也可能苏武自己隐瞒了些什么。
我想苏武之所以能够坚持气节不亏,最终目的还是想要得到皇帝的赏识,得到汉朝高官厚禄的回报。
在他的思想中,只有效忠于封建君主,进而升官受爵才是人生的最终和唯一目标。
至于作为一个人,其存在于世上的最基本的亲情和友情,那是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的。
④的确,苏武的兄弟因小事被武帝而处死,老母去逝,妻子改嫁后,他的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但苏武似乎已经铁了心了,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为了成就自己,情愿拉上自己的全家老小,这样的人配当英雄吗?
何谓“英雄”?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指那些“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二指那些“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人”。
苏武有节气,我并不反对,被囚于匈奴,他没有做任何积极地斗争,在我看来,英雄应该有力挽狂澜的气魄,而苏武没有,他有的只是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大汉的尊严。
(陈雪娇)
当危机出现的时候,他没有寻求解决危机的积极策略,反而害怕被杀而先要自杀,纯属贪生怕死之徒,他有何资格成为英雄?当张胜与匈奴人勾结企图劫持单于母亲之事败露的时候,苏武束手无策,首先想到的便是自杀了事,自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跟随他出使的那些使者的命运他便无暇顾及了。
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作法。
你看,在革命年代,我们优秀的共产党员们是如何面对反动派的。
敌人严刑逼供,我们优秀的共产党人想到死吗?没有!他们要用自己的身躯去抗击反动派的拷打,他们想到的是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谋幸福。
这样的一群人才配称为英雄,你看苏武有半点我们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吗?
最终回报他是得到了,但又有什么用呢?汉武帝并不在乎一个苏武,他还是比较关心李陵,他曾派人去营救李陵,但是他并未派人去寻找苏武。
这就可以看出武帝对他是什么态度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对苏武是否是“民族英雄”的一些看法,笔者认为只要弄清楚民族的概念、英雄的定义和民族气节的关系,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