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地理下册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八年级地理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八年级地理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八年级地理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题名称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科目地理班级初二课型新授课课时数 1课时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教材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四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北方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已有所了解,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问题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学习时结合各种地图、景观图等学习资料自主学习。

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地理现象的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案例,用于分析。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理解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讨论问题,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流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哪些?”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期的地理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读图能力,能够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可能较为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素质方面,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逐渐增强,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针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至少包含10个问题,以便了解人们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2. 作业反馈:
(1)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治理措施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论文论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2)针对学生在地理位置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如标注不准确、描述不清楚等,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 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哪个地区的土地被称为‘黄土’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位于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那么,它为什么会被称作黄土高原呢?它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点?”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形成原因
(1)展示地图,指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 治理措施部分使用绿色粉笔,象征植被建设和生态恢复。
- 治理成效与挑战部分使用红色粉笔,表示成效的显著性和挑战的紧迫性。
3. 艺术性与趣味性:
- 在板书右侧,绘制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的简图,如沟壑纵横、丘陵起伏。
- 在治理措施部分,绘制简化的树木和梯田图案,直观展示治理成果。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积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同学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由。

3.让同学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同学生疏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频繁的自然和人为缘由,并生疏相应的环境爱护与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阅历。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班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格外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同学生疏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缘由,争辩由此导致的严峻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育同学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育同学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力量。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缘由,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缘由,培育同学探究和综合分析的力量。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同学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加同学的环境爱护意识,树立可持续进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缘由【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缘由。

【教学方法】读图观看、启发式叙述、同学活动、探究。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成因;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的评价。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并能够通过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并能够提出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二)德育目标: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3.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4.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美丽的大脚》的一段录像。

教师:从录像的画面中同学们是否能够判断出录像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从录像中同学们能够认识这是我国的黄土高原,看来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有多大?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怎么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外貌?现在我们就来对黄土高原进行一次全面的认识。

二、进行新课(一)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教师:我们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下面哪个小组能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学生:指图7-1-1“黄土高原的范围”,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及其原因。

4.知道黄土高原的由来及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法。

5.了解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明的摇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省级行政区。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的由来。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黑土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地”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
(一)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印象
黄土、千沟万壑、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的范围
3.华夏文明的摇篮
原因:母亲河----黄河的孕育;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表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吗华夏文明的先河。

影响:悠久的历史,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2.黄土“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来的,日积月累沉积成深厚的黄土层。

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3.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川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必要性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经验
(1)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种树种草
工程措施:修建梯田、修挡土坝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与悠久历史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还学习了黄土的由来—“风成说”,明白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