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和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

3. 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写作。

4.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与理解。

2. 课文语法知识的运用。

3. 课文写作。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简单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前准备给学生分发课文和语法知识点的复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Step 3:课文阅读与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的主题、重点内容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3. 整理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解决。

Step 4:语法知识的运用1. 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语法知识,如动词的时态、语态等。

2. 设计练习题或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Step 5:课文写作1. 分组合作,选择课文的一个情节或主题,展开讨论。

2. 指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撰写一篇与课文相关的作文。

3.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作文,提高作文的质量。

Step 6:课堂总结学生和老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回答学生遗留问题。

Step 7:布置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Step 8:课堂延伸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学习材料或进行小组讨论,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这是一个初步的教案设计,您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大海————————第一单元教课方案分类内容单元教材剖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研究”单元,编者编写“活动研究”单元,力争使学生在综合、多维、连续的语文活动中“意会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单元以“现代诗歌”为主,共有5篇文章:《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

本单元的诗词,或借描述雪景抒怀,或给予土地象征意义,或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或是抒发爱的颂扬,或抒发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讲堂上应以“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的教课模式体现。

人文诗歌之美主题活动研究:涵咏品尝语文掌握诗歌意蕴与感情基调,学习诗歌朗诵技巧,领会诗歌艺术魅力因素学写小诗1.赏识诗作,领会诗歌艺术魅力;单元学2.多形式朗读,掌握朗读技巧;习目标3经过创作试试,领悟诗歌的特色。

课型课时内容教课重点单元导读课 1 课时双元掌握、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定向单元梳理课 1 课时字词梳理、文学知识读写、理解、运用主题阅读课 1 课时雪落无言(《沁园春 ?雪》《雪落在中国的土找出意象并剖析特色,体地上》)(落实“任务一”)会思想感情单元课1 课时家国情怀(《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掌握文章感情基调,朗诵群文阅读课人间的四月天》)(落实“任务一”)出作者表达的感情时安排(10 课时 ) 朗诵比赛(朗诵内容学生自选)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自主实践课 2 课时语调、语速;组织能力单句与复句,递进复句·承接复句掌握相应语法知识以读促写课 2 课时学做小诗人(《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学写诗歌人间四月天》《我看》)(落实“任务三”)名著导读课 2 课时生命的歌唱:〈艾青诗选〉如何读诗阅读方法第一单元诗与远方单元导读课( 1 课时)金戈铁骑1.师生梳理双线内容,整体掌握单元学习方向。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领会诗人在诗作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Unit 1 Teaching Designn ContentThe first unit of Grade 9.Book 1 is the "Activity n" unit。

The authors aim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ultural ns and language n rules through comprehensive。

nal。

and continuous language activities" in this unit。

This unit focuses on "modern poetry" and contains five articles: "Spring Snow," "I Love This Land," "Homesickness,"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and "What I See." The poems in this unit either describe snow scenes and express ns。

give symbolic meanings to the land。

express strong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or express love and praise。

The teaching model of "textbook learning-practical activities-writing" should be used in class.Humanistic ThemeLanguage ElementsUnit Learning ObjectivesActivity n: n and UnderstandingGrasp the meaning and nal tone of poetry。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指要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沁园春·雪》课文简析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九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3. 实验器材:本单元不涉及实验内容,如果后续课程中有实验环节,需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中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座位和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5. 学习平台: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和学习平台,如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等,以便进行课件展示和互动教学。
3. 审美能力: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4. 创新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文化意识:学生能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学情分析
九年级一班的学生整体学习成绩较好,对语文学科有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技巧,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拓展建议
1. 深入阅读:建议学生深入阅读第一单元的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可以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一篇日记、一篇读后感、一篇小论文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写作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

1.沁园春·雪总第1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二)能力目标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并用精练优美的语言仿写句子。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浑壮美,认识毛泽东的宏大气魄。

【教学重点】1、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型、课时和基本思路】1、教学课型:教读课2、教学课时:一课时3、依据本词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兴趣导入——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泛舟诗海”的思路。

教学的各环节注重积累和联想。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同学们,我们肯定也都看到过北方冬天的雪。

不妨试想下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覆盖着原野、村庄、道路,此刻身处一望无际的雪白世界里,是不是有一种诗意在其中?也许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当年毛主席见到此景时,他会是如何的心境呢?接下来,我们就将学习这篇《沁园春.雪》,去感受那份雪中的诗意豪情。

时代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词的知识: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路,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1检查预习嗜shì 砚yàn 逾yú 硕shu 加冠guān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叱咄chì duō皲jūn裂媵yìng 同舍shè生被pī绮qǐ绣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朗读指导】(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2、注意新诗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学习整组课文,学生阅读量加大,预习时感觉无从下手,给学生一个预习的目标,这样在自学起来就会有所依据,避免盲目、简单的只读一遍就算。所定的预习目标从整体入手,先是对整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质疑,为后面得学习做好准备。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1)自读单元导语
(3)通读课文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
(4)品读
找出精彩句段,细细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让你心动?
学生活动
我关注的字音和生字用符号标出来。
我解释的重点词语有: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最欣赏(喜欢)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整体备课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

所以,本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鉴赏诗歌,组织朗诵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

学习鉴赏中所选诗歌或大气磅礴,表现胸中豪情(如《沁园春·雪》);或感情深沉,表达爱国之情(如《我爱这土地》);或执着咏叹,抒发家国之思(如《乡愁》);或情真意切,讴歌爱的真谛(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或细腻描摹,展现生命的力量(如《我看》)。

这些诗歌建议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欣赏,反复涵泳品味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朗诵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任务,也是活动性最强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朗诵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使朗诵活动丰富多彩且富有时效。

尝试创作既是前两个任务的结合与落实,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

名著导读部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导如何阅读《艾青诗选》。

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欣赏的方式进行自由朗诵,开展朗诵比赛。

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的变化、意象的合理选择、语言的锤炼等。

内容课时教学要点任务一学习鉴赏31.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作品,教师点拨朗诵技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任务二诗歌朗诵1 任务三尝试创作2 名著导读《艾青 2(设计/方小玲)任务一学习鉴赏【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本单元诗歌,了解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2.找出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3.反复诵读,揣摩吟咏技巧,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分享阅读感受。

2.采用诵读的方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课时准备】1.独立阅读每首诗,初步理解诗意。

2.结合课文旁批,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歌曲;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交谈。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诗歌的世界,体悟诗歌的美之所在。

二、初读,分享阅读感受1.以“说”分享初读感受师:九上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想必课前大家已阅读过这五首诗歌,下面就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从这几首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格式:从_________这首诗(词),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从《沁园春·雪》这首词,我看到了北国壮丽的雪景,感受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当代英雄的赞美。

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看到了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我通过这只鸟所看到的情景,感受到了诗人对土地(祖国)的热爱。

从《乡愁》这首诗,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

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我看到了四月天的美景,感受到了诗人营造出的四月天的美好意境。

从《我看》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读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以“读”分享初读感受师:大家对这几首诗歌都有了初步的感受,在这些感受中,有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也有对诗歌画面的描绘,还有对诗歌情感的归纳总结。

要想把诗歌读好,一定要将情感带入作品中。

那么怎样将情感通过朗诵展现出来呢?那就需要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注意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的处理。

现在,我们试着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将自己最有感触的诗(词)句朗诵出来,并说说这样朗读的原因。

(1)示范朗读。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我将这三句词中的“欲”“试”二字重读,是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山”“原”想要和天比高的雄心壮志,读的时候还要将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豪迈的气势读出来。

(2)读法指导。

课件出示:诗歌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停顿要恰当;②节奏要缓急适当;③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④注意重读的词语;⑤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自主诵读。

学生结合诗歌朗诵的要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朗读。

(4)朗读分享。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参照下列格式,将自己最有感触的诗(词)句朗诵出来,并说说这样朗读的原因。

课件出示:格式:___________[朗诵的诗(词)句],我这样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生1:“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我这样读是因为我在这一节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欢快,所以读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节奏的把握,还要注意语气的轻快愉悦,要表现出这种欢快,语调就要上扬,语速可以稍微快一些。

生2:“为什么../爱.得深沉……”我这样读....?因为/我.对这土地.../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祖国)深沉的爱,所以读的时候重音一定要读出来,语调要低沉,语速一定要慢,这样才能将作者的情感展现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可使学生迅速进入诗歌阅读的情境,并对这五首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诗歌朗读的要点,初步感受诗歌情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融入诗作中去朗诵。

三、再读,把握感情基调1.自由品读,分析情感基调(1)自由品读,感受情感基调。

师:要读懂诗歌,把握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是必不可少的,你们认为这五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呢?预设:(2)深入研读,分析情感基调。

师:刚才我们整体感知了一下这几首诗歌的感情基调,那么这几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意象或形式表现出来的?请用下面的格式汇报。

课件出示:格式:我从_________中,读出了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这首诗(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我从《沁园春·雪》一词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四句中读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雄壮的、大气磅礴的。

我从《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一句中读出了作者的悲愤,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愤的;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两句中读出了作者对土地深沉的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也是深沉、悲痛的。

我从《乡愁》一诗中每节都反复出现的“乡愁”这一词语中读出了作者的愁绪,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愁的。

我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中的“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中读出了作者的喜悦,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喜悦的。

我从《我看》一诗中的“春风”“青草”这些意象中读出了生命的新绿,从“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哦生命的飞奔”中读出了作者对生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愉悦的。

2.反复诵读,读准情感基调师:请大家找出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将我们刚才所分析的诗歌的感情基调带入进去,再次诵读,并说说该如何将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预设:《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这几句要将雄壮的气势读出来,语气一定要铿锵有力。

《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祖国)深沉的爱,所以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语速一定要慢,将作者那份沉痛之情读出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几句饱含着作者的温柔和爱,读的时候语气要舒缓轻柔。

【设计意图】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

感情基调或悲哀,或欢快,或忧愁,或喜悦,或寂寞,或热烈,或深沉,或奔放,或闲适,或昂扬进取……故设计了感受、分析、诵读三个环节,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韵律、内容等,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1.查找资料,了解意象和意境的相关知识。

2.找出意象:找出这五首诗歌描写的自然之景或物象。

3.分析意象内涵:分析这些自然之景或物象的特点及内涵。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要探究的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因此布置了以上预习任务。

结束语:诗歌的阅读,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也需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诵读的形式展现出来。

想要把诗歌读好,就一定要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诵读的节奏,将诗歌的情感读出来。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找准意象,分析意象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结合意象分析,理解诗歌情感。

【课时准备】1.反复诵读这五首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2.找出这五首诗歌描写的自然之景或物象,并分析其特点及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对本单元这五首诗歌的理解,也分析了这五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诵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分析这五首诗歌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一课时内容的回顾和本课时所要探究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快速进入诗歌学习的情境之中。

二、细读诗歌,分析意象1.检查预习,分享成果师:上节课我们留下了几个有关意象和意境的预习任务,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预设: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诗歌中所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有具体与抽象之分。

意境: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即诗歌通过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情境。

2.分析诗句,找准意象(1)师:刚才同学们对意象和意境的含义理解得非常到位,意象就是自然之景或物象,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找出这五首诗歌的意象的任务,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五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

预设:(2)师:刚才我们找了这五首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在诗歌创作之时选用这些意象呢?预设:这些意象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而且这些意象包含着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

诗人用这些具有内涵的意象进行创作,便于诗人营造个性化的意境,以及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

如《沁园春·雪》中最主要的意象是“雪”,“雪”这一意象结合“长城、大河(黄河)、山(山脉)、原(高原)”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阔大的意境,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