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读书笔记
论语,雍也篇,第6.7章读后感

《论语·雍也篇》是孔子言行录《论语》中的一篇,其中第6.7章是其中的一个小节。
这一章节也是我指定要写的主题,我会按照你的要求,深入分析这一章的内容,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来解读《论语·雍也篇》第6.7章的内容。
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远人之忧,无近人之思,无是不争,无徒不容。
”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君子应该既不拘泥于与远方的人的烦恼,也不过分关注身边人的意见,不和不该争的人争吵,也不容忍不该容忍的人。
这种既不偏袒远方,也不偏袒近处的态度,充分展现了君子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质。
我想深入分析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孔子在这句话中提到了“君子”,可以理解为有道德修养、高贵品德的人。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成为君子,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处世态度。
而“天下”则代表整个世界,涵盖了更广阔的范围。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有广阔的胸怀,不被琐事所累,不为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而烦恼。
也不要被身边人的好恶左右,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种宽广包容的胸怀,正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这句话中还提到了“争”和“容”,表明君子对于与他人的矛盾和不同意见的处理态度。
君子不会为了无谓之事而与人争执,也不会容忍那些品行不端的人。
这种应对矛盾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高尚情操和理性思维。
在我看来,这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是对人们尤其是有志修身养性的人提出的期望。
它要求人们要有远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不被琐事和小人所累,保持永远不变的原则和底线。
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品质和态度更加珍贵,也是我们应该向往和追求的。
《论语·雍也篇》第6.7章所述的内容,既有深刻的思想,又给人启示和指引。
这句话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一个有仁德、有胸怀的君子,以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德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会再次强调,《论语·雍也篇》第6.7章所传达的思想,以及我对这句话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雍也篇》第六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雍也篇》第六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谓仲弓,曰:“犁牛①为之骍且角②。
虽欲勿用③,山川④棒舍诸⑤?”
注释:
①犁牛:即耕牛。
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②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
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③用:用于祭祀。
④山川:山川之神。
此喻上层统治者。
⑤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
舍,舍弃。
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
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论语》雍也篇第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篇第六:⼈之⽣也直,罔之⽣也幸⽽免。
6.19 ⼦⽇:“⼈之⽣也直,罔之⽣也幸⽽免。
”孔⼦说:“⼈凭着正直⽣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也能⽣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注释】罔:诬罔不直的⼈【华杉笔记】孔⼦说,⼈能够⽣存于世,并得以善终,那是因为他直。
那欺罔之⼈,也能⽣存,还善终的,是幸免于祸⽽已。
这句话说得挺重的,但朱熹版《四书章句集注》⾥只有⼀句程颐的注解:“⽣理本直。
罔,不直也,⽽亦⽣者,幸⽽免尔。
”⽣长的原理就是直,那罔⽽⽣的,就是侥幸了。
这个“直”怎么解,现在⼀般直接解着正直,这样解还不够准确,不够透彻,不够醍醐灌顶。
刘正楠《论语正义》解得⽐较好:直者,诚也。
诚者,内不以⾃欺,外不以欺⼈。
这直和罔就对上了,因罔,就是欺罔、蒙蔽的意思。
为罔,就是欺罔、蒙蔽的意思。
直是诚,不⾃欺,也不欺⼈;罔是⾃欺欺⼈。
⽣理本直,就是⽣理本诚,诚,是天地万物⽣长的原理。
这就和儒家的理论对上了。
《中庸》说,天地以⾄诚⽣物,不诚⽆物。
⼈能够诚,则⼀⾔⼀⾏皆有忠信,天会助他,⼈也助他,他得以⽣长。
⼈若不诚,以欺罔⽽⾏,专务⾃欺欺⼈,所谓“⾃作孽,不可活”,没有⼈祸,也有天殃,如果他居然还没事,那是侥幸。
这个,往周围看看,再照镜⼦把⾃⼰看看。
往上看,历朝历代例⼦太多了,早死⼏年,是杰出的国家领导⼈,风光⼤葬。
晚死⼏年,就是国贼、叛徒、腐败分⼦。
这就是“幸⽽免”的有效期过了。
往周围看,⼀⾔⼀⾏,都可能给你招祸。
那被打的⼥司机,她⼀直就那么开车,⼀直都“幸⽽免”。
结果被打了,这还是很⼤的幸运,因为毕竟没出车祸。
往⼩事上看,毕姥爷就是讲了⼀个段⼦,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个过分多了,但就给他招来那么⼤祸。
再照镜⼦把⾃⼰看看,那我们没事,就都是“幸⽽免”了。
我们当然不⾄于“专务⾃欺欺⼈”,但谁没有⾃欺欺⼈的时候呢?圣⼈的要求,是“⾄诚⽆息”,⽆息,就是没有停息,没有⼀时⼀刻,⼀⾔⼀⾏,⼀个念头,停⽌过诚,⽆不可对⼈⾔之事,⼀切光明透亮,连隐私都没有!那就厚德载物、悠远⾼明,与天地相参,活在他⼈想象之外。
论语雍也第六读后感800字

论语雍也第六读后感800字论语雍也第六读后感800字5篇《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看完论语,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论语读后感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雍也第六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论语雍也第六读后感800字篇1一只蝴蝶飞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却飞走了。
不知不觉中,时光回到了2019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妈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学习《论语》。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学完了《论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君子”。
我喜欢《论语》里的孔子,一个长相并不出众,但很有文化的君子。
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满智慧,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位谦谦君子。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留下的许多经典句子,每个句子里都蕴含着许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欢:“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值得肯定的了。
在我们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做清洁时,同学们却发现班里没有扫把了,班长说:“我去买吧,你们等等我。
”同学们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长仍然没有把扫把买回来,有位同学忍不住问班长,班长大笑着说:“你们真信哪?我骗你们的!”同学们这才知道被班长骗了,从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长是个不守信的人,改选时大家再也不推荐他了。
我非常喜欢《论语》,《论语》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里谈到,君子的为人处世法则: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
《论语》还教会我们,交朋友的原则:“益者三有,损者三有。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
”我便照这这样的方法去交朋友,并传播这种方法。
《论语》还教会我们善思,我便多多思考,并将其发扬光大。
从《论语》中,我还认识了富有却尊敬师长,把老师当父母的子贡,认识了十分孝顺的曾子……《论语》中还有一些被人们错误理解的话,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1)《雍也》和《公冶长》的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孔子在评点弟子,但是这种评点有轻重不同。
《公冶长》这一篇,开篇就是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可妻也”。
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评价人、看待人。
《雍也》就不一样了。
开始就是“雍也可以使南面”,他的气势就有所不同了。
是以天下家国作为评论的标准,并由此升华到儒家对人的理想追求。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雍,即冉雍,字仲弓,是孔子弟子里边很有德行的几个之一。
什么叫“使南面”南面,就是面向南方。
什么叫面向南方呢因为古代的朝廷,都是坐北朝南,坐落在北方而朝着南方。
国君听政就是坐在北方朝着南方。
可使南面,是借这一形式表明仲弓有做国君的才能,当然不一定实指国君,也可以说他有做领导的才能。
孔子称赞了冉雍,冉雍接着就问:那么老师您说一说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呢子桑伯子这个人不大可考,不过《庄子》中也还记过他,是生性旷达之人。
孔子就说“可也,简”。
他说这个人还可以,不过他太“简”了,这个“简”是简要、不烦琐的意思。
旷达的人往往不拘小节,生活比较简单。
仲弓听了老师这句话以后,就有所体会了。
他说,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意思是你内心当中有诚敬的品格,因为你的心诚敬,能够专注,能够守一而不动,那么你的行为由你的心所控制,表现出来就很专一、很稳健、很简洁,做事很明了。
再打个比方说,这个人生活条件本来是很好的,但是他内心觉得人应该是勤俭节约,那么即使生活条件好,他也很朴素,很勤俭节约,这就叫“居敬而行简”。
还有一种叫“居简而行简”,他本身就很穷,他的生活自然就很简单了,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不是说他为了要追求节约,他是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子。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自己很诚敬,对大家施行的法律、方针、政策都比较简洁,以这种状态对待老百姓不是可以的吗“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大”在这里同“太”,“无乃”表示岂不。
雍也第六读后感400字

雍也第六读后感400字
《雍也第六》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看法。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就必须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
这些美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需要通过不断地修养和磨练才能得到提高。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孔子也谈到了社会伦理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良好的社会伦理。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带领人民走向正确的道路。
最后,我认为《雍也第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伦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读《雍也第六》之11

读《雍也第六》之11
1、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2、原文大意之我见:
孔老夫子说:“品质可贵呀颜回!充饥,你喝一小竹筒粗米稀粥;口渴,你饮一葫芦瓢冷水。
你居住在那极其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你这种穷困清苦的生活,而颜回你却能一如既往地、以乐观的心情、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仁德的学习与修养。
品质可贵呀颜回!”
3、有感于颜回:
颜回品质,可歌可泣,孔子赞颜:“贤哉回也”——
箪食瓢饮,米粗水冷,居室陋巷,夏闷冬冰。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该人,可谱成歌——
我歌颜渊,我唱颜渊,他之修养,非同一般。
安贫乐道,刻苦攻关,不慕虚荣,专修心田。
他将仁德,用于实践,完美自我,唯一期盼。
可惜颜回,夭折命短,夫子为此,眼泪不干。
现代人中,我是一员,惋惜颜子,早离人间。
如若不然,其放光焰,推史前进,做其贡献!
农后2 2017.8.24.。
雍也第六读后感

雍也第六读后感《雍也第六》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历史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以雍也第六为主线,通过他的经历和成长,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震撼和感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以雍也第六的成长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作者通过对雍也第六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智慧、勇敢、坚毅的形象,他在历经磨难和考验后,最终成长为一位伟大的君主。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斗争、战争和人性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读者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雍也第六的塑造,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雍也第六不仅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
他在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也展现出了对人民的关怀和爱护。
在他的身上,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领袖形象,他的成长和经历也给人们以启示,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在小说中展现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不仅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人们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雍也第六》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雍也第六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作者让人们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它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笔记】人们对冉雍评价很高,言其仁而不佞,夫子虽不言其仁,但亦见其德。
雍也可使南面,夸其有为政之才。
为政,以为之,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结合下一章(居简),可以看出冉雍深悟简的道理。
以敬居简,不乱自性,以简政安民,正是居其位而众星拱之的为政之思想。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笔记】居敬行简,内心有敬,敬是自己对外的,所以居敬行简是怀着对他人,对百姓的敬意而来烦扰其民,合符儒家的为政之道。
居简而行简,是从自我本位出发,虽然自己能放下繁扰,但终不能利泽天下,为儒家不取。
儒家之真正伟大之处,就是心心念念不忘记修身以“弟子孰为好学?”安百姓。
若仅仅修身而不能利于百姓,孔子是不会同意的。
6.3 哀公问: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笔记】孔子71见,颜回死。
此段或在颜回死后不久,孔子还没从颜回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才说“今也则无亡,未闻有好学者”,其实未必是真的一个好学的都没有,而是孔子正处于伤心的情绪之中,随口而说。
孔子说自己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从颜子之死孔子的反应来看,孔子或并未做到。
死生由命,孔子看得很透彻,但对于精神生命,孔子是真放不下。
孔子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念念不忘救民水火,为天地立心之志,其最悲凉之处也在于其念念不忘为为天地立心之志。
有这样的志向,从佛家来说,或等同于菩萨功德,心中最后有一救民之念不能去除故不能成佛,救民之念即是夫子的执着,有执着便不能无挂碍,便难以从心所欲。
从夫子的言语、行为,可以感受到夫子把精神生命看得远高于现实生命。
颜子死,夫子说:“天丧予,天丧予”,夫子觉得唯有颜子才能接继自己道的生命。
颜回何以能接续夫子之道,从好学方面孔子解释为“不迁怒,不贰过”。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笔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做事,寻求的是最恰当之理。
孔子心中的原则,是依理而立的,而不是外在的僵硬形式。
君子周急不继富,是孔子的平民思想的延伸。
6.5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笔记】上一章言夫子少给粮食,这章则言夫子多给粮食。
这正是依理而为的表现,具体问题有具体方法。
夫子内心中正,凡所为皆有所出。
但窃以为,夫子所说“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非是孔子的原本意思。
有原思家贫,孔子多给其俸禄,原思不授,孔子亦不想收回,而有此言。
孔子之时人民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原思与公西华的邻里亦或多有贫困者,否则夫子为什么不多给公西华些粟米,让他分与邻里呢?所以孔子从本意来说,是济原思之贫,而当原思不接受时,夫子很高兴,再让他把多的送给乡民。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笔记】仲弓之父家境贫寒,以牧业为生,牧业是贱业。
父贱不影响子贵,英雄不问出处。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赞扬仲弓,说他“可使南面”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能用于祭祀之物,亦是高贵、纯净之物。
仲弓有德,堪当大任,有高贵之德兴,故才能言其堪比祭器。
把人比作祭祀的还有端木赐,比作瑚琏。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笔记】人皆有善恶之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为善去恶或即是仁。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笔记】公冶长第五中有孟武伯问仁,夫子言子路、求、赤有其才能而不知其仁。
夫子不说他们仁,一则意在让学生们不断自我完善,一则也表明夫子对仁的崇高要求。
孔子所教,皆经世之用之学,让学生能一展抱负,安民报国,是学习的目的。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笔记】朱子说闵子不为费宰,盖季氏不义,又巩取其祸。
季氏不义,闵子不欲助之,信然。
巩取祸而不为,或有牵强。
君子为政,志在安民。
孔子也曾有准备投公山不狃之意,希望能用利于百姓,而不计较仕于谁。
闵子不是孔子,没有足够的自信在季氏属下坚持并推进利天下之道,故去之。
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笔记】弟子生病,老师自然担心,但“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听之尤为悲凉。
伯牛有德,与闵子,颜回同列。
有德而早亡,夫子痛之,同痛颜子之死。
弟子是夫子晚年的精神支撑,是孔子理想的延续,夫子不仅痛优秀的弟子去世,更担心道之不传。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笔记】安贫乐道。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笔记】冉求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从几件事可以重新认识冉求,做季氏家臣时,帮助季氏敛财;季氏出兵颛臾,求参与谋划。
冉求做事或能尽心,能很好地完成,但在原则是非上则常不能很好把握。
对比“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夫,我未见力不足者”,知冉求内心不够坚定。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笔记】儒,在此或应该指读书人。
孔子希望弟子能为君子,而有利于天下。
读书人读书,不是得一术一技,而是学为经世。
于自身见修身,于外则利人。
6.14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笔记】行不由径,不走捷径,内心有原则有定见。
非公事不至上级之室,言其不以私事而干公事。
夫子问人,子游以两件小事而说得人,于小处亦见人之人之品节。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笔记】不夸耀自己,以事实而言之,这样的人确实很难得。
人太容易陷入得失之念,有得失之心,语言行为自然也难免不受其累,所以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时,夸耀自己的人太常见。
此条当谨行之。
6.16 子曰:“不有祝鲩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笔记】人有喜好,但喜好常常于正事无益。
如喜欢外表的美貌。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笔记】佛家说人人皆有佛性,但是为外事所迷,故不明自性。
若放诸于生死大事,或许诸多事情会更加明了,但是人生在世,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惰性所迷,常常误入歧途。
孔子这是在叹息,也是惋惜吧。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笔记】有朴素的内心,又有好的表现形式方为最好。
君子是二者相互为用的综合。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笔记】万事有不平,何尔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笔记】一个人追求、态度高于现实。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笔记】此中见夫子因材施教之态度。
教人当量其材,根据其理解能力而教之以适当的内容,否则作用未必好。
《老子》中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6.22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笔记】鬼神虽敬,但不迷信,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但不为鬼神所累,凡事以人为本。
仁者待人,不是一味付出,仁者所为,是安人,立人。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笔记】知者参悟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取其势。
仁者内心坚定,有自己一以贯之的道与追求。
知者动,或许应该理解为为外事所动。
知者若内心没有定见,则容易为外物所动所累。
仁者内心坚定,固外界事物也不能扰乱其内心。
知者追求让自己喜欢的东西,仁者追求一贯之道。
仁者是大知,其所追求之快乐是大快乐,是超越情绪之快乐的大快乐。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笔记】或可见孔子为政,步步为进。
亦见孔子之道,或为治国安人之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笔记】名称不能代表实质。
名实之分,亦须有察鉴。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笔记】宰我思维活跃,孔子多次批评他。
若以知仁而分,宰我是知而不仁者,把一个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转换为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足见其信道不笃。
有其才而不得夫子这德性与天道。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笔记】此外君子,应指世身,或泛指一般人,而不是从德性来讲。
此句或为夫子之教育观。
人的材器不同,以此两种方法教育之,亦可使不误入歧途。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笔记】此章夫子发誓,大见夫子之可爱。
南子虽有淫行,夫子若见,或有损于名。
但夫子不以为意,足见夫子之气量,无可无不可,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贤人治国行事,常殚精竭虑,忍辱负重,令人敬佩。
(此句我应该还是没读懂)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笔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笔记】夫之子仁,在修已立人,在利众生。
子贡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孔子看来即是圣人才能达到的,这也是鼓励弟子们身体力行。
能近取譬,人同此心,若能以自己之心为天下之心,推已及人,亦是大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