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合集下载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第一章:宋代文化概览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化的发展背景,掌握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1.2 教学内容:1.2.1 宋代的历史背景:五代十国、北宋、南宋等。

1.2.2 宋代文化特点: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

第二章:宋代的科技成就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宋代科技的主要成就,认识到科技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农业技术:水稻种植、农具改进等。

2.2.2 手工业技术:瓷器、纺织品等。

2.2.3 商业和货币:交子、会子等。

2.2.4 火药和印刷术:火药的制造和使用、活字印刷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物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第三章:宋代的文学艺术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欣赏宋代文学艺术作品。

3.2 教学内容:3.2.1 诗词:苏轼、李清照等大家的作品。

3.2.2 散文:欧阳修、曾巩等大家的作品。

3.2.3 戏曲:南戏、杂剧等。

3.2.4 绘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诗词、散文、戏曲、绘画等作品进行分析。

第四章:宋代的宗教信仰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宋代的宗教信仰,认识到宗教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儒教:理学、心学等。

4.2.2 道教:全真教、正一教等。

4.2.3 佛教:禅宗、净土宗等。

4.2.4 伊斯兰教: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宗教建筑、经典等辅助教学。

第五章:元代的的文化发展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元代文化的发展,掌握元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5.2 教学内容:5.2.1 元代的历史背景:成吉思汗、忽必烈等。

5.2.2 蒙古族文化:蒙古族的语言、文字、风俗等。

5.2.3 元代的文化特点: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

宋元文化学案

宋元文化学案

中国历史七(下)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课程标准】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史实围绕史实学习目标设计了3问题(PPT呈现)1.北宋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两宋时期杰出词人有、、等。

3.和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

其代表作是悲剧《》。

二、体验探究,史料研读中感受宋元文化的魅力体验探究一:北宋的史学成就材料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史料研读:材料一中“书”是哪本书?它具有什么历史地位?问题思考:选择合适的方式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有哪些不同?材料二:司马光勤奋好学,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为了保证进度,他经常半夜睡眠,三更而起,严格规定自己每三天必须删节完一卷。

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残稿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的潦草的字。

问题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司马光的哪些品质?从司马光的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精神?体验探究二:感受宋词的魅力小组朗诵三位宋代杰出词人的代表作,组间竞赛(六组朗诵,余下三组做评委):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第一章:宋代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的背景和文化特点掌握宋代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1.2 教学内容宋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宋代文学:诗词、散文、小说等宋代艺术:绘画、书法、音乐等宋代科技: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等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宋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二章:宋代诗词2.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诗词的特点和主要流派掌握几位重要的宋代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2.2 教学内容宋代诗词的背景和特点主要流派:豪放派、婉约派等重要诗人:苏轼、李清照等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诗词,了解宋代诗词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解析,加深对宋代诗词的理解第三章:宋代绘画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绘画的特点和主要流派掌握几位重要的宋代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3.2 教学内容宋代绘画的背景和特点主要流派:院体画、文人画等重要画家:范宽、张择端等3.3 教学活动展示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绘画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尝试绘画或解析,加深对宋代绘画艺术的理解第四章:宋代科技成就4.1 教学目标了解宋代的科技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掌握几位重要的宋代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4.2 教学内容宋代科技的主要成就: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等重要科学家:毕昇、蔡襄等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了解宋代的科技成就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展示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加深对宋代科技成就的理解第五章:元代文化概述5.1 教学目标了解元代的文化特点和主要成就掌握元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5.2 教学内容元代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元代文学:诗词、戏曲、散文等元代艺术:绘画、书法、音乐等元代科技:天文历算、医学等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元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第六章:元代诗词与散曲6.1 教学目标了解元代诗词和散曲的特点及其艺术特色掌握几位重要的元代诗人和散曲家及其代表作6.2 教学内容元代诗词和散曲的背景与特点重要诗人:赵孟頫、杨维桢等重要散曲家:马致远、关汉卿等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诗词和散曲,了解元代诗词和散曲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进行诗词或散曲创作或解析,加深对元代文学的理解第七章:元代绘画艺术7.1 教学目标了解元代绘画的特点和主要流派掌握几位重要的元代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7.2 教学内容元代绘画的背景和特点主要流派:元代画风、浙派、吴派等重要画家:黄公望、倪瓒等7.3 教学活动展示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了解元代绘画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尝试绘画或解析,加深对元代绘画艺术的理解第八章:元代戏曲艺术8.1 教学目标了解元代戏曲的背景、种类及其艺术特色掌握几位重要的元代戏曲作家及其代表作8.2 教学内容元代戏曲的背景和种类:杂剧、南戏等重要戏曲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戏曲剧本,了解元代戏曲的艺术特色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进行角色扮演或戏曲演唱,体验元代戏曲的魅力第九章:元代科技成就9.1 教学目标了解元代科技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掌握几位重要的元代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9.2 教学内容元代科技的主要成就:天文历算、农学、医学等重要科学家:郭守敬、王祯等9.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了解元代的科技成就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展示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加深对元代科技成就的理解第十章:宋元文化总结与影响10.1 教学目标总结宋元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宋元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宋元文化的特点: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探讨宋元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文化传承、艺术发展等10.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宋元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宋元文化的认识进行宋元文化相关的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十一章:宋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11.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社会结构掌握宋元时期商业繁荣和城市化的表现11.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宋元时期的社会结构:士农工商、阶层流动等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市井文化、城市风貌等1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组织学生讨论宋元时期商业繁荣和城市化的表现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第十二章:宋元时期的宗教与思想12.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主要宗教信仰和思想流派掌握宋元时期宗教和思想对文化的影响12.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主要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宋元时期的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心学等宋元时期的思想流派:文治与武功、实用主义等1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思想流派组织学生讨论宗教和思想对文化的影响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深入探讨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宗教信仰第十三章:宋元时期的民间风俗与生活13.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民间风俗和日常生活掌握宋元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13.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民间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宋元时期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等宋元时期的社会习俗:尊老敬老、礼仪之道等1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的民间风俗和日常生活组织学生讨论宋元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的民间文化第十四章:宋元时期的交流与影响14.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掌握宋元时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14.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宋元时期的文化影响:汉字文化、科技传播等宋元时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朝鲜、日本、越南等1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宋元时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进行模拟演练或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和文化传播第十五章:宋元文化的遗产与传承15.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文化的遗产与传承提高学生对宋元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15.2 教学内容宋元文化的遗产:历史遗迹、文物艺术等宋元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保护与传承宋元文化的重要性1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元文化的遗产与传承组织学生讨论宋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进行实地考察或文化传承活动,提高学生对宋元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繁荣的宋元文化》共包含十五个章节,涵盖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学、艺术、科技、经济、社会生活、宗教思想、民间风俗、文化交流及其遗产与传承等多个方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学案 北师大版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了解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了解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2、宋朝三大词人的作品特点和作者生活的时代有何联系?【归纳整理】你能否不用表格,而用另一种形式列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 、纪传体通史B 、编年体通史C 、纪传体断代史D 、编年体通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A 、苏轼B 、柳永C 、李清照D 、辛弃疾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A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C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A 、散曲的兴起B 、昆曲的兴起C 、汉剧的出现D 、元杂剧的兴起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 ②词 ③曲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①②D 、③②①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B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C 、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D 、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7、“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王鸣盛这是在称颂哪一部书?主编是谁?他为什么编写这部书?(2)王鸣盛为什么给予这么高的评价?8、“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态度非常认真……他死后,人们发现《资治通鉴》的部分残高整整堆满了两间屋子,有人翻阅其中的篇章,竟没有看到一个写得潦草的字。

”(1)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2)你做作业、考试的时候,卷面该如何?。

初中历史_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司马迁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二、教材分析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史学、艺术等领域也是成果辉煌,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风格多样、取材广泛、思想丰富,优秀词人和作品层出不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

宋元文化高度发达,对中国以及世界闻名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教学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教学难点元曲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听讲故事,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成就。

2.能力培养(1)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编写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思想教育(1)通过宋元文学艺术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了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执着与严谨,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发愤努力的热情。

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史学方面介绍了司马光及其著作《资治通鉴》。

文学分两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宋词的形成和成就,二是元曲的形成和成就。

史学和文学是本课的重点,突出反映了宋元文化面貌。

本节课的难点则是元曲和风俗画产生的原因,这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板书和放映资料片断。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二)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

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二)——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

(三)学习新课1.史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提问: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要求学生思考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资治通鉴》,多媒体显示此书)《资治通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要求学生回答,引出作者司马光。

显示司马光头像)(1)作者:司马光司马光是个什么人?你以前知道他吗?(要求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联系小学课本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活跃一下气氛)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的司马光干什么呢?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的政治家。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繁荣的宋元文化》教案
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课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目标
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分析思考能力
在8班上学生的课件的讲述非常到位
知识梳理:
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线索的讲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对照知识结构复习巩固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针对学检的历史知识的技巧的把握
小结: 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史学、艺术等领域也是成果辉煌,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也因在史学上的巨大成就,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二司马”。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坛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风格多样、取材广泛、思想丰富,优秀词人和作品层出不穷,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元朝是我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宋元文化高度发达,对中国以及世界闻名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
欣赏宋词
引出本课主体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复备标注
学习导航
阅读课本第一目:解决问题
1、说一说司马光的故事

第十六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教学设计
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分析探讨
欣赏理解
思考检测总结完善
探讨研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课堂学习
学习介绍历史著作方法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文学兴趣和鉴赏能力,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表达观点
情感体验
知识整和指导提升
课堂反馈
3分
8分
3分
5分
8分
4分
5分
3分
6分




十六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史学司马光《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苏轼豪放派
宋词辛弃疾
李清照婉约派
文学
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2、合作展示,个人展示,形式不限。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1、教师介绍元曲,元杂剧,散曲的概念,结构。
2、认真观察《元代戏曲演出的壁画》,得出结论,是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
3、出示关汉卿及《窦娥冤》图片:学生简单介绍《窦娥冤》的剧情之后,赏析《窦娥冤》高潮部分的片段。
三、总结全课
师生共同归纳,分析
二、新授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展示《资治通鉴》书影,启发学生说出全面了解这部史书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
2、快速通览第一子目介绍《资治通鉴》。
3、展示司马光图片
4、列表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1、出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图片,合作探究,介绍词人代表作及其词风。(教师提供素材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学习)
过程与方法:1、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加强历史的纵横联系,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讲学稿
【学习目标】说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古代文学的成就
【学习重点】《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学习难点】元曲的特点。

【知识梳理】
1.《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

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_____时期三家分晋到_________的历史。

2.宋词宋朝主要文学形式是______。

其中著名的词人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北宋的(谁)______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豪放派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婉约派代表人物________。

3.元曲__________和_________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_________。

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他们是哪朝人?比较一下他们的著作有什么不同?(完成下表)
【课堂自测】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
A、纪传体通史
B、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断代史
D、编年体通史
2、开创一代豪放词风的北宋词人是( )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3、下列词句属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是(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 )
A、散曲的兴起
B、昆曲的兴起
C、汉剧的出现
D、元杂剧的兴起
5、在我国文学史上,①诗②词③曲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6、下列有关《资治通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记述了从春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D、编写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