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中的中医药知识
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

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自问世以来广受读者喜爱。
作为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小说,其中蕴含了许多医学知识点。
下面将从诸多角度探讨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
一、人物形象中的中医元素在西游记中,不少角色的形象和行为融入了中医的思想。
如孙悟空拥有神通广大的医术,他能够医治众多疾病,包括治愈疟疾、降服瘟疫和治理恶疮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医对各种疾病的综合治疗观念。
二、草药与丹药的运用在西游记中,草药和丹药被广泛使用。
比如,紧箍咒被敷在孙悟空的头上,从中释放出的毒药起到钳制他的压制作用。
这种描写与中药领域中的砒霜与天麻等草药的应用相似,用草药调节和治愈疾病在中医中早有实践。
三、针灸与经络论在西游记中,针灸与经络学说也得到了体现。
如孙悟空被牛魔王封在炉中,它的身上被放置了七十二针,封印了他的能力。
这里反映了针灸对于人体能量流动和调和的作用。
此外,孙悟空自身的六个战舞与六脉神剑的联系,也可以与经络学说相对应。
四、饮食与阴阳性味西游记中的角色在饮食方面,所选择的食材与饮食习惯体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思想。
比如僧人行者妖精斗法之后,《西游记》第二十三回描写:“那僧家就出得精神了,吃不多不少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布草馒头。
”这体现了中医关于饮食平衡,调理阴阳性味,以达到健康养生的思想。
五、房中术与性保健在西游记中,角色们的变形能力常常用于玩弄男女情爱的游戏。
如妖怪的变形之后,便经常忍受不住勾引人类男子。
这些描写与中医房中术和性保健的理论结合,表现了古代对于性生活的关注和养生之道。
六、后世于如何运用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在今天的医疗实践中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借鉴作品中描写的医疗方式,结合当今的医学理论,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能够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如果深入学习西游记中描写的医学知识点,也会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
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医学知识点的探讨,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该文学作品的广阔内涵,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游记》中的药名诗词

石打乌头粉碎 , 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 岭前忙 , 沙 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 , 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 卧山场 ,
这 首诗选用 了益智 、 王不 留行 、 三棱 子 、 马兜铃 、 荆芥 、 伏苓 、 防己 、 竹沥 、 茴香等九味中药 。虽然药 的功 能与诗的 内容
无关 。但这些药名却揭示 了《 西游记》 的情节 , 颇值玩昧 。“ 益智 ” 的是受唐 王之 命赴大西 天即天竺 的大雷音寺取 “ 指 大 乘经” 的矢志不渝的信念 ;王不 留行” “ 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 自为御弟 三藏饯 行 , 与众 官送 出长安关 外 ; 三棱子 ” 并 “ 指的 是孙悟空 、 猪八戒 、 沙和 尚这三个徒弟 ; 马兜铃正是 唐三藏 师徒与小 白龙马一起 “ 乘危远 迈杖策孤 征” 匆匆赶路 的形象 ,
注 : 疗组 的痊 愈 比例 和 总 有 效 率 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治 疗 效 显 著 优 于 对 照 组 。数 据经 统 计 学 t 验 , 0 0 , 统 计 学 检 P< . 1具
意义。
驻 悠~ 一n 惑 一
疗效 统计 可看 l 齐 刺 电针 治 疗 腰 椎 问 盘 突 出症 的痊 q J
[] 1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症诊断疗 效标 准》[ ] 南 京: 《 S. 南京大
学 出 版 社 ,94:0 . 19 2 1
[] 2 石学敏. 针灸学 [ .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07:1 2 0 2 2—24 1. [ ] 寿康. 3陆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 [ . M] 北京 : 中国 中医药出版社 ,9 8 19 :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四大名著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经典之一。
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这些作品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在研究中医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经典著作中找到一些与中医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和品味,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首先来看《红楼梦》,这部作品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精美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社会。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和对于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书中,有很多关于中医的内容,比如宝玉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王熙凤的医术,宝钗的医术等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中医的重视和对健康的向往。
书中也反映出了古代人们对于中医文化的认可和信任,可以说是古代中医文化的一个缩影。
接着来看《西游记》,这部作品是中国神话文学的巅峰之作,其广阔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
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和魔障,其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中医的治疗方法。
在花果山上,孙悟空受伤了,在解救唐僧过程中又多次受伤。
在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治疗方法被运用,比如服用草药、用针灸等等。
通过这些情节,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医文化的尊重和珍视,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医文化在古代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最后来看《水浒传》,这部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朵瑰宝,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后世文学家和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
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中医的内容,比如宋江在梁山医伤、吴用为梁山治病。
在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到中医在古代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宋江等梁山好汉对于中医的信任和推崇,反映出了古代中医在民间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水浒传》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医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中医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运用和效果。
西游记与中医药的关系

各位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比较新颖的主题,西游记与中医药的关系。
大家对西游记有什么印象和感觉,认为它是一部怎样的动画片?我随即采访喽。
初听这个主题大家可能会感略有奇怪。
西游记是大家喜爱的一部动画片,这样的动画片怎么会与中医联系在一起呢?下面,我就先为大家讲一下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
在西游记的六十八回中,有这么一个小插曲。
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恰遇国王患病,出榜招医。
孙悟空见状,便把榜文揭了,心里有老孙也做个医生耍耍的想法,。
孙悟空在朱紫国文武众卿的陪同下来到皇宫,那国王听他声音凶狠,见他相貌刁钻,吓的跌倒在龙床之上,慌得女宫内宦急将国王扶进内宫,不肯让孙悟空看病。
众官都怨恨孙悟空:“这等粗鲁村疏!怎敢就擅揭榜!”孙悟空闻言说道:“医门法理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一望他神气色;二闻声清与浊;三问病原经几日;四才切脉明经络。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太医院官闻此言,称颂孙悟空说得在理,才让孙悟空替他看病。
由于国王仍然十分害怕他。
孙悟空说,那我就来一个悬丝诊脉如何?隔墙即可进行。
开始时,国王和众卿们并不相信他,于是准备试探一下悟空,将他用于诊脉的细丝栓在桌子上,凳子上和头发上。
悟空开始诊脉时,心中有点疑惑,后来迅速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悟空轻轻的调动了一下细丝将桌子等物体翻转,弄得整个屋子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国王立即连声道歉。
悟空见状,面色沉重的说道,你们这是何等意思?竟然慢待与我。
众卿们连声致歉。
在进过一番好生长谈之后,悟空答应了。
在诊脉的期间,悟空说,悬三根丝,一为木,二为水,三为火。
悟空若有所思的说:“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
”国王突然面色红光的说道,对对对,说得好。
随后,悟空就开始用药。
大臣说,你需要什么药我去准备。
悟空说全用。
大臣大呼,用药岂有全用之理啊。
悟空说,用药依病,看药抓方,不拘于一。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是文化宝库,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医文化,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探索医学知识、保健养生的智慧结晶。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四大名著》与中医文化的美妙结合,借助《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来品味中医文化的精髓。
我们来看《红楼梦》。
《红楼梦》以它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闻名于世。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史湘云等人物曾经因为生病而求医问药。
这些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文化中,人体的健康是与阴阳平衡、五行和气的流通息息相关的。
而《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医治疾病的方法,也基本符合这些中医原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所进行的医治方法与中医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相符合的。
我们来看《西游记》。
《西游记》中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在取经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冒险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各种疾病和危险,而唐僧往往会请求菩萨与神仙来帮助他们治疗。
这一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文化中,神仙与菩萨也是医治疾病的一种方式,往往是中医药治疗的补充。
《西游记》中还描写了许多疾病与症状,如火眼金睛、睡魔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
我们来看《水浒传》。
《水浒传》中描述了一系列起义军对抗朝廷统治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虽然少有涉及到疾病的描写,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人们对疾病的治疗方式。
《水浒传》中的人物往往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中医的认知和运用。
在中医文化中,中草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我们来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在小说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医治疾病的情节。
浅析《西游记》中的中医文化

浅析«西游记»中的中医文化张吉鹍1ꎬ2(1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ꎬ南昌㊀330200ꎻ2 江西中成人药业有限公司ꎬ进贤㊀331700)㊀㊀摘㊀要:为更好地贯彻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ꎬ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ꎬ本文就«西游记»中有关中医药用于故事情节描写的部分进行了示例性浅析ꎮ关键词:西游记ꎻ中草药ꎻ三花九子膏ꎻ全素药膳ꎻ中医四诊作者简介:张吉鹍(1964-)ꎬ男ꎬ江西武宁人ꎬ博士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繁殖研究ꎬE-mail:346884018@qq com㊀㊀新华社北京2019年10月26日播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ꎬ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ꎮ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ꎮ中医理论发生于近代科学还没有兴起的古代ꎬ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ꎮ中医从整体出发㊁辨证施治ꎬ是系统论的ꎬ其优势在于整体观与多层次观ꎮ而包括西医在内的近㊁现代科学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公元1500年以后的数百年里ꎬ为一部分人所认定的一种体系ꎬ是还原论的ꎮ中医文化已彻底彻底融入中国人的世俗生活ꎬ且雅俗共赏ꎮ从古至今ꎬ但凡文人骚客都略通岐黄之术ꎬ贩夫走卒也会些治病的独门偏方ꎮ至于武林人士㊁道家人物ꎬ则十有八九都懂些医术ꎮ这不仅从吴承恩的«西游记»㊁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武侠小说中可以领略到ꎬ而且生活中随处可见ꎮ本文就深谙医药之道㊁蕴藏深厚中医药文化的吴承恩ꎬ别出心裁ꎬ用文学的笔在其鸿篇巨著«西游记»中ꎬ传播有关中医药文化ꎮ在«西游记»中ꎬ很多章节都与中医药有关系ꎮ人参果㊁巴豆㊁大黄都是连接情节的重要道具ꎬ那些毒药㊁解药则成了磨练唐僧师徒的重要利器ꎬ摘要浅析于下ꎬ以飨读者ꎮ1㊀«西游记»中有关中草药的描述«西游记»中ꎬ有关中医药的描述随处可见ꎬ有的在诗中巧妙引用中药名ꎬ仅叙述医药药理的诗词文赋就有80多处ꎮ1 1㊀孙悟空的神通广大ꎬ与常吃仙草仙药有关1 1 1㊀«西游记»第一回中有关孙悟空采食仙药的描写«西游记»第一回写到ꎬ那顽猴(孙悟空) 扯葛藤 ꎬ率 众猴采仙桃ꎬ摘异果ꎬ刨山药ꎬ劚黄精ꎬ芝兰香蕙ꎬ瑶草奇花ꎬ般般件件ꎬ整整齐齐ꎬ摆开石凳石桌ꎬ排列仙酒仙肴 ꎻ 熟煨山药ꎬ烂煮黄精ꎬ捣碎茯苓并薏苡ꎬ石锅微火漫饮羹ꎮ人间纵有珍羞味ꎬ怎比山猴乐更宁?1 1 2㊀孙悟空所采食的几种主要仙药简介(1)黄精黄精为具有神奇功效的延年益寿之药ꎬ素有 久服成仙 之说ꎮ东晋道士兼医药家葛洪在«抱扑子»中谓 昔人以本品(黄精)得坤土之气ꎬ获天地之精ꎬ故名黄精ꎬ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 ꎮ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认为黄精 气味甘平无毒ꎬ可以用于补中益气ꎬ除风湿ꎬ安五脏ꎬ1 张吉鹍:浅析«西游记»中的中医文化久服轻身延年不饥ꎬ补五劳七伤ꎬ助筋骨ꎬ耐寒暑ꎬ益脾胃ꎬ润心肺ꎬ单服九蒸九曝ꎬ食之驻颜断谷ꎬ补诸虚ꎬ止寒热ꎬ填精髓ꎬ下三尸虫 ꎮ从 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和 食之驻颜断谷 便可知黄精的作用了ꎮ(2)芝兰芝通芷ꎬ芝兰是蕙芷的简称ꎬ蕙芷是蕙兰和白芷的合称ꎬ蕙兰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ꎬ古代常称为 蕙 ꎬ 蕙 指中国兰花的中心 蕙心 ꎬ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 蕙芷 ꎮ古时比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㊁环境的美好等ꎮ«孔子家语 在厄»记载: 芝兰生于深林ꎬ不以无人而不芳ꎮ君子修道立德ꎬ不谓穷困而改节 ꎮ(3)蕙草是古代著名的香草ꎬ以其在零陵多产ꎬ故又称为零陵香ꎬ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带根全草ꎮ此药性温ꎬ味辛甘ꎬ入肺经ꎬ祛风ꎬ主治伤寒㊁感冒头痛ꎬ胸腹胀满ꎬ下痢ꎬ遗精ꎬ鼻塞ꎬ牙痛诸症ꎮ«法苑珠林»中记载ꎬ 零陵香ꎬ 土人谓为燕草㊁芸香ꎬ 芸草似目蓿 芸可以死而复生 ꎮ大意为 零陵香ꎬ土人称之为燕草㊁芸香ꎬ其外型类似苜蓿ꎬ有起死回生之效 ꎮ(4)瑶草传说中的仙草ꎮ如灵芝等ꎬ服之长生不老ꎬ传说中能医治百病ꎮ茶也被称为瑶草ꎬ«民说 物记»记载 茶在中华传统养生学㊁医药学中ꎬ均视为珍品ꎬ古来有瑶草之称 ꎮ«载敬堂集»载: 茶ꎬ或归于瑶草ꎬ或归于嘉木ꎬ为植物中珍品 ꎮ 瑶草奇花 指仙境中的花草ꎮ(5)茯苓茯苓也常被视为神物ꎬ并且有金翁㊁更生㊁绛晨㊁伏胎等雅称ꎮ«神农本草经»谓茯苓 久服安魂养神ꎬ不饥延年 ꎮ养生学家称茯苓 千年以上者ꎬ变化为兔ꎬ或化为鸟ꎬ服之轻身ꎬ成就仙道 ꎮ人们普遍认为ꎬ茯苓形状特异ꎬ经多年生长ꎬ得松之精气足ꎬ久服百病自去ꎬ长生不老ꎮ魏晋时期ꎬ食茯苓以求长生不老蔚然成风ꎮ据说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辞官返乡时ꎬ梁武帝即令 每月赐茯苓五斤ꎬ白蜜二斤ꎬ以供服尔 ꎬ可见古人已把茯苓视为延年益寿珍品ꎮ1 2㊀词中嵌入中药名ꎬ描写战斗情景«西游记»第二十八回ꎬ有关孙悟空同侵犯花果山㊁猎杀众猴的猎户打斗㊁拼杀的场面是用中药名贯穿起来进行描写的: 石打乌头粉碎ꎬ沙飞海马俱伤ꎮ人参官桂岭前忙ꎬ血染朱砂地上ꎮ附子难归故里ꎬ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ꎬ红娘子家中盼望ꎮ 在这首词牌为«西江月»的词中ꎬ作者用了乌头㊁海马㊁人参㊁官桂㊁朱砂㊁附子㊁槟榔㊁轻粉㊁红娘子9种中药名ꎬ向读者展现了当时双方激战的惨烈场面及猎户败亡的惨景ꎮ这些中药名与全词浑然一体ꎬ匠心妙笔ꎬ紧扣情节ꎬ令人叹为观止ꎬ回味无穷ꎮ1 3㊀诗中嵌入中药名ꎬ抒发情怀1 3 1㊀巧用中药名串联成诗ꎬ回顾西天取经«西游记»第三十六回ꎬ在描写唐僧回顾去西天取经路上所遇到的种种艰辛磨难与必胜决心时ꎬ巧用中药名串联成诗加以阐述: 自从益智登山盟ꎬ王不留行送出城ꎮ路上相逢山棱子ꎬ途中催趱马兜铃ꎮ寻坡转涧求荆芥ꎬ迈岭登山拜茯苓ꎮ防己一身如竹沥ꎬ茴香何日拜朝廷? 吴承恩从近两千味中药的药名中ꎬ选择了能表达取经经历的情节的益智㊁王不留行㊁三棱子㊁马兜铃㊁荆芥㊁茯苓㊁防己㊁竹沥㊁茴香等九味中药ꎮ这些中药名称与全诗浑然一体ꎬ字字珠玑ꎬ环环紧扣ꎬ紧扣故事情节ꎬ令人拍案叫绝ꎮ1 3 2㊀诗中所用中药名释义诗中所用益智㊁王不留行㊁三棱子㊁马兜铃㊁荆芥㊁茯苓㊁防己㊁竹沥㊁茴香等九味中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ꎬ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赴西天取经的情节ꎬ颇值品味:① 益智 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西天取 大乘经 这一矢志不渝的信念ꎻ② 王不留行 指的是唐太宗列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ꎬ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城外ꎻ③ 三棱子 指的是孙悟空㊁猪八戒㊁沙和尚这三个徒弟ꎻ④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马一起 乘危远迈ꎬ杖策孤征 ꎬ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ꎻ⑤ 茯苓 是指西天如来佛祖ꎻ⑥ 防己 ㊁ 竹沥 指唐僧心地清2 中国饲料添加剂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3期(总第215期)静㊁一尘不染ꎬ像新采的竹茎ꎬ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ꎻ⑦ 茴香 谐音回乡ꎬ指取经成功返回唐朝ꎮ1 3.3㊀ 三花九子膏«西游记»第二十一回ꎬ描写孙悟空在与黄风怪交战中伤到眼睛ꎬ眼珠酸痛ꎬ眼泪汪汪时ꎬ老者给孙悟空的 三花九子膏 ꎬ能治一切风眼ꎮ 三花九子膏 中 三花 的配伍为:密蒙花㊁旋覆花㊁菊花ꎻ 九子 的配伍为:蔓荆子㊁五味子㊁枸杞子㊁地肤子㊁青葙子㊁决明子㊁楮实子㊁茺蔚子㊁菟丝子ꎮ其功效是 治久患风毒眼赤ꎬ日夜昏暗 ꎮ2㊀«西游记»中涉及中药名称㊁性味㊁功能等的描述有关例子不胜枚举ꎬ作者甚至还将黄精㊁山药㊁竹笋㊁龙眼㊁胡桃㊁莲子㊁枸杞㊁香蕈㊁蘑菇㊁木耳㊁石花菜㊁黄花菜㊁蔓菁㊁芋头㊁芋苗㊁萝菔(卜)等以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及的 述药菜谱 用到描写国王以及妖魔鬼怪的筵席上ꎮ2 1㊀樵夫答谢宴上的全素药膳野菜席«西游记»第八十六回ꎬ所讲述的孙悟空与猪八戒在隐雾山救下山中樵夫儿子后ꎬ樵夫答谢宴席上ꎬ为他们所上的一桌全是由地道的素菜药膳做成的野菜席: 嫩焯黄花菜ꎬ酸齑白鼓丁(蒲公英)ꎬ浮蔷马齿苋ꎬ江荠雁肠英ꎮ燕子不来香且嫩ꎬ芽儿拳小脆还青ꎮ烂煮马蓝头ꎬ白漉狗脚迹ꎮ猫耳朵ꎬ野落荜ꎬ灰条熟烂能中吃ꎻ剪刀股ꎬ牛塘上ꎬ倒灌窝螺扫帚荠ꎮ碎米荠ꎬ莴菜荠ꎬ几品清香又滑腻ꎮ油炒乌英花ꎬ菱科甚可夸ꎻ蒲根菜并茭儿菜ꎬ四般近水实清华ꎮ看麦娘ꎬ娇且佳ꎻ破破纳ꎬ不穿他ꎻ苦麻台下藩篱架ꎮ雀儿绵单ꎬ猢狲脚迹ꎻ油灼灼煎来只好吃ꎮ斜蒿青蒿抱娘蒿ꎻ灯娥儿飞上板荞荞ꎮ羊耳秃ꎬ枸杞头(枸杞的嫩芽)ꎬ加上乌蓝不用油ꎮ几般野菜一餐饭ꎬ樵子虔心为谢酬 ꎮ如果作者没有经耳濡目染中医文化之浸润ꎬ是绝对写不出这种有声有色㊁有滋有味的药膳菜谱的ꎮ2 2㊀国王询问马兜铃的药性«西游记»第六十九回中描写了国王询问众官有关马兜铃药性的情节ꎮ国王曰: 马兜铃是何品味?能医何症? 时有太医院官在旁ꎬ答曰: 主公ꎬ兜铃味苦寒无毒ꎬ定喘消炎大有功ꎮ通气最能除血蛊ꎬ补虚宁嗽又宽中ꎮ 国王笑道: 用得当ꎬ用得当ꎮ 文中对中医药知识和脉理药用的叙述精彩绝伦ꎮ3㊀«西游记»中涉及的中医四诊合参3 1㊀孙悟空讲解中医四诊合参的原理及其用药示例«西游记»第六十九回描写孙悟空扮作医生为朱紫国国王治病的情景ꎮ在给国王治病时ꎬ孙悟空向众人讲解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道理: 医门理法至微宏ꎬ大要心中有转旋ꎮ望闻问切四般事ꎬ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ꎬ润枯肥瘦起和眠ꎻ第二闻声清与浊ꎬ听他真语及狂言ꎻ三问病原经几日ꎬ如何饮食怎生便ꎻ四才切脉明经络ꎬ浮沉表里是何般ꎮ我不望闻并问切ꎬ今生莫想得安然ꎮ 孙悟空通过望㊁闻㊁问㊁切ꎬ确诊国王患了在今天看来就是惊恐症㊁忧郁症与消化不良症ꎮ针对此症ꎬ然后用大黄㊁巴豆㊁锅底灰㊁马尿做成乌金丹ꎬ让国王服下ꎮ原来国王在吃粽子时ꎬ闻听妖精赛太岁抢走了他的皇后金圣官而受到惊吓ꎬ将粽子凝滞在内ꎬ以致苦疾三年ꎮ人在受到惊恐而感染风寒时ꎬ容易造成肠胃运化不好ꎬ大便不畅ꎮ加之食用了粽子这种不易消化的食物ꎬ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ꎮ乌金丹中的马尿腥臊ꎬ闻后就想吐ꎻ大黄㊁巴豆是泻药ꎻ锅底灰是民间的俗称ꎬ又叫火炭灰㊁锅底黑等ꎮ中医称之为灶额上墨㊁灶突中尘㊁百草霜㊁灶突墨等ꎮ具有消化积滞及带下食之功ꎮ又因其主要成分为炭粉ꎬ具有吸附作用ꎬ能吸附人体内的毒素ꎮ因此ꎬ国王服下乌金丹后ꎬ药到病除ꎮ所用药方中的巴豆㊁大黄通闭塞ꎬ破结肠ꎬ正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偏方ꎬ非深谙中医药者难以写出ꎮ3 2㊀多目怪的毒药及其被破解«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描写了多目怪为了毒死唐僧师徒四人ꎬ特制了一种毒药ꎬ制法如下: 山中百鸟粪ꎬ扫积上千斤ꎮ是用(下转第9页)3张吉鹍:浅析«西游记»中的中医文化高27.47%ꎬ蛋黄中未检测出化学药品残留ꎬ而对照组蛋黄中含氯苯胍0.2~0.5mg/枚ꎬ同时试验组蛋黄中含胆固醇(CHOL)比对照组降低42.72%ꎮ6㊀中草饲料添加剂在防治鸡球虫病应用展望鸡球虫病是普遍存在ꎬ经常发生的ꎬ无论技术多么先进ꎬ设备及管理多么严格ꎬ鸡球虫病还是照样发生ꎬ给养鸡业带来很大威胁ꎬ鸡的球虫病的预防是世界性难题ꎮ此病应以防为主ꎬ抗球虫药物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报道的药物有50多种ꎮ其中一些药物由于毒性大或疗效不理想而被淘汰ꎮ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有20余种ꎮ大致分为离子载体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两类西药ꎬ实践证实西药类抗球虫药极易引起球虫产生耐药性ꎬ并可同时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ꎬ加之抗球虫西药可引发药物中毒㊁药物容易残留于禽的肉蛋之中ꎬ造成禽产品的品质安全隐患ꎬ威胁消费者健康ꎮ同时残余的随粪尿排出体外ꎬ引起环境污染ꎮ在养殖为了获取较佳养殖经济效益ꎬ人们崇尚绿色食品及节能减排㊁环保的大环境中ꎬ人们对鸡的抗球虫药最佳选择是中草药ꎬ因此中草药作为优秀的抗球虫药最佳选择是中草药ꎬ因此ꎬ中草药作为优秀的抗球虫的饲料添加剂ꎬ其推广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ꎬ其理由为: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驱杀寄生虫有效药物的应用历史悠久ꎬ中草药具有天然生态ꎬ无明显毒副作用ꎬ无有害药物残留ꎬ无耐药性ꎬ其药理作用广泛ꎬ药饲并用ꎬ无污染环保ꎬ多数中草药可就地取材或廉价获得ꎬ中草药作饲料添加剂ꎬ效果好ꎬ无任何副作用ꎬ操作使用简易ꎬ既防病又能提高动物产品品质ꎬ总而言之ꎬ用中草药作抗鸡的球虫病饲料添加剂安全可靠ꎬ既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ꎬ又能提高养殖的社会效益ꎬ其符合时代的需求ꎮ参考文献[1]许玉敏.中草药防治鸡球虫病[J].中兽学杂志ꎬ1992ꎬ69(4):12-13.[2]孙颐龄.中草药防治雏鸡球虫病观察[J].中兽医学杂志ꎬ1992ꎬ69(4):11-12.[3]颐有方ꎬ章海深ꎬ陈会良.中药抗球虫效果的研究概况[J].畜禽业ꎬ2003ꎬ(6):52-54.[4]谢梦奇ꎬ罗香英.自配中药方剂治疗鸡球虫的对比试验[J].兽药市场指南ꎬ2015ꎬ(1):36-37.[5]孙克年.驱虫中草药及其方剂的应用[J].兽药市场指南ꎬ2009ꎬ(3):33-35.[6]张继瑜.兽用抗寄生虫的药物研究开发方向[J].兽药市场指南ꎬ2009ꎬ(11):15-16.[7]杨可真ꎬ符振兴.中草药添加剂防治鸡求虫病的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ꎬ1992ꎬ22(7):29-31.(上接第3页)铜锅煮ꎬ煎熬火候匀ꎮ千斤熬一杓ꎬ一杓炼三分ꎮ三分还要炒ꎬ再锻再重熏ꎮ制成此毒药ꎬ贵似宝和珍ꎮ如若尝他味ꎬ入口见阎君 ꎮ但如此巨毒ꎬ还是被毗蓝婆菩萨3个解毒丹给破了ꎮ唐僧等吃了解毒药丸ꎬ须臾ꎬ药味入腹ꎬ便一齐呕哕ꎬ遂吐出毒味ꎬ得了性命ꎮ真所谓 一物降一物 ꎬ也即魔高一尺ꎬ道高一丈ꎮ俗话说ꎬ 是药三分毒 ꎬ中医的高明和智慧不是体现在小说虚幻情节中的制毒与解毒上ꎬ而是体现在以调理为主ꎬ重视恢复自身机体功能ꎬ追求治病求本上ꎮ4㊀中药捣药杵用作兵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ꎬ描写了玉兔精将广寒宫的捣药杵当作随身作战的兵器等ꎬ 广寒宫里捣药杵ꎬ打人一下命归泉 ꎬ 金箍棒ꎬ捣药杵ꎬ两般仙器真堪比 ꎮ5㊀小㊀结«西游记»中有关中药帮助成就孙悟空神通广大的叙述ꎬ串联中草药名描写打斗情景ꎬ七律诗中嵌入中草药名记述取经历程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游记»的生活内容ꎬ而且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情趣与感染力ꎬ特别是有关章节把中医学的切脉精要㊁症状㊁主何脏腑㊁制药方法说得在情在理ꎬ可见作者中医学的底蕴非同一般ꎬ未经中医人文气氛之熏陶是写不出的ꎮ9孙克年:中药饲料添加剂在防治鸡球虫病中研究与应用。
《西游记》中的中医药

《西游记》中的中医药《西游记》和中医药《西游记》是⼀本很出名的神魔⼩说,主要由《⼤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游取经》三个部分组成。
但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不是《西游记》⾥曲折有趣、悲欢离合的情节,⽽是看故事中的中医中药我们看到《西游记》第六⼗九回,《⼼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这是孙⾏者的诊断过程,通过仔细诊脉,来得出患者的病因病机,是“惊恐忧思导致的⽓⾎壅滞,饮⾷不⾏之病”。
这是孙⾏者的诊断过程。
这⾥解释⼀下,⼨关尺是什么。
脉学术语,指⼨⼝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关之后(肘端)为尺。
⼨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脉、关脉、尺脉。
孙悟空就通过悬丝诊脉,得出了患者的病因病机,是“惊恐忧思导致的⽓⾎壅滞,饮⾷内停之病”。
那么治疗⼜该怎么办呢?!中医⾥的基本治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既然是⽓⾎壅滞,饮⾷内停之证,那就是实证,要通过泻下的⽅法来治疗。
孙悟空也很快就敲定了药⽅,开始制药。
当然了,除了三味药之外,孙悟空还让加了⼩⽩龙的马尿,服药的时候要⽤⽆根⽔(⾬⽔)送服。
⼩⽩龙马尿和⽆根⽔这两味药太过⽞妙,暂且不论。
我们且看前三味药:⼤黄,巴⾖和锅底灰。
其中巴⾖和⼤黄都是很典型的泻下药,果然是“实则泻之”。
⼤黄的药性,沙僧都说得很清楚了,也表⽰反对使⽤⼤黄。
因为患者(国王)已经病了三年,应该⾝体⽐较虚弱,所以不能⽤⼤黄峻下之药。
但是孙悟空就反对说,⼤黄可以荡涤肚中凝滞之寒热,我们再看前⽂的脉象,就看到⼀句“尺数⽽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
”。
在清朝成书的《医宗⾦鉴》中“右尺部侯⼤肠”。
《西游记》虽成书于明朝,但是流传到清朝就有了多种版本的刻本,难免会有清朝⼈的加⼯痕迹。
因此,《西游记》中采⽤“右尺部侯⼤肠”这⼀说法也是合理的。
因此,“(右)尺数⽽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指向的就是⼤肠(肚)中有烦热虚寒相凝滞,因此⽤⼤黄荡涤寒热,恰好对症。
孙悟空除了会打架之外,也是个⽤药⾼⼿呀!再然后是巴⾖,猪⼋戒也知道巴⾖的药性,同样提出不能轻易使⽤巴⾖,不过他⽐沙僧油滑点,没有表⽰直接反对,啧,⼀看就是⽼滑头了。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

读四大名著,品中医文化作者:司文来源:《学与玩》2020年第02期小读者们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一定再熟悉不过了。
然而,当大家读这些名著时,是否注意过其中所提到的有关中医药方面的知识呢?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四大名著中的中医知识。
也许还能解决你看书时的小疑问呢!跟随美猴王,了解中医药丰盛的饯行宴话说美猴王曾经与众多猴子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花果山中。
有一天,他下定决心去拜师学艺,猴子们为其办了一场丰盛的饯行宴。
他们到山中采仙桃,摘异果,刨中药,设宴欢送美猴王。
按书中的话说就是:“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慢炊羹”。
其实,这些猴子采摘的山药、黄精、茯苓和薏苡(薏苡仁)既是食物,又是中藥材,这就是中医大夫们常说的“药食同源”。
千万别小看这几种食物兼药材,它们的作用可不小。
说起山药,我国有两种名字非常接近的山药呢,分别是“淮山药”和“怀山药”。
其中,产于河南焦作的怀山药具有益气养阴、养胃健脾的功效。
此外,山药能被烹制成蓝莓山药、拔丝山药,是我们餐桌上广受欢迎的美食。
薏苡仁,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
因此,在湿热的夏天,很多人会用赤小豆和薏苡仁熬粥,以此来健脾除湿。
人参果是人参吗小读者一定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中“偷吃人参果”那一集吧。
按照剧中的说法,人参果的夕卜形如同婴儿,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化,二十年一结果,再过三千年才能成熟,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
看来这人参果真是太名贵、太稀有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人参果是一种水果,又名长寿果,形状像人类的心脏,并不像婴儿一般,更不会吃了就长生不老。
当然了,虽然没有长生不老的功效,人参果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视:它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等优点,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所以广受人们的喜爱。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人参果是人参吗?人参果与人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人参果可不是人参哦。
前面说到的人参果是一种水果,而人参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被誉为“本草之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讲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恰遇国王患病,出榜招医。
榜上写着:“朕西牛贺洲朱紫国王,自立业以来,四方平服,百姓清安。
近因国事不祥,沉疴优枕,淹延日久难痊。
本国太医院,屡选良方,未能调治。
今出此榜文,普招天下贤士。
不拘北往东来,中华外国,若有精医药者,请登宝殿,疗理朕躬。
稍得病愈,愿将社稷平分,决不虚示。
为此出给张挂,须至榜者。
”孙悟空见状,生出“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的想法,便把榜文揭了。
孙悟空在朱紫国文武众卿的陪同下来到皇宫,那国王听他声音凶狠,见他相貌刁钻,唬得跌倒在龙床之上,慌得女宫内宦急将国王扶进内宫,不肯让孙悟空看病。
众官都嗔怨孙悟空:“这等粗鲁村疏!怎敢就擅揭榜!”孙悟空闻言说道:“医门法理至微玄,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这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及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
”太医院官闻此言,对众称颂孙悟空说得在理。
众官依此言,叫近侍传奏国王,让孙悟空替他看病。
太医院官为什么听到孙悟空说到望闻问切就说他说得在理呢?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的诊断方法。
望又叫视诊,就是医生仔细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皮肤的颜色、走路的姿态、精神的状态等很多外部细节,发现一些对诊断大有助益的体征。
比如一个病人精神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脸色灰暗、苍白,眼光无神,那表明他可能患有严重的结核病、恶性肿瘤或者肝硬化等长期慢性疾病。
又如一个病人走路时起步困难,而一旦走起来,便身体前倾,踏着小碎步急速前行,想停也停不下来,说明他可能患有震颤麻痹。
闻就是听其声音,闻其气味。
听病人的语声、呼吸、咳嗽、啼哭等身体各部分产生出来的声音。
如病人的肚子中“咕咕”声不断,表示他的肠道中可能有细菌感染了。
闻病人身上的气味,如脚臭,说明患者多汗或脚癣合并感染;大蒜味,可能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可能是糖尿病酮中毒。
另外还有一些特异性较强的气味,如精神错乱病人身上有老鼠味,麻风病人有禽类羽毛味,鼠疫患者有蜂蜜味,伤寒病人有热面包味等。
问就是问病人的发病原因及病变部位和一些不适表现。
如病人哪里疼,什么时候开始的,吃过一些什么食物,饮食状态如何,小便是什么颜色,睡眠状况怎样等等。
通过问,可以了解到许多望、闻不到的情况。
切就是切脉,又叫脉诊。
就是探其脉象,查出病症。
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
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
由于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而脉象的情况又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
因此,不同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医生通过切脉就可诊断病人的病症。
医学教.育网搜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县北)人。
大约生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前后,死于周郝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旅店里做管理人,当时有个名叫长桑君的医生,时常到这家旅店里来住宿,和扁鹊成了朋友。
扁鹊就从他那里学会了医术。
由于扁鹊虚心好学,钻研刻苦,逐步掌握了精湛的医术和多种治病的方法,且他热心为群众治病,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戴,成为名噪各地的良医。
群众称他是传说中能使人“起死回生”的黄帝时代的名医扁鹊再世,就送他这一称号,到处流传,逐渐代替了他的真名。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扁鹊诊断疾病的神奇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扁鹊到齐国行医,见到了齐桓侯。
他观察了桓侯的气色后说:“看您的样子,象是已经有了病,不过现在病还在皮肤部位,还不算重,要及早治疗才好,否则病会加重的。
”桓侯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感觉很好,一点儿病也没有。
”过了几天,扁鹊又见到了桓侯,对他说:“您的病已侵入血脉了,如果不治,恐怕要恶化。
”桓侯仍不在意,不肯医治。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次见到桓侯说:“您的病已深入到了肠胃间,如果再不治,还会继续加重。
”桓侯认为扁鹊故意找他的麻烦,很不高兴,干脆不理扁鹊了。
大约又过了十天,扁鹊见到齐桓侯后,一言不发就退出去了。
桓侯有点奇怪,便派人去问扁鹊。
扁鹊说:“桓侯的病开始在皮肤,用熨贴法可以治愈;后来病在血脉,也可以用针灸治疗;再后病入肠胃,还可以用药酒、汤剂来治疗;现在桓侯的病已侵入骨髓,已经不可救药了。
所以我也就不再劝他治了。
”几天以后,齐桓侯的病果然发作起来,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离开齐国了。
齐桓侯讳疾忌医,一再贻误病情,终于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还有一次,他带领弟子到虢国行医,正遇上虢国为太子筹办丧事。
扁鹊到宫门前向中庶子(太子的侍官)打听太子患病和死亡的情况。
中庶子回答说:“太子是得了急暴病而死的,已经有半天时间,还没有入殓。
”扁鹊又详细询问了太子的症状和死后的情况,认为太子不一定是真的死去,就要求入宫救治。
扁鹊入宫后给太子仔细地切了脉,发现太子还有极微弱的脉搏跳动和缓慢的呼吸,大腿根还略有温感,断定太子患的是一种“尸蹶”症(类似现代的“休克”),并没有真的死去。
于是,他就叫徒弟在太子头部“百会”穴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太子果然渐渐苏醒过来。
接着扁鹊又让徒弟用熨贴法交替熨太子的两腋下,太子慢慢地可以坐起来了。
以后又用汤液调理了二十多天,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这两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扁鹊望诊和切诊的高超本领。
在《西游记》的这个故事里,作者借孙悟空之口,说出望、闻、问、切的一番道理,实质上是在宣传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
接着,作者又通过唐三藏之口,说出了中国古代几部有名的医学著作。
医.学教育网整理国王刚宣孙悟空进宫诊视,唐三藏却加以阻止,说:“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散道,会甚么悬丝诊脉!”唐僧提到的这四部书,就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代表之作。
《素问》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一部分。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著作。
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三世纪前后。
这部著作并非出自一时一人的手笔,而是在长时期内由许多人参与编写而成的。
原书18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唐代以后的传本把《针经》改称《灵枢经》)各9卷,后人补辑编次为《素问》24卷81篇,《灵枢经》12卷81篇。
《内经》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以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内容,为中医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难经》是以总结扁鹊的医疗理论和经验为主的一部古典医学名著。
扁鹊生前一共传授了九个弟子,他的高明医术靠这些弟子流传下来。
到了汉代,有人把扁鹊的医疗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并加上后人学习的心得,写出了《难经》这本书。
《本草》是药物学著作的总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植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
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它们的治疗作用的。
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一些可以做药的植物。
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更明确地提到120多种药。
由于古代的药物主要来自自然界的植物,因而人们把药物学著作称作“本草”。
大约到汉代,我国出现了一本专讲药物的书《神农本草经》。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药物365种,分成上、中、下三品。
这部书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有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怎样互相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作了概述。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博物学家陶弘景总结整理出了《本草经集注》一书,共得药物730种。
陶弘景还首创出了按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到了唐代,由政府主持编修了一本药物学著作《新修本草》,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完毕。
书中共载药物844种,分九类。
该书图文并茂,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药典。
到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这部巨著编成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共52卷,记载药物1892种,收入方剂11000首。
《脉诀》是根据《脉经》而编成的歌诀。
《脉经》是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
孙悟空把毫毛变的丝线定为各条长二丈四尺,按二十四气托于手内,就是暗喻人体的二十四种脉。
后来,高阳生把《脉经》编成歌诀取名《脉经》,内容通俗,便于记诵,所以流传很广。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接着,《西游记》第六十九回就讲孙悟空为朱紫国王切脉,并根据脉象推断出国王的病情。
“陛下左手寸脉强而紧,关脉涩而缓,尺脉芤且沉;右手寸脉浮而滑,关脉迟而结,尺脉数而牢。
夫左寸强而紧者,中虚心痛也;关涩而缓者,汗出肌麻也;尺芤而沉者,小便赤而大便带血也;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捧也。
”孙悟空的这一推断,就是我国古代对脉象研究的反映。
所谓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度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
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有病时的脉象叫做病脉。
不同的病症常出现不同的脉象。
我国古代医学对于脉象的研究是很细致的。
《内经》已经记有十多种脉象,《脉经》总结了二十四种,以后的脉书甚至记述多达三十多种或更多。
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濡、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等。
古代医家常根据脉象推断病情。
如“迟”脉是指一息脉跳四次以下(每分钟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属“寒”性,机体气血运行不正常。
“涩”脉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孙悟空为朱紫国王治病,正是通过切脉探出脉象,再由脉象分析出病因,综合诊断出结果。
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脉诊的具体反映。
诊断出了病情,就要根据病情配药。
《西游记》里,通过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配药时的对话,总结了几味药的功能。
沙僧乃道:“大黄味苦,性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
”行者笑道:“贤弟不知,此药利痰顺气,荡肚中凝滞之寒热。
”八戒道:“巴豆味辛,性热有毒,削坚结,荡肺腑之沉寒,通闭塞,利水谷之道路,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
”行者道:“贤弟,你也不知,此药破结空肠,能理心膨水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