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本课作者萧红简介

合集下载

萧 红

萧  红

青年时代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红
萧 红 坐 在 鲁 迅 家 门 前
萧 红 在 青 岛
萧 红
萧红生平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 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 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 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 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 《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 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 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 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 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 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 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 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 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简介资料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短暂的三十一年的人生中,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和自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才女萧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才女萧红的简介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才女萧红的生平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现代著名女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乃莹(又写做张乃莹)。

张乃莹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不关心她,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

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孤独、敏感、矜持、倔强的一面。

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9岁的张乃莹进入小学读书。

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一女子中学读书。

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祖父去世,张乃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保护人。

父亲就为张乃莹订下了一门亲事,并取消了张乃莹女中的学籍,迫使她回家。

这年夏,为反对父亲包办其婚姻,19岁的张乃莹离家出走。

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期间几经颠沛。

1932年,受骗上当的张乃莹回到哈尔滨,欠了旅馆一大笔钱,旅馆威胁将其卖入妓院。

在这种情况下,身怀六甲而走投无路的张乃莹,向当地的报馆写信求助。

当时报社青年编辑、后来的著名作家萧军对苦难的张乃莹充满同情,帮助她在暴风雨的黑夜逃出旅馆。

从此张乃莹结识了对她有重大影响的萧军。

两人开始了贫穷但能相依为命的生活。

这段时间是张乃莹最怀念的时光。

跟随着萧军,张乃莹结识不少进步文人,也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张乃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这时张乃莹使用悄吟这一笔名。

1933年她和萧军合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跋涉》。

1934年,他们辗转漂泊到青岛。

在这里,张乃莹完成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打响了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第一枪”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的这本书的文稿。

同年,他们来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

在鲁迅的支持下,《生死场》得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禁令而出版。

就是这本书张乃莹开始用萧红做笔名,并从此以萧红而扬名文坛。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

呼兰河传萧红的简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就萧红的生平和《呼兰河传》进行简单介绍。

萧红,原名谢婉莹,生于1911年,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

萧红的文学创作以描写人民生活为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折射出中国社会的百态,揭示了民间生活的真相,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气息和人道主义情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其中,《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东北地区的呼兰江沿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反映出中国近代农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贫富悬殊、封建礼教等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是叫做“小兵张嘎”的穷租农,故事以追求幸福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摸爬滚打,与天斗地斗的生存历程。

小说深刻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虚伪、无情和黑暗。

文中“小兵张嘎”坚韧不拔、善良而又勇敢,他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使广大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其中的深层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受全国各地读者喜爱。

此外,该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形式,传播了更加广泛。

总之,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作品以思想深邃、传达民族情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历史的透视等方面著称,在当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呼兰河传》更是代表了作家的文学高度和社会思想的深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萧红

萧红

•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 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 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 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 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 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 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 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 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 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 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赵三、 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 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但,“镰刀会”还没有 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赵三 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 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 了。 •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 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 辞退了。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 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 <呼>”谁家孩子还不是扔在旁边自己长大 的,虫子咬咬,臭虫咬咬,那怕什么” • “农家无论是一棵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 超过人的价值”
• 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 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 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 把女性的生育和动物的生育放在一起, 写出女人如同“牛或马在不知不觉中忙 着栽培自己的痛苦” • 我怕男人,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 敢触一触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1 【萧红】
(1911~1942)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

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随祖母生活。

1930年夏,为了反抗父亲包办婚姻,她远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

同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女师大附中,1932年开始创作,1933年与萧军合著出版《跋涉》。

1934年去上海,受鲁迅、茅盾影响,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5年,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这是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最早作品之一,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奠定了她创作生活的基础。

鲁迅先生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肯定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到山西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后,她抱病坚持工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她于1942年病逝于香港,当时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和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火烧云》一文选自《呼兰河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