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1
建筑环境学第章建筑外环境

建筑环境学第一章:建筑外环境1. 建筑外环境的概述建筑外环境是指建筑外部的环境,包括景观、道路、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
它们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印象和建筑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影响了鼓励人们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可持续出行方式的能力。
2. 建筑外环境的功能2.1 满足日常需求建筑外环境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例如通行、停放、休息等。
因此,它们需要考虑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保证其便利性和实用性。
2.2 塑造建筑形象建筑外环境是建筑的门面,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第一印象和对其性质的判断。
因此,在塑造建筑形象时,需要为其设计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外观。
2.3 改善环境质量建筑外环境设计也可以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基本风格和舒适度。
例如,可以增加绿化率、照明等方面的设计。
2.4 鼓励可持续出行建筑外环境的设计也可以促进可持续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和乘坐公共交通等。
通过在设计中融入步行和骑行道路,同时确保景观和功能,可以尽可能地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行。
3. 建筑外环境设计的要素3.1 形式美建筑外环境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前述的建筑形象塑造,同时要反映地域文化、特点等。
因此,建筑外环境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建筑的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同时突出建筑的特点与美感。
3.2 便捷性便捷性是建筑外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之一。
人们使用建筑外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快捷、方便和舒适的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所需。
因此,建筑外环境设计需要体现对行人、车辆等的需求,主要包括天然遮荫、安全性道路标记、有效的路线、智慧交通…3.3 安全性安全性是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人们的行为和可能出现的意外。
例如,建筑外墙应该有合适的高度和使用安全的建筑材料,尽可能减少干扰行人和车辆的因素。
同时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安全隐患点,例如人行道上的勾纹沟、道路反光等。
3.4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建筑外环境设计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建筑环境学简答题1

《建筑环境学》题库——简答题1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国风水中国风水以八卦五行、河图洛书为基础。
在建筑选址方面认为:背山面水向阳最好;在建筑布局方面主义空间分割、方位调整、色彩运用;认为不好的住宅物理环境对人的心理有影响。
它的合理部分在于认为环境因素影响人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风水的理论更多的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理性分析的提炼。
然而目前的多数江湖术士,败坏了风水的名声。
2、简述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任务二: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任务三: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3、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能够抵御飓风、暴雨、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危害或人为的侵害。
功能性:满足建筑的居住、办公、营业、生产等功能舒适性:居住者在建筑内的健康,舒适性美观性:有亲和感,社会文化的体现4、何为建筑环境学?建筑环境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所谓建筑环境学就是指在建筑空间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科学。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室内的温度、湿度、气流组织的分布、空气品质、采光性能、照明、噪声和音响效果等及其相互间组合后产生的效果,并对此作出科学评价,为营造一个舒、健康的室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有等解决问题是:①如何解决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②如何解决“建筑病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的问题。
5、建筑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为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外环境、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热湿环境与气流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即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及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
基于建筑环境学内容的多样性,相对独立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们是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研究,研究室内各种微气候环境所形成的机理及其与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相互间的关系。
01 清华大学 建筑环境学 绪论1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
巢居
8
古文明的发源地:20-40纬度
为创造适宜居住环境而建造的建筑与人类 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
9
爱斯基摩雪屋的外观和室内布置
寒冷地区建筑
用干雪沏成,厚度500mm的墙体可 以提供较好的保温性能。当室外平均温 度-30℃时可维持室内温10 度-5℃以上。
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雪屋
二者兼而有之
各种有人员的生产场所 手术室、体育赛场、舞台等
4
建筑物必须满足的要求
安全性:避免由于地震、台 风、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所 引起的危害或人为的侵害
功能性:满足建筑的居住、 办公、营业、生产等功能
居住者在建筑内的健康,舒 适性
美观性:有亲和感,社会文 化的体现
5
人类活动的发展
越是高纬度地区,人类遗址的时间就越晚 热带雨林:不需要建筑 建筑的出现:逐渐向两极移动 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遍布全球
建筑环境学
Built Environment
马鞍山学院 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
1
第一章 绪论
2
建筑的功能
根本的功能:创造 一个微环境
安全与健康 生产过程需要
3
建筑的功能
安全、健康、舒适,维持高劳动生产率
住宅、影剧院、商场等 办公楼、体育场馆等
生产工艺要求
生物实验室、制药厂、集成电路车间等 舞台、演播室、体育赛场、手术室等
6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 树居和岩洞居
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湿热地区的人类 主要栖息在树上,可避免外界的侵害,是 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方式的延续
随着人类向温带迁移,人类住所过渡到了 冬暖夏凉的岩洞居,适合年温差和日温差 都较大的地区。
建筑环境学1

《建筑环境学》题库-名词解释绪论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其中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还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温室效应的后果包括:(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2、病态建筑综合症许多人抱怨在室内环境中生活感觉不适,主要表现在:眼睛不适、鼻腔和咽喉不适、流鼻水或鼻塞、胸闷、空气有刺激性、头痛、精神无法集中和过敏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现象称为“病态建筑物综合症”。
更有甚者,由于室内环境污染而导致中毒,直至出现癌症这种严重的疾病。
相对于没有空调的建筑物来说,这些症状似乎在设有空调的建筑中发生的几率更大,当受影响的对象离开相关建筑时,这些症状有所减轻或消失。
建筑外环境1、赤纬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 23.5度之间,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根据赤纬的变化,确定夏至、秋分、春分以及冬至。
2、太阳时角当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OP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时间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简称时角。
一般说来: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前后每隔1小时,增加15度3、太阳常数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I0=1353 W/㎡。
4、大气环流由于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从而造成赤道和南北两极之间的温差,由此引发的大气从赤道到两极,和从两极到赤道的经常性活动,叫大气环流。
5、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按照逐时所测得的各个方位的风向出现次数,分别计算出各个方位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并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方位的方位线上标出,再将各点连接起来。
建筑环境学

建筑环境学第一章绪论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气候决定建筑,建筑适应气候。
建筑的功能:在自然环境无法保证令人满意的条件下,创造一个微环境来满足居住着的安全与健康以及生活与生产过程中的需要。
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二、建筑环境学的任务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
2.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工微环境的。
3.掌握改变或控制人工微环境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第一节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地轴的倾斜角:地轴与黄道平面的法线的交角始终保持23.5度。
赤纬:地球中心和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地方平均太阳时: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
世界时:经国际协议,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标准时:每个时区都按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作为该时区的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差为1小时。
真太阳时:以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午时12时,地球自转15度为1小时。
时差:真太阳时与当地平均太阳时直接的差距。
时角:及太阳时角,指当时太阳入射的日地中心连线在地球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真太阳时12点时,日地中心连线在赤道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交角。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水平面见我的交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南向)的夹角。
太阳偏东为负,太阳偏西时为正。
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层外,太阳与地球的年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线垂直的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照度。
可见光的波长在0.38-0.76微米。
长波红外线所带的能量最大。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紫外线及可见光的成分越多。
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红外线的成分增加。
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有利于增大室内太阳辐射量。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取决于射线在大气中行程的长度及大气层质量。
大气透明度是衡量大气透明度的标志。
大气质量反应了太阳光在大气层中通过距离的长短,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1建筑环境学第一章 绪论

建筑环境学(教学课件)教材: 建筑环境学 编者:金招芬 朱颖心参考书: 环境学导论 编者;何强 井文涌建筑环境物理 编者:杜先智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环境学: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他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及卫生、心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
通略的讲,是介绍室内一切能够影响人类生活因素的学科。
因篇幅和水平的限制基本是以概括的方法进行介绍,进一步深入的内容将在后续的专业课中讲述。
二:建筑环境学的作用:将原来的 暖通空调专业由单纯的设备应用型专业向建筑环境系统扩展的媒介与桥梁。
三:教材内容:1.建筑外环境 2.室内空气的温湿度 3. 室内空气流动 4. 室内空气品质 5. 室内声、光环境 6. 室内舒适度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影响第一节 建筑环境学的地位与作用一:环境及其组成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学⎩⎨⎧人工环境自然环境 1. 自然环境: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
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2.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他包括有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
人工环境⎪⎪⎪⎪⎪⎭⎪⎪⎪⎪⎪⎬⎫⎪⎪⎪⎪⎪⎩⎪⎪⎪⎪⎪⎨⎧文化与地方因素等宗教信仰社会行为政治体制人工产品和能量人工建筑物技术进步)综合生产力(包括人等建筑环境 人工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工作与生活,对社会的进步都影响很大。
一般环境学中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物物圈和人工环境中的人工建筑物、人工产品和能量以及人的关系问题。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答案

《建筑环境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所谓建筑环境学就是指在建筑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让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科学。
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室的温度、湿度、气流组织的分布、空气品质、采光性能、照明、噪声和音响效果等及其相互间组合后产生的效果,并对此作出科学评价,为营造一个舒、健康的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有等解决问题是:①如何解决满足室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②如何解决“建筑病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的问题。
2.研究的主要容包括:建筑外环境、室空气品质、室热湿环境与气流环境,建筑声环境和光环境(即包含了建筑、传热、声、光、材料及生理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容。
基于建筑环境学容的多样性,相对独立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们是从各个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容进行研究,研究室各种微气候环境所形成的机理及其与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相互间的关系。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与太阳的光辐射,气温、湿度,风和降水等因素有关。
2.以太阳通过某地区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为平均太阳时;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作为世界标准时(世界时);以东经120℃的平均太阳时为中国标准(称为时间)。
3.相对位置可用纬度,太阳赤纬d,时角h,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A表示,其中前三个参数、d、h是直接影响和A的因素,因为是表明观察点所在位置,d表明季节(日期)的变化;h是表明时间的变化。
当太阳离地球最远时,太是垂直于直射地面的,具有很高的辐射强度,所以最热而形成了夏至,当太阳距地球最近时,太是斜射地球表面的,其辐射强度很弱,因此最寒冷导致了冬至。
4.一部分为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即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成为散射辐射,直射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对地面的总辐射。
辐射能量的强弱取决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天空中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粒水粒对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共同影响。
成教建筑环境学复习题(jghm题目库)

建筑环境学习题第1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2.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什么样的室内、外环境。
3.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掌握改变或控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4.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5.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四方面。
6.人们对建筑的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提高,至今人们希望建筑物能满足的要求包括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和四方面。
7.“建筑环境学”的英文名为:。
8.通过学习“建筑环境学”,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人工微环境的。
第2章建筑外环境三.名词解释1.气温的年较差2.降水3.太阳高度角4.热岛强度5.赤纬6.太阳方位角7.纬度8.气温的日较差9.大气环流10.经度11.室外气温12.大气压力13.太阳时角14.大气透明度15.太阳常数16.日照四.简答分析题1.简述晴朗日时,室外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2.室外空气温度的变化是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而引起的吗?为什么?3.是空气温度的改变导致地面温度改变;还是地面温度改变导致空气温度的改变?为什么?4.简述城市微气候的主要特点。
5.简述晴朗日时,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
6.简述到达地面的太阳直射辐射强度随时间、季节和地点的变化规律。
为什么?7.试述室外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并分析是空气温度的改变导致地表温度的改变,还是地表温度的改变导致空气温度的改变。
8.试述晴朗日时,太阳辐射和室外气温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最大值出现时间不同步的原因。
9.试论述和分析晴朗日时,室外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规律。
10.简述城市微气候的主要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能耗。
2,环境污染。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与建筑环境密切有关系的外部环境要素: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降水,天空辐射,土壤温度。
2,地方平均太阳时: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
3,消光系数:a=kL值称为大气消光系数,L是当太阳位于天顶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行程,而K相当于单位厚度大气层的消光系数。
4,大气透明度:书13页。
5,大气层质量:书13页。
6,建筑环境的室外气候因素:大气压力,风,空气温湿度,地温,有效天空温度,降水等,都是由太阳辐射以及地球本身的物理性质决定。
7,风;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两个特征:风向(风吹来的地平方向),风速。
8,室外气温:室外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9,影响地面附近气温的因素主要有;1.入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热量,它起着决定的作用,2.地面的覆盖面,3.大气的对流作用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
10,日较差: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的日较差。
11,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差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12,灀洞:在某个范围内,温度变化出现局地倒置现象,其极端形式称为“灀洞”。
13,天空有效温度:14,结霜,结露的原因:天气越晴朗,夜间有效天空温度就越低,所以,夜间室外物体朝向天空的表面会向天空辐射散热,这就是为什么清晨室外一些朝上的表面,如地面,植物叶片等会结霜,结露的原因的原因。
15,影响地层温度波衰减和延迟的主要因素:地层材料的导温系数,深度和波动周期。
同一地层深度处导温系数越大,温度波波幅衰减程度越小,延迟时间越短,导温系数越小,温度波波幅衰减程度越大,延迟时间越长;深度越大,温度波波幅衰减程度越大,延迟时间越长;波动周期越大,统一地层深度温度波波幅衰减程度越小,延迟时间越长。
16,相对湿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日变化趋势相反。
17,城市气温主要有以下特点:1,城市风场与郊区不同。
2,气温越高,形成热岛现象。
3,城市中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比郊区多,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也比郊区弱。
18,风场:指风向和风速的分布状况。
19,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生产大量的认为热,造成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市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
如果绘制处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为。
20,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由于城市下势面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城市内的低风速,城市内较大的人为热等原因,造成城市的空气温度要高于郊区的温度。
21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弱以热岛强度来定量描述,即惹到中心气温减去同时间同高度附件郊区的气温差值。
22,自遮挡:被其他建筑物遮挡而得不到日照的情况称为互遮挡,而由于本幢建筑物的某部分的遮挡造成没有日照的现象叫做自遮挡。
23,终日日影:由于建筑的互遮挡,有的地方在一天中都没有日照,这种现象。
24,永久日影:同样在一年中都没有日照的现象。
第三章,建筑热湿环境:1,建筑室内惹事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外扰和内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气温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均可通过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空气渗透使热量和适量进入到室内,对室内惹事环境产生影响。
内扰:主要包括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
2,lowe-e玻璃:随着技术的发展,jiang 具有低红外发射率,高红外反射率的金属采用真空沉积技术,在普通玻璃表面沉积一层极薄的金属涂层,这样就制成了低辐射玻璃,也称。
3得热: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叫做该时刻的得热。
4,得热包括:显热得热和潜热得热。
显热包括:对流和辐射。
5,为什么产生水蒸气凝结,冻结?如果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上的水蒸气风压大于该断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在此断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如果该断面温度低于零度,还将出现冻结现象。
措施:对于围护结构的湿状态也应有所要求,必要时,在围护结构内应设置蒸汽隔层或其他结构措施,以避免围护结构内部出现水蒸气冻结或凝结现象。
6,冷负荷:是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出去的热量,包括显热量和潜热量两部分。
7,热负荷:是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某恒定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向室内加入的热量,包括先热负荷和前热负荷两部分。
8.负荷与得热的关系:潜在得热一般直接键入室内空气中形成瞬时冷负荷,渗透空气的得热中也包括显热得热和潜热得热两部分,他们也都会直接进入到室内空气成为瞬时冷负荷。
至于其他形式的显热得热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其中对流部分会直接传给室内空气,成为冷负荷,而辐射部分进入到室内后,并不直接进入到空气中,而会通过长波辐射的方式传到各围护结构内表面和家具表面,提高这些表面的温度后,在通过散热方式逐步释放到空气中形成冷负荷。
9,室外综合温度:相当与室外气温由原来的T(air)增加了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值,显然这是为了计算方便推出的一个当量的室外温度,并非实际室外温度。
10,什么情况下不考虑长波辐射:1)计算白天的室外空气温度时,由于太阳辐射强度远大于长波辐射,所以忽略长波辐射作用。
2)夜间没有太阳辐射作用,而天空的背景温度远低于空气温度,因此建筑物向天空的辐射放热量可以忽略。
3)特别在冬季夜间忽略掉天空辐射作用可能会导致对热负荷的估计偏低。
11,湿传递:当围护结构两侧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不相等时,水蒸气将从分压力高的一侧向分压力低的一侧转移。
12,空气渗透: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力差而导致室内外空气透过门窗缝隙和外围护结构上的其他小孔或洞口进入室内的现象。
13,采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建筑负荷的前提条件:系统必须为线性定常系统。
第四章,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
1,代谢率:人体在新陈代谢反应过程中能量释放的速率。
取决人体的活动量大小。
2,人体的热平衡方程:M-W-C-R-E-S=0。
W:人体所做的机械功。
C: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
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
E:汗液蒸发和呼吸出的水蒸气说带走的热量。
S:人体蓄热绿。
3,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形式:对流,辐射,蒸发。
(2:4:4)。
4,平均辐射温度:是一个假想的等温围合面的表面温度,它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等于人体周围实际的非等温围合面与人体间的辐射热交换量。
表达式:P90。
5,服装热阻,服装的作用定义:P91。
6,基本代谢率:临床上规定未进早餐前,保持清醒静卧半小时,室温条件维持在18到25度之间测定的代谢率。
7,呼吸商:单位时间内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吸入的氧气的摩尔数比。
8,冷点:对冷敏感的区域:热点:对热敏感的区域。
9,热感觉:人对周围环境是冷还是热的主观描述。
10,中性状态:人体用于体温调节所消耗的能量最少,人感到不冷不热,这种热感觉。
11,热舒适:人体处于不冷不热的中性状态,即认为中性的热感觉就是热舒适。
12,引起热不适应感觉原因:1.皮肤温度2.核心温度.3.空气温度.4.垂直温度.5吹风感.6.辐射不均匀性.7其他(年龄,性别,季节,人种)。
13,有效温度ET的定义: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或冷感影响的综合数值,该数值等效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
14,疲劳极限:P116.15,人体热负荷TL的定义:人体保持舒适条件下的平均皮肤温度和出汗造成的潜热散热时,人体产热量与人体向外界散出的热量之间的差值。
16,影响人体与外界热湿交换的几个环境因素:平均辐射温度,操作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对流质交换系数。
17,热应力:在具体又潜在危险的,不舒适的热环境会形成强烈的刺激。
18,热过劳:由于热应力的存在,只是人体出现排汗量,心跳速度,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
汗量,心跳速度,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
第五章,室内空气品质。
1,室内空气环境(Indoor Air)包括:室内热湿环境(Indoor Climate)室内空气品质(Indoor Air Quality)。
2,SBS—病态建筑综合症。
BRI—与建筑有关的疾病。
MCS—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过敏症。
3,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到达公认的权威机构所确定的有害物浓度指标,且处于这种空气中的绝大多数人对此没有不满意。
4,室内污染源,物理污染:主要灰尘,重金属和放射性的氡,纤维尘和烟尘:生物污染: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为有挥发性的化合物和有害无机物。
5,室内空气污染控制:1)源头治理2)通新风稀释和合理组织气流3)空气净化。
6,比表面积:1克固体的表面积。
7,可接受的室内空气品质: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了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浓度。
8,可接受的感知室内空气品质: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味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意。
他是得到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第六章,通风与气流组织。
1,通风:把建筑物室内污浊的空气直接或净化后排至室外,再把新鲜的空气补充进来,从而保持室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2,自然通风:主要依靠室内外风压或热压的不同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
3,热压:P185。
4,余压:室内某一点的压力和室外同标高未受扰动的空气压力的差值称为改点的余压。
5,中和面:余压等于零。
中和面没用空气流动。
6,风压:和远处未受干扰的气流相比,这种静压的升高或降低统称为风压。
7,动力阴影:静压升高,风压为正,称为正压;静压下降,风压为负,成为负压。
风压为负值的区域称为空气动力阴影。
8,自然通风的优点:P188.9,换气次数,名义时间常数:P1985。
P196。
10,空气龄:指空气进入房间的时间。
11,对某一位置的空气微团,空气龄,残留时间,驻留时间的关系。
P197。
12,活塞流:过流断面,流线平行,流速相等。
13.换气效率:可以定义新鲜空气置换原有空气的快慢与活塞通风下置换快慢的比值。
表达式:P197。
14,余热排除效率用温度来定义,用来考察气流组织形式的能量利用有效性。
定义式:P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