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的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衣裳:那些穿在身上的文化

中国衣裳:那些穿在身上的文化

中国衣裳:那些穿在身上的文化作者:蒋肖斌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7年第06期一名大学女生穿着汉服上街,却被人误解为是和服,女生被迫当场脱下,最后只能借同学的衣服换上才回到学校。

在网店搜索关键词“旗袍”,能看到不少所谓的“超短旗袍”。

而中国旗袍向来以含蓄的方式展示女性之美,“超短”就毁掉了核心精神。

很多热播古装剧完全脱离历史,对服装随意想象。

比如,武则天穿着一套通体明黄、绣着巨龙的龙袍登基。

而事实上,武则天登基时只可能穿“上衣下裳”的冕服,何况武则天自名武曌,认为自己在日、月、龙之上,不可能让一条龙占满全身。

每当看到这些新闻,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任飞不禁叹息:“我们曾是‘衣冠上国’,《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现在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精妙的传统服装文化,被扭曲变形,甚至彻底湮没吗?”记者专访李任飞时,这位爱穿着中式衣服给学生上课的老师侃侃而谈,为我们揭示了中华传统服装许多鲜为人知的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

“黄帝是中国衣裳的‘首席设计师’”早在2014年夏天,李任飞系列讲座《名相晏婴》就在央视《百家讲坛》热播,之后便有了续讲的邀约。

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讲春秋第一相管仲,一是讲中华传统服装,两个话题李任飞都开设过相关课程。

“和编导讨论后,我们都认为中国人说‘衣食住行’,衣排第一,服装何其重要,而且服装对传统文化的意义太重大了。

”就这样,李任飞开始了《中国衣裳》的主题讲座规划。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5集《中国衣裳》与观众见面。

2017年2月20日首播的第一集“初试衣裳”讲的是衣裳的起源。

李任飞说:“中国衣裳的首席设计者,当推黄帝。

上下装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但祖先把服装定型为上衣下裳,却是一个伟大的创意。

在《周易·系辞下》中有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李任飞解释,上身穿衣,下身穿裙,首先是为了方便生活。

黄帝时期的气候比现在热,下身穿裙便于散热;而先民以农耕为主,如果穿裤子,泥土容易粘在裤脚上,穿裙子,泥土就沾在小腿上,便于清洗。

宁夏的非遗文化遗产

宁夏的非遗文化遗产

宁夏的非遗文化遗产在咱们大西北的宁夏,藏着不少宝贝呢,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样都透着浓浓的乡土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咱们就聊聊宁夏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非遗文化,保证让你听完心里头暖洋洋的。

一、宁夏花儿,唱响黄土高原的旋律说起宁夏,不得不提的就是“宁夏花儿”。

这可不是普通的花,它是一种民歌,唱起来高亢嘹亮,就像那黄土高原上的风,自由又奔放。

一到节假日,或是田间地头,你就能听到乡亲们用这独特的嗓音,唱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剪纸艺术,剪出生活的多彩走进宁夏的农家小院,墙上、窗户上,总能看到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红的、绿的、黄的,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剪出了花鸟鱼虫,也剪出了丰收和喜庆。

这手艺啊,得靠一双巧手和一颗细腻的心,一刀一剪之间,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三、泥塑技艺,捏出童年的记忆小时候,谁没玩过泥巴?但在宁夏,玩泥巴可是能玩出大名堂的。

这里的泥塑艺人,用黄泥巴就能捏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还有那些充满故事性的场景。

看着这些泥塑作品,就像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四、刺绣工艺,绣出女人的柔情在宁夏,刺绣可是女人们的拿手好戏。

她们用针线在布上穿梭,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有的是花鸟鱼虫,有的是吉祥文字,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女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穿上这样的刺绣衣裳,整个人都显得特别精神、特别有韵味。

五、回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文化说到宁夏的非遗文化,怎能不提回族服饰呢?回族服饰以其独特的款式和色彩,展现了回族人民的审美和文化传统。

男人头戴白帽,身穿长袍;女人则戴着盖头,穿着长裙和绣花鞋。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六、皮影戏,光影间的古老故事皮影戏是宁夏民间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

艺人们用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通过操控这些剪影来讲述各种故事。

这种表演形式既神秘又有趣,让人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社火表演,热闹非凡的民间庆典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宁夏的乡村就会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

裕固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

裕固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

裕固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作者:浅忆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07期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九世纪中叶,回鹘中的一支迁至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后来经历了河西走廊一系列的政权更迭,明朝为了便于统治,将关外诸卫迁入关内安置,裕固族也于这时东迁入关,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

“走过了千佛洞,穿过了万佛峡,酒泉城下扎营帐。

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

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

这首当地民歌反映的就是裕固族东迁的路线和经过。

正是因为这一次东迁,成就了如今的裕固族。

在漫长而艰辛的东迁途中,裕固族儿女不斷汲取优秀的文化与自身悠久的历史相结合,造就了如今二十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最为闪亮的就是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裕固族服饰。

也因其一路迁徙的过程中,居住地多有汉、回、蒙、藏等各族人民杂居,这些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裕固族服饰在保留部分古代先民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此外,裕固族人民自古以来曾先后信仰萨满教、摩尼教、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因此在服饰上也反映出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特点。

裕固族男女通常穿着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

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妇女则着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襟边皆绣花边。

冬季,裕固族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裕固族男子换上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女子则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

裕固族男女都喜欢佩戴翡翠或玉石手镯和银戒指等,据说戴上可保胳臂不痛,戒指一般是银制的大戒指,有银制珐琅的,也有正中镶珠子的,老年男子还喜欢配戴水晶茶色眼镜。

裕固族未婚女子一般身着高领偏襟袍子,束腰带,胸前佩戴舜尕尔,背后戴曲外代尕,这是两块用红布做成的长方形硬布牌,中间用鱼骨和各色珊瑚、玛瑙串成的珠链连在一起,戴在脖子上挂于胸前和背后。

在裕固族当地的风俗中,裕固族女孩在三岁剃头时,只留下后脑勺的一小撮头发,待头发长长后编成一条辫子,两鬓的头发则随着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条小辫,直到十五岁时佩戴上萨达尔格——一块用红布做成、装饰有贝壳和各色珊瑚的方形布牌,即象征着已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

[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列传

[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列传

[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列传游侠列传篇(1):《游侠列传》原文及译文游侠列传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游侠列传篇(2):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游侠列传序选自史记,快一起来看看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吧!游侠列传序原文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游侠列传篇(3):余秋雨《何谓文化》(2)世界报告(5)难道,文化人为了“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就应该起这样的作用扩大了看,我觉得“文明冲突论”和其他许多类似的理论,也或多或少进入了这样的模式,必须引起警觉。

文化和文明,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从它们的“研究需要”回到人文道德的伦理本体,不要因手段而使目的异化。

二十一世纪,随着传媒技术和互联网系统的突飞猛进,那种以“文化”的名义造成恶果的可能性,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大大增加。

六二○○五年四月十五日,我应邀在哈佛大学演讲。

演讲结束后,又两度与该校二十几位教授长时间座谈,话题频频涉及“文明冲突论”。

穿在身上的文化

穿在身上的文化

穿在身上的文化文化是社会共同的、历史和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念体系。

而这种价值观念常常通过各种手段得到传承和体现,其中最具体也最容易被人们察觉的一种方式便是“ 穿在身上的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的穿着习惯、服饰风格、饰品品味等体现了当地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多种文化元素。

在中国,因为历史传统悠久,各地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等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在人们的着装上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

比如,在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通常会穿着皮袄皮裤、长筒皮鞋等衣服,最常见的便是满族的传统服装——二胡皮袄;而在南方,由于气候温暖,较多地方的人们则穿着短衣裤,且更加热衷于各种饰品的搭配。

现代洋装的流行,令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着装更加多元化。

但穿在身上的文化仍旧根深蒂固,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很多民众仍坚持传统的民族服装,甚至在婚礼、节庆等场合穿着各种传统服饰,如闽南传统民族服饰“莆田少年”、“霞浦人”等。

这种传统的文化素养被广泛接受,往往成为当地人更加重视的文化符号。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在探求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时尚风格。

比如,在一些名校中,学生通常会穿着校服,校服也往往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象征。

有些学校甚至有专门的设计师为校服设计,充分考虑服装的颜色、样式、图案等因素,以展现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也会发挥自己的穿衣搭配技巧,将自己的时尚风格展现给他人。

穿在身上的文化是一种极富传统、表达效果极强的文化符号。

穿着不仅仅是人们的基本需要,还是一种对自身身份的展示和对社会文化的认同。

对于我们来说,穿着除了要适应社会环境外,更需要通过文化符号来寻找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而这种归属感也要与着装风格、饰品品味等文化元素相互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我们所属的多元文化。

古人从昆虫身上得到的文化

古人从昆虫身上得到的文化

古人从昆虫身上得到的文化
哎哟喂,说起古人从昆虫身上得到的文化,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啊。

咱们先从四川话儿开始说起。

在咱们四川,那蚊子可是夏天的常客,嗡嗡嗡地叫个不停,咬得人是又痒又恼。

可古人呢,他们看到蚊子这小小的生物,却从中悟出了不少道理。

蚊子的团队精神,那种“众志成城”的劲头儿,不正是咱们川人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写照吗?还有啊,蚊子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也激励着咱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再说说陕西方言吧。

陕西的黄土高原上,蚂蚱可是个常见的昆虫。

古人看到蚂蚱蹦跶的样子,那活泼劲儿,不就像咱们陕西人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性格吗?而且啊,蚂蚱那种顽强生存的精神,也正好体现了咱们陕西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最后咱们来聊聊北京话儿。

在北京这地界儿,蝴蝶那可是个美丽的象征。

古人看到蝴蝶翩翩起舞的样子,那优雅的身姿,不就像咱们北京人讲究礼仪、注重形象的风格吗?而且啊,蝴蝶从毛毛虫蜕变成蝶的过程,也寓意着咱们北京人不断进取、追求完美的精神追求。

总的来说啊,古人从昆虫身上得到的文化可真是丰富多彩。

这些小小的生物,不仅给咱们带来了生活的乐趣,更让咱们从中领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咱们应该珍惜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它们的魅力。

凯里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凯里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辖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33万。

由于苗族先民迁入凯里的时间有先后,定居后又受所处地理环境制约和周边文化的影响,自然形成数个地域相对稳定的服饰文化圈。

苗族服饰,主要是指苗族妇女服饰。

凯里苗族服饰集刺绣、蜡染、织锦、银饰于一体,款式古朴,格调典雅,为中外学者所注目,关于凯里苗族服饰的述著颇多,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把凯里苗族服饰分为“舟溪式”、“巴拉河式”、“湾水式”和“凯棠式”四种类型。

同时,苗族服饰也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近二十年来,不断有人进入苗族村寨,搜购年代比较久远的衣物、绣片、锦片和蜡染,民间苗族服饰珍品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

苗族服饰和苗族织锦,已列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凯里市文广局的派遣,工作人员于2009年的7、8、9三个月深入到一些苗族村寨,对凯里市的苗族服饰进行了一番调查。

在苗族群众的文化心理,外来文化的冲击越强烈,他们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为就越发坚定。

一、舟溪式苗族服饰制作苗族盛装,必须掌握刺绣、织锦、银饰等高超的技艺。

银饰的制作,主要有男性工匠来完成,刺绣和织锦就是女性的活路了。

杨术艺所属的苗族支系习惯上称“中裙苗”,其服饰是对襟裙装型, 款式简单古朴。

“中裙苗”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的舟溪镇、万潮镇、鸭塘镇和三棵树镇的部分村寨,有学者将这种苗族服饰称之为“舟溪式苗族服饰”。

特征是:上装为青色土布半袖对襟衣,前襟双侧钉有3至5颗布扣、铜扣。

穿着时衣袖反卷,戴袖筒。

盛装多以紫缎面料,衣袖用贴花绣、茧片绣及马尾绣装饰;衣背、衣肩钉银圆泡及银片。

腰束织锦腰带。

夏装下身穿短裙,盛装则着多片绣花条裙,裙外系前后绣花围巾。

小腿着脚筒或绑腿,脚穿刺绣花鞋。

杨术艺向我们展示了她马尾绣和贴片绣的技法。

掌握贴片绣技法,还必须会剪纸,杨术艺剪刀下剪出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

看来,她还是一个剪纸艺术家。

余秋雨《身上文化》赏读

余秋雨《身上文化》赏读

余秋雨《身上文化》赏读余秋雨《身上文化》赏读必要风范余秋雨既有贮存,即非扮演。

明乎此,我们就不妨让身上的文化很自然地显现出来,不必隐蔽,不必遮盖。

今天的社会,太少斯文之气,太少文化魅力。

因此,适度地自然显现,为人们提供一种“必要风范”,倒是功德无量。

那么,这种出自文化的“必要风范”,大包括哪些特征呢?我括为四点: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

容一一道来。

一、书卷气身上的文化,首先显现为书卷气。

书卷气已经不是书卷本身,而是被书卷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

大致表现为:衣貌整洁,声音温厚,用语干净,逻辑清晰。

偶尔在合适的时机引用文化知识和名人名言,反倒是匆匆带过,就像是自家门口的小溪,自然流出。

若是引用古语,必须大体能懂,再作一些解释,绝不以硬块示人,以学问炫人。

书卷气容易被误置为中国古代的冬烘气、塾师气、文牍气,必须高度警惕,予以防范。

目前在一些“伪文化圈”中开始复活的“近代文言”、“民国文言”绝不可用,因为那是一种很低级的“孔乙己腔调”。

古文,盛于汉唐,止于明末;现代,美文尽在白话,而且是一种洗去了俪污渍的质朴白话。

近代的落第秀才、账房先生学不会这种白话,才会有那种不伦不类的文言,恰恰与“书卷气”背道而驰。

此外,现代的书卷气没有国界,不分行业,表现为一种来回穿插、往返参照的思维自由。

自由度越高,参照系越多,书卷气也就越浓。

书卷气一浓,也可能失去自己。

因此,要在“必要贮存”中寻找自己的最爱,不讳避偏好。

对于自己的语言习惯,也不妨构建几个常用的典雅组合,让别人能在书卷气中识别你的存在。

二、长者风这里所说的“长者”,不是指年龄,而是指风范。

由于文化给了我们古今中外,给了我们大哲大美,给了我们极老极新,因此我们远比年龄成熟。

身上的文化使我们的躯体变大,大得兼容并包、宽厚体谅,这便是长者风。

对一般民众而言,与一个有文化的人谈话,就是在触摸超越周围的时间和空间,触摸超越自己的历练和智慧,因此觉得可以依靠,可以信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上的文化二十年前,在上海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工作人员开始查票。

查票很安静,工作人员只对乘客点一下头,乘客看一眼他的胸牌,便从口袋里取出票来。

工作人员立即用红铅笔在票上划一下,便把脸转向另一位乘客。

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一点声响。

终于,有一位中年乘客拿不出票来。

工作人员说:“逃票要罚款。

”“逃票?”中年乘客激动起来。

因为一个“逃”字,完全排除了遗忘的可能,听起来很刺耳。

他看了一眼周围人的脸,发现大家都有点幸灾乐祸。

乘公共汽车太枯燥,人人都期待着发生一点与自己无关的事,解解闷。

中年乘客这一看就更恼怒了。

他拿不出票,却要快速找到不是“逃票”的理由,而且不仅仅要说服工作人员,还要说服周围所有的人。

他憋红了脸,慌忙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名片塞给工作人员,说:“你看我管着多少人,还要逃票?”他在摸名片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放在同一口袋里的一个银行存折。

千不该万不该,他居然把这个存折也塞到工作人员手里,说:“你看看这个,我还用得着逃你的票吗?”当年的工作人员很有修养,既没有看名片,也没有看存折,而是礼貌地把这两件东西塞回到他手里,说:“这与职位、金钱没有关系。

上车买票,是一种城市文化。

”“文化?”中年乘客受不了当众被教育的情景,何况又扯上了文化。

他不知怎么回应,便说:“你还给我说文化?我儿子已经是硕士……”这一下,整个车厢都笑了。

大家也不清楚这儿怎么冒出来了文化,只是在笑这位乘客说不过人家的时候,拉出儿子来做救兵。

二十年过去,社会变化天翻地覆。

有趣的是,那次公共汽车上出现的最后一个概念--文化,已成为人们区分荣辱的第一防线。

一位企业家的最大荣耀,不是财报上公布的当年业绩,而是无意中听到职工的背后议论:“我们的董事长比较有文化。

”据调查,目前多数城市富裕家庭之间最大的攀比,是孩子的文化程度。

据调查,目前多数退休官员晚年生活质量的差异指标,除了健康,就是文化,即有没有戏剧、音乐、文学、书法方面的兴趣相伴随。

这儿所说的文化,都是个体文化,也就是每个人身上的文化。

过去,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只有文化界里边才会关注,现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关注了。

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宋代以来第一遭吧?因为明清两代的朝廷不断实行文化恐怖主义,文为祸源,避之唯恐不及;近代和现代,则以军事和政治的交杂为主调,有限的那一点文化一直在蓬头垢面地颠沛流离。

其他逃难者看到几副厚厚的眼镜也许会投来几分怜悯,却怎么也构不成向往。

但是,现在,当大家都在向往文化的时候,怎么来处置落到自己身上的文化,也就变成了一个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先是学生们问我这个问题,后来,不同领域的一些重要人物也都来问了。

其实我自己也在为这个问题苦恼、思考、观察、比较。

终于能作一些回答了,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一个人身上要拥有真正的文化,必须先“祛病”,再“进补”,这就体现为两个“不再”,两个“必要”--第一,不再扮演;第二,不再黏着;第三,必要贮存;第四,必要风范。

下分述之。

不再扮演真正有了文化,就不会再“扮演文化”。

这个道理,一听就明白。

这真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会一边走路一边表演拳脚。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凭着是否扮演,来猜测真假和深浅。

我想起了两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还在任职的时候,曾经组织过上海人文学科著名教授的一次聚会,《英汉大辞典》主编、复旦大学外文系的陆谷孙教授也应邀前来。

很多教授看到他来了就纷纷围上去,其中好几个对他说话时都夹着英语。

但他,从头至尾没说一个英语词。

因为在他看来,那次聚会,从内容到人员,都没有讲英语的理由。

而他,更没有理由要表演英语。

还有一次,东北某地聘请我和当时还健在的汪曾祺先生担任文化顾问。

聘请仪式上的发言者也许考虑到我们两人都写散文,便美词滔滔。

汪曾祺先生显然有点受不住了,便边听边轻声地把那些话“翻译”成平常口语,像一个语文老师在当场改错。

他的年龄,使他有资格这么做。

发言者说:“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今天天气不错”;发言者说:“在场莘莘学子,一代俊彦”,汪先生立即说:“请改成在场学生们也挺好”……这就构成了一种幽默效果,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发言人不仅没有生气,而且以自嘲的口气感谢汪先生,说:“您老人家已经在做文化顾问了。

”一听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发言者,谁更有文化。

那位可爱的发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诫学生,拥有文化的第一证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

他不会写着半通不通的民国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遗老方步,数着百年文坛的散落残屑,翻着笔迹草率的谁家信笺,又矜持地抖一下宽袖。

他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

不会用嫉妒来冒充正义,用诽谤来展示勇敢,用疯话来显露风骨,顺便再从电视剧中学一点忧郁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他也不会扮演“文坛要人”。

总是迟到,总是早退,总在抱怨,“部长又打来电话,近期有五个论坛……”边叹气边摇头,像是实在受尽了折磨。

……种种扮演,本该很累却居然不累,原因是同道很多,互相观摩。

当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扮演,那就是在舞台上。

擅长于舞台艺术的人最容易识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轻轻拍着对方的肩,说一句:“咳,别演了,剧本太老,又在台下。

”从事文化,从诚实开始。

不再黏着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宏观。

从宏观来看,世界一切都只是局部,都只是暂时。

因此,文化的宏观也就成了达观。

过去乡村里的农民,只知埋头种地,目光不出二三个村庄。

突然有一个游子回来,略知天下,略懂古今,又会讲话,从此村里有事,有了他,大伙就能往大里想。

一想,心胸就宽,龃龉就少。

这个人,就是村里的“文化人”,或者说,是“身上有文化的人”。

我们经常会闹的一个误会,是把“专业”当作了“文化”。

其实,“专业”以狭小立身,“文化”以广阔为业,“专业”以界线自守,“文化”以交融为本,两者有着不同的方向。

当然,也有一些专业行为,突破了局限,靠近了文化。

遗憾的是,很多专业人士陷于一角一隅而拔身不出,还为此沾沾自喜。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嘲笑别人的声音:“听不懂古琴,也不知道昆曲,真是没有文化!”我不赞成这种嘲笑。

文化的天地很大,如果把文化切割成小块还以为是全部,黏着自己倒也罢了,还要强制性地去黏别人,恰恰是丢失了文化的浩荡魂魄。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文物收藏热潮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文物很容易被等同于文化,结果,“身外的文物”也就取代了“身上的文化”。

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一切真正的文化巨匠都不热衷于文物收藏。

即便偶有所得,也只是稍稍观赏,便轻易过手,多不沉溺。

算起来,只有一位文化巨匠的家属是收藏家,那就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

当然,李清照在丈夫死后为那些文物吃尽了苦头。

我们平日经常听到的所谓“盛世收藏”,乃非真言,不可轻信,因为并无多少事实根据。

当然,收藏能保存文化记忆,因此也有一些通达之士涉足其间,例如我的朋友曹兴诚先生、马未都先生、海岩先生都是,但与他们聊天,话题总是海阔天空。

他们懂得,文物再好,也只是文化鹰隼偶尔留下的爪印,而鹰隼的生命在翅翼,在飞翔。

面对这种遭遇,文化人的最佳选择是不计成本地脱离黏着,哪怕是肌肤受伤,名誉蒙尘,也要脱离。

摆脱黏着,不管是正面的黏着还是负面的黏着,都是人生的一大解放。

这一点我要感谢伟大的佛陀,他关于破除一切执著而涅槃的教言,帮助人们在文化的天域中获得了真正的大自在。

必要贮存要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化人,那么,他的“必要贮存”也应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普遍尊敬。

也就是说,这些“必要贮存”已被漫长的历史接受,也被庞大的人群接受。

因此,量不会太多,大家都应知道。

对此,我想稍稍说得实在一点。

我觉得一个人身上的文化,最好从自己的母语文化出发。

对此,中国人的理由更充分,因为中华文化是人类诸多古文化中独独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唯一者。

我们身上的“必要贮存”中如果不是以中华文化打底,连外人看来也会觉得十分奇怪。

中华文化历时长,典籍多,容易挑花眼。

我很想随手写出一个简单目录出来作为例证,说明对于非研究人员而言,至少应该浏览和记诵一些必要的文本。

例如——《诗经》七、八篇,《关雎》、《桃夭》、《静女》、《氓》、《黍离》、《七月》等等;《论语》,应该多读一点。

如要精读,可选《学而》、《为政》、《里仁》、《雍也》、《述而》、《卫灵公》等篇中的关键段落,最好能背诵;《老子》,即《道德经》,总共才五千多字,不妨借着现代译注通读一遍,然后划出重要句子,记住;《孟子》,可选读《梁惠王上》、《尽心上》等篇;《庄子》,读《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至乐》等篇;《离骚》,对照着今译,至少通读两遍;《礼记》,读其中的《礼运》即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要背诵;……唐诗,乃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第一文化标志,因此一般人至少应该熟读五十首,背诵二十首。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人的另一文化标志,也应多读能诵。

按重要排序为: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

三人最重要的那几首词,应朗朗上口。

陆游的诗,为宋诗第一,不输唐诗,也应选读;明清小说,真正的顶峰杰作只有一部,是《红楼梦》,必读。

第二等级为《西游记》、《水浒传》。

第三等级为《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完成以上阅读,一年时间即可。

如果尚有余裕,可按个人需要旁及孙子、墨子、《中庸》、韩愈、柳宗元、朱熹、王阳明、《人间词话》。

当然,这个目录中我没有把具有文学价值的宗教文本包括在内,如《心经》、《六祖坛经》。

除了阅读,“必要贮存”中也应该涉猎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例如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以《石鼓文》、《兰亭序》、《九成宫》、《祭侄稿》、《寒食帖》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张择端、范宽、黄公望、石涛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为代表的戏曲艺术。

涉猎的结果,要对它们不感陌生,又有自己的特别喜爱。

对于国际间的文化,不必制定研习计划,可以用潇洒的态度随机接受,只要知道等级就行。

必要风范今天的社会,太少斯文之气,太少文化魅力。

因此,适度地自然显现,为人们提供一种“必要风范”,倒是功德无量。

那么,这种出自文化的“必要风范”,大概包括哪些特征呢?我概括为四点: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

容一一道来。

1书卷气身上的文化,首先显现为书卷气。

书卷气已经不是书卷本身,而是被书卷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

大致表现为:衣貌整洁,声音温厚,用语干净,逻辑清晰。

偶尔在合适的时机引用文化知识和名人名言,反倒是匆匆带过,就像是自家门口的小溪,自然流出。

若是引用古语,必须大体能懂,再作一些解释,绝不以硬块示人,以学问炫人。

书卷气容易被误置为中国古代的冬烘气、塾师气、文牍气,必须高度警惕,予以防范。

此外,现代的书卷气没有国界,不分行业,表现为一种来回穿插、往返参照的思维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