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赵茹茜主编
B族维生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B族维生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彭欣露222012328220108摘要: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一类营养素,都是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它们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必须由食物提供。
它们在调节物质代谢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长期缺乏,就会导致疾病。
B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功能,B几乎都是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体内代谢过程[1]。
关键词: 维生素有机化合物生理功能 B 辅酶引言B族维生素一共有8个成员,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维生素B都是水溶性维生素,它们协同作用,调节新陈代谢,维持皮肤和肌肉的健康。
增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2]。
正文维生素B1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分子结构中包括嘧啶环和噻唑环,体内的活性形式为焦磷酸硫胺素(TPP)。
在人体中以辅酶形式参与糖类代谢,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提高食欲。
维生素B1在肝及脑组织中经硫胺素焦磷酸激酶作用,生成TPP。
它是体内催化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3]。
TPP噻唑环上的硫和氮之间的碳原子十分活泼,易释放氢离子,形成具有催化功能的亲核基团--TPP负离子。
此负碳离子可与α-酮酸的羧基结合使α-酮酸脱羧,释放二氧化碳。
当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TPP合成不足,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发生障碍,导致糖的氧化利用受阻。
可想而知,缺乏维生素B1会使生命代谢紊乱,产生相应的疾病,最常见的就是脚气病和魏尼凯氏综合征。
维生素B2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C17H20N4O6),是核醇与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微溶于水,可溶于氯化钠溶液,易溶于稀的氢氧化钠溶液。
它是哺乳动物必需的营养物,其辅酶形式是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膳食中的大部分维生素B2是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形式和蛋白质结合存在。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

动物生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1)研究内容:生理学是研究活的有机体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A. 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超微结构的功能,以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的特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细胞与分子生理学。
B. 器官与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器官生理学。
C. 整体水平:研究完整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整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条件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等。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其实验方法主要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急性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4)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盖伦——三元气学说;维萨里——创立解剖生理学派;哈维——《心血运动论》2、内环境和稳态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血浆)构成了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其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
3、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外源性调节)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规律性的应答。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数量无限、较高级,可以新建、消退、分化、改造,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和灵活性,能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数量有限、较低级,比较恒定,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可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它们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从而引起特殊的反应,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机能。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Experiments课程编号:095023B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类别:专业扩展选修课课程总学时:16课程周学时:3课程总学分:0.5开设实验项目数:5适用专业:生物检测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开课系部:生命科学系和生化实验中心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一)实验目的《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是本科专业拓展课程《动物生理学》的实验部分,是本科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之一。
课程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生理现象或效应,可加深对动物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为后续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任务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与意识,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三)实验要求主要以活体动物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为研究对象,采取急性离体和在体实验的实验方法,主要利用急性分离、离体灌流等实验技术设计动物生理学的实验内容,用以验证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大部分实验是以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操作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及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动手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通过计算机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统计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四、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四种基本组织一、目的要求联系机能了解被覆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观察并了解结缔组织的共同特征,并联系机能了解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分布;比较观察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肌纤维的结构特点;观察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及尼氏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有髓神经纤维的的形态结构;识别并比较观察各种血细胞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
动物生理学第十一章内分泌-激素调节

二、激素(hormone)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的生物活 性物质,在细胞间进行化学信息传递,发挥调节作用。 1、激素的传递方式 (图) 激素不同于酶
– 远距分泌(telecrine):激素释放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远 距离的靶器官,发挥调节作用。 – 旁分泌 (paracrine) : 部分激素仅由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 如胃肠激素。 旁分泌所分泌的激素称为局部激素(local hormone)。 – 自分泌(autocrine):激素分泌到细胞外后又返转作用于分泌该 激素的细胞自身,发挥自我反馈调节作用。如前列腺素等。 – 神经分泌(neurocrine) :或称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指形态和功能都具有神经元特性的一些神经细胞,其轴突末梢能向 细胞间液分泌神经激素(neurohormone)。 – 外激素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 •嗜铬细胞:髓质细胞的细胞质可被铬盐染出黄褐色的颗粒
•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包括 肾上腺素(epinephrine,E)、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和多巴胺(dopamine,DA).
•髓质激素的合成 (各步骤都在特异酶的作用下进行): 酪氨酸→多巴→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血中游离肾上腺素水平约为30pg/mL,去甲肾上腺素为 300 pg/mL,多巴胺为3.5pg/mL。 •肾上腺髓质与交感神经系统组成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或 称交感-肾上腺系统。
四、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GH)
1、结构:GH是单链蛋白质。 2、作用:促进物质代谢与生长发育。
①生长素与甲状腺素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
侏儒症(dwarfism)、巨人症(gigantism)、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 生长素并不是直接刺激细胞生长,而是作用于肝,诱导肝产 生生长介素(somatomedins,SM)或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SM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各 处,再作用于细胞,促进生长。 ②生长素对代谢的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促 进脂肪酸在肝内转化称葡萄糖),抑制糖原分解。 ③生长素的抗胰岛素作用: 生长素提高血糖水平; 胰岛素降低血糖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文
农业与生物学院
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
艾晓杰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性质:本课程针对动物科学专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也可
作为医学,药学,生物,环境等相关学科学生的选修课。
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生理为主线,从血液,循环,呼吸,消化,
Course Type:Animal physiology i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designed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majors of animal science, medical science, pharmacy, biology, environment etc.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AN210
*学时 (Credit Hours)
64
*学分 (Credits)
3.5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动物生理学
Animal Physiology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physiology research. Further more, mastering the basic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animal physiology can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assure them of systemic and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nd is also important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动物生理学(第四版)

5.5刺激强度、 1
刺激频率与肌 肉收缩的关系
2
5.6躯体的杠 杆活动
3
5.7肌肉的能 量转换
4 5.8平滑肌的
结构与机能特 点
5
5.9昆虫的原 纤维肌
01
6.1神经系 统机能概述
02
6.2神经元 学说
03
6.3神经元
04
6.4神经突 触
06
6.6突触整 合与神经回 路
05
6.5突触电 位
6.7神经系统的 演化
动物生理学(第四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过程
活动
问题
进化
肌肉
机能
作用
生理学
生理学
学生 神经
学说
版
结构
器官
调节
人类Biblioteka 系统呼吸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以人和哺乳动物器官生理学为主干,注意介绍生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不同进化水平、不同生活环境中 动物生理机能的差异,以及某些重要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以启发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学习生理学的研究 方法。
2.5细胞膜之间 的连接
3.1生物的应 1
激性与可兴奋 细胞和组织的 兴奋性
2
3.2引起兴奋 的刺激
3
3.3刺激的要 素
4 3.4兴奋性的
指标与兴奋性 的变化
5
3.5生物电的 发现
3.6神经干的 1
损伤电位与动 作电位
2
3.7神经冲动 的传导速度
3
3.8兴奋的膜 学说
806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动物生理学: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实验原理与方法,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1.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验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本质和规律,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查范围一、《动物生理学》部分考试大纲一、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二)机体与内环境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四)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1.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3.前馈控制系统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和物质转运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特征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2.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四)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五)骨骼肌的收缩1.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一收缩偶联(六)实验1.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2.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第二章、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组成和血量2.血液的主要机能3.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细胞及功能1.红细胞生理2.白细胞生理3.血小板生理(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血液凝固2.抗凝系统3.纤维蛋白溶解(四)血型1.红细胞凝集与血型2.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3.动物血型(五)实验1.红细胞脆性实验第三章、血液循环(一)心脏生理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2.心肌的生理特性3.心脏泵血功能(二)血管生理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血压及影响因素3.微循环与物质交换4.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与回流(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脏、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四)实验1.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第四章、呼吸(一)肺通气1.肺通气的原理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的运输2.二氧化碳的运输(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五)实验1.呼吸运动的调节2.胸内压测定第五章、消化与吸收(一)消化概述1.消化与吸收2.消化方式3.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4.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作用5.胃肠激素(二)口腔消化1.摄食方式、咀嚼和吞咽2.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3.唾液分泌及其调节(三)单胃消化1.胃液的性质、组成与作用2.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3.胃的运动及其调节4.胃的排空(四)复胃消化1.前胃运动及其调节2.反刍及其机制3.瘤胃及网胃内的消化与代谢4.瓣胃、皱胃消化(五)小肠消化1.胰液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胆汁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小肠运动及其调节(六)大肠内消化大肠的消化功能及排粪反射。
动物生理学 第六章 内分泌-激素调节

内分泌激素
来源: 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 随体液流动 体内 传递方式: 流动范围:
外分泌激素
主要是体表分泌腺 借空气、水为媒介 体表或体外
特异性:
化学性质:
无种、属特异性
含氮类、类固醇
具种的特异性
易挥发的醇类 同种的另一个个体
作用对象: 同一个体内的器官
接受方式: 渗透或吸收入组织
以化学感受器接纳
本节主要介绍甲壳动物的内分泌激素
(一)、分泌调节:
1.血化学因素 血糖、氨基酸、脂肪酸↑ 2.激素 胃肠激素、胰高血糖素↑
+
─ →
B ─ → →胰岛素 细 胞 + 3.神经: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
二、胰高血糖素
功能:升血糖、促进分解代谢,是 营养物质分解的激素 途径: 1、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元异生 2、促进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
第五节 、 胰岛
A 细胞 → 胰高血糖素 B 细胞 → 胰岛素 D 细胞 → 生长抑素
一、胰岛素
(一)、功能: 促进合成代谢,是储存营养物质的激素 途径: 1、糖代谢 促进全身组织贮存和利用糖 —— 降血糖
2、脂代谢 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 —— 降血脂
3、蛋白质代谢 促进蛋白合成与贮存,抑制蛋白质 分解 —— 降血中氨基酸
人 人工诱导亲鱼最后成熟、排卵和产卵的机制 工 原有的良性信息不足 感官 环 环境 中枢 下丘脑 外源性激素的补充 境 与 促性腺激素释放素 少 类似物 原 脑垂体 环 境 垂体提取物 促性腺激素 少 有 差 卵巢 推动力不足 补充不足 异 排卵 产卵 成熟卵
附:人工合成的性激素:
性激素有促进代谢的作用
二、激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动物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有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和机体各组成部分功能的科学。
任何生命,从简单的微生物到复杂的高等动物,均有其独特的活动规律和功能特征。
因此,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生理学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及人体生理学等。
动物生理学是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动物学和畜牧兽医学科重要的基础课程。
动物有机体由四大功能系统组成:①支持系统:包括皮肤、被毛、骨骼和肌肉,其作用为构建骨架,决定外貌体型,执行躯体运动功能,同时也参与机体防御和代谢。
②维持系统:包括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以及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其作用为执行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
③调节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其作用为整合协调机体各部分的功能,并作为一个整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④生殖系统:包括生殖(产仔或产蛋)和泌乳,其作用为复制动物个体,并给新生子代提供营养,确保种系的繁衍。
每个功能系统均涉及多种不同的器官,而器官由许多不同的细胞组成,细胞是构成动物机体的最基本单位。
动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动物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和规律,揭示各系统、器官和细胞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探索不同系统、器官和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机体如何协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作为一个整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从而维持个体的生存和种系的繁衍。
二、怎样研究动物生理学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illiam Harvy,1578-1657)首先通过活体解剖和实验手段研究动物的血液循环,证明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血液由心脏射入动脉,再由静脉回流入心,不断循环。
1628年,哈维的著作《心与血的运动》出版,标志着生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诞生。
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对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所获得的。
观察是指对动物生命现象的如实描述;而实验室记录并分析在人为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时生命现象的变化,以探求因果关系。
(一)两种研究方式
1. 无假说驱动研究无假说驱动的研究基于细致的观察和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各种生理活动的机制进行推测,为假说驱动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新的线索。
无假说驱动的研究通常依赖于高通量的技术手段、复杂的仪器设备以及庞大的研究团队。
例如,基于各种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的系统生物学,要求采用计算生物学方法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在没有任何假说或理论的前提下,客观定量地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
2. 假说驱动研究假说驱动的研究指从背景知识出发,利用理性思维方法对已知的相关科学现象和规律进行概括,并构建科学假说,然后所构建的科学假说,采用不同实验方案从正反两方面对假说进行检验。
如果一个假说能被自己和他人反复证实并得到发展,就成为被学术界公认的知识或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信息、知识、技术、观点、思想方法不断出现,动物生理学的知识也不断更新和发展。
目前,教科书中的知识,有的会补充,有的会更新,有的甚至会被推翻,被新的理论所替代。
(二)三个研究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观察和实验,通常要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实验技术与仪器设备。
不同的研究技术和仪器设备适用不同层次的研究。
通常很难在同一个实验中同时观察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和群体的生命活动,因此,研究工作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在不同层次进行研究。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涉及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以及整体和群体三个不同水平。
1. 细胞、分子水平各种生理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如腺细胞的分泌、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肌细胞的收缩等。
细胞由质膜、胞浆、核及众多的细胞器组成。
与动物体一样,细胞也包括支持系统(细胞骨架)、维持系统(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调节系统(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以及繁殖系统(增殖与分化)等四大功能系统,可视作动物机体的缩影。
细胞的活动主要取决于组成细胞的各种分子,特别是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其中以基因表达的调控最为突出。
功能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会导致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甚至影响动物的表观性状。
因此,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必须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称为细胞生理学或分子生理学。
2. 器官、系统水平要了解一个器官的功能、活动规律和调控机制,以及在机体、整体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对某个器官或功能系统进行观察分析。
例如,要了解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以及神经、体液因素对其活动的影响,就要以胃肠道作为研究对象。
比如采用离体蛙心灌流研究各种理化因素和药物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或采用离体肠段研究肠道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在器官和系统水平上进行的研究称为器官生理学,或者以研究的器官和系统命名,如消化生理学、生殖生理学、肾生理学等。
3. 整体、群体水平动物机体以整体形式存在。
体内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才能完成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动物机体以整体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反应,对环境产生适应。
例如,正常情况下,进食时或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吸收时,胃肠道血流量增加,而其他器官的血流量相对减少,而剧烈运动时,肌肉运动增强,心率、呼吸频率与强度也随之增加,骨骼肌血流量增加,同时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功能相对减弱,从而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动物个体正常的行为表现,以及外界环境变化时行为模式的改变及其内在机制,也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是群居的,畜牧生产中动物也大多采用群养。
动物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或社会行为,与动物个体的健康和群体的生产性能密切相关。
同时,动物个体或群体对不同的自然环境或人工养殖环境的适应及其内在机制,也是动物生理学的研究范畴。
行为生理学、环境生理学和生态生理学等着重整体和群体水平的研究。
动物福利的研究也主要在整体和群体水平进行。
上述三个水平的研究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综合分析。
动物整体的功能活动绝不是各组成部分功能活动的机械的、简单的总和,而是在整体条件下协调统一的结果。
同样,细胞、器官的功能活动也不是各自独立地进行,而是相互联系、补充、协调统一的。
所以,只有将细胞、分子水平的微观观察与器官、系统及整体、群体的宏观观察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较为全面的结论。
(三)两类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