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用于警诫的器皿

合集下载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都有哪些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1抗金名将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他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侗,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300斤的弓。

周侗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300斤的弓发出3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古代名人尊师小故事2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外,其他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相关内容尊师重道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上台之前一直在纠结,究竟是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呢还是说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领导说在前面吧,貌似就有那么一点点不符合主题,老师在前面吧貌似就不能体现出领导的地位。

尊重老师的古代故事

尊重老师的古代故事

尊重老师的古代故事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那么有哪些呢?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孔夫子的误会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 "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 "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秦始皇拜荆条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靠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精神所感动,皆垂首向下,如叩头答谢状.张良拜师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有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关于老师的基本解释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按图索骥

(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

他在鉴别马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成了一本《相马经》。

伯乐的儿子很想学到相马的本领,他从早到晚捧着《相马经》念,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天,儿子洋洋自得地说:“爸爸,您的相马本领,我都学会了。

”伯乐听了微微一笑,说:“那好吧,你去找一匹千里马来,让我鉴定鉴定。


儿子满口答应,带着《相马经》出门去了,一面走一面还在背诵:“千里马额头隆起,双眼突出,四蹄犹如垒起的酒药饼子。


他边走边找,看见大大小小的动物,都要跟《相马经》上的标准对照。

但是,有的只符合一条,有的一条也不符合。

最后,他在池塘边看见一只癞蛤蟆,鼓着双眼,“咕、咕、咕……”叫个不停。

他对照《相马经》端详了好半天,然后用纸把癞蛤蟆包了起来,兴冲冲地跑回家来向父亲报告:“千里马可真不好找,您订的条件太高了。

我好不容易在池塘边找到一匹,额头和双眼跟您书上说的差不离儿,就是蹄子不像酒药饼子。

您给鉴定鉴定。


伯乐打开纸包一看,不由得苦笑起来:“儿啊,你找到的这匹千里马,不会跑,光会跳,恐怕你驾驭不了啊!”
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在学习和工作中,如果死背教条,机械地生搬硬套,就可能会招致失败和损失。

(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齐国人学弹瑟

(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齐国人学弹瑟

古时候,有一种乐器叫做瑟,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

赵国有很多人都精通弹瑟,使得别的国家的人羡慕不已。

有一个齐国人也非常欣赏赵国人弹瑟的技艺,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本领,于是就决心到赵国去拜师学弹瑟。

这个齐国人拜了一位赵国的弹瑟能手做师傅,开始跟他学习。

可是这个齐国人没学几天就厌烦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不是找借口迟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讲,平时也总不愿意好好练习。

学了一年多,这个齐国人仍弹不了成调的曲子,老师责备他,他自己也有点慌了,心里想:我到赵国来学了这么久的弹瑟,如果什么都没学到,就这样回去哪里有什么脸面见人呢?想虽这样想,可他还是不抓紧时间认真研习弹瑟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机取巧。

他注意到师傅每次弹瑟之前都要先调音,然后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

于是,他琢磨开了:看来只要调好了音就能弹好瑟了。

如果我把调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调好音后都用胶粘牢,固定起来,可不就能一劳永逸了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暗自得意。

于是,他请师傅为他调好了音,然后真的用胶把那些调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来,带着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逢人就夸耀说:“我学成回来了,现在已经是弹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为真,纷纷请求他弹一首曲子来听听,这个齐国人欣然答应,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瑟再也无法调音,是弹不出完整的曲子来的——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出了个大洋相。

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不能追求一劳永逸,也不能存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

否则,受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关于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

关于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

关于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
有关尊敬师长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关于中
国历史上的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
了许多关于道德、教育和政治的理论。

在他的教导中,尊敬师长被
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

有一则关于孔子尊敬师长的故事是这样的:
据传,孔子小时候非常孝顺,他非常尊敬他的母亲和老师。


一次,孔子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忘记了时间,误了上学的时间。

孔子的老师因此非常生气,责备他们。

孔子深感愧疚,于是立
刻去找老师道歉,并表示愿意接受惩罚。

他的老师看到孔子如此诚
恳的态度,感动之余也为他的品行所感动,于是原谅了他们。

孔子
从小树立了尊敬师长的榜样,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教育理念。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尊敬师长的态度,以及他对孝道的坚持。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了解到尊敬师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孔子对于这一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

这个故事也启发了后人,使他们认识到尊敬师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对于个人品
格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孔子的故事,世界各地也有许多其他历史故事,都强调了
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们对于尊敬师长这一价值
观的认同和传承,展现了尊敬师长在不同文化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通过这些历史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尊敬师长这一传统美德的
内涵和意义,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价值观。

(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结伴同行的砂锅和铁锅

(崇尚品德的故事)尊敬师长的故事_结伴同行的砂锅和铁锅

铁锅向砂锅建议,去作一次旅行。

砂锅婉言谢绝。

他说,聪明人应该待在炉子边。

对他来说哪怕是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使他粉身碎骨,他归来时只能成为碎片。

“至于你,”他说,“你的皮比我的硬,我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拦你。


“我可以掩护你,”铁锅接着说,“要是有什么硬的东西突然威胁到你的安全,我会站在你们之间,一下就把你救出来。


砂锅被这个建议说服了,他的同伴铁锅就和他结伴同行。

两个三条腿的家伙上路了,他们走起路来一拐一拐,只要碰到一下便磕磕绊绊、就使这个跌到那个身上,砂锅很痛苦,他还没有走上百步,就被他的同伴撞成碎片,想抱怨也来不及。

在生活中交往和择友时,别忘了彼此要有大致相当的各种条件;如果彼此差异过大,就可能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很难和谐相处。

尊师重教故事

尊师重教故事

尊师重教故事1. 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

周侗老师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

周侗老师不仅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教会他射箭的绝技。

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

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

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2. 杨时:程门立雪尊师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 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4. 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尊敬师长美德故事

尊敬师长美德故事

尊敬师长美德故事尊敬师长是我们学习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美德故事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尊敬师长美德故事的,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什么。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学校里,师长得罪了学生,他非常生气,决定放学后单独去找学生谈话。

当学生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犹豫着告诉了他们。

他的父母告诉他,师长的态度很不好,而且他还打算放学后单独找到学生谈话。

学生听了非常难过,他感到自己很不尊重师长,因为他知道师长在生气,却没有尊重他。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学生小李去参加一个竞赛的时候。

小李在竞赛中表现得不太好,他没有认真读题,而是随意地做出了选择。

当他的时间不紧张的时候,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做得太差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决定向他的组长求助。

他的组长看到他的表情,知道他遇到了困难,于是他主动帮他解答问题,让他重新做题。

小李很感激,因为如果不是他的组长帮助他,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小王参加一个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

小王没有认真准备,他在演讲中犯了很多错误。

当比赛结束后,他感到非常难过。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决定向他的组长寻求帮助。

他的组长告诉他,他需要更加努力地准备,并给了他一些指导。

小王开始努力准备,并最终在比赛中表现得很好。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师长,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

如果我们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寻求帮助,而不是气馁或放弃。

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

总的来说,尊敬师长是我们学习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美德故事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美德,用心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

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
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诫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

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

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

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

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

”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