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文化研究
旅游景观文化研究

从文化视角写一篇景观分析的报告“五台山”文化内涵解析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它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放眼望去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似台,故称五台。
五台山不仅以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北国高山自然风光,被誉为“华北屋脊”、“清凉胜境”,而且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它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娥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因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一部佛国史”确切地概括了五台山固有的文化特色。
五台山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在这里建寺。
这座最古老的佛教名山有时兴盛,有时衰落,历经沧桑。
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到这里活动,遍山形形色色的佛教寺庙星罗棋布。
这里的一切都与“佛”联系着,与佛教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史的缩影。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在佛教中以智慧辩才著名,所以又称大智文殊,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骑坐狻猊,象征智慧、锐利、威猛,在四大菩萨中排在头位。
因此,他的道场也就特别显赫。
五台山历经沧桑,从它的兴盛和衰微也可窥见中国佛教发展的一斑。
中国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灭佛”事件,五台山都首当其冲。
东汉时期,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大庙—大孚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
由此,佛教在五台山不断得到发展,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元、清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使之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
它在西藏、内蒙、甘肃等地少数民族心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在五台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据历史记载,五台山过去有寺庙360座,如今尚存124处,居全国寺庙之首。
其中住和尚的青庙99处,住喇嘛的黄庙25处。
五台山中国佛教徒的聚居地,也是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圣地。
千百年来,这里香火不断,如今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旅游区,成为中外游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它盛大的佛事活动,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之大成的佛教建筑,独特的佛教音乐和美丽的神话传说等几个方面。
《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内容简介

其后 又有北魏末期 的瓜州刺史东 阳王元 荣和 北周的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 ,以其崇奉佛教 , 营造了两个大窟。随后 即有僧人 、 官吏 、 百姓一 起 营造石 窟 , 到大周圣历 (9 —7 0 末 的30 68 0 ) 0 年间, 凿就了一千余窟 , 名崇教寺。后经 五 且
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
总
人就将有关五 台山的资料 留存在敦煌石窟 , 于
是敦煌石窟就保存 了大量有关五台山的资料 。
第
一^
o
期
_ 一
那么 ,敦煌石窟有哪些关于五台山的资料 呢? 《 敦煌石窟 ( 五台山图) 研究 》 书就 回答了这 一
个 问题 。
3《 、五台山图》的内容及其渊源 :五台山 《 图》 3 5 、 . 米 , 长1. 米 高3 2 面积4 . 9 4 4 5 9 平方米。 9 它 详细地描绘 了从“ 山西太原经五 台山至河北镇 州( 今河北省正定县 )0 余里范围内的山川形 80
势 , 中还 画 出 了大 大 小 小 的 村 庄城 镇 、 庵 其 寺
I) 、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二
本书计有 五章及 附录八篇 ,具体 内容如
下:
一
、
文献资料 :O 7 多个编号
殿塔等20 0余处建筑 , 其间有高僧说法 、 信徒巡
礼、 著名史迹和各种各样的灵异瑞现等等 。按 谢保生 、 凌云编著的《 敦煌艺术之最》 ,五台 说 《 山图》 中有寺院 、 庐庵 、 兰若 、 凉亭 、 城池 、 房宇 等建筑19 、 l座 、 9处 桥 3 佛菩 萨画像2 身 、 0 僧俗 人物4 8 、 2人 乘骑驼马4 匹、 8 运驼 1峰 。图中, 3 清 晰可辨的榜题按 15 9 条计 , 中灵异瑞现4 条 , 其 6 寺庵兰若8 条 , 5 宝塔1条 , 5 地名3条 , 2 巡礼送供 者l条 , 2 其它5 。若按画图内容的布置来看 , 条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论文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论文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论文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一、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概况五台山由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山峰环抱而成.其峰顶都如平台,故称五台山.它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记载于佛经中的.因此,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很早就名扬海内外.东汉时期,在此修建了第一座大庙一大孕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由此,佛教在五台山不断得到发展,到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元、淸时期,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使之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它在西藏、内蒙、甘肃等地少数民族心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经过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在五台山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佛事活动一盛大隆重五台山的佛教活动历史悠久,宗教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许多固定模式,如展钟暮鼓,讲经说法,传戒受戒等.而最主要的宗教活动是各种法会,如’水陆法会、启智賜福大法会、开光大法会等.最大的法会是六月大法会.农历六月十四相传为文殊菩萨的生日,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每年从六月初一到月底,五台山各庙都要举行一个月的佛事活动,规模宏大,内容精彩.在此期间,各寺院都要上供、拜佛、诵经等.六月大法会举行的时候正是五台山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之时,可集避暑、进香、庙会等活动于一体,佛教信徒和旅游者齐集于此,使佛事活动盛况空前.(二)佛教建筑——久远精美五台山的佛教建筑规模大,年代远,数量多.不同时代和形式的寺塔、庙宇集中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精华.例如,最大的寺庙显通寺,各种建筑400余间,寺内铜殿.铸造精美,铜塔造型秀丽,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声闻数十里;南禅寺外观典雅,古朴、稳重、庄严,建于唐代,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塔院寺中的藏式塔,浑身洁白,雄伟挺拔,是五台山的象征;罗侯寺内“开花献佛”木构装置,由机关操纵,佛身一隐一现,颇为独特.另外,各寺庙中遗留下来的壁画、雕刻等,数量众多,质量精美,与寺庙建筑相得益彰,丰富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艺术。
从五台山研究谈中国的佛教名山研究

从五台山研究谈中国的佛教名山研究近期,阅读了崔玉卿女士的新著《五台山学探究》,感觉此书颇有一些特色,并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特撰此文。
一、近年来五台山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特色从此书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五台山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
《五台山学探究》就是这种进步的一项代表性的成果,有着明显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地展示了五台山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由于五台山区域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自然文化遗产,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特色,在中国文化中展示出了一种独特的内容,因而使得对这一地区的这方面内容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这种系统的以五台山地区为中心的多种研究对象或内容,促成了一门专门的研究学科,可以称之为“五台山学”。
这一领域中的研究已经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
此书在这方面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显明了五台山学构建的基础,认为“五台山学是以五台山方域之名而命名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揭示五台山的形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科学”。
这就对五台山学做了清晰明确的定义。
书中还列举了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五台山保存有东方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的盛誉,由五座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作者认为,“这无疑是以世界的眼光与尺度对五台山所作的权威解读,也是对五台山在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上的科学定位,它在充分肯定五台山所具有的重大学术价值的同时,更从深层次上阐发了五台山学研究的价值、意义及其科学内涵与可行性”。
这种关于五台山学构建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综合归纳与强调,对于提升人们对五台山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对五台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做了重要的阐述。
书中高度评价了五台山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在中国近现代一些重要历史阶段所起的积极作用。
五台山导游词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教育与研究

五台山导游词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教育与研究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台山,我是今天的导游,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教育与研究。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誉为“佛教名山、道教圣地、中原灵山、北国名山”。
五台山拥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举世闻名。
一、佛教文化教育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地,在佛教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1.1 学院建设五台山现有佛教学院、佛教教师进修班等学术机构,是培养和研究佛教人才的重要基地。
佛教学院秉持着“长安佛教、五台文化”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佛教学者和传教士,为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教育项目五台山每年举办佛教文化研究班、佛教教育培训营等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爱好者和学者,深入学习和交流佛教文化。
这些项目覆盖了佛经研究、佛教哲学、禅修讲座等多个方面,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3 文化传承五台山积极参与佛教文化传承工作,修复保护寺庙建筑、佛像造像等,举办佛教经堂、文化展览等活动,广泛传播佛教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五台山还开设佛教艺术展览和佛教文化体验活动,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了解佛教文化的机会。
二、佛教研究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研究中心,具有丰富的佛教研究资源和学术成果。
2.1 佛教研究机构五台山拥有佛经研究院、佛教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佛教史学、佛教哲学、佛教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院所提供了佛教研究的资源和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专家前来交流和深入研究。
2.2 佛经研究五台山五灵寺收藏着丰富的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珍藏的《五台山版大藏经》,包括了南传、北传和维摩诘等重要佛经。
这些佛经对于佛教研究和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2.3 学术交流五台山定期举办佛教学术研讨会、国际交流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佛教界人士参与,深入研讨佛教相关的课题和问题,促进了佛教学术的发展和交流。
新的历程——五台山文化研讨会暨五台山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综述

再励 , 力争跨上一个新台阶。 新 当选的会长李玉 明同志在讲话 中对
照《 五台山研究会的总体规划和奋斗 目标 》 明确指 出: 在五到十年间 , 争取使五台山成
为中国佛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争取在社会科 学领域建立起 “ 台山学”, 五 积极有效地 协
余名代表参加 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界宗教研究所 、 世界宗教研究 》 杂志社 、 《 忻州市政府 、 中国著名哲学家 、 国家图书馆 名誉馆长任继愈 , 当代高僧释本焕 、 释德慈 等分别向大会发来贺信。
究会把五 台山申遗 T作作 为本职T作 , 在 真 实性 、 完整 性 、 独特 性方 面都 应作 更 进 一
步 的深入 挖掘 和认 真研 究 。
五 台 山拥 有 丰 富 的文化 遗 产 ,除 众 多 稀 世 文 化遗 存 之 外 ,还 留有 十分 宝 贵 的 专
五 台县县 委 书记 刘银 和 同志在 发 育 中 表 示 今后 更 要 一如 既 往 地 全力 支持 研 究 会 的丁作 。
正森作 了《 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 。按照 会议议程 , 此次会议讨论通过了 《 五台山研 究会章程 》 修改案 、 五 台山研究学术规划 《
大纲 》 选举产生了第j届理事会理事 、 , 三 常 层的冲突, 固然有其经济上的原 因, 但主要 务理事及其领导成员 ,组成了新一届理事 的还是文化方面的冲突。 文化需要在冲突中 会 。李 玉 明 同志 再次 当选 为会长 。 不断实现发展和融合 。 这其中, 佛教就是 一
题文献资料 ,如各个朝代 的清凉山 《 》 传 《 》 高僧传记 、 词歌赋 、 联牌匾 、 志 、 诗 楹 碑
碣 铭文 、 游记 散 文等 。特别 是近 年来 五 台山
圣地之旅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与民俗风情

圣地之旅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与民俗风情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被誉为佛教名山,是中国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这座山脉状的佛教圣地,不仅拥有悠久的佛教历史与丰富的文化积淀,还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带您一起领略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与民俗风情。
一、佛教文化的底蕴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
这里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传说中,佛教祖师释迦牟尼曾在五台山讲经,这更增添了这座山的神圣色彩。
五台山内的建筑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
蒙古帝国时期,五台山被封为国家皇室活佛庙,从此之后,五台山的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并形成了著名的五台山寺院群。
这些寺庙以其精美的建筑和庄严的佛像而闻名,成为佛教信徒朝拜祈福、学习修行的重要场所。
此外,五台山还是佛教经典的重要研究中心。
众多高僧大德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元代高僧释智慧的《五台山记》。
这部巨著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佛教经典之一。
二、寺庙之间的佛教巡礼五台山内的寺庙众多,各有特色,游客可以进行一次精神的佛教巡礼。
其中,五台山最著名的寺庙之一是上五台山,它以其雄伟的建筑和辉煌的历史而闻名。
寺庙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香客络绎不绝,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氛围。
除了上五台山,五台山还有下五台山、东五台山、永修寺等寺庙,每个寺庙都有其独特的佛教文化积淀和建筑风格。
游客可以在寺庙之间徜徉,感受不同寺庙散发出的佛教气息,并通过参与佛教仪式,感受佛教的智慧与慈悲。
三、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五台山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代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活动成为这座山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五台山的民俗风情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庙会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五台山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和朝圣者。
庙会上,人们可以观赏到传统的舞狮、舞龙表演,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还可以购买到各种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五台山研究的成果、前景与任务

台
山
由
研 究
蒽
差
。
娲
2
9
.
五 台 山研 究 的成 果 、 前景 与任 务
杨 安 和 ( 山西省人 大常委会 , 太原 山西 0 00 ) 30 1
厶
刚才 听 了五 台山研 究会 2 年 的工作 总结 , 5 确实是硕果 累累 , 果辉煌 。研究会 在 白清 才 、 成 李 玉明老领 导的关 心 、 指导 下 , 在崔 正森等人 的
具体努力 下 , 取得 了显著 的成绩 。谋划未来五 年
蠢
的发展 时 , 点很 高 。特别是 对远景规划 的设计 起
和说明, 图文 并茂 , 有感 染力 , 人觉 得 既前 很 让 景美好 , 又任重道 远 。 我觉得研 究会的工作做到 这等程度 , 确实不容易 。 特别是在人员少 、 紧 经费 缺的情况下 , 全靠辛 勤劳作 、 私奉献 , 无 才能取得
度 , 工 作 搞 好 , 研 究 会 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逐 把 把
是 足 的 . 效 也 十 分 明显 ; 家对 其 预期 实 现 成 大 的 目标 , 也是 有 信心 、 把 握 的 。最 后 , 有 我希 望
在 坐 的各 位都 能 齐 心 协力 , 自尽 自己应尽 的 各
责任 和 义 务 , 五 台 县 、 台 山景 区 的发 展 做 为 五
有 文化 的研 究 , 像 一 个 人 的 两条 腿 , 了一 就 缺 条腿 。这 方 面 , 主要靠 政 府 的有 关地 质部 门来 进行 。社 科 院要 主动 与相关 部 门协 调 、 联络 。
什么 是文化 ?毛主席 说过 , 文是经 纬天地 , 化 是彻头 彻尾 , 里彻外 。文化 是用语 言 、 彻 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山文化研究
一.《藏传佛教与五台山的关系》:关系的网络主要是通过人来建立起来的,所以藏教与五台山当然也是通过不同的高僧来建立起的。
○1简单的介绍:西藏佛教又称为喇嘛教,代表人物是桑杰巴登,在上世纪由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
主要时期是前弘期与后弘期,后弘期分为这几个派别:宁珰派,噶当派,萨迦派,希解派,觉域派,觉南派,格鲁派,其中格鲁派是最著名的一个时期。
西藏的一般信徒,都依奉“阿弥陀佛”的信誓。
祈神念佛,起到来世之善果。
藏教视五台山是“古刹之地”和“人间刹地”。
○2五台山与藏教的关系的传说:当时藏教与汉地的联系是很强的,西藏与当时的中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布顿的一书中描述的是藏王松赞干布在五台山建立108寺庙,但是这样的史料的真实性很弱。
这样记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藏王的仁慈善良,施功布德的品质,这样就可以拉合汉地与西藏之间的关系。
○3连接五台山与藏教关系的主要人物介绍:从时间的顺序来介绍人物。
a.大泽师仁钦桑布,在《诺扎六法》中预示他死后将去往人间刹土——五台山,说明11
世纪五台山已经是人们的向往了。
b.希解派,帕当巴桑杰。
希解在藏语中的含义是停止生死流转,熄灭一切苦恼根源。
c.人巴恩(迦萨派第五代祖师):是元太祖忽必烈的帝师。
d.胆巴帝师:元代常做五台山的西藏高僧,元世祖去世之后他常驻五台山的寿宁寺,是五
台山的藏教佛教之开端(喇嘛教),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e.宗碦巴大师:15世纪格鲁派(黄派)的关键大师,在五台山上修建了黄教教院,黄教与
明朝建立关系也是从他开始的,在沟通藏汉两地之间的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f.章嘉呼图克图:是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也是黄教最大的转世活佛之一,仅次于达赖和班
禅。
清朝乾隆时为了推行缓解政策,又将章呼回了五台山的“镇海寺”。
章嘉活佛二世在维护蒙藏地区与中央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章嘉墓塔是章嘉呼图二世罗桑去曲丹的灵骨塔,建于镇海寺的东院,从此镇海寺布施不绝,喇嘛甚多。
g.扎萨克喇嘛:住于菩萨顶寺。
h.仓央嘉措:西藏黄教六世达赖,死于青海湖畔,相传当时仓央嘉措还在五台山静坐六年。
二.菩萨顶的佛教历史
1.菩萨顶简介:菩萨顶在今台怀镇大孚灵鹫十二院之一(大孚灵鹫峰:是中印度揭陀螺王国的一个山峰,形状类似鹫鸟,山中又多鹫鸟,所以得此名。
大孚:大为宣传,以什么东西为
主要的信仰的含义)菩萨顶初名真容院,该寺左以动态望海峰为青龙山,右以西台挂月峰为白虎山,周边风景优美,空气清凉。
有著名的高僧写诗:古寺晚峰头,登临兴未休。
林烟笼绀殿。
2.菩萨顶名称由来的记载:据记载文殊菩萨露真容就在菩萨顶寺,但是到了唐朝初期的时候真容寺却还没有一个文殊菩萨的像,于是寺内高僧决定为其募仪影,当时有一个名为安生的木工,常做佛像,但是这次做文殊菩萨的佛像的时候却经历了六次炸裂,于是安生请求文殊菩萨现真身让其临摹一下,于是文殊菩萨真的现真身。
从此人们就将安生所造的文殊菩萨像称为文殊菩萨的真容像。
3.关于菩萨顶的诗歌:唐代贾岛——绝顶人来少,
4.普桑顶上的高僧:金光照和释常遇。
金光照俗姓李,河南人,十三岁出家,师事迦叶和尚。
金光照听了迦叶和尚的一番辨证无为有为的关系之后,认为佛教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迷行而是一种深奥玄妙的理论,于是就坚定了默齿山林的举动。
他早就听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于是就决定前往五台山修行,悟“三界一心,了无别法”。
释常遇,俗姓阴,性情淳朴,襟怀洒落,身体魁梧,道貌清奇,喜好林泉。
慧师,家近五台山,父母信奉佛教于是就剃度。
超化大师,净业大师等著名的大师云集在五台山的菩萨顶上。
5.菩萨顶的三龙说:火龙在小厨院,水龙在风水院,土龙在僧尼院。
龙遇水为大吉。
6.来五台山的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著名地点,出身僧人的朱元璋认为五台山是“化愚”之地。
并且朱元璋不仅仅尊崇的是汉地的佛教也十分尊崇喇嘛,优抚喇嘛。
清朝的顺治皇帝相传也是在五台山出家,在五台山上也可由其的题字“不如佛家半日闲”的诗句。
顺治看破红尘,并像高僧自称为弟子。
顺治产生这样蓝珀红尘的想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攻陷南京,顺治大惊,他产生了恐惧,暴怒和狂怒的心情,深感做皇帝不如做和尚安闲自在快活和尊荣。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顺治皇帝的爱妻董鄂妃离世更加使得顺治皇帝有看破红尘的想法了。
三.黛螺顶佛教史
1.关于寺名与建寺年代: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古刹,历史上的名称依次为青峰顶,佛顶庵,大螺顶,黛螺顶。
据清凉山志记载从唐朝就有了黛螺顶了。
黛螺顶的后殿大雄宝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围粗一丈,就是乾隆诗中的“阶下千年不老松”。
唐朝僧人结念的修行处,寺内的这棵古松见证了黛螺顶的历史。
寺内的山门前立有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历年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重建佛顶庵”另一块是清朝康熙立。
2.关于寺庙的建筑:黛螺顶在台怀镇东清水河旁,其峰形状如大螺。
明代高僧写诗:踏遍尘区念无休,归来结社碧峰头。
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层云山豁两眸。
一个蒲团消白日,半肩破納度寒秋。
人间八万四千梦,尽向无生一念秋。
黛螺顶中的站佛就是旃檀佛,即释迦牟尼佛乔达摩。
当时的佛教有“佛身无量”等诸多的禁忌,造像师不能直视佛祖,只好请佛祖站在水边,利用水中的倒像成像,因此这也成为“照佛”。
这里面有感人的故事:立禅和尚。
黛螺顶中有16幅立体国画,讲述的是16个佛教的故事。
依次为:上托兜率,家选饭王,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洛,仙人占相,逾城出家,落发贸衣,魔军害佛,菩萨降魔,城等正觉,初转法轮,佛陀说法,双斥入灰,舍利宝塔,三眉真火等。
3.帝王的尊崇: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留下遗言,其圆寂之后文殊师利将于五台山顶居住。
古往今来四海之内的僧俗人千里迢迢来朝山拜佛。
但是五台山的地势险峻,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冰雪覆盖的,所以前往者不能一下子将五台山的五峰全部游历完,于是乾隆就下旨让青云和尚将五殿合于一殿。
四.《五台山佛寺影壁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