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改革成拼音文字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论述为什么汉字的体系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性质上的改革。
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语素特别多。
例如dā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就有13个之多(据《现代汉语词典》),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2)有些单音语素虽已不单独使用,而与其他语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复合词,这自然可以减少一些同音语素所带来的麻烦。
(3)从文字本身的状态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
拼音文字虽然有易学、易用的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因为它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而且,拼音体系难以长期固定,过几百年就需要因语言的变化而进行一次拼写法的改革。
所以从文字的稳固性看,汉字反而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区之间的联系。
(4)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
如果废弃汉字,实现拼音化,就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
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他的条件(如语言统一)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所以,全面比较汉字和拼音文字的效能,权衡得失,我们现在还看不到拼音文字有替代汉字而成为汉民族的正式文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论汉字与汉语拼音的关系

论汉字与汉语拼音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产生于文字之前,汉字产生后既服务于汉语又对汉语产生某种制约,相伴发展至今。
世界绝大多数文字都拼音化了,汉字是否也要走这条路,现在真不好下定论。
现阶段,根据实际需要,汉语拼音辅佐汉字已经成为事实。
历史上我们有过文字改革思潮和运动,今天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兴起,汉字改革再一次引起关注。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很多人的观点都是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
当然,反对的人更多。
其实,这不光是技术的事情,这是关乎社会、文化、心理的大事情。
既然这个问题摆在面前,一定有它的理由。
回避问题没有用。
要废掉汉字肯定不行,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或者条件还远远不具备。
但我们又要解决问题。
说到底,汉字与汉语拼音都是为汉语服务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废掉一个呢?都是工具,多一个有什么不好呢?中国要做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文化、中国语言和文字必须走向世界。
有道是汉语易,汉字难,那不妨先用拼音抵挡。
现在我们讲点专业的。
既然汉字废不了,我们没有必要非整个替代汉字的拼音文字方案来,计算机汉字拼音自动互转另当别论,这个属于拼音编码技术范畴。
在汉字与拼音共同为汉语服务的前提下,汉字跟拼音就是兄弟,互相帮扶。
我们这里说的拼音当然不只是给汉字注音这么简单的功能,而是要能担当起准文字的作用。
拼音做文字,都会拿同音词说事。
我们就以汉语中同音词(不包括语素)最多的两组音节yi和shi来举例分析,看看这些词如果用拼音到底会怎么样。
shi音节的词有“诗、湿、失、师、施、十、拾、时、实、食、使、驶、屎、是、市、试、世、式、事”,yi音节的词有“一、医、依、移、姨、已、以、乙、倚、亿、翼”。
按声调分,阴平有“诗、湿、失、师、施、一、医、依”;阳平有“十、拾、时、实、食、移、姨”;上声有“使、驶、屎、已、以、乙、倚”;去声有“是、市、试、世、式、事、亿、翼”。
现在再来根据词性来分组,名词“诗、师、医”;形容词“湿”;动词“失、施、医、依”;数词“一”。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

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汉字改革一夕谈吕叔湘[主]下雨天留客,今天晚上你是回不去的了。
只是寒斋无处不漏,累你在这里受罪,如何是好?[客]你我虽只半城之隔,彼此忙忙碌碌,也难得会面。
今天就着这巴山夜雨,烹茶剪烛,作竟夕之谈,倒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主]谈什么好呢?[客]你平常主张改革汉字,采用拼音字,我一向未敢苟同,今天就拿这个做题目讨论一番,你看怎么样?[主]你是客,我是主,就请你先发表你赞成汉字的理由。
[客]不然。
汉字好端端的用了几千年,你平白要把它废除,改用拼音字,自然应该由你先说明何以非如此不可的道理。
[主]那么我就不客气了。
我认为汉字不及拼音字有四点。
第一,从学习的的观点说,汉字难学,拼音字容易学。
中国文化之久,世界闻名,可是文盲之多,也是世界闻名。
这个一部分固然由于国民教育的设施还没有普及,一部分也由于学习汉字的困难,不是短期间补习或者自修就能收效。
中国小学毕业的儿童运用本国文字的能力远不及欧美各国同一阶段的儿童,这个一部分固然由于中国小学教育办理得未能尽如人意,一部分也还是由于学习汉字的困难。
[客]我所闻者异于是。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说明认汉字和拼音字的快慢相同,也就是难易相同。
理由是无论汉字或者拼音字,认识的时候都是从整个的形体去认识,认识汉字的时候并不逐一辨认它的笔画,正如认识拼音字的时候不经过辨认字母的程序一样。
你承认不承认这个事实?[主]我承认这个实验的结果,也承认这个解释的正确,但是我不能不说,谁要是就此断定学习汉字和学习拼音文字的难易相等,可就犯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毛病了。
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两层意思。
第一,这种实验里边的所谓认字是指经过教学之后的复认。
教学的程序是先给字形,然后告知字音和字义,使它们和字形发生联系。
复认的程序是先看见字形,因已有的联系而忆起字音和字义。
大凡儿童初学认字,无论是汉字或者是拼音字,都是这样。
可是要是学习的是拼音字,经由这种方式认识了若干字之后,即使教师不去有意提示,儿童也会不知不觉的加以分析,逐渐悟出各个字母的音值和拼音的条例。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汉字改革问题的一些思考由汉字繁难而引发的汉字改革问题,自五四运动前就是一些学者文人广为讨论的话题,到五四运动时达到了高峰,此后一直常论不衰。
汉字究竟难不难学,难不难认,难不难记,这个问题恐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问题。
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作为成年人,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我们应该对于汉字的日常使用不会有困难,因此也就很少去想这个问题。
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现代汉字发展的历程当中。
一、汉字发展的现状最近读到王开扬先生的著作《汉字现代化研究》,此书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书中用了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来论证汉字的繁难、不合时宜,以及拼音文字的简便、发展前途。
书中有这样几句话:“在实行拼音文字的国家,儿童只要掌握了字母和拼写规则,就能自动进入阅读和写作。
这个过程是很短的,少则一个月以内,最多是一年半到两年,这由他们的表音文字和口语的密合程度来决定。
”①初读至此,觉得不可思议,简直天方夜谭(也许是拿自己学汉字的心理来做比较吧)。
就是学习拼音文字,比如英语,它的26个英文字母倒是好学,但要达到能够拼写和阅读的程度,恐怕也不会这么容易吧。
本人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惭愧之至,英语水平还是不怎么样。
因为规则是有,但不合规则的东西也有很多,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死记硬背。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非母语的问题,因为拼音文字和口语的结合比较紧密,我们不会说,当然学起来就困难重重了。
接着又看到一个材料:“语文现代化前辈学者刘泽先生说:‘儿童获得文字的充分读写能力,据说,德国大约要一年半,英美大约要两年,而使用汉字的国家,例如中国和日本,大概要多好几年。
’”②不知道这个“据说”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要真是可靠的说法,那么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要可怜得多了。
真是”难了不会,会了不难”。
现在想想,我们小时侯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地驾驭汉字了,可能对当初初学时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写的艰难和辛苦已经淡漠了,当看到孩子们依然重蹈覆辙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崔明海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在看似社会支持态度占据主导的局面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此问题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远没有达成集体共识。
在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出台前后,知识界围绕着汉字是否应该拼音化、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等问题的思想争鸣逐渐公开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这场思想争鸣客观上使得党和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汉字拼音化的方向并不是定论,而这一争论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为19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文字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知识界 汉字拼音化 思想争论〔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7-0045-12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诸多知识分子延续近代文字改革者的理想和热情,成立了文字改革的学术研究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该协会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①并通过吴玉章、胡乔木等人向中共中央建言献策,继续推进汉字拼音化运动。
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和思考之后,1950年6月,毛泽东主张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工作。
②1951年下半年,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提出的汉字拼音化的主张,作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重要指示。
③此后,中央政府成立了文字改革机构专门研究和拟制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印制30万册单行本分发全国各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意见。
单行本的最后一页是征询意见的表格,其中印着四个问题,开头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文字的方向,你是不是同意?”从各地反馈的统计资料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1955年2月14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到的1000份意见表中,有80.7%的人同意走拼音文字的方向,有3 7%的人不同意,其余没表示意见。
简析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行性

简析汉字拼音化的不可行性作者:马永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摘要: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已记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随着世界上几种表意文字的消亡,以及清末战争中中国的节节败退,很多人认为汉字是罪魁祸首。
因此,他们提出要将汉字拼音化。
近几年,汉字拼音化的呼声越来越大。
笔者认为汉字拼音化是不可行的。
本文从四个维度来展开叙述。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不可行性;特点;缺点作者简介:马永草(1990.12.12-),男,河南省禹州市,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12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1一、汉字的产生从汉字产生的角度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才创造出来的,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
据考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汉字的出现时间远早于此。
①历经多年的考验,始终用汉字记录汉语,这也说明了汉字的巨大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汉字拼音化提出的背景和阶段清末以来,祖国面临内忧外患,尤其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中连连败退,当然,这是国力虚弱造成的,许多人认为国力虚弱来源于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来源于教育的不普及,教育的不普及源自于汉字的难学、难认、难记,因此有人开始提出将汉字拼音化。
辛亥革命后,1918年,北洋政府推出了“注音字母”,这是有史以来遭受的第一次冲击,也是拼音化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②五四时期,汉字拼音化的呼声越来越大,“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等论调名噪一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后,汉字如何快速准确地输入电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热点话题,最近几年,又有人提出要将汉字拼音化。
三、汉字的特点1、汉字的主要特点是它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同表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
论汉字改革成拼音文字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论汉字改革成拼音文字的必要性和不可能性。
必要性:汉字不能标记汉语的语音,因而汉字形体复杂,笔画繁多,产生不少字形体相似,不易区别的汉字。
加之汉字数量繁多,汉字的难读、难写、难记、难认是造成我国至今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盲和半文盲的一个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在推广普通话,但是直到今天还有近半数的人不会讲普通话。
由于汉字没有明确的读音标示,造成我国语音‘南腔北调’‘语不同音’,也是普通话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
如今计算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已经普及到各个角落乃至家庭。
计算机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都是英语,所以说英语国家的人,可以在计算机上自如的读写信息,对话以及编写各种程序进行计算、设计和各种控制。
对我国而言,一方面,汉字信息处理必须通过编码,这繁杂的程序以至影响我国长期以来计算机水平难以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五笔输入法难记难学,许多人选择拼音输入法,然而拼音输入法最大的缺点在于选字,这严重影响了打字的速度和效率,这又体现了汉字在应用上的缺陷。
因为社会不断发展,新生的词层出不穷,汉字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必然要求汉字需做出调整和改革。
不可能性:汉字改革有其必要性,然而也有其不可能性。
第一,文字必须适用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是单音节语,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没有形态变化,因而和方块汉字十分吻合。
第二,从文字本身的状态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其长短。
汉字记录语言的语素,词,而不记录音素、音节,故有贯通古今,超越方言的特点,具有稳固性。
拼音文字记录语言的历史原则和现状原则各有缺陷。
第三,汉字和汉语形音分离,故形体可不随语音变化而变化,汉字如变成表音文字,会演变成书面语的分裂,会使各方言分化成不用的语言。
汉语方言复杂,彼此不能通话。
如果改成表音文字,各个方言就会演变成口语、书面语形式都不同的语言,不利于民族团结。
第四,汉语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数量则很多,故语言中同音语素特别多。
一旦实行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会无法从数面上区别同音词。
汉字改革浅谈

汉字改革浅谈汉字是中华民族实用了几千年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是由象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也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
然而,汉字改革也算是个古老的话题,很多学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复杂性,使汉字是否需要改革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下面我就从汉字的优缺点以及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来看汉字的改革问题。
汉字的最大优点,无疑是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这体现了汉字的稳定性,稳定性是由于其字形变化不太大,并且有其规律。
且不说大多汉字比较规范古籍我们现在大都能看得懂,就连几千年以前的甲骨文我们也能识别。
这与拉丁文和英文等拼音文字比较,就体现其优势了。
另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南北东西地理环境差异极大,因此存在着大量的方言。
但由于汉字的书写是一致的,这样即使发音不同,也使各方言区的沟通变为可能。
第二个方面,一个汉字基本上对应一个音节,还可以有效区别同音字的问题。
汉语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同音异意,汉字的不同形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三个方面,汉字约有80%的是形声字,即表音又表意。
这个在汉字的认读和见形知意上有很大优势。
从这个方面上说,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表音文字只表形、音,不表意。
当然,汉字的缺点也有很多。
首先是汉字数量繁多、结构复杂。
结构复杂又体现在:一是笔画多,笔画数一到几十画的都有:二是汉字的单位笔画和部件不是按一个方向排列的,而是上下左右全方位展开:结构上也存在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半包围、全包围等。
尤其是对外国人来讲,汉语不难学,而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是个更大的拦路虎。
第二个方面,汉字用于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比较困难。
因为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输入计算机比较麻烦,存储也占相当大的空间,打字更是一门技术。
第三个方面,汉字对于国际化交流比较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字改革成拼音文字的必要性和
不可能性。
必要性:汉字不能标记汉语的语音,因而汉字形体复杂,笔画繁多,产生不少字形体相似,不易区别的汉字。
加之汉字数量繁多,汉字的难读、难写、难记、难认是造成我国至今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盲和半文盲的一个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一直在推广普通话,但是直到今天还有近半数的人不会讲普通话。
由于汉字没有明确的读音标示,造成我国语音‘南腔北调’‘语不同音’,也是普通话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
如今计算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已经普及到各个角落乃至家庭。
计算机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都是英语,所以说英语国家的人,可以在计算机上自如的读写信息,对话以及编写各种程序进行计算、设计和各种控制。
对我国而言,一方面,汉字信息处理必须通过编码,这繁杂的程序以至影响我国长期以来计算机水平难以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五笔输入法难记难学,许多人选择拼音输入法,然而拼音输入法最大的缺点在于选字,这严重影响了打字的速度和效率,这又体现了汉字在应用上的缺陷。
因为社会不断发展,新生的词层出不穷,汉字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必然要求汉字需做出调整和改革。
不可能性:汉字改革有其必要性,然而也有其不可能性。
第一,文字必须适用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是单音节语,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没有形态变化,因而和方块汉字十分吻合。
第二,从文字本身的状态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其长短。
汉字记录语言的语素,词,而不记录音素、音节,故有贯通古今,超越方言的特点,具有稳固性。
拼音文字记录语言的历史原则和现状原则各有缺陷。
第三,汉字和汉语形音分离,故形体可不随语音变化而变化,汉字如变成表音文字,会演变成书面语的分裂,会使各方言分化成不用的语言。
汉语方言复杂,彼此不能通话。
如果改成表音文字,各个方言就会演变成口语、书面语形式都不同的语言,不利于民族团结。
第四,汉语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数量则很多,故语言中同音语素特别多。
一旦实行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会无法从数面上区别同音词。
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第四,有些无形可象的字用假借,故把文字作为一个语音符号来运用,具有了表音文字的发展趋势。
但形声字的大量出现,是汉字的创造十分便利,从而遏制了汉字的表音倾向。
第五,表音文字不利于继承文化遗产。
第六,表音文字不利于继承书法艺术。
总之,汉语的实际状态还难以实行拼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