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12 第十一章 淡水珍珠培育

贝类增养殖学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董艳珍 西昌学院动物科学系
第十章 淡水珍珠培育
第一节 育珠蚌的生物学
一、育珠蚌的种类及其育珠特点
1.三角帆蚌 壳大而扁平,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壳 三角帆蚌 壳大而扁平,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 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坚硬,最大壳长可达24cm, 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坚硬,最大壳长可达 , 后背缘向上伸出一帆状后翼。 后背缘向上伸出一帆状后翼。后背脊有数条由结节突 起组成的斜行粗肋。珍珠层厚,光泽强。 起组成的斜行粗肋。珍珠层厚,光泽强。广泛分布于 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 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尤以洞 庭湖以及附近中型湖泊分布较多。植核手术方便, 庭湖以及附近中型湖泊分布较多。植核手术方便,排 核排片行为不强,所产珍珠光滑细腻、形状较圆、 核排片行为不强,所产珍珠光滑细腻、形状较圆、珠 珠质佳,多呈白色、紫色、粉红和黄色, 光、珠质佳,多呈白色、紫色、粉红和黄色,但珍珠 生长速度慢,对水质要求高。 生长速度慢,对水质要求高。
二、河蚌的生态
(一)生活习性 1.栖息环境 一般栖于江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等 栖息环境 一般栖于江河、湖泊、 泥质、沙泥或砂砾底中, 泥质、沙泥或砂砾底中,一般大部分身体埋入泥 沙内。水中溶氧以4-5mg/L 沙内。水中溶氧以 2.摄食 食性广,以水中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食, 摄食 食性广,以水中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食, 饵料颗粒小于500um 饵料颗粒小于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规范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规范目次前言 (Ⅱ)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 环境条件 (1)5亲蚌培育与人工繁殖 (2)5.1 亲蚌选择与培育 (2)5.2采苗 (2)6 稚蚌培育 (2)7 手术作业 (2)7.1植核时间 (2)7.2手术蚌规格 (2)7.3制核 (2)7.4植核 (2)7.5注意事项 (3)8 饲养管理 (3)8.1水体消毒 (3)8.2吊养方式 (3)8.3育珠蚌暂养 (3)8.4吊养密度 (3)8.5吊养深度 (3)8.6蚌鱼混养 (3)8.7投饵施肥 (3)8.8调节水质 (4)8.9注意事项 (4)9 病害防治 (4)9.1预防 (4)9.2常见病防治方法 (4)前言为规范我省淡水有核珍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常德市鼎城区畜牧水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寅初、杨立平、丁时斌、郑敬前、尤建国、高业照、曾立君、陈正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的术语和定义、亲蚌培育与环境条件、人工繁殖、稚蚌培育、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淡水有核珍珠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SC/T1008—1994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DB43/T279-2006三角帆蚌养殖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述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亲蚌用来繁殖稚蚌的河蚌。
3.2宿主供钩介蚴虫寄生、发育的生物体。
3.3钩介蚴虫受精卵在雌蚌的外鳃上发育,成熟后排入到水体中,依靠鞭毛的摆动和双壳的启闭运动在水中游动,遇到宿主(鱼类)便寄生在其鳍或鳃上进行变态生活的河蚌幼体。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衡。
6防 止 鱼 、 、 . 虾 水蚯 蚓 、 鸭 、 鸭 、 野 家
推荐新项 目 介绍新技术 发展新产业 /— ic rj@1 3c m E mal wzbb .o : 6
黪
口卞 伟
每年 4 6月份为三角帆蚌的最佳繁  ̄ 1 . 供水设备 水管道 。
蓄水池 : 用于 采苗与育苗 的贮水 , 其
供水设备 主要包括抽
进 水一 端略 高 于 出水一 端 ,使 排水 通 畅) ,再用红砖砌 成正方形池若干个 , 然 后用塑料薄膜铺底 , 每池设排水 口一个 , 进水用塑料管 ,管上打孔 ,喷水注入池 中。此方法效果好 , 成本低 , 当前被广泛
胚胎发育 。 当胚胎发育至钩介幼虫时 , 雌 蚌将成 熟的钩 介幼虫排放 到水 体中 , 钩 介幼 虫遇 到 鱼体 便寄 生 在鱼 鳃和 鱼 鳍 上, 变态完毕形成仔蚌 , 从鱼体上脱落下
来, 落入 泥底中营独立的埋栖
生活 。
一
1 生鱼 的选择 与培育 寄 生鱼的 寄 合适与否 ,直接影响钩介幼 虫的附着效
采苗 。
5080 0 ̄0 时捞 出饲 养。否则 , 着过 多 , 附 就会造成寄主的死亡。 ③脱苗( 稚蚌从鱼
体脱离 )将附寄着钩介幼虫的寄主鱼放 。
人育苗池饲养 ,一般每平方米水体放 寄 主鱼 2 公斤 3 0尾左右。 每个育苗池要放
多大 , 多深 , 泥有 逐渐施加 。作用主要是
主要是防 风 、 雨 、 避 避寒 、 阳 、 遮 保温 , 使
察。 用开壳器撑开 河蚌 , 加塞固定到一定
的宽度 ,先观 察孕 育鳃 瓣的颜 色与丰 满
度 , 育鳃瓣呈丰满厚实的状态 , 色 如孕 颜
珍珠养殖技术

珍珠养殖技术珍珠是一种受到广泛喜爱和重视的宝石,具有珍贵的商业价值和美丽的外观。
珍珠的产出主要通过养殖来实现,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珍珠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珍珠养殖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
一、珍珠养殖技术原理珍珠养殖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刺激贝类生物组织产生珍珠,进而获得珍珠的过程。
它基于珍珠形成的自然原理,通过引入外刺激因素来模拟贝类体内珍珠形成的过程。
珍珠养殖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贝类植入核心:养殖人员会在贝类体内植入核心物质,如小石头或贝壳碎片。
这是刺激贝类产生反应的关键步骤,因为贝类会将核心物质视为异物,开始分泌珍珠膜。
2. 珍珠膜分泌:贝类在感知到核心物质后,开始分泌珍珠膜覆盖核心物质,形成初级的珍珠。
3. 珍珠层逐渐形成:养殖过程中,珍珠膜会逐渐产生更多的珍珠质,形成珍珠的多层结构。
4. 养护和收获:在珍珠形成的过程中,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养护和维护贝类,确保贝类的生长环境良好。
当珍珠达到一定大小后,可以进行收获和加工。
二、珍珠养殖技术方法珍珠养殖技术目前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如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和盒养殖等。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珍珠养殖技术方法:1. 淡水珍珠养殖:淡水珍珠养殖是在淡水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养殖方法。
常见的淡水珍珠养殖动物包括蚌类和珠蟹等,其特点是养殖周期短,操作简单,并且成本较低。
2. 海水珍珠养殖:海水珍珠养殖是指在海水环境下进行的养殖方法。
养殖动物主要包括牡蛎和扇贝等,此方法适用于产出高质量的珍珠,但相比淡水养殖,成本和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3. 盒养殖:盒养殖是一种将贝类放置在密封的贝盒中进行养殖的方法。
养殖人员会在盒子中放入适量的贝类和核心物质,然后将贝盒放置在养殖基地的合适位置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和资源有限的养殖场,便于管理和控制。
三、珍珠养殖技术的应用珍珠养殖技术不仅在珍珠产业中广泛应用,也促进了珍珠贸易的发展。
以下是珍珠养殖技术在产业中的几个应用方面:1. 珍珠质量提升:通过养殖技术,珍珠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淡水珍珠养殖—河蚌育珠的工艺和技术

由于对珍珠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育珠蚌养殖周期需长达4-5年,生产管理与一般水产养殖项目有显著不同。
1、水域选择应选择常年有水源保证,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质较肥沃,水面水生高等植物,底质淤泥较少,水学2米左右的水域。
如果有微流水,面积从不到1公顷到十几公顷均可。
如果常年没有微流水,人工修筑的水面一般以3-5公顷为宜。
从水域类型上看,山塘、小水库如果水位起伏不大也可选作育珠场。
水质肥的外荡、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年龄较长的湖湾、库汊也可养殖珠蚌。
总之,只要饵料生物丰富,具有一定水流或风流运动的内陆水体,都可作养蚌育珠场所。
水体钙的含量要求在每毫升水体50毫克碳酸钙以上,水的酸碱度以中性稍偏碱性为好(pH 为6.8-8.5)。
育珠蚌养殖场的水温,年平均达17-20℃,表层水的日最高水温不超过38℃,最低不小于2℃, 最适水温在23-30℃。
育珠水域一般要选择向阳、通风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热的传导和水温的恒定。
2、吊养方式把育珠蚌放在水体浮游生物量较高的水层中养殖,就是为使珠蚌有充足的饵料和溶氧。
所以固定吊养的措施总是在不断改进,但浮子、绳索是最基本的。
改变最多的就是放置珠蚌的器具,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网袋和网夹。
放养前,必须在水域中选择两岸相对较近的岸边,用毛竹或树桩做成固定的撑架或直接在两岸边打桩。
然后每间隔1-2米沿水面拉上绳子,在每条聚乙烯绳上间隔一定距离系上浮子。
浮子是为了吊养的育珠蚌能均衡悬浮于水层之中,有一定浮力的塑料浮球、塑料空瓶等均可用作浮子。
网袋和网夹一般由聚乙烯做成。
圆形网袋中撑一个由竹篾做成的弹性圈,以保证网袋固定的形状。
网袋放养育珠蚌,每袋只能放1-2个。
我们在肥育手术暂养蚌时也采用这一网袋法,每袋放养5个幼蚌。
因此,用竹圈网袋放2只珠蚌,出水孔分别向外,腹缘朝下的吊养方式较好。
网夹呈长条形,网孔较大,水流畅通,但蚌壳易被网线卡进造成凹陷、甚至伤及外套膜。
每个网夹宜放3-4只珠蚌。
除了在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多数时间是吊养在0.4米以内捕层水中。
珍珠怎么养殖

珍珠怎么养殖引言珍珠作为一种珍贵的宝石,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
许多人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珍珠,并且尝试养殖珍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珍珠养殖的基本知识和步骤,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养殖珍珠。
珍珠养殖方式1.淡水珍珠养殖2.海水珍珠养殖淡水珍珠养殖淡水珍珠养殖是指在淡水环境中培育珍珠。
下面是淡水珍珠养殖的步骤:1.挑选贝类:选择适合淡水珍珠养殖的贝类,例如马齿蚌、水蚬等。
2.制造珍珠核:将贝类选择的贝壳中制作珍珠核,珍珠核的制作可以使用人工或自然方式。
3.培育贝类:将制作好的珍珠核植入贝类的体内,让贝类通过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
4.养殖过程:在贝类生活的环境中维持适宜的水质和温度,同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氧气。
5.采收珍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珍珠成熟后可以进行采收。
海水珍珠养殖海水珍珠养殖是指在海水环境中培育珍珠。
下面是海水珍珠养殖的步骤:1.挑选贝类:选择适合海水珍珠养殖的贝类,例如牡蛎、翡翠贝等。
2.制造珍珠核:将贝类选择的贝壳中制作珍珠核,珍珠核的制作可以使用人工或自然方式。
3.培育贝类:将制作好的珍珠核植入贝类的体内,让贝类通过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
4.海水养殖环境:在合适的海水环境中培育贝类,注意维持水质的稳定和适宜的温度。
5.珍珠产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珍珠成熟后可以进行采收。
养殖注意事项1.水质要求:无论是淡水珍珠养殖还是海水珍珠养殖,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洁非常重要。
2.温度控制:贝类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根据养殖贝类的特性来控制水温。
3.饲料供给:为保障贝类的健康生长,必须提供适量和适时的饲料,饲料的选择和给予要根据养殖贝类的食性来决定。
4.疾病防治:贝类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需要定期检查和预防。
结论珍珠养殖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不论是淡水珍珠养殖还是海水珍珠养殖,在养殖过程中都需要注意水质、温度、饲料和疾病的控制。
希望本文介绍的珍珠养殖知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实践珍珠养殖。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养殖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在淡水中养殖出美丽的珍珠。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产业。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珍珠贝放入淡水中,让它们在水中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珍珠贝会分泌出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会逐渐形成珍珠。
为了让珍珠贝生长得更好,养殖者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养殖者需要选择适合养殖珍珠贝的水域。
一般来说,淡水湖泊、河流和水库都是比较适合养殖珍珠贝的地方。
在选择水域的时候,养殖者需要考虑水质、水温和水深等因素。
养殖者需要选择适合养殖的珍珠贝品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淡水珍珠贝品种有马蹄珠、金珠、银珠等。
不同品种的珍珠贝生长速度和珍珠的质量也有所不同,养殖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养殖者需要掌握珍珠贝的养殖技巧。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注意珍珠贝的饲养、繁殖和保护等方面。
比如,养殖者需要定期清理水域,保持水质清洁;同时,还需要控制珍珠贝的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珍珠贝生长缓慢。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产业。
通过掌握好珍珠贝的养殖技巧,养殖者可以在淡水中养殖出高质量的珍珠,为自己带来
丰厚的经济收益。
珍珠的养殖方法_珍珠怎么养殖

珍珠的养殖方法_珍珠怎么养殖珍珠是一种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那么,珍珠在养殖上需要什么问题呢?下面店铺整理了珍珠的养殖要点以供大家阅读。
珍珠的养殖方法(一)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目前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对于大多数养蚌户来说,一般不进行珍珠蚌的育苗工作。
从产业化的发展来看,“人工育苗——手术蚌培育——育珠手术”这三个生产环节无需要专业公司来完成。
一般养殖户只从事珠蚌养殖。
从目前的生产现状看,大多数群众都购买稚蚌,自己培育手术蚌,再雇人手术。
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蚌的育苗过程。
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
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
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
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
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
生产流程是:怀卵雌蚌→钩介幼虫→用黄颡鱼寄苗→稚蚌培育→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
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
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
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封闭,上部留缝合口。
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
每只网相投放幼蚌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出处:黄冈水产信息网 作者: 发表日期:2006-9-26 阅读次数:--------------------------------------------------------------------------------中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是质量并不理想。
目前,全国每年培育的稚、幼蚌近百亿只,生产育珠蚌可达5-8亿只。
如果不是因为蚌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每年的商品珠蚌和珍珠产量可比目前高出一倍以上。
所以,提高珍珠质量,限制产量迫在眉捷。
一、珍珠养殖现状1、技术进步中国珍珠产量的飞速增加,首先得益于钩介幼虫人工采集技术的突破和稚、幼蚌培育技术的不断进步。
虽然河蚌的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技术尚未解决,河蚌在生产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
但在生产中已能从钩介幼虫的采集开始进行大规模培育稚、幼蚌,从而使手术蚌的来源有了根本保证。
这项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大江南北的农民很快掌握,而且已经完全做到了规模化生产。
其次,专业从事手术操作的女工队伍已经形成。
在湖南汉寿、安徽贵池、芜湖等地的有此乡镇已成了手术操作工的产地,每个乡镇的手术操作工就可达上万人。
育珠手术已成了当地劳务输出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傅教徒弟式的发展,手术操作工队伍稳定、壮大,并得以延续,使手术操作环节的人力有了保障。
第三,蚌病控制技术已经突破,育珠蚌养殖技术有了一定提高。
培育浮游生物、肥水养殖育珠蚌的技术借鉴了"施肥养鱼"的池塘养殖技术模式。
在生产管理上,主要是改穿孔吊养方式为"网袋、网夹"的笼养方式。
在大规模生产中,网箱培育手术蚌技术的改革进步,使当年育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缩短了珍珠育成周期。
2、存在的问题河蚌育珠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目前,珍珠生产已不再是获得巨额利润的项目,暴利的年代已经过去。
但是,多年育珠生产的高盈利性,使从业者无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盲目生产仍在继续。
⑴中国的珍珠产业协会还不健全,有些地方或成了半官方的组织,缺乏行业协调和自律,珍珠的生产完全无序化,限制产量和提高质量任重而道远。
⑵由于珍珠产量的不断增加,整个市场对珍珠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虽然珍珠深加工技术也在进步,珍珠产品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是低档珍珠仍会面临过剩。
"大、光、圆、艳"的标准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在群众性生产中,通过延长养殖周期来提高优质珠的比例,是适应市场的唯一途径,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限制年产量的效果。
但是珍珠业界尚未做到主动地、自觉地限制珍珠产量。
⑶通过成熟珠蚌采集钩介幼虫以培育稚、幼蚌的方法沿用多年,导致三角帆蚌种质退化日趋严重。
珍珠蚌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不断下降。
⑷手术操作工缺乏正规培训,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推广应用。
操作工队伍劳动、用工等管理更无从谈起。
育珠手术操作的季节性,使操作工队伍保持"候鸟式"的流动性,这是育珠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又一集中表现。
⑸养殖生产中,不仅仅是普通农民和中小养殖场,即使是大公司,落后的生产管理仍十分普遍。
珍珠企业和大多数养蚌农民一样缺乏科技意识,"广种薄收、听天由命"仍然是育珠生产管理的主导思想。
河蚌育珠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刚刚开始,工作还相当艰巨。
3、解决问题的途径淡水珍珠生产尚未进入"微利时代",但我们也要防患未然,使该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①应从种质资源抓起,加强蚌种选育工作。
②应从操作工队伍管理入手,积极推广手术新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
③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途径宣传、培训,提高河蚌育珠业主的科技意识。
推广普及科学的养蚌育珠技术理论和知识。
④推广群体控制技术,使河蚌育珠业整体成活率有所提高。
⑤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自觉限制珍珠年产量、努力提高珍珠质量。
⑥进一步开展大直径正圆淡水有核珍珠的应用性研究。
⑦进一步开发利用低档珍珠,拓宽用途。
二、河蚌育珠的工艺和技术(一)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目前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对于大多数养蚌户来说,一般不进行珍珠蚌的育苗工作。
从产业化的发展来看,"人工育苗--手术蚌培育--育珠手术"这三个生产环节无需要专业公司来完成。
一般养殖户只从事珠蚌养殖。
从目前的生产现状看,大多数群众都购买稚蚌,自己培育手术蚌,再雇人手术。
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蚌的育苗过程。
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
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
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
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
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
生产流程是:怀卵雌蚌→钩介幼虫→用黄颡鱼寄苗→稚蚌培育→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
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
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
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封闭,上部留缝合口。
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
每只网相投放幼蚌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1.5-2.5米。
稚蚌入箱前3-5天,应根据水体环境(新塘或老塘)、鱼类放养量(有一定比例的花、白鲢50-200尾/亩),先施基肥,培肥水质。
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
稚蚌在3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
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一次,每次150-250千克/亩湿猪粪,肥料必须经充分发酵腐熟。
最好不要用鸡鸭粪肥,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料(用量可按说明书),这样既安全,肥效又高。
稚蚌长到了3-5厘米时,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体肥度(透明度30厘米)。
另外,每隔10-15天应施生石灰一次(10千克/亩)。
整个培育期间,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
但切不可让蓝绿藻繁盛,或透明度降至25厘米以下。
如能按要求科学管理,不到3个月60%的幼蚌即可达到手术规格。
(二)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技术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
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
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1、新撕膜法制片工艺⑴流程:①切断前后闭壳肌打开双壳→②用解剖刀在外套膜边缘处划一刀→③在肌痕处划第二刀(较重)→④用镊子从壳前部将边缘膜内表皮撕去→⑤在另一半重复②-④步骤→⑥将玻璃板从消毒液中取出→⑦把制好的外套膜组织带放于玻板上,内面朝下→⑧用药棉擦去粘液、污物→⑨用切片刀切平组织带伤口,使其宽度一致,并切片→⑩滴加滴片液→11送给植片工⑵技术要点 ①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整,用力均匀果断,深度达到外套膜中间结缔组织层即可。
第二刀(也可省略)应在外套膜肌痕处或尽量靠中央,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
②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的小孔。
③有镊子夹药棉,整理组织小片,擦除粘液等。
④组织带放在玻板上后,应将两过粗糙面修平,宽度均匀一致。
切成的小片要求4毫米×5毫米,经收缩后呈正方形。
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滑。
⑤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
⑥玻板消毒液、药棉浸泡液、滴片液应当天配制,当天用守。
⑦组织小片不能接触其他东西,严格防止污染。
⑧制片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分钟内结束,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可存放太久。
制片过程十分重要,事关珍珠质量,应加强管理。
2、植片工艺⑴流程 选好育珠蚌并在蚌壳上刻划出日期和操作工的编码。
①用开壳器开口,加附口器,插入塞子→②擦除外套腔污物,使斧足侧向一边→③用送片针顶信小片,在开口针帮助下挑起小片→④从边缘膜下右开始用开口针钩口→⑤将小片送入伤口内0.5厘米深→⑥用开口针压信伤口,抽出送片针→⑦用开口针拉、压、挤、推整圆→⑧从上至下,从右至左,重复③-⑦至完工→⑨拔出塞子将育珠蚌放入中药浸泡液内→⑩吊养育珠蚌(2)技术要点 ①植片工具应与手术蚌规格相适应,开口大小应与小片大小相宜。
②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6)粒,第三排5(4)粒,呈梅花型布局。
行、列间距适中,整体形状完美。
第只育蚌总植片数以32粒为佳。
③"推、拉、压、挤"严格整圆。
④边缘、口珠到位。
小片来源位置和植片位置尽量一致。
⑤开口塞子不可过大,尽量使用附口器。
⑥严格挑选手术蚌,按要求将制片蚌和育珠蚌选出暂养。
⑦清理送片针的海绵要及时清洗、消毒。
⑧要求每只蚌植片手术时间为5分钟。
3、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技术(已申请专利)⑴流程 见手术操作系统消毒工艺流程图环境消毒(消毒剂Ⅰ)↘ 滴片药↓环境消毒(消毒剂Ⅱ)→ 制片作业 → 外套膜组织小片 → 植片作业↓环境消毒(消毒剂Ⅲ)↗ 养殖珠蚌 ← 育珠蚌↓药物浸泡(消毒剂Ⅳ)⑵技术要点①手术室和器具消毒:手术室、手术台、盒、桶、器皿和毛巾等,在每天开工前和收工后,都要用含量氯消毒剂Ⅰ冲洗或浸泡再洗净。
②玻璃板消毒:制片用的玻璃板,先用清水洗净板上的污物和残片,然后转入含抗生素的消毒液Ⅱ中浸泡使用,制片操作工每一次从其中取出玻璃板,再进行制片作业。
③使用消毒药棉:用抗生素等药物配成等渗的消毒液Ⅲ浸透药棉(小粒棉球)。
制片手术操作时,用镊子夹药只用一只制片蚌,绝不重复。
使用药棉协助制片的办法,比使用海绵要好,它减少了海绵粗糙面与组织的摩擦、损伤,又可避免相互感染。
同时消毒药棉法也最适宜与"撕膜法"配套应用,从而完全可以使组织小片避免与手、桌面、毛巾等物接触,达到较高的防疫要求。
④滴片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使用等渗、抗感染、伤口促愈等多功能的复合滴片药"滴片宝",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