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科版三语下册1童年的泥巴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一、教材分析《童年的泥巴》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的一篇散文,主题是儿时玩泥巴的趣事回忆。

文字简洁明了,充满童趣,读起来非常有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2.理解文章描写泥巴的语言特点,感觉到泥巴的柔软、凉爽、夏日里的清凉与人体的亲密。

3.从文章中感受到孩子对大自然、对泥巴的喜爱,激发孩子对自然界的热爱,将这种爱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内容1.朗读文章让学生轮流朗读《童年的泥巴》这篇散文,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整体。

2.摸泥巴让学生摸一下泥巴,感受一下泥巴的柔软、凉爽之感。

3. 感受泥巴请学生想象自己正玩着泥巴,感受到泥巴的柔软、凉爽、夏日里的清凉与人体的亲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让他们理解到文字描写的重要性。

4. 带着问题阅读提问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如“作者最喜欢做什么?”、“作者的父母对他玩泥巴有没有什么反对之意?”等等。

5. 情景再现让学生把《童年的泥巴》中的一段场景再现出来,比如“我和小伙伴们老是跑到附近的河里,搬动用来早已凝固的泥土,用两只手揉搓这些泥土,加入一个个小小的石子,做成一件件各种不同形态的战车,它们在我们的“指挥”下,冲啊、打啊、防御啊,争夺无休,真是过瘾得不得了……”。

四、教学重点1.让学生体会文字描写的重要性。

2.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关键角色。

五、教学方法1.让学生亲身体验,把握文章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通过交流对泥巴的感受和理解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六、教学后记通过这次《童年的泥巴》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描写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让他们从故事中感受到对大自然、对泥巴的喜爱,激发了他们的爱好心理,并且把这种爱好转化为增强学习的动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班级:小学三年级学科:语文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童年的泥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 学习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3. 学习正确使用句子成分,进行正确的句子语法分析;4. 培养学生对于童年回忆的感受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2. 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3. 掌握正确的句子成分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童年的泥巴》课本;2. PPT演示;3. 黑板、白板。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以回忆童年时的欢乐时光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让学生阅读《童年的泥巴》这篇课文,并带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讲述了谁的童年?b. 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有童年的“泥巴”?c. 小故事有何含义?2. 分段学习:a. 教师将课文分段展示并解释每段文字的意思;b. 引导学生跟读每段文字,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生动;3. 教师分段进行句子分析,让学生观察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句子的基本成分。

三、语文练习(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a. 根据课文内容选出正确答案;b. 将下列句子按照语序排列正确顺序;c. 完成对话,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2. 点评练习题:a. 教师给出答案并给予点评;b.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正确答案的依据。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重点内容;2. 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引导学生进行童年回忆的表达;3. 展示一些相关的绘画作品或儿童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审美兴趣。

五、作业布置(2分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童年回忆,写一篇小短文《我的童年》(限300字以内)。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童年的泥巴》这篇课文有了较好的理解。

学生能够根据指导完成相关的语文练习,并加深了对句子结构的理解。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学生的童年回忆得到了更多的表达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修饰语的作用及应用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童年的泥巴》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他的泥巴生活,走近那风一样的日子。

老师像你们这么小的时候,也非常喜欢玩泥巴,那个时候小伙伴们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男孩呢喜欢摔泥泡,谁摔得声响、摔得洞大谁就赢;女孩呢喜欢捏泥巴,玩过家家;虽然我们一个个都像泥猴一样,但是那种快乐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师:那么课文里的孩子们是怎样玩泥巴的呢?请同学们默读三、四这两个自然段,看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他们玩耍的那种快乐、那种乐趣,动笔划一划。

A踩泥巴(生汇报:我们光着小脚丫……运到河滩上师:如果在泥巴前面加上一个动词,这几句写得是——踩泥巴(板书)师:踩呀踩,踩呀踩,你感觉这泥巴很()…………………………………很()B唱童谣师:还从哪儿感觉孩子们玩很开心?------唱童谣(板书)这童谣唱得是清亮亮,你听——男生读(课件)这童谣唱得是脆生生,你听——女生读(课件)他们一边捏一边唱——齐读(课件)C捏泥人师:他们就这样一边唱一边------捏(捏泥人)(板书)(课件展示捏泥人这一段)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从哪知道的?(我们一个个咧着嘴……乐得直蹦高、杰作、活灵活现)师:看来杰作就是()的作品,这些杰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那是(活灵活现),都有什么作品呢?(生看课件汇报)对比句子A仔细看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答B去掉这些词好不好?为什么?生答C小结:是呀,用上了这一连串的修饰语,这些泥人、泥物就不仅仅只是一堆泥巴了,而是有了生命的人和物,是那么生动、那么逼真、用书上的话说,那叫活灵-----活现。

你们看(课件图片)捏是捏得活灵活现,读能不能读得活灵活现呢?谁来试试。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童年的泥巴 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童年的泥巴   教科版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理解作者童年时的快乐情怀。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语言交流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珍惜童年时光,把握童年,也为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把握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体会那流逝的岁月。

教学难点:如何能够为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

教学方法:引导法,组织法学习方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第1课时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课件《童年》)这是一首关于童年的歌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

(板书课题:童年的泥巴)生齐读课题。

二、新课。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师:你们玩过泥巴吗?那你们是怎么玩的?(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泥巴,那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怎么玩泥巴的吗?(生回答)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画出自然段。

师:课文中有几个自然段。

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

往昔撒欢撒盐绝好梦里姑娘欣赏鲤鱼烧烤胖猪对付狼吞虎咽三五成群理解词语:撒欢儿:因兴奋而连跑带跳。

狼吞虎咽:像狼和虎那样吞咽东西。

形容吃东西又急又猛的样子。

说句话:例句:爸爸吃饭时总是狼吞虎咽。

(说的非常好)谁愿意再来领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

同学们对本课的词语掌握的都非常好。

2、分析课文,逐段解析。

同学们,你们课余时间都做哪些游戏?生回答。

想知道作者童年经常玩的游戏吗?""现在学习课文中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哪句话体现作者是在回忆,怀念小时候发生的事情。

(梦里多少……孩提年代)作者用两个走进写出了对童年生活的无比眷恋。

应该怎样来读这句话。

(语速要慢)谁愿意试试。

(生齐读)(2)作者童年时与小伙伴们常做的游戏是什么?(玩河泥,唱童谣)是啊,这些游戏至今仍刻在作者的记忆深处。

3、重点解析第三自然……(1)孩子们什么时候、在哪做游戏?生:放秋假时,在西河滩做游戏。

1童年的泥巴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1童年的泥巴教案及作业题答案

1 童年的泥巴教学要求1.会认“昔、捏、盼”等13个生字,会写“梦、娘、材”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4.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重点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2.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会写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3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畅谈童年乐趣。

2.老师小时候虽然没有你们这么多的玩具,但我们有大自然给我们不用花钱买的天然泥巴,你们想知道我们那时候的小朋友是怎样玩泥巴的吗?(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之间互读。

注意要读正确、通顺,读出感情。

3.根据同桌提出的优点与不足,再试着练读一下。

4.分段指读展示。

谁愿意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展示给大家?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加以指导,帮助其纠正。

5.认读生字(课件出示)6.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7.小组合作读文,讨论:(1)作者梦里的故乡是什么样的?(2)孩子们是怎么玩泥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8.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词语)。

三、识写生字。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2.引导学生发现田字格里多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结构特点。

(课件出示)3.学生当小老师当堂交流。

4.练习写字。

四、小结,齐读课文。

童年的泥巴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呢?试着说一说吧!五、课后反思:一堂课里,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本节课,我从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入手,让学生们畅谈自己的童年乐趣,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学习课文是这么的有趣,从而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童年的泥巴》描述了小伙伴们玩泥巴的快乐,语言亲切、自然、质朴,比较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易错点:“烤”的字形拓展点:阅读童谣,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预设点:在学习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教学准备:童谣,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

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解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2、正音。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质疑、讨论。

文中有那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画、读、想,说说你的理解。

3、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识字写字1、利用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2、重点指导易错字“盐”和“烤”的字形。

3、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四、练习1、把自己搜集的童谣与同学交流。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完成仿写。

泥物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的、的、的,有的、的、的。

资料收集: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

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

童谣的特点: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 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泥巴》教案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童年的泥巴》教案: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童年的泥巴》教案: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童年的泥巴》教案: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这种提高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许多的烦恼。

城市中的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问题已成为了广大市民的关注焦点。

环保问题不仅是大人们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孩子们未来的生存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要从儿童教育着手,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童年的泥巴》讲述了一个小女孩通过泥巴玩具了解了泥巴的价值并学会了保护环境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泥巴玩具,揭示了我们对泥巴的不同认知。

泥巴既是经济价值的来源,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明白保护泥巴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了解泥巴的价值我们需要让孩子们了解泥巴的价值。

泥巴不仅可以制作玩具,还可以用来制作砖、瓦等建筑材料。

人们在农村用泥巴搭建的房子常常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泥巴可以说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建筑材料。

除此之外,泥巴还能用来修建水道、水库等水利工程。

因此,泥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

二、了解泥巴对环境的作用泥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生命的媒介。

众所周知,泥巴是由水、矿物和生物等组成的,因此,它也被称为“活土”。

在泥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生物腐殖质、蛋白质和腐殖酸等物质。

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水体保水性等。

因此,泥巴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启发孩子们的环保意识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们懂得环保,学会珍惜身边的环境和资源。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引导孩子们从小开始节约清洁水源,养成不浪费水的好习惯。

告诉他们不要乱扔垃圾,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2.带孩子们参观城市中的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厂等场所,让他们了解垃圾的处理、水的净化等过程。

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环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在生活中,给孩子们提供机会接触大自然,走进山林、河间,身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童年的泥巴 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童年的泥巴 教科版

《童年的泥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3个汉字,会写14个字, 能正确读写“往昔、无忧无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1.认识13个汉字,会写14个字, 能正确读写“往昔、无忧无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出示“玩泥巴”的相关图片。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

3.齐读课题《童年的泥巴》,观看图片。

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童年趣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读读课文,说说泥巴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哪些快乐。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1.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有些还比较复杂,你能够认识它们吗?2.出示生字指读:昔捏盼撒丫辫袍笨眯俏媳鲤闸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辫撒5.小汉字们躲到词语中去了,你能找到它们吗?进行读词训练。

6.形近字组词练习:瓣辫辨辩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导学: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作者的童年泥巴里。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泥巴写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预设:捏泥人赏泥物泥烧烤运河泥唱童谣等2.美美的读一读第三个自然段,说一说你喜欢这里的生活吗?出示句子:天蓝蓝,水蓝蓝,风轻轻,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乡下孩子终于盼来了放秋假的日子,三五成群撒欢儿奔向那片白亮亮的河滩。

(读出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3.童谣:就是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

出示童谣:(1)捏呀捏,捏个小巴狗,摇摇尾巴跟娘走;捏呀捏,捏只大花猫,捉了老鼠喵喵喵……(2)捏个金冠子,穿上大红袍;太阳出来早早早……(3)捏呀捏,捏个大的你看看。

这个家伙力气足,帮助阿爸把田犁……(读出童谣的韵律感!)4. 朗读课文中赏泥人、赏泥物的部分看看应该怎样读通顺呢?出示句子:我们一帮小小子、小丫头尽兴地捏呀捏,没多久,活灵活现的泥人,泥物就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笨头笨脑的大胖猪、温和顺从的小绵羊、机灵乖乖的长耳兔,有笑眯眯的老爷爷、瘪瘪嘴的老奶奶、俊俏的新媳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童年的泥巴
教学要求
1.会认“昔、捏、盼”等13个生字,会写“梦、娘、材”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4.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训练学生说写能力。

2.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会写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3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畅谈童年乐趣。

2.老师小时候虽然没有你们这么多的玩具,但我们有大自然给我们不用花钱买的天然泥巴,你们想知道我们那时候的小朋友是怎样玩泥巴的吗?(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同桌之间互读。

注意要读正确、通顺,读出感情。

3.根据同桌提出的优点与不足,再试着练读一下。

4.分段指读展示。

谁愿意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展示给大家?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加以指导,帮助其纠正。

5.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6.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7.小组合作读文,讨论:
(1)作者梦里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2)孩子们是怎么玩泥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8.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词语)。

三、识写生字。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发现田字格里多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结构特点。

(课件出示)
3.学生当小老师当堂交流。

4.练习写字。

四、小结,齐读课文。

童年的泥巴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呢?试着说一说吧!
五、课后反思:
一堂课里,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本节课,我从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入手,让学生们畅谈自己的童年乐趣,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学习课文是这么的有趣,从而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课堂的导入环节要小切口。

选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契合点,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才欧式最好的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读一读,连一连。

xīniēpàn sāyāpáo bèn mīqiào zhá
闸俏眯笨袍丫撒盼捏昔
附答案:
xīniēpàn sāyāpáo bèn mīqiào zhá
闸俏眯笨袍丫撒盼捏昔
2.看拼音,写词语。

mèng li cái liào cǎi chū xiǎo biàn xí fu
()()()()()
附答案:
梦里材料踩出小辫媳妇
3.辨字组词。

娘()犁()猪()欣()付()狼()梨()猎()吹()对()附答案:
娘亲饿狼犁地鸭梨小猪猎人欣慰吹牛应付对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难点)
3.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导入课文
指名读课文,回顾课文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用“‖”标出段落。

3.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总写: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自学,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1)分析3、4、5自然段,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件事?(板书:分写童年的美好生活)用“”标出来。

(板书:3、4:捏泥人,5:野餐)(2)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

找学生读3、4自然段
①用“”画出歌谣。

②从“我们”尽情玩耍的行为中体会感受乐趣。

2.分析5自然段。

(1)找出这一自然段中的形容词短语,用“”画出来。

(2)从“我们”狼吞虎咽吃东西的样子中,你感受到“我们”什么样的乐趣?(尽情享受大自然美味的乐趣)
四、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板书:总写: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泥巴
总写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分写童年的美好生活
总写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体验童年捏泥人时的快乐,也锻炼学生朗读,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喜悦、欢快的气氛,感染学生,这点我做得不够:由于急着完成,学生活动开展得不多;另外还有一些环节衔接不好,最后准备的主题阅读,也没来得及读,这是这堂课的不足和欠缺,如果有下次,我想一定会完成得比这次好。

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你。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画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1)小花狗在刚撒.(sā sǎ)过种子的地里撒(sā sǎ)欢。

(2)这时间正是大闸.(zá zhá)蟹最肥的时候。

附答案:
(1)sǎsā(2)zhá
2.仿写句子:
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3.思考问题,给妈妈讲一讲。

课文中写到了“三美”,你知道是哪“三美”吗?
附答案:示例:
白牙、黑皮肤、红泥哨儿是色彩之美;吹泥哨儿,童谣清亮亮、脆生生,是声音之美;为秋日沉寂的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备课资料
童谣:在儿童口头流传的歌谣。

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运用拟人、夸张、起兴、问答、比喻、排叙等手法,结构布局灵活多变,将知识寓于趣味之中,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的童谣又有了新的发展,有
人为它谱曲,用它编操,以它作画,成为一种能诵能唱、能舞能练的作品,并且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