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大豆实验一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大豆的生物实验报告

大豆的生物实验报告

大豆的生物实验报告目的:探究大豆的生长规律准备:准备4组未萌发的大豆种子,一个阳光充足的阳台,足够的水,足够的土壤。

过程:(一)种子萌发和出苗期胚根首先从胚珠珠孔伸出,当胚根伸长到与种子等长时称发芽。

胚轴伸长,种皮脱落,子叶随下胚轴伸长露出土面,当子叶展开时称出苗。

条件适宜,播种后4—6d即可出苗。

田间半数以上子叶出土即为出苗期。

(二)幼苗期从出苗到花芽分化前为幼苗期。

出苗后2片子叶展开,其幼茎继续伸长,上面的2片对生的单叶随即展开,此时称单叶期。

随着幼茎不断伸长,长出第一片复叶时称3叶期。

3叶期地上部分增长速度较慢,地下根系生长较快形成根瘤。

此期末根系初步形成,开始需要较多的水分和养料。

幼苗期大约20—25d,占整个生育期的l/5,这一时期是长根期;应注意蹲苗,加强田间管理,达到苗全、苗匀、苗壮,为丰产打下基础。

(三)花芽分化期从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为花芽分化期,也是分枝期。

一般约经25—30d。

当复叶出现4—5片时,主茎下部开始发生分枝,同时分化花芽。

人豆花芽的分化和现蕾是在短口照条件下进行的。

花芽开始分化过程是:先出现半球状花芽原始体,接着在它的前面形成事片,再形成筒;继而分化出龙骨瓣、翼瓣和旗瓣;环状的雄蕊原始体相继分化,在雄蕊中央雌蕊开始分化,并出现胚珠原始体;随后进入胚珠、花药原始体分化,花器官逐渐长大,最后陆续形成花蕾、花粉和胚囊,完成花芽分化。

花芽开始分化,植株进入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时期。

这时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同时注意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达到株壮、枝多、花芽多、花健的要求。

(四)开花结荚期从始花到终花为开花期,从软而小的豆荚出现到幼荚形成为结荚期,出于大豆开花与结荚是并进的,所以这两个时期通称开花结荚期。

大豆花很小,着生在叶腋或茎的顶端,每个花簇上着生的花数,因品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大豆落花落荚率高,因此每个花簇结荚数较少。

大豆开花以上午6—9时为多,由现蕾至开花一般为3—7d。

黄豆化学实验报告

黄豆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黄豆的化学成分;2. 探究黄豆在不同条件下化学性质的变化;3. 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黄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植物性食品。

本实验通过对黄豆进行化学实验,了解其化学成分和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锥形瓶、试管、滴定管、蒸馏装置等。

2. 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碘液、硫酸铁、硫酸铵、氢氧化铵、硝酸银、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无水硫酸铜等。

四、实验步骤1. 黄豆的化学成分分析(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①称取黄豆样品1g,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溶解;②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蛋白质沉淀;③过滤,将滤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硫酸铜溶液,使蛋白质与硫酸铜反应;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蛋白质重新沉淀;⑤过滤,将沉淀物烘干,称重;⑥根据沉淀物的质量计算蛋白质含量。

(2)脂肪含量的测定①称取黄豆样品1g,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无水乙醇,搅拌溶解;②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③根据颜色变化,计算脂肪含量。

(3)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①称取黄豆样品1g,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溶解;②加入过量的硫酸铜溶液,使碳水化合物沉淀;③过滤,将滤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碳水化合物重新沉淀;④过滤,将沉淀物烘干,称重;⑤根据沉淀物的质量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

2. 黄豆化学性质的变化(1)黄豆的酸碱度测定①称取黄豆样品1g,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溶解;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黄豆与硫酸铜的反应①称取黄豆样品1g,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溶解;②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3)黄豆与碘液的反应①称取黄豆样品1g,置于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溶解;②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黄豆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1)蛋白质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黄豆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为40%;(2)脂肪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黄豆样品中脂肪含量为20%;(3)碳水化合物含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黄豆样品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为30%。

生物豆子实验报告(3篇)

生物豆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生物豆子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 探究不同条件下豆子萌发的情况。

3. 学习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方式,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种子萌发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氧气以及完整有活力的胚。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豆子的萌发情况,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四、实验材料1. 黄豆(或绿豆)若干粒2. 两个小碟子(或小碗)3. 自来水4. 温度计5. 湿布6. 干布7. 记录纸和笔五、实验方法1. 准备两个小碟子,分别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将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六、实验步骤1. 实验前,将黄豆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其吸足水分。

2. 将浸泡好的黄豆分别放入两个碟子中,每个碟子放入等量的黄豆。

3. 在实验组碟子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使豆子浸没在水中。

在对照组碟子中不加水。

4. 将两个碟子放置在室温下,用湿布覆盖,保持豆子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豆子的变化,包括发芽率、发芽时间、豆芽长度等。

6.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设置不同温度(如低温、常温、高温)的实验,观察豆子的萌发情况。

7.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七、实验结果1. 实验组豆子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水分对豆子萌发有重要作用。

2. 随着温度的升高,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逐渐提高,说明温度对豆子萌发有显著影响。

3. 低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较低,说明低温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4. 高温条件下,实验组豆子的发芽率也较低,说明高温同样抑制了豆子的萌发。

实验一Windows的基本操作-计算机学院

实验一Windows的基本操作-计算机学院

实验一Windows的基本操作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通过本次实验对Windows操作系统有初步的认识,熟练使用鼠标,对系统进行合理、个人化的设置,加深一些基本名词的理解。

2.掌握对任务栏的操作,了解窗口各部位的名称,能够熟练改变窗口的大小和位置。

3.掌握各种创建快捷方式的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采用不同的方法创建快捷方式。

4.熟练使用开始菜单提供的各种方法运行程序、对文档进行各种操作。

5.能够使用控制面板对系统进行一些基本的设置。

6.学会如何创建文件夹,从而能够合理有效的管理个人计算机。

二、实验内容1.(1)设置屏幕保护程序为“滚动字幕",文字内容为“计算机考试”,文字格式:字体“黑体”、字号“一号”(2)将系统的时间样式设置为“tt hh:mm:ss”,上午符号为“上午”,下午符号为“下午”。

(3)在桌面上建立记事本程序“NOTEPAD.EXE”的快捷方式,快捷方式名为“notepad”。

(4)设置Windows的数字格式为:小数点后面的位数“3”,数字分组符号“;”,组中的位数“2”,其余缺省值。

2.(1)在桌面上建立进入"MS-DOS方式"的快捷方式,快捷方式名为"MS-DOS"。

(2)改变屏幕保护为"三维飞行物",屏幕墙纸为居中的"Clouds",外观方案为"枫树"。

(3)将计算器程序"Calc.exe"的快捷方式添加到"开始"菜单"程序"项中,快捷方式名为"计算器"。

(4)设置系统数字样式:小数位数为"3",数字分组符号为",",组中数字的个数为"3"。

3.(1)设置屏幕的背景图案为“Bricks”,墙纸为的“Forest”、居中。

(2)设置Windows的货币符号为“$”,货币符号位置为“1.1¤”,负数格式为“-1.1¤”。

word实验

word实验

Word实验实验一桌面排版实验内容1.熟悉Word 2002的窗口界面(包括工具栏的一些小工具的设置)。

2.熟悉掌握对文本内容的编辑方法与格式化文本、段落的技巧,包括:●字体、字号、颜色、粗体、斜体、下划线、删除线、添加阴影等的设置●为某段文字设置边框和底纹●为某段文字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为某个词汇添加批注●行间距、段前段后间距、页边距等的设置●标题行的设置,如将论文的章标题设为“标题一”,节标题设为“标题二”●脚注尾注的设置●自动生成索引和目录●插入普通符号和特殊符号●插入另一个文件或图片●添加并使用“自动图文集”●练习“查找”、“替换”工具,以及“修订”工具的使用●练习“格式刷”的使用3.掌握“分栏”排版的基本方法。

4. 学会如何设置页眉与页脚,例如,将论文的摘要与正文的页眉设置成不同的内容,此时要应用“分节符”将摘要与正文放到不同的“节”中,再分别进行设置实验二表格的制作与修饰实验目的1.掌握表格的基本制作方法。

2.掌握“边框”工具栏的使用。

3.掌握“自由表格”工具栏的使用。

4. 掌握表格中公式的使用。

5. 练习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

实验内容1.创建简单表格并进行简单计算操作步骤与说明:①利用工具栏上的“插入表格”按钮或者“表格”菜单中的“插入表格”命令,创建一个9*5的表格。

②选择第一行,通过“表格”菜单的“合并单元格”命令,使第一行成为表格的标题行。

③选择第九行中的第一,二列的单元格进行合并单元格操作。

④输入表格中的内容并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修饰(如:单元格中的数据居中对齐、字体加重、为标题行加上底纹效果等)。

⑤利用“表格”菜单中的‘公式“命令,对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求和运算。

2.创建特殊表格操作步骤与说明:①插入一个13行*5列的一般表格。

②在此基础上,把鼠标指针放在第一列某个单元格内并调整它的宽度。

③选中第一列的1到6行的单元格,再选择“表格“菜单中的”合并单元格“命令。

④表格中的第3列第6行的单元格、第5列第5行的单元格和第5列第12行的单元格是利用“表格“菜单中的”拆分单元格“命令进行操作的。

大豆实习报告(共7篇)

大豆实习报告(共7篇)

大豆实习报告(共7篇)第1篇:大豆生产实习报告1.大豆高产的土壤条件土壤条件是大豆高产的基础。

土壤水分状况、养分状况及土壤的一些物理性状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子。

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水分较谷类作物多。

大豆的幼根较柔嫩,含水量大,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才能促进幼根向纵深伸长。

植株主根可达1米左右,侧根平行扩展可达0.5米左右。

土壤水分不足时,会影响其纵向和横向扩展生长。

大豆根对土壤中氧气变化很敏感。

在缺氧条件下,根生长量明显减少。

因此,土壤水分含量适度、耕层深厚、松紧适度,就可提供良好的水分含量和通气条件,会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

在土壤学中,以土壤紧实度作为土壤耕作层水分、通气的物理性状指标,一般以容重来表示 (每立方厘米干土的克数)。

大豆的适宜土壤容量为1.0~1.4。

壤土对大豆生长最为适宜,粘砂壤土、粘壤土和砂壤土也能正常生长;砂土和粘土,持水力弱或通气差,不利于生长。

2.整地技术种植大豆可采用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整地技术。

(1)平翻多在北方一年一熟的春大豆地区应用。

通过耕翻,土壤熟化加速,有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

创造一定深度的疏松耕层,翻埋农肥、残茬、病虫、杂草等,为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创造条件。

翻地时间因前作而不同,有时也因气候条件限制有所变化。

麦茬实行伏翻,应在8月翻完,最迟不可超过9月上旬。

黑土耕深25~35厘米;黄土、白浆土、轻碱土或土层薄或下层土壤含有害物质翻深不宜超过肥土层。

伏翻后,在秋季待土壤充分接纳雨水后耙细耪平。

玉米茬、谷子茬和高粱茬进行秋翻。

秋翻时间短促,一旦多雨,则无法进行,只能待翌年春翻。

秋翻应在结冰前结束,深度可达20~25厘米。

秋翻地应在耕后立即耙耪,在次年春播前再次耙平并镇压,防止跑墒。

春翻应在土壤“返浆”前进行,耕深15厘米为宜。

一般来讲,伏翻好于秋翻,有利土壤积蓄雨水;秋翻好于春翻,防止春播前水分过多丧失。

但如果秋翻不适时,水分过多,形成大土块,效果反而不如春翻。

(2)垄作是东北地区常用的传统耕作方法;耕翻后作垄,能提高地温,加深耕作层,增强排涝抗旱力。

生物大豆实验报告

生物大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豆油脂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索氏抽提法提取大豆油脂的操作步骤。

3. 学习通过实验验证大豆油脂的提取效果。

二、实验原理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油脂,索氏抽提法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油脂的方法。

该法利用有机溶剂对油脂的溶解性,通过加热使油脂溶解,再通过冷凝将油脂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1. 器材:天平、索氏抽提器、烘箱、研钵、漏斗、烧杯、量筒、滤纸等。

2. 试剂:大豆、无水乙醇、无水硫酸钠、无水碳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大豆样品:称取10g大豆,置于研钵中,研磨成粉末状。

2. 装置索氏抽提器:将研钵中的大豆粉末倒入索氏抽提器的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密封好。

3. 加热抽提:将索氏抽提器放入烘箱中,加热至80℃,使大豆油脂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4. 冷凝收集:在冷凝管中收集无水乙醇,使溶剂蒸发,油脂留在圆底烧瓶中。

5. 脱溶剂:将圆底烧瓶中的油脂转移到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碳酸钠,搅拌使油脂充分反应,去除酸性物质。

6. 测定油脂量: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收集滤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称量干燥后的油脂质量。

五、实验结果1. 大豆样品的初始质量:10g2. 干燥后的油脂质量:3.5g3. 油脂提取率:35%六、讨论1. 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大豆油脂,提取效果较好,油脂提取率为35%,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大豆油脂的提取。

2. 在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油脂分解;同时,要确保无水乙醇的纯度,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索氏抽提法提取大豆油脂的操作步骤,为进一步研究大豆油脂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七、结论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法成功提取了大豆油脂,提取率为35%,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豆油脂的提取。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节Word的基本操作练习

节Word的基本操作练习

-节Word的基本操作练习————————————————————————————————作者: ————————————————————————————————日期:实验一Word2010的基本操作与文本排版一、实验目的(1)能够熟练进行文件的建立和保存操作。

(2)能够熟练进行文本的査找与替换操作。

(3)掌握文本的剪切,复制和粘贴操作。

(4)能够进行文档的文字和段落格式的设置操作。

二、实验内容(1)创建一个空白文档,并录入图3-1所示文本。

图3-1输入文本(2)将文档中的6组快捷键文字前面分别加上①—⑥编号。

(3)将文本内容中的“文档”替换成加粗、橙色的“TEXT”。

(4)将⑤、⑥两部分内容进行位置对换,并修改编号。

(5)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厘米;页眉、页脚距页边距均为1.5厘米;纸张大小为A4。

(6)给文字添加标题“巧选文本内容”,将标题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蓝色,字符间距加宽1磅;居中、段前0.5行、段后0.5行。

(7)正文设置: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两端对齐;宋体、五号字。

(8)设置分栏:将①—⑥内容分成两栏,有分隔线,栏宽相等,栏间距2字符。

(9)页眉页脚:插入页眉为“巧选文本内容”,页脚为系统日期,字体均为楷体、5号、居中。

最终效果如图3-2所示。

(10)将此文档以文件名“实验一.docx”保存。

图3-2 实验一最终效果三、实验步骤(1)创建一个空白文档,并录入图3-1所示文本。

操作步骤:①单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Word2010”菜单,启动Word2010应用程序,自动创建一个空白文档。

②切换输入法后在Word文本编辑区录入题目所要求的文本,另起一段时按回车键。

(2)将文档中的6组快捷键文字前面分别加上①—⑥编号。

操作步骤:①“插入”选项卡——“符号”组——“符号”按钮下拉列表中的“其它符号”,打开符号对话框,如图3-3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用种衣剂把握以下几方面:一是正确认识不同种衣剂的作用,了解当地主要的病虫害,对症用药。二是把好种衣剂的质量关,检查有效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在20分钟内成膜,是否超过保质期。三是使用前摇均,消除沉淀。
2.种衣剂使用技术要点
教学提示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第47页)
教学内容与设计:
35%多克福种衣剂或30%多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1:75进行包衣。包衣可采用人工包衣和机械包衣的方法。将准确称取的种衣剂倒入定量的种子中(自制滚筒式拌种器或种子包衣机中,或放到干净的水泥地面上人工拌药),立即搅拌进行包衣操作,待每粒种子均匀着色(粉红色)时即可出料。外膜均匀一致,不能有网点,药膜要覆盖种子80%以上,且不易脱落。
3.内吸传导
主要成分是呋喃丹、多菌灵和福美双等。药剂被种子吸收后,在植株体内传导,起到防病治虫的效果。
4.稳定性
种衣剂冬季不结冰,夏季不分解,一般可贮存3年。
5.多效性
种衣剂由杀虫剂、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元复配而成,具有多种效果。
(二)大豆、玉米种衣剂使用技术
1.常用种衣剂及选用要求
黑龙江省大豆种衣剂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克百威(呋喃丹)+多菌灵+福美双为主,含量为35%、30%和25%。分别称为35%多克福种衣剂、30%多克福种衣剂、25%多克福种衣剂。防治对象主要地下害虫、大豆根潜蝇、二条叶甲及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
玉米用20%呋福种衣剂或35%多克福种衣剂对干种子或催芽刚露白的种子进行包衣。可防治地下害虫和丝黑穗病。
复习:大豆田间管理主要措施。3分钟
导入新课:列举大豆主要病虫害,说明其防治的重要性,导入拌种防治,引出种衣剂的使用及作用。2分钟
新课内容:
实验一大豆玉米种子处理
一、目的说明1分钟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大豆、玉米种衣剂的作用和特点,掌握大豆、玉米种子包衣的技术要点。
二、材料及用具
参考书、大豆和玉米种子、种衣剂、包衣机、容器、种子袋等。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第45页)
课题
实验一、大豆玉米种子处理
教学要点与目标
教学要点:种衣剂的特点;大豆、玉米种衣剂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
目标: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大豆、玉米种衣剂的作用和特点,掌握种子包衣的技术要点。
教具与
材料
参考书、种子、种衣剂、包衣机、种子袋等。
教学内容与设
注意事项:当年包衣,当年使用;不能和碱性农药、肥料同时使用,也不能在较重的盐碱地上使用;注意使用安全,防止人畜中毒。
学生操作练习60分钟
归纳小结:总结学生操作情况。2分钟
巩固课程:学生理解及完成报告。12分钟
教学提示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第48页)
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学提示
完成大豆玉米种子处理报告。
教学提示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第46页)
教学内容与设计:
药多效、保水抗旱、提高成苗率的优点,是一项将防病、治虫、促长为一体的种子处理技术。种衣剂的特点:
1.成膜性
包衣后的种子不用晾晒和烘干,可以立即装袋备用,减少了作业环节。
2.缓释性
种衣剂在土壤中缓慢释放药效,持效期一般为40~60天,比一般药剂处理种子药效长2倍以上。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启发、总结9分钟
(一)种衣剂的基本特点
种子处理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种子处理包括药剂拌种、闷种、浸种及种子包衣。
种衣剂是一种用于作物或其他植物种子包衣的,具有成膜特性的物质。由有效成分(杀虫剂、杀菌剂等)、成膜剂、分散剂、防冻剂和其他助剂加工而成。使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具有药力持久、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