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的成语故事
忍辱负重的成语典故

忍辱负重的成语典故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忍辱负重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忍辱负重的解释[释义]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
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语出]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正音] 重;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 负;不能写作“付”。
[近义] 忍气吞声含垢忍辱[反义] 忍无可忍忍辱负重的典故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
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
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
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
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
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
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
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
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
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
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
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
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
忍辱负重的历史典故

忍辱负重的历史典故忍辱负重的意思是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那忍辱负重的典故具体是怎么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忍辱负重的历史典故,供大家阅读!忍辱负重的历史典故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
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
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
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
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
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
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
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
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
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
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
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
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
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忍辱负重的解析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释义]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
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语出]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正音] 重;不能读作“chónɡ”。
【作文】成语故事大全:忍辱负重

分类: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大全:忍辱负重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பைடு நூலகம்创作时间:2016-12-27 14:21:27
成语故事大全:忍辱负重 注释:忍:忍受。负:担负。重:重任。忍受耻辱,承当重任。指忍受着暂时的屈辱,以完成肩负的重大任务。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最终陆逊因谋略过人,调度有方,结果大败蜀军,刘备败退白帝城。造句:为洗刷不白之冤、完成秘密使命,他独自忍辱负重,为党默默贡献。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兵迎敌。当时,陆逊手下的将领多是孙策时代的旧臣名将,有的是王公贵族。他们骄傲自负,不大听从陆逊调遣。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
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恪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处置,大家切勿违反!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
忍辱负重的成语典故

[释义] 忍受耻辱;承当重任。
指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语出]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正音] 重;不能读作“chónɡ”。
[辨形] 负;不能写作“付”。
[近义] 忍气吞声含垢忍辱[反义] 忍无可忍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
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
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
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
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
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
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
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
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
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
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
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
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
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
1) 因为去年班集体考试成绩不好,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卧薪尝胆,忍辱负重。
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班集体最终转弱为强,成为全市第一。
【成语故事】忍辱负重

【成语故事】忍辱负重从前,在一个古老的小村庄里,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叫做李华。
李华是村里的一位贫苦农民,生活过的很艰难。
他家里只有一亩地,勤劳耕种,却因为天灾人祸,每年的收成都很少,家里所剩无几。
李华一家人很节俭,勤劳努力,但家境依旧清贫。
每到农忙的季节,李华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无法改变家境的贫困,生活一直陷入了久久的困境之中。
一天,李华听说村里来了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张瑞,据说家境极为优越。
李华心想,如果能和富家子弟结交一下,或许能得到一些帮助。
于是,他主动前去拜访了张瑞。
可是当他来到富家子弟的府上,见到的却是一片锦衣玉食,财源滚滚的繁荣景象。
“张瑞啊,你能不能帮帮我?我们家的日子很难过啊。
”李华看着张瑞请求道。
“我愿意帮你,但是条件是你要做我的跟班。
”张瑞笑着说道。
李华心中一片委屈,但是又没有其他的选择,只好接受了张瑞的条件。
从此之后,李华每天都要在张瑞的府上服侍他,做一些琐碎的杂活。
而且对于张瑞的种种挑剔和刁难,他只能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时间渐渐流逝,李华日渐变得谨慎,对待一切都充满了忍让和节制,他深刻地领悟到了忍辱负重的含义。
一天,张瑞得知自己要外出远行,找了李华一起去,即使他对李华很挑剔,但却没有其他人比李华更熟悉他的起居生活。
由于李华在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张瑞对他的依赖感也越来越大。
在旅途中,李华用自己的细心和周到,为张瑞处理了许多琐碎的事务,而且在危急时刻还救了张瑞一命。
张瑞在一次意外中受伤,当他陷入痛苦的时候,李华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医生和药材。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张瑞深深感激李华的细心呵护。
在治愈之后,张瑞惭愧地向李华道歉:“李华,我以前对你太苛刻了,对不起。
你这段时间陪在我身边,让我看到了你的善良和忍耐。
以后你不必再做我的跟班了,只要你愿意,可以和我一起合作做生意。
”李华虽然受伤很深,但是他还是笑笑说:“张瑞,我不是为了报答你而做那些事情的,我只是忍辱负重,这是我们农民们深入骨髓的一种品质,而且,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过上好日子,不再忍辱负重。
成语故事——忍辱负重的故事

成语故事——忍辱负重的故事三国的时候,吴国有一位名将叫陆逊。
他出身江南士族,豁达大度,善于谋略,孙权把他的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
公元220年10月,曹丕让他的亲信联名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
于是,曹丕罢黜了汉献帝,自己做了皇帝,东汉王朝正式结束。
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下位,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
于是,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就是汉昭烈帝。
刘备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之仇。
公元222年,刘备率军攻吴,陆逊被任命为大都督。
刘备心急火燎,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五六百里的土地。
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
他要随军官员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
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
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双方相持了半年。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
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当时,东吴的诸将,有的是孙策的旧将,有的过去就是孙坚手下的人,有的则是宫室贵族。
这些人不少都是打仗的能手,立过大功。
对孙权派年青的书生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大服气。
现在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陆逊见众将如此粗鲁,不理解他的战略意图,心里很生气,便手拿孙权授予他的“尚方宝剑”严厉地说:“刘备天下知名,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
我虽然是个书生,但是是奉主上的命令来行事的,你们只有服从。
主上之所以委屈诸君派在我这儿,就是因为我有可取得地方,希望你们能够忍辱负重,遵守军令,不得违抗。
”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
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
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
十大忍辱负重的历史典故

十大忍辱负重的历史典故一、窦娥冤这则传说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在秦国盛行秦制,而一位贫苦百姓窦婴却反抗秦国和秦王无理的作法。
在这之中,他受尽折磨,并曾拥有一头好马以及一口金子,但秦王却勒令他天天挑下重达一石的重物,每日从朝堂到校场担任重担,如果一日不尽力则以死罚。
他只有一块舍身之地,只能憋住哭声,用他的每一滴血汗証明自己的清白,在此过程中,他可是恣意忍辱负重。
二、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发生在明代,当时武松是一位有名望的乡村英雄,他在村子里面享有盛誉,但是他也是个性情冲动的人,常常上前与人斗殴,因此也惹得警察的怒火。
他有一次担负忍辱负重的使命,在深山里捕猎一头老虎,不仅面对有险情,还要经常捂脸避开虎口,并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止它。
他最终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用双手制服了这只老虎,赢得了乡民们的敬佩,这也受到了乡里人们称赞。
三、项羽大会帔河项羽大会屈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项羽当时正围攻楚国蒲福之城。
但楚军攻击频繁,汉军得不到相应休息和支援,几乎处于境地危急,最后项羽不得不做出极具英雄意义的举动,他拿出鞭子,把军马驱至河边,以军马的身体作为屈护筑河,使楚军无法突袭战壕。
这一危急之举既体现了项羽的忠贞而又勇敢,为弥补了于阵前性格太放荡而饱受抨击。
四、田忌赛马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彼时齐楚两国正备战,国王田忌为了抵御楚军,他宁可忍辱负重,拼了一把赛马的命运。
他挑选出一头看起来身体虚弱的马,带上它去跟楚军的最好的马赛跑,他如蒙蔽衣般把自己的好马藏起来,用自己的机智反败为胜,用最少的伤害攻破楚军的阵型,使这一战获得了胜利。
五、孟子登大雁塔孟子登大雁塔是在战国时期,孟子是一位贤哲,他宁可负重再多,也不愿遭受礼教所言不和谐的现实,于是决定自己走上一条不同的路线,在大雁塔上以禅悟之力去做研究。
据传他每日登上大雁塔,他得面对重重的挑战,如高温、雨淋、潮湿之类,伴随着数百斤之重,但他却能克服自己,在苦难中宣扬了自己的理想,体现出他忍辱负重的精神。
成语典故:忍辱负重(写作素材)

成语典故:忍辱负重(写作素材)“忍气吞声”这个成语就是忍气吞声。
负担就是承担沉重的责任。
能够忍受羞辱并承担沉重的责任带有赞美的意思成语来自《三国演义》。
武陟。
鲁迅”。
因此,一个国家可以容忍羞辱和羞辱,让它的仆人有值得称赞的规模。
公元221年(公元256年)+年,蜀国的统治者刘备不顾赵云和其他人的反对,派军队进攻吴栋,夺回吴栋占领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因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的孙权派人去求和,但刘备拒绝了于是,孙权任命38岁的鲁迅为大都督,率领5万大军迎敌。
年初,刘备的军队由陆路和水路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并在长江以南600-700里的山上建立了几十个军营,声势浩大。
见蜀军士气高昂,地势有利,鲁迅坚守阵地,不与蜀兵正面交锋。
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宜岛(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鲁迅增援鲁迅拒绝出兵,并对将领们说,宜岛城坚固,粮草充足。
当我的计划实现时,会有一个自然的许可。
当鲁迅的将军们看到这位统帅既没有进攻蜀军,也没有营救宜岛的时候,他们非常愤怒。
他们认为他胆小怕事,害怕战争。
有些将军是老兵,有些是孙权的亲戚。
他们不愿意服从鲁迅的命令。
于是鲁迅召集了所有的将军来讨论这件事。
他按下他的剑,说:“刘备是世界闻名的。
连曹操都怕他。
”现在他正带领军队进攻,是我们的劲敌。
我希望你们这些将军能把大局放在第一位,共同努力消灭入侵的敌人,为国家服务。
虽然我是一个学者,但主崇拜我为大都督,指挥军队,我应该尽我的职责国家之所以冤枉你们所有人服从我的命令,是因为我仍然有功绩,能够忍受不公正并承担沉重的责任。
军令如山,违者将根据军法受到起诉。
不要违反它们!”听了鲁迅的话,所有的将领都被制伏了,再也没有不听他命令的了鲁迅已经下定决心七八个月不打仗了。
直到蜀军筋疲力尽,他利用顺风放火,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刘备逃到白蒂城,不久就病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忍辱负重的成语故事
【成语】:忍辱负重
【拼音】: rěn rǔ fù zhòng
【解释】: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成语故事】:
忍辱负重这则成语的忍辱是忍受屈辱;负重是承担重任。
能够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带有赞扬的意思。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谱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大意失荆州而被杀的关羽报仇。
东吴孙权派人求和,刘备拒绝。
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前往迎敌。
次年初,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
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交锋。
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
陆逊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那里自然解围。
陆逊手下的将领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他胆小怕战,都很气愤。
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
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
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
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
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当克尽职守。
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
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反!
陆逊这一席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
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胜利。
刘备逃归白帝城,不久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