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研究--基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研究--基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邹剑波;乐见玲【摘要】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它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对构成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
这种总体革命观要求把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来对待,它的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
柯尔施的这种“反哲学”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Korsch believed that Marxism was a philosophy in nature.As the revolutionary philosophy of the working-class,it should put forward an overall criticism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bourgeois society which consist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law,and ideology of arts,religion and philosophy.The holistic of revolutionary require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be treated as the concrete reality;its aim is to wipe out philosophy as a part of wiping out the whole bourgeois so-ciety.Thus Marx's theory which is embodied in a kind of non-philosophy,or even anti-philosophy,as an alternative of philosophy occurred repeatedly.So,how could it be an anti-philosophy while it is a philosophy?How could the unifica-tion of philosophy and anti-philosophy be possible?These questions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Marxism in nature, but also provide u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the totality of Marxism.【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64-67,79)【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革命【作者】邹剑波;乐见玲【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吗?究竟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还是以总体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还原它本质的、历史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和视角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是否理解或者是否理解准确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柯尔施的言说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3206221 [作者简介]郑端(1969-),女,湖北长阳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① 在国内学术界,杨耕比较早地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最近关于这一观点的阐述,可以参见杨耕:《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奠基者》,载《学术月刊》,2002年第5期。
② 参见聂锦芳:《关于马克思哲学历史定位的三种观点及其论证思路》,载《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柯尔施的言说及其影响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北京100727)[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柯尔施;哈贝马斯[摘 要]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文认为,柯尔施1923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把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来把握,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迁、理论实质和现实意义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特质,所有这些都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哈贝马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重要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3)0920025205一、问题的由来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似乎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不是始终把马克思视作哲学家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中,哲学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吗?在传统的话语谱系中,自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术语就获得了历史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则确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基本视域和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学术界逐步展开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批评,并提出了种种替代方案,诸如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等,意在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
试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

试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科尔施(Korsch)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独特的阐释,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其当代价值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
本文将就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上。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科学分析方法,其基本观点是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尔施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上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和套用,而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经济学或社会学的学说,而应该是一种关于人类自身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理论。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在科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走出资本主义的禁锢,把它转变为一种解放人类的理论。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是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的改造和解放。
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的思考也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尔施的理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超越经济决定论的观点,把历史唯物主义提升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以实践为基础,要走出资本主义的禁锢,把它转变为一种解放人类的理论。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实践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始著作中的一些观点相去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
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强调过于片面,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既要有对现实的批判,也要有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
重审“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互释

重审“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互释倪寿鹏*【内容提要】自从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质问题以来,“马克思主义是哲学还是科学”就成为国内外理论界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狭义的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对立,既不是纯粹的批判哲学或实践哲学,也不是与哲学无关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兼有哲学批判性和科学实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跨学科理论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经验实证科学于其中的广义的哲学。
它在存在论上主张实践论,在意识论上主张辩证法,在价值论上主张现实的人道主义!【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哲学还是科学?这一问题在国内外理论界引起经久不息的争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曾对此有过开创性的讨论。
但是柯尔施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从根本上了结这一学术公案。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此仍然未达成共识。
譬如,在徐长福和邓晓芒之间、段忠桥和俞吾金之间就分别进行过学术论战。
相较而言,徐长福和段忠桥两位先生更注重马倪寿鹏,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2020年第1#总第34#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邓晓芒和俞吾金两位先生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
这些讨论使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质的理解大为深化%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超越了狭义的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对立,既不能还原为某种纯粹的批判哲学或实践哲学,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与哲学无关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兼有哲学批判性和科学实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跨学科理论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经验实证科学于其中的广义的哲学%一“柯尔施问题”的提出与影响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开篇就提到,当时国际理论界左右两翼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哲学内容%—方面,许多资产阶级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德国哲学中黑格尔主义无足轻重的余脉,没有发展岀有自身特色的哲学。
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直备受争议。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其教义不可动摇。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被批评为过于教条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具体历史情境的变化。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有理可言的,并且有时还可以提供帮助来解释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问题。
以下是五个例子来证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某些方面是可取的。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而柯尔施主张,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还决定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比如,工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消费,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文化和消费文化。
这个例子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生产力确实可以决定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第二,在柯尔施看来,社会结构是不变的,意识形态则随时间而变化。
换言之,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是分开的,前者决定后者但是后者会因时间、历史背景等因素而发生改变。
例如,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是相对稳定的阶级,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价值观却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个观点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有可操作性和可预测性的。
第三,柯尔施批评了某些马克思主义的变形,如新左派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方面采取过于极端的措施。
柯尔施认为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该恪守马克思原有的理念并不应当把理论推到极端,这样可以使得马克思主义保持清晰、具体的精神。
这样一来,柯尔施的警告是值得被我们关注的。
第四,柯尔施还倡导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践论,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需要通过实践来判断。
例如,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开放,可以说是如今最具代表性地马克思主义成功应用的例子之一。
是时候对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践论给予更多的重视了。
第五,柯尔施也批评了一些自以为是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切实践情况,而实际上他们却缺少足够的理论基础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因此柯尔施主张,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紧密联系他们的实践,并不断接触、研究实际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科尔施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与总体性
1、科尔施的总体性的含义 1)把社会(社会存在)和历史(社会发展)作 为总体来认识和把握 2)把理论与实践当作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总体 总体性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2、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和标志 不再把哲学当成独立的观念形态,而是社会革 命实践的内在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首先是历史的和辩证的唯物 主义。换句话说,它是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它的理论认识了 社会和历史的整体,而它的实践颠覆了这个整体。”
台州学院思政部
第三讲 西早期代表人物:科尔施
人物肖像
姓名: Karl Korsch 籍贯: 德国 生卒: 1886—1961 学位: 法学博士 职业: 哲学家 主要成就: 西马奠基人之一
一、科尔施生平与思想事件
前马克思主义时期 (1911—1919)
二、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出 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终结”和“ 消灭”哲学 马克思主义与总体性
4 5
科尔施对列宁哲学思想的非难
“科尔施问题”的意义
(一) “科尔施问题”的提出
1、科尔施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是什么?
2、“科尔施问题”的背景: 资产阶级学者:马克思的哲学只是黑格尔 主义的余波,是相当不重要的一支 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实证理论, 哲学研究无助于阶级斗争 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缺乏哲学内容的
参加德国共产党时期 (1920—1926)
脱离国际共运时期 (1926—1961)
•加入伦敦 “费边社”, 受改良主义影 响 •加入“德国 社会民主党”
•加入德共 •发表《马克 思主义和哲学》 •被开除出党
•与“左派”决 裂 •批评列宁主义 •再版《马》并 增加《一个反 批判》 •被迫移居 •《卡尔· 马克 思》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柯尔施是二十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他的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欧洲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并且在当今世界社会科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柯尔施的主要思想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现代性的本质是一个对人性自由的限制和剥夺。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和生产方式的异化,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被迫进入一个被规训和管教的“铁笼子”中生活的困境。
第一,柯尔施强调了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显然是建立在一种对人性理性的过度理解之上的,他强调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并指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各种困境本质上都是人类理性的必然局限性造成的。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通过扩大对被压迫人群中情感、经验和知识的认识,从而超越这种理性的局限性。
第二,柯尔施主张对另类中的价值进行承认。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它在创造社会正义和共同体时,未能充分认识到另类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和可持续性。
他认为仅仅强调组织合理性和规划性就已经显得过于简单和机械化,因此马克思主义需要更加注重另类社会生活的价值和可能性。
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需要通过批判现有的社会形态,以及对另类社会生活价值的重新认识,来为创造新的社会努力。
第三,柯尔施谈及文化多样性。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强调全球性意义上的“科学”的普及,而往往忽略了各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
由于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人类社会逐渐向着标准化与科学化发展,这就导致了对非标准和个别性的排斥。
因此,柯尔施强调了文化多样性,认为要对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特殊性进行承认和尊重。
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这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社会和文化多样性,以便更好地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第四,柯尔施思考了人类的学习力。
柯尔施认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和现代性带来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响应于变化——即如何适应和改变,然而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
柯尔施_马克思主义和哲学_的启示

2011年第10期下半月·总第492期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
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
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学内容,并且认为他们正在说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东西。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互相担保,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并认为他们正在说出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东西。
”说到底,在这些人的眼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缺乏哲学内容的。
”在柯尔施看来,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否认马克思是哲学的看法也是“有据可查”的,并非凭空捏造。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都说过要“消灭”和“终结”哲学,所以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首先就要真正解释清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何种意义上说过要“消灭”和“终结”哲学。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反对的哲学并不是“部分的”以德国古典哲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关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结论,而是“完全反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前提,这种对前提的反对在此时更为彻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终结”和“消灭”的哲学理解为是资产阶级哲学。
二、马克思的哲学是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最鲜明的特点正在于其主客二分的模式,以柯尔施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断言,论述马克思的哲学是如何超越主客二分的模式,也是他们证明马克思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整体上对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正是以前的哲学家不曾做到的。
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本来就表现于意识和现实的一致,把意识和现实,主体和客体割裂开来,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缺陷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施简介:作为德国的著名的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的卡尔?柯尔施正是有意识地从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当时第二国际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做法。
在柯尔施的主要作品,如:《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卡尔?马克思》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文章》等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柯尔施(1886一1961)的一生崎岖波折,角色多次转变,这与他的思想的几次大的转变是基本吻合的。
根据他在不同时期对革命的工人运动及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的态度,大致可以把他的思想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一)从费边社会主义到列宁主义阶段
1917年,柯尔施加入了独立德国社会党。
没有迹象表明他在士兵委员会或1919年的柏林起义中表现积极。
然而,他的确参加了1918年的工业社会化委员会.从这时起他把他的经历汇编成了一本小册子《什么是社会化?》在这本书里,他批评当时德国流行的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观念,主张用社会主义的公社取代资本主义的私人经济,其思想己经基本接近马克思主义。
(二)从列宁主义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阶段
1923年,几乎与卢卡奇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同时,柯尔施发表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也就是这部著作标志着他的悲剧命运的开始。
此书一面世,就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样,遭到了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在内的猛烈批判,但是与卢卡奇所采取的态度不同的是,柯尔施拒绝接受批评,甚至还在稍后的时间里重版了这本书,还特意增加了一个《反批判》。
(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自由批判的理论家
1929年,柯尔施发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系统地批判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的基本观点。
1930年,柯尔施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并增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1931年,他发表了《关于黑格尔哲学与革命的提纲》,重新评价黑格尔哲学。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柯尔施迁居丹麦,1936年以后一直到去世,他一直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观点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性
当时马克思的一些哲学手稿和著作还未发表,在人们的心目中,马克思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因此,有人主张用来自文化哲学的观念或者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以及别的什么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
[1]其次,消灭哲学和消灭国家一样,是个历史进程。
它的完成应当被认为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的呢,还是对于全体无产阶级来说的呢?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只要这个艰巨的过程还没有达到它的最终目标,即废除哲学,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的关系又是什么?”[2]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始终是如一的,反哲学的态度只是形式上的。
“我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理论描述成一种‘反哲学’,尽管这实质上仍是属于哲学的。
”
[3]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总体性
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的总体性有两层意思:首先,把社会历史看做总体来认识和把握。
社会“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经济’。
二是‘法和国家’。
三是‘纯粹的意识形态’。
柯尔施认为,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只看到社会的三个方面,没有把它们理解成一个总体。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质正是奠基在总体性这一方法论基础之上,体现为对社会的总体理解和把握上。
所以,应被看做并理解为一个活的总体的社会发展理论。
”[4]
三、马克思主义革命性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之维,将总体性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涵,而且他还指出,在现实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更是一种革命哲学,彰显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总的特征。
作为一种革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历史具体性、批判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四种特征:
1、历史具体性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总是根据确定的历史时代来理解一切社会事件,他在分析资本的各种不同的历史形态时,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将资本的各种形态历史的表现出来。
他主要是针对当时第二国际理论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公式化、教条化的倾向,而强调要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其实就是要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2、批判性柯尔施详细的研究了马克思早期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当时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联系的青年黑格尔派。
这个派别的显著特征就是批判,但柯尔施认为,青年黑格尔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根本不同的。
3、现实性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天真的以为,社会基本关系具有真正的自然法的永恒不变的特征,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理解为永恒不变的东西,否定其内在的危机即即将发生的革命变革。
4、实践性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简单层次上,他更关心的是无产阶级诉诸革命实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现存世界的思辨的赞赏,而是实践的改变。
我个人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经典著作进行文本解读,结合时代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而柯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解读经典,了解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