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特点的论述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三种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是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经济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总产量曲线表示生产过程中,全部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报酬随增加要素数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展现出经济规律,它和平均产量曲线以及边际产量曲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平均产量曲线表示,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单位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报酬是一条降低的趋势,它的起点是总产量的顶点,终点为边际产量的顶点,它同总产量曲线也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最后,边际产量曲线表示,随着要素数量的增加,单位要素所获得的生产报酬是一条迅速下降然后又迅速稳定的趋势,它同总产量及平均产量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连续性决定了经济形势的发展。
综上所述,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是分析经济形势的重要曲线图,这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在生产过程中,它们的变化也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当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经济机制才能得到有效运行。
管理经济学第四章生产理论(山西财经大学,赵红梅).

五、单一要素的最优投入点
–1、边际分析法
–问题:假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名工人的边际 产量为4个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为10元; 而这名工人的工资为 30 元。那么是否需要增加此 工人呢?如果再增加第二名工人的边际产量下降 为 3 个单位 ,那么是否需要增加该工人?如果再 增加第三名工人,其边际产量下降为2个单位,是 否还要增加该工人呢? –我们决策的依据是什么?那就是看是否会增加或 减少利润(利润最大化)。(要比较可变要素的 边际收益产量和可变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
2014-2-15 GLJJX1 ZHAOHONGMEI 16
•
C
Q
B 第 一 阶 段 A F
O
2014-2-15
TP
第二 阶段
第三阶段
E
AP
L1
L2
GLJJX1
L3
MP
L
17
ZHAOHONGMEI
生产三阶段理论的意义
• 在企业里,单一可变要素投入量和不变 要素数量之间应当保持合理的比例,不 变要素数量相对过多(第一阶段)和相 对过少(第三阶段)都会导致经济效益 的下降。 • 管理的有效性在于以投入资源的合理配 置为思考主线随机制宜,适时调整工作 重点。
2014-2-15
1
GLJJX1
ZHAOHONGMEI
7
第二节、单变量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
• (一)形式
•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 (三)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 (四)生产要素合理的投入区域。 • (五) 单一要素的最优投入点
2014-2-15 GLJJX1 ZHAOHONGMEI 8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分析

在生产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下列三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1、总产量(TP)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3、边际产量(MP)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在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例子来说明:
在农业生产中,当土地、人力、种子等生产要素都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只增加化肥。
我们把这块地划分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块,每块土地用的肥料递增,所获得的产量一定是,随着肥料增加,先是每块土地种植的收益增加(即边际产量递增),然后种植的收益减少(即边际产量递减),最后肥料过多,把庄稼烧死了,连种子都赔进去了,我们的边际产量为负。
这个例子就是农业经济学家杨格为证明这个原理而作的“杨格堆肥实验”。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
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
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MP < 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 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1条产量曲线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

二级 价格因量而异;垄断厂商通过对小批量贩买癿消费者收叏高价,。 根据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癿丌同,收叏丌同癿价格。
三级 (前述考题:家庭医生对富人癿收费高亍穷人癿收费属亍三级价格歧视。)
同等学力经济学——西经
23
真题
2013单选 A
同等学力经济学——西经
1.两种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时,一定实现利润最大化; 总结 2.最优组合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癿切点;
3.随规模发化, 切点癿连线构成生产扩展线。
同等学力经济学——西经
15
证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思路框架: ⑴利润最大化不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癿一致性; ⑵最优组合:既定产量下癿成本最小;既定成本下癿产量最大; ⑶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不生产扩展线斱程癿一致性。 ⑵最优组合: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
生产要素癿最优组合表现为等产量曲线不等成本斱程癿切点。 等产量曲线斜率等亍等成本曲线癿斜率。 即:边际技术替代率=要素癿价格乊比 此时MPL/PL=MPK/PK 发形可得:MPL/MPK=rL/rK
同等学力经济学——西经
14
经济学——西经
第四章 市场理论
地位 考题
重要:计算题命题章节
考题:计算、选择、名词、简答 2013年计算题,2016年计算题
同等学力经济学——西经
18
名词4:垄断竞争市场( 2012 )
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乊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1) 市场上有大量癿卖者和买者 (2) 大量癿企业生产有差异癿同种产品 (3) 厂商迚入和退出较容易 丼例 餐饮市场(突出特色)
关键词 大量 有差异 较容易
同等学力经济学——西经
20
西方经济学 第4章 生产理论

(2)厂商向市场提供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实 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产量最大)。
4
厂商的类型
生产者(厂商)可以采取个人、合伙和公 司性质的经营组织形式。 个人企业是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
合伙企业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合资 经营的厂商组织;
公司企业是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厂商组 织。
5
企业的目标
对生产者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基 本假定是: 利润最大化[Profit aximization] 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 利润最大化被认为是企业的理性 行为。
K
R
E A B D
K2 K4 K5 L 2 L 4 L5
Q f ( L, K )
9
常见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2)柯布 —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10
常见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仸何一对要素投入 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 下面的参数 U、V 称为固定的技术系数。
L K Q min ( , ) U V L K Q U V
33
3)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TP L d( ) dAPL L dL dL
C’
MPL,APL
1 dTPL 1 TPL 2 L dL L
1 (MPL APL ) L
APL L
0
3
MPL
34
(1)两者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C’。在C’点以前, MPL曲线高于APL曲线, 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上;在C’ 点以后,MPL曲线低于APL曲线, MPL曲线将APL曲线 拉下。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 MPL曲线的变动都快 于APL曲线的变动。 当MPL >APL时, APL曲线上升; 当MPL < APL时,APL曲线下降; 当MPL= APL时 , APL值达到极大值。 (2)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PL曲线先上升 后下降,所以,当MPL曲线和APL曲线相交时, APL曲 线达到最大值。
管理经济案例分析3

马尔萨斯观察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马尔萨斯极为关注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后果。 马尔萨斯极为关注农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后果。 依据他的分析, 依据他的分析,在土地供给数量不变和人口增加的条件 每个额外生产者耕作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 下,每个额外生产者耕作的土地数量不断减少,他们所 能提供的额外产出会下降, 能提供的额外产出会下降,这样虽然食物总产出会不断 增加,但是新增农民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增加,但是新增农民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因而社会范围 内人均产量也会下降。在马尔萨斯看来, 内人均产量也会下降。在马尔萨斯看来,世界人口增加 比例会大于食物供给增加比例。因此, 比例会大于食物供给增加比例。因此,除非能够说服人 们少要孩子——马尔萨斯并不相信人口可以由此得到控 们少要孩子 马尔萨斯并不相信人口可以由此得到控 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制——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否则饥荒将在所难免 在马尔萨斯生活时代, 在马尔萨斯生活时代,工业化进步尚未提供成熟的 可以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 可以替代耕地的农业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耕地面 积亩产, 积亩产,克服人多地少的经济内部农业和食物生产边际 收益涕减带来的困难。从实证分析角度看, 收益涕减带来的困难。从实证分析角度看,马尔萨斯的 理论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之上, 理论建立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之上,对于观察工业 化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矛盾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化特定阶段的经济运行矛盾具有历史认识价值。
第一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 所以, 第一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 , 所以 , 单位产品中的固 定生产要素成本(固定成本 呈下降趋势; 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 定生产要素成本 固定成本 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上升 趋势,所以,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也呈 趋势,所以,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 变动成本 也呈 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 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阶段,增加可变投入 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 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停留 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第二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 第二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 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故单位变动成本呈上 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 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 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 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在这一点上再增加 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数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 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数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第二阶段是 经济上合理的阶段, 经济上合理的阶段,最优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只能在第二阶 段中找到。 段中找到。
社科院院考2020西方经济学专业题库答案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简述题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和形成条件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的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
并且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它的形成条件是:(1)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是可变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2)技术水平保持不变;(3)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
2.简述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答: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1)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3)对较高的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的偏好;(4)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
3.简述需求收入弹性与恩格尔定律答:需求收入弹性衡量的是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随收入改变的反应程度。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
4.简述在只有一种要素可变的短期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答: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时,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在此阶段部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
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
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微观经济学(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微观经济学
十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第八章 生产论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仅决定了边际产量随着 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化的趋势,而且也决定了 总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变动趋势,并使得它们 三者的关系更为明晰。
微观经济学
第八章 生产论
总产量、 TPL
平均产
量和边
际产量 之间的 关系
0 APL, MPL
第八章 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
TPL
APL0, MPL
0
L1L2 L3
TPL
L
APL
MPL
L
总产量曲线呈现先 增加后递减的趋势。 (1)L L3 ,MPL 0 ,总产 量随着 L 的增加而增加; (2) L L3 ,MPL 0 ,总 产量随着 L的增加而减少。 (3) L=L3 ,MPL =0 ,总 产量最大。
第八章 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
TP
L
APL0, MPL
0
L1L2
TPL
L
APL
MPL
L
边际产量也反映总 产量变动的速度。 (1)MPL 0 且递增的阶段, 即 L L1 时,随着 L 增 加,总产量增加的速度会 越来越快,即总产量曲线 越来越陡峭。
第八章 生产论
微观经济学
TP
L
APL0, MPL
0
L3 MPL
L
边际产量线与平均产 量线相交于平均产量线的 最大值点。
为什么?
第八章 生产论
原因
当边际产量线大于平均产量线时,增加一单位劳动所 增加的产量超过平均产量,因而增加该单位劳动使得 平均产量增加。 当边际产量线小于平均产量线时,增加一单位劳动所 增加的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因而增加该单位劳动使得 平均产量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特点
定义:
总产量是指某一时间内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用TP表示,如果资本看做是固定的,那么这时的总产量叫劳动总产量。
平均产量用AP表示,一种要素的平均产量是总产量除以要素的投入量。
劳动的平均产量等于劳动的总产量/劳动投入量,
边际产量用MP表示,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是该要素的增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
特征:
(1)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边际产量是总产量的一阶导数,所以边际产量的变化与总产量的增减变化是一致的,当边际产量大于0时,总产量是增加的,当边际产量小于0时,总产量就减少。
(3)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该要素投入量的比值,所以某一点平均产量是总产量都等于该店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他们相切时,平均产量最大。
(4)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二者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边际产量上升和下降的速率都比平均产量快,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下降时,平均产量大于边际产量。
所以边际产量与与平均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高点。
见下图
生产阶段的划分
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
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 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
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 AP)
第I区域:TP>MP>AP
第II区域:TP>AP>MP
第III区域:TP>AP>MP
最佳生产区域条件:MP=AP MP=0 (P1<P<P2)
三个产量在I区域TP>MP>AP 在II区域边际产量总快于平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