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教师话语修正与外语教学

合集下载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 )非语法 程序 排列 ( o  ̄a maca qecd nt cn t ays une ) z i e
是指不 需 要 在 习得 中 严 格 安排 语 法 规 则 的 习得 顺
序.
4 受情感过滤低 ( w hr ) ) 1 —g e d 是指习得者在 o e
接 收输入 时 , 心理 障碍最 小 , 而 能保证较 高 的吸 其 从
总之 , 入 假设强 调 , 输 只有接 收 大量的 、 自然 的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 在极小 或没有心理 压力的条件
下, 才能 积极有 效地 习得语 言 这对 当前 的外 语教 学 是有 重要 指导意 义 的 .
二 外语教 学 现状
当前我 国的外 语 教 学 主要 还 是 围绕 听 , , , 说 读 写 , 这五 个方 面来进 行 的 因而设 置 了相关 的听 力 译
输入 必须 满足 的三 个案件 , 并结合 目前 的教 学现状 , 揭示 出语 言输入 假设在 教 学 宴践 中的 重要
作 用
关键词 : 输入 假设 ; 习得 ; 可理解性 ; 情感 过 滤 中图分类号 : 39 3 H 1 .
克拉 申(t huD.K  ̄e ) 美 国著 名语 言 学 S pe e n hn是 s 家. 他从 7 年代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 了深人细 0 致 的研 究 他 在 18 出 版 的 TeIpt ?ohs : 95年 h u 3 t i n H 3 es Iu n pcfn 一 书 中论 述 了第 二语 言 习得 的 s eadI laos s m i 五 个假设及 其应 用 , 即学 习 一习得 假 设 , 察假 设 , 监 自然顺 序假设 , 输入 假设 和情感 过滤 假设 . 克拉 申的 这~理 论体 系对第二语 言 学 习与教学 产生 了很大影 响 , 语言 界引 起 了强 烈 的 反 响 . 者 认 为, 拉 在 “笔 克 申第二 语 言习得理 论 的核 心 是 输 入 假设 , 它对语 言 的教学 实践 起着非 常重要 的作 用

研究生学术报告——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与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输入模式PPT

研究生学术报告——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与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输入模式PPT

教师课堂话语综述
教师课堂话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 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 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传递教 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的职业用语和交际 用语的总和。
一般来说,教师课堂话语由教师语言、学生语 言、师生言语交往方式构成。
课堂话语可分为:导语、提问语、讲析语、结 语、和应变语。
• 3.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扩展性(extending)话语。
教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及时捕捉到他所需要的信息, 并能引导学生注意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使得学生间, where is your exercise book? Tom: Mm...I...Mm, sorry . Teacher: Did you forget your homework ? (Extending 1) Tom: Yes ... Teacher: You did? (Extending 2) Tom: Yes, I did. Teacher: So, you forgot to bring it to school...didn’t you?
Thank you
(Extending 3)
Tom: Yes, I forgot...it this morning. Teacher: Don’t forget your homework next time. Remember?
(Extending 4)
• 4.教师要掌握必要地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语具有激发创新思维、引导启发、信 息反馈的功能,我们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设置 在教学的关键处;要在学生理解教材的疑难 处设问;和要选好提问的角度。
结论
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恰当地运 用教师话语是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固有观念,适当控制 教师话语的数量,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 机会;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注重交际气氛的培 养;把握语言输入的针对性、难易度;熟练运用 话语技巧。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话语输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 高他们运用语言的水平。

Krashen输入假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Krashen输入假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Krashen输入假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英语课堂几乎是学生学习和表达自己的唯一的产所,所以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对学习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学生和j 教师都应要充分把握课堂的时间,之于学生,应该充分吸收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输出,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交际能力;而对于教师,应该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让学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而这些正式Krashen输入假说中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英语课堂;可理解性输入;输入假说一、背景(一)Krashen 的输入假说理论概述美国学者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Monitoring Theory)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是语言习得和语言习得理论(acquisition and learning)、监察理论、自然习得顺序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等五大基本假说,其中可理解性假说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内容,它主要阐述了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它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该假说的核心指出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要满足下列四个条件,这样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第一是可理解性输入,就是指学习者听到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掌握的语言知识,即“i+1”(i为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1”为略高于“i”的那部分知识)。

第二,输入必须是有趣的、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准备要输入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有趣性,这样才能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输入不是以语法为大纲的。

第四输入必须有足够的输入量,这样学习者就自动的获得必要的语法和下一个语言结构。

也就是说,语言教师的最大职责是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Krashen还认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仅仅只是接触输入数据是不够的,输入假说更加注重的是可理解性数据的输入,即可理解性输入。

Krashen坚信,在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机制发生作用前,SLA主要依赖于可理解性输入。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浅析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提要:在众多的二语习得理论中,Krashen的“输入假说”影响深远,也颇具争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输入假说”的内容,以及此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启示,然后指出了其局限性。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可理解性输入外语教学一、引言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研究存在很大分歧,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

Krashen(1985)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这个假说主要回答了语言习得是如何产生以及怎样才能习得语言这个重大问题。

二、“输入假说”的理论内容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方式。

输入在二语习得中是学习者所接触到的目标语材料。

这个“接触”包括听到或看到。

他认为促成语言习得成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

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遵循自然语言习得顺序,最佳的输入量是“i+1”,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层次水平。

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发展到i+1的阶段。

因此,Krashen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注重意义的语言交际,语言输入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有趣的。

三、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Krashen的“输入假说”影响广泛,对外语课堂教学很有启发意义。

首先,必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量。

课堂上教材中使用的语言和教师话语都应是可理解输入,课外的可理解书目更可以多种多样,报纸杂志、文学名著、科技文章等都是便利高效的输入资源。

大量的、多样化的输入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接触语言的机会,满足外语学习的先决条件。

由克拉申“输入假说模式"来指导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

由克拉申“输入假说模式"来指导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改进

监控假说与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 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
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 控或编辑作用。
根据克拉申这两个假说,作为已步入成人阶段的高校大学生,
3.主位推进模式简介
根据主述位划分的理论,每个句予都有自己独立的主位和述位, 压力,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多项选择中选出正确答 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听。他们的 心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惟恐听不懂、做不对,不 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听力水平的 提高。 因此,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课上教师首先 要告诉自己,告诉学生,听力能力测试和听力能力培养是两个不同 概念。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改变那种“听录音一 答题一核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努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教师在 选择听力材料时,除了要考虑难易适度、语速适中外,还应考虑材 料的趣味性以及它们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所学专业有多 大距离。这些郝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听力 学习。有趣、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能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他们 的焦虑情感,激发他们听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 时,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印象与记忆,促进英语学习。
V.结束语
总之,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学说是建立在系统的、大量实证 研究的基础上,在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学 校、不同语种的外语教学进行了长期和大量的实验,因此它对学校 中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学说 融入到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去,创造有利的“语言习得环境”和加 大可理解的英语输入量,这样,学生的听力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才 能从总体上提高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输入假设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Krashen)提出的一种语言学习理论,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输入(而不是通过教学)来建立语言技能。

根据输入假设,学习者在听到输入的自然语言环境中,能够认识到新的语言结构,能够把它们快速理解并运用到语言社交环境中。

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者听到足够的语言输入时,才能掌握新的语言结构和掌握语言能力,这就是认知语言学的“对比”概念。

输入假设理论不仅对理解语言能力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对外语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输入假设理论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学习是从大量的输入进行的,输入会引发学习者本身的分析过程,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

因此,外语教学应更多地侧重于自然对话中的“输入”,让学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的输入,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新的语言结构和词汇。

此外,输入假设理论认为,从大量的输入中,学习者可以从自然流利的语言中获得习语知识,这个习语知识是自然语言中不可缺少的。

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习语要素,以期让学生掌握外语习语知识,并能正确理解习语表达的含义。

此外,输入假设理论也重视听力技能的培养。

首先,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听力材料,让学生有机会多听多读,从而增强他们的听力技能和理解能力;其次,要注重学习者的语言意识,让学生能够发现语言的规律和变化,从而更好地听懂外语语句;最后,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多参与实践,以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总之,输入假设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输入的重要性,强调从大量的输入中获取习语知识的必要性,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

外语教学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自然环境中的输入,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正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

从Krashen的“监察模式”理论指导外语教学摘要: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且颇受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

本文将对这些假说作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并从实践角度分析“监察模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监察模式语言习得假说1 “监察模式” 理论诞生的背景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

后来的斯金纳用操作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

之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他的认知发展论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通过对转换生成语法的形式特点的分析,形成了言语生成理论。

他将语言习得分为两个层面,即能力和表现。

能力就是指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包括本族语言中天赋的和习得的全部语言知识;表现是指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创造和理解句子的原则,以及分析语法错误和错用的原因。

深受乔姆斯基言语生成理论的影响,Krashen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对“监察模式”进行了首次描述,强调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探求语言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

这一模式包括了五个假说,分别是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

2 “监察模式”理论的具体内容2.1习得与学习假说Krashen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术语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就像儿童牙牙学语一样,当我们完全沉浸在外语环境中,所听所看的都是这种目标语材料时,这种过程应是“习得”。

而一旦我们特意注意所学语言的形式及语法规则时,这一过程就变成了“学习”,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2.2监控假说“监控”是学习者对白己语言输出的质量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它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期间或之后。

2.3自然顺序假说自然顺序假说提出,第二语言规则的习得是以一种可预示的顺序逐步掌握的,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的掌握,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概述“输入假说”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的,它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才能真正地掌握和习得第二语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输入假说”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对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果。

1. 介绍“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输入假说”理论,也被称为“输入理论”或“输入假设”,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二语习得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的习得主要依赖于学习者接触到的可理解性输入,即那些略高于其当前语言水平的语言材料。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这种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输入,并且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输入信息的意义上,而非语言的形式上,语言习得才会发生。

“输入假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i1”原则,其中“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则表示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

这种输入既需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使学习者能够从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又不能过于超出其理解能力,以免产生挫败感。

克拉申进一步指出,这种可理解性输入并不需要刻意去创造,只要学习者能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且输入的量足够大,就会自动提供这种“i1”的输入。

“输入假说”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克拉申对儿童母语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

他发现,儿童在学习母语时,主要是通过接触大量的、略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输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发现启发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说”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的教师话语修正与外语教学
【摘要】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强调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和习得的重要条件,教师是语言课堂主要的话语输入源,教师话语的修正与调控影响和制约着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水平和语言输出方式。

本文基于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从教师话语的外语课堂特征;教师话语修正的分类;教师话语修正的表现等方面探讨教师话语的修正调控功能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教师话语修正与调控外语教学
对教师话语的研究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语言学界和教学领域的重视。

关注的问题从教师话语的广义概念入手阐述教师话语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教师话语的功能、教师话语对外语学习与习得的影响、教师话语的优化等,其共同的观点说明:教师话语的质和量制约课堂教学的成败。

本文从教师话语修正为出发点,以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教师话语修正的分类、表现形式与外语课堂教学的相关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话语修正(Teacher Talk modification)与外语教学的相关性
Krashen在八十年代出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假说观点成为研究外语学习和习得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大脑机制主要受控于学习者接受到的可理解输入的经历的驱使,即:表达的信息是在一个合适的语言水平和有帮助的语境下,主张外语学习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比原来语言水平略高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1985)。

在外语课堂,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是指语言课堂的话语要调整或修正到适合于学习者言语发展的水平,换句话说,课堂的话语输入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实际可接受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使学习者可以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能扩延其语言能力并激发出能协助其理解语言的新的语境线索,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环境中,语言课堂是学生有目的地、系统地获取外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主要途径,而教师的课堂话语则是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主要语源,其话语输入的质和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并影响语言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1986)。

国外学者如Tony Lynch(1998)也指出:大量的针对教师话语的研究充分说明教师在语言课堂中通过话语输入而体现出的三个重要角色,即“语言输入的提供者、交际活动的促进者和教学指令的引导者”。

由此可见教师话语的有效运用是基于不同的教学活动并通过活跃的、动态的话语输入与学习者的反应和需求进行调整来实现的。

二、教师话语的外语课堂特征
(一)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交互性
课堂是一个话语群体,言语交际的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

语用学强调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话语可分为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两种(何自然,1998)。

自然意义指的是人们能按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话语意义。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话语让学习者推测或思考所输入话语的真正意图,要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话语的输入更多地体现出交际的特定语境意义与情景意义。

(二)话语交流的动态性与互动性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课堂交际中的话语修正与调控只有在课堂交际双方共同参与下才能对理解与输出产生积极的影响(Ellis 1994)。

大量实证性的有关课堂话语修正的研究,也说明外语课堂的学习是一个教师话语输入与学生话语输出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在该过程中,话语互动不只是互相轮流说话,它必须是真正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协助学生发展可理解语言输入的动态感知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的话语语言事件。

三、教师话语的修正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Tony Lynch(1998)的研究分析,教师话语的修正调控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其目的都在于减少话语信息中的理解障碍,协助学习者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在外语课堂,从教与学的角色参与而言,课堂里教师的话语通常分为三种类型的修正:输入修正、交互修正和信息选择修正。

(一)输入修正(Input modification )
输入修正是指教师在语言课堂里对自己的话语输入随教学活动的进程进行自觉的、及时的调整。

教师的话语输入量和时间都大于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和时间,话语呈现出强制输入与示范性特征,话语的输入修正主要是对所使用的词汇、语法、句子结构及语音语速等进行调控,使话语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可接受水平,甚至可通过加大手势和表情等非话语因素来完成话语修正。

教师的主导讲授角色退位到交际活动的协助者与指导者,话语的强势输入减小,学生的话语参与时间和语言输出量增大,教师的话语输入修正则体现出一定的时间间隔性和不确定
性,何时输入,如何修正依赖于学生的交际活动,其功能主要是影响学生对话语表达和交流的方式的理解程度.
(二)交互修正(Interactive modification )
交互修正是指课堂活动的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参与交际活动时共同修正调控彼此的话语的过程。

来自教师的单向话语输入修正强调教师在语言课堂的话语主导地位,而学生是被动的话语接受者或话语“消费者”(Teacher talk comsumer ) (Johnson , 1995:P73)。

相关的话语分析研究却认为外语课堂的话语交际是一个双向的互动探讨过程,话语的意义协商是其核心(Malamah-Thomas, 1987)。

但在大多数的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时间总量超过学生话语的互动参与协商的时间,导致探讨交流活动成为单向、单一的话语输入事件,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因缺乏对意义的协商而受阻。

因此,话语的交互修正功能主要表现为影响和制约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教师对话语调控的敏感度。

(三)信息选择修正( Mod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choice )
信息选择修正是指教师的话语在协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时对话语量和信息类型进行有意筛选调控。

相关研究表明:在外语课堂里,教师话语的修正影响教学信息的选择,信息的量与内容反过来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语言输出方式、语言理解能力等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

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个教学内容,教师常常会自然而然地认为给出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信息越多,越能减少理解障碍,就越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因此教师话语常常表现出量大、重复和信息密集的特点。

四、结语
英语教师自觉地调控和有效运用教师话语的意识会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教师话语的课堂功能,要求教师对单方面的话语的强制性输入有很强的调控敏感性,要及时恰当地从“独角话语”状态调控到“共同参与,积极探讨”的合作学习中,协助学生有效完成语言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Cork,V.2000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M] .121-124.
[2]Derwing,T.1989. Information type and its relation to nonnative speaker comprehension [J].Language Learning.39/2:157-73.
[3]Ellis,R. .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