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_百度文库.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_百度文库.

1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一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初期,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在世界各地搜集和整理语言标本,通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比较、分类、归纳、总结,发现了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的客观历史。

语言学家在把各个时期的语言、语法、词汇对应关系加以对比研究后,证实了印欧诸语言的有机联系,并且开始研究本族语及其亲属语言的联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固定不变的框架,建立了现代语言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过分偏重于语言的纵向历史研究,面忽视了横向的系统研究。

到了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产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语言中的个别单位都是在跟其他单位的区别和对立中存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原则和理论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打下了科学的基础。

索绪尔认为语言行为有两部分不同的性质,一部分具有社会性,是主要的具有共性的本质,称为“语言”(langue,另一部分具有个别性,是次要的,因人而异,称为“言语”(parole 。

这两个部分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别,应该分别对待。

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

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按照索绪尔的学说,语言的特点在于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有一定的结构规划,从而组成了语言的符号系统。

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

索绪尔还指出了语言的横线组合关系和竖线聚合关系的特点。

2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

他提出了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制定了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他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两部分构成的整体,描写语言结构应该从音位学开始。

结构主义采用了系统论的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语言的发展历程

语言的发展历程

语言的发展历程人类语言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尽管不可能确定最早的语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但通过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可以推测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了语言能力。

最早的人类可能使用了类似动物的呼吸和声音来进行交流,这被称为原始语言。

原始语言主要包括简单的声音与手势,用于表达最基本的需求和情感。

然而,随着智慧的发展,人类开始创造更复杂的语言系统。

大约在35,000年前,出现了现代人类智人,其大脑结构和身体解剖学与我们今天的人类相似。

与此同时,语言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声音来传达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并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增强交流的效果。

随着农业的兴起,约在10,000年前,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部落和社会。

这种社会结构的出现促进了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需要更具体、复杂的语言来描述农业工具的使用、社会规则的制定以及不同职业之间的协作。

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复杂的语言形式。

例如,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来记录,并发展了复杂的文字系统。

近东地区的苏米人发明了最早的语言文字系统之一,刻在粘土片上的楔形文字。

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语言成为哲学、文学和科学的重要媒介。

希腊人将语言视为思维的工具,并发展了逻辑和修辞学等学科。

他们还发明了音标,使得语言可以通过书写来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明和文化的兴起使得不同的语言形式逐渐演变和发展。

在19世纪,语言学家开始系统地研究语言的结构和演变规律。

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义等方面的研究,他们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

今天,全球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声音系统、词汇和语法结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剧,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人们通过翻译、语言交流工具和语言教育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总的来说,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智慧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言的不断演化和变革反映了人类文化、社会和思维的变化。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与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与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与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与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与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与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表达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与言语,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与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与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与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与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与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与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与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与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与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表达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与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与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与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与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纵观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大致可以用“五段两线三解放”来概括。

一、“五段”:语文学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形式语言学阶段、交叉语言学阶段。

1、语文学阶段——语文学阶段又称传统语言学阶段,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以前的具有附属地位的语言学。

语文学的三个源头为印度、希腊与罗马、中国。

2、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在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初期,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在世界各地搜集和整理语言标本,通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比较、分类、归纳、总结,发现了语言的不断演变发展的客观历史。

语言学家在把各个时期的语言、语法、词汇对应关系加以对比研究后,证实了印欧诸语言的有机联系,并且开始研究本族语及其亲属语言的联系和它们的发展规律,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固定不变的框架,建立了现代语言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它过分偏重于语言的纵向历史研究,面忽视了横向的系统研究。

3、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语言中的个别单位都是在跟其他单位的区别和对立中存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结构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原则和理论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打下了科学的基础。

结构主义采用了系统论的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这些原则非常适用于语言这个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认识语言的系统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把语言看作复杂的信息系统,不仅用实验技术和归纳方法,而且采用建立数学符号模型和形式演绎的方法。

实验语言学将语言结构划分出词句层次、音节层次和音素层次等等。

4、形式语言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的崛起,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语言学的一统天下。

转换生成语言学是注重语言形式和内容或者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相互联系和转换的语言学。

是在美国形成的语言学流派。

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结构、演变和应用的学科,它悠久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语言的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起源、语言分类、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方面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思考和探索语言的本质。

古代语言学家主要关注文字和语法的研究,他们根据语言的音素、音节和音韵等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和描述。

例如,古代中国的《说文解字》和古印度的梵语文献对语言的音韵和文字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学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语音学研究语言的发音和音系,它涉及到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等过程。

语音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音素和音节的差异。

随后,语法学成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

语法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它包括词法、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的研究。

词法研究词汇的形态和构词规则,句法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规则,语篇研究语言的连贯性和语用信息。

语法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组成和运用规律。

除了语音学和语法学,语义学也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它涉及到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语义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它关注语言的交际目的、语用规则和语境等因素。

语用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效果。

总结起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古代的文字研究到现代的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还推动了语言技术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语言学将继续发展,为人类语言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

语言学概论(王红旗)

语言学概论(王红旗)

绪论一、什么而是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

基本任务:从人们听到的看到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出来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语言与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是语言学的任务。

二、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印度:在公元前4丗纪,波你尼把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编成《波你尼语法》(对梵语的语音和词的结构的分析相当完善)目的:为了准确无误地保存婆罗门教的典籍《吠陀》,研究梵语的发音和语法。

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哲学家争论名称与事物的关系,有两种观点:1、“按本质”;2、“按约定”自柏拉图,对古希腊的词和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里亚出现“语文学派”(注释、考证、校勘荷马史诗)目的:保存荷马史诗等典籍大约公元前1世纪,特拉斯编《语法术》,形成比较系统的古希腊语法。

中国:公元前四五世纪,对文献字形、字义的解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语言与社会”、“名称与事物”关系的见解荀子关于事物与名称之间的“约定俗成”的观点战国末年,《尔雅》【训释词义】的编纂目的:便于交流和阅读古书东汉末年,许慎著《说文解字》目的:使人们正确地理解古代典籍曹魏,在梵文的启发下,出现了给汉字注音、分析字音的韵书。

“小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中国古人研究语言文字的三门学问)“语文学”:古人为了哲学的讨论,或者学习、保存、整理古代宗教、文学、历史方面的经典而研究的学问。

其研究对象是书面语和文字。

意义:语文学关于发音。

语法、词义的知识为语言学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语言学的基本内容。

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欧洲人受梵语的启发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的的影响,追寻语言的源头和历史。

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差异,拟构他们的原始语,整理语言的演变规律。

意义:发明了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形体和实体,主张以研究语言的共时态为主,研究语言内部的关系为主。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一、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源自于人类对语言的研究。

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始于语言的文字的出现,当人们开始用文字记录语言时,才有了对语言符号的研究。

古代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学和语法学两个方面,即语言的意义和结构。

古代近东文明中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都是人类语言发展早期的文字系统,对研究古代语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古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规律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如梵语的声韵学、古希腊语的句法学等。

二、语音学的兴起和发展语音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中的音素和音韵规律。

语音学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并随着实验方法的引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语音学的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音素的分析和分类上,即将语言中的音素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和归类。

随着实验方法的引入,语音学开始把重点放在语音的物理性质和声音产生过程的研究上。

通过声学分析和实验,语音学家们开始研究语音的频谱、共振和声带振动等特性,深入探讨了语音的声学基础。

三、语义学的发展语义学是语言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从古代起,人们意识到,语言中的词汇和句子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开始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义规律。

在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如逻辑语义学、语用学和认知语义学等各种流派。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义学也逐渐从传统的基于逻辑的研究转向了更加注重语言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

四、语法学的演变语法学是语言学中的核心分支,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句子的构成规律。

从古代起,人们就开始研究语言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词的形态和句子的句法结构。

在语法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古希腊语的语法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方面,而句法学的发展则开始于中世纪。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兴起,语法学逐渐从一个描述性的学科转变为一个规范性的学科,同时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

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

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流方式,对于语言的研究也经久不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语言学发展历程论文篇1语言学发展历程【摘要】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交流方式,对于语言的研究也经久不衰。

自从语言出现在地球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经历了数以千年的演变发展,并还会继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一直不断地为人类交流而服务着。

【关键词】语言;发展;变化;社会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就有了交流的渴望。

而语言则是交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经过长期的发展,语言学也演变成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的语言,其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揭示出语言的规律。

一、语言的本质与功能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从声音形式看,它有音素、音位等元素;从意义内容看,它有词义、句义及数、格等两大类元素。

除此之外,语言还是一种音义结合的体系。

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含了词汇,还包含了语法。

若从语言的本质来看,语言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全民性与社会性。

语言的全民性体现在语言不是社会中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所有社会成员创造的结果,而且语言也不是单单为某一个社会成员服务,它是为全体的社会成员服务的。

只是语言可以为不同的社会与不同的阶级所用,既可以从正面影响语言,也可能会让语言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语言的社会性体现在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语言是随着社会产生并随着社会发展的。

语言为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促进语言的发展。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语言,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变异,但是这些变异也是约定俗成,被全体社会所接受的。

而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有语言,一个人学习与掌握的语言也跟他生活的社会息息相关。

类似狼孩的事例,是因为孩子从小生活在狼群里,而不是社会中,所以尽管是人类,但是他丧失了语言功能,只能发出类似狼的叫声用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作者:冯碧瑛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3期【摘要】普通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及当代的认知语言学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都是建立在对前者的继承和批判基础上的。

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分析、对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解释。

本文旨在对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简要的回顾,通过历史逻辑的梳理,探寻其中的联系和异同,以期对语言学的不同学派有更好的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语言学;发展史;六个阶段【作者简介】冯碧瑛,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

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方对于语言就有了认识和研究,此后逐渐发展起来。

而在不同时期语言学理论有不同的侧重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也在不断改变。

根据语言学理论的不同特色,我们可以将语言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传统语文学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转换生成语言学时期以及认知语言学派的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语言学理论既有独树一帜的理论创新,也有对过往语言学理论的借鉴与继承,从而不断推动着语言学的发展。

1.传统语文学时期。

这一时期的语言学通常被称作语文学(Philology),因为当时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主要在于对古文献进行讲解和注释,其关注的中心是书面的文字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

语言主要被视为一种工具,是静止的、规定的。

当时的语言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哲学的中心议题是本体论问题,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倾向引起了认识对象的分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的唯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唯名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在经院中为论争宗教教义而进行研究的“经院哲学”,它被公开称为“神学的侍婢”。

在经院哲学内部同样存在两种倾向的斗争,这就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斗争。

唯实论先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后来则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为基础,在认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义倾向的继续;唯名论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经验主义。

这一时期主要是研究思辨语法,遵循理性主义传统,它不再满足于对语言现象的说明和描写,而是要探索语言内部的原因和规律。

赫里亚斯将逻辑引入语言的研究,此后语法的研究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在16至18世纪,哲学界内部一直存在着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论争,其中很有名的一个争论内容就是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说”。

传统语文学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后来的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的相关理论和思想都是在围绕着继承和批判他们的思想而历史地发展的。

2.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

其代表人物洪堡特,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过渡时期的语言学家,他受康德二元论影响,他的语言学思想表现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兼而有之的特点。

由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对外扩张、宗教的传播,因而整个19世纪许多欧洲学者了解到许多迥然不同的语言文化。

语言学者们试图通过语言结构的比较建立起类似于有机体分类的语言谱系,最终导致了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时期的到来,并使其得到了空前发展。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语言理论以实证主义的经验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经验物理论为基础,表现在语言的分析上为发展比较观。

历史语言学采用的是建立在演绎和归纳基础上的比较法。

比较法的前提是演绎,基本观点即凡亲缘语言必在语音上具有对应规律;比较法的基础是归纳,必须先将可比语言的语料疏理归纳。

而在优先归纳基础上建立的类型语言学,则更多地体现了经验主义。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中心是词汇和语音形式,即找出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和语音形式相似的地方并试图证明他们的相似是因为它们来源于某一共同的始原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正因为受哲学上经验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因而注重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而不是从纯碎的思辨出发。

在语言学家们孜孜以求和实实在在的努力下,语言学不再是一门思辨术,而是独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学科。

特别是后来的新语法学派的学者,更加重视数据和材料的分析。

他们主张材料第一、理论第二,如他们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根据。

3.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

20世纪初占主要地位的理论是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符号性和系统性。

从哲学理论上来说,结构主义语言学处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条路线之间。

经验主义比较注重语言的历史,而理性主义则注重语言的现状。

前者重历时研究,后者重共时研究。

经验主义与社会、历史、文化有更多的联系,而理性主义传统一般不注意语言结构本身之外的东西。

结构主义语言学深受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心理学上的行为主义的影响。

它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第二,这套符号系统是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习惯的结果。

继索绪尔之后,很多语言学家受其影响,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其中布拉格学派音位理论贡献突出,哥本哈根学派偏重于抽象的理论,而影响最大的是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学派。

描写语言学十分重视记录实际的语言,他们关注语言单位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归并出语言单位。

描写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而其心理学基础则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

布龙菲尔德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白板说”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他推崇实证主义的科学实验的方法,反对在语言研究中使用“心智”、“感觉”、“思想”等心理学术语。

受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行为主义的思想影响,“意义”这种难以观察到的东西在描写语言学中始终不处于研究的重要地位,这与传统语言学从逻辑和意义出发完全相反。

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个原则:语言研究必须从语音形式开始,而不是从意义开始。

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有关语言的本体论,它把语言作为一种单纯的对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分析。

按照索绪尔有关共时和历时的区分,结构主义语言学所进行的是语言的共时研究。

4.系统功能语言学。

结构主义注重分析语言事实,而忽视外界事物对语言的影响,为此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提出文化和环境对语言有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或单句,而是处在语言表达式的上下文中,句子意义体现在更大的意义整体中的功能;语言的意义是在使用中体现的,语言是一种活动方式而不是反映的工具。

弗斯吸收了索绪尔和马林诺夫斯基的一些观点,并将两者加以发展,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过程、一种生活方式;语言不是完全天赋或完全后天习得的;语言的意义就是使用,是任何层面上一个成分与该层面上其语境之间的关系。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发展了他的思想,并创立了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言学,在20世纪有很大的影响力。

系统功能语法有两个组成部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

系统语法着眼于解释语言作为系统框架即意义潜势的内部关系;功能语法则着眼于揭示作为社会交际手段的语言,依据的是语言系统与其组成形式是由其所承担的用法或功能所决定的这一基础。

系统语法极度关注语言的社会学方面,将语言看作是做事方式,并将语言行为濳能与实际语言行为区分开来,而且相当重视特定语言与特定语言种类的特征描写,通过语篇观察及连续体来解释语言。

他将儿童的语言发展看作是语言功能的掌握,并提出了儿童语言模式的七种功能。

韩礼德认为语义的主要部分是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他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传统语法将句子视为最大的单位,而系统功能语法将分句看作基层单位。

系统功能语言学让人们将注意力转到语言的使用中,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多样的、变化性,意义存在于语境中。

5.转换生成语言学。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出现了一门新的语言学理论,即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从出发点到目的点,从理论到方法都不同于描写语言学,该理论的提出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乔姆斯基受笛卡儿的天赋观念以及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一种混合哲学。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的概念是从语法派生出来的,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只有人脑中的语法才是实在的。

他还进一步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概念,并强调语言的研究对象应是理想的准确无误的语言能力。

而这种能力是天赋的、普遍的,并提出了“黑匣子理论说”,认为语言生成能力是天生的而且就存在于人脑的某个器官控制中。

乔姆斯基独特的语言观,决定了他采用和描写语言学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利用现代数理逻辑学家研究形式系统所运用的形式化和演绎的方法。

概而言之,转换生成语法就是根据有限的合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素材是无限的,因此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语言的全部资料。

他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批判了描写语言学的经验主义。

乔姆斯基将句法视为语言的中心,来说明语言的生成性。

他提出语句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由基础部分生成的,通过语义部分获得语义的解释。

表层结构是转换部分把深层结构转化而成。

转换生成语法自创立以来,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古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展的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最简方案。

它们彼此各有特色,共同推动着转换生成语法的形成与发展。

6.认知语言学。

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边缘科学——认知语言学。

1971年“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它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新的思潮,它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理论在90年代初才基本成型,普遍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有Lakoff,Johnson,Langacker。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心智与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范畴和概念系统是基于身体的体验性。

语言不是一个独立自治的系统,句法和语言形式都不是自足的,而是受社会环境、身体经验、认知机制、概念原则、思维方式等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既反对完全的形式主义,也反对脱离身体经验而研究心智的研究方法,主张主客观的互动性。

关于意义,认知语言学是以动态的方式看待的,认为语言符号的指称具有开放性和向心性,语义并非来源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与人的主观认知域及其组成的知识网络体系密切相关,因此,语义范畴的边界只能是模糊的。

认知语言学派认为形式与意义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体,形态、词汇、句法形式是建立在共有的概念结构之上的,它们之间彼此融通而构成了一个连续体。

认知语言学反对语言任意性第一说,拥护象似性,认为“任意性只能表示形式与内容之间不存在某种自然联系,但不能否认符号与意义之间的人为的理性联系”(赵艳芳,2001)。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问题,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对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是决定思维。

同时又强调认知的决定作用,认为认知发展先于语言,存在没有语言的思维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