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与历史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的历史哲学与思想传统

中国的历史哲学与思想传统

中国的历史哲学与思想传统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哲学与思想传统,其精髓深植于国家的文化基因中。

数千年来,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在对人生、社会、伦理、政治等问题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历史哲学与思想传统的综述,展示其中的精髓和影响。

一、古代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的兴起,为中国的哲学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最为广泛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礼、义、智、信。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倡导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后来的儒家学派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更多的内容和发展。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强调通过顺应天地之道,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追求心灵的宁静。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以兼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在提倡兼爱、非攻的同时,也倡导了均贫富、举贤任能等社会伦理观念。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提倡以严厉而明确的法律来治理社会。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和政治理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庸之道与家族伦理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张人应该遵循中庸的原则,追求平衡与和谐。

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是“不偏不倚”,将人生的追求和行为规范置于一个平衡的位置,既不过度追求功名利禄,也不放任自流。

与中庸之道相辅相成的是中国家族伦理观念,即以家庭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中国古代思想强调家族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族伦理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家族伦理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社会和个人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命运与道德观念中国历史哲学与思想传统中,探讨命运和道德的话题是永恒不衰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命运是由自然和天道所决定的,人的努力和行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影响命运。

中国的思想史与哲学思考

中国的思想史与哲学思考

中国的思想史与哲学思考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这个古老的文明孕育出了无数的思想和哲学,为当今世界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思想史与哲学思考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最深刻的思想体系之一,探究中国的思想史和哲学思考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今不断变幻的现实。

一、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实用性、宗教性和体系性。

实用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本质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总是追求实际的实用效果。

比如《四书五经》的思想导向就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强调的是实用主义思想。

宗教性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总是将人的生命归结于宇宙中的神异力量。

比如《道德经》中,讲述的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系性。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总是试图建立一种完整、封闭的系统来解释世界的本质。

比如《易经》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之上的。

二、中国思想史中的重要学派在中国的思想史中,有一些学派是不可忽略的。

这些学派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世界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中国思想史中的一些重要学派:1.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中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从西周时期便开始形成,持续至今。

儒学的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仁爱之道”。

仁爱之道强调了自律、自强、责任以及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2.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墨子,强调利他主义、不杀戮、反对战争,强调公正、公平,也被称为“墨攘奸”。

“墨攘奸”主张将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平等看待,并始终坚持“爱人与爱物同”“缘起说”。

3.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为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强调个人的内在修行,自然本身就是完美的道。

中国的哲学与思想史

中国的哲学与思想史

中国的哲学与思想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哲学与思想传统。

中国的哲学和思想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到现代的新儒家思想和新儒学思潮等方面,探讨中国的哲学与思想史。

古代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认为,人的修养和德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君子之道。

他提出了“四端”即仁爱、义、礼、智,并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教育、政治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生活和心灵的宁静。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放下欲望和功利心来达到内心的平和。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念,强调道的无形无象。

庄子则通过讲述寓言故事来阐述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墨家思想崇尚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即不分亲疏,推崇广泛的爱与仁慈。

他们反对战争和武装力量,提出了非攻的理念,追求和平与安定。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儒家和道家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哲学与思想经历了若干次重大的革新和变革。

现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新儒家思想和新儒学思潮。

新儒家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强调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新儒家思想家们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化进程。

新儒学思潮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和世界问题,注重思辨与批判。

新儒学思想家们认为,儒家思想应当与其他学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社会公正、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伦理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

总结起来,中国的哲学与思想史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从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兴起,到墨家思想的崇尚和新儒学思潮的兴起,中国的哲学与思想传统持续发展演变。

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

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

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中国的古代哲学与思想悠久而丰富多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哲学,再到墨子的墨家思想和庄子的庄家哲学,每一位思想家都以其独特的理论贡献着对人类思维的启迪。

今天,我们将探索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主要流派和其影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脉。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责任。

儒家强调家庭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尊重传统、培养君子的品格和行为。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代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亲和。

他主张君主应行善政以造福人民,提出“天命”的观念,认为人的行为应与天的意愿相符。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立,并以“道”为核心概念。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道”的本源是无法言喻的,强调人应该追求与“道”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他强调自由、超脱和自觉。

庄子用寓言和幽默的方式诠释人生的意义,认为追求个人的内心平静和心灵自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3. 墨家思想墨子是另一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他创立了墨家思想。

墨子的思想关注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实际问题,他主张兼爱、禁战和宽容。

墨子对于贵族特权和战争进行了批判,强调人们应该互助合作、推崇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

4. 理学思想理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朱熹和王船山。

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对于天理的理解。

朱熹主张“心学”,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个人的内心,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王船山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思想,强调实践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他主张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天理和道德原则,提出“格物致知”的观念,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事物可以认识到真理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这些古代哲学流派和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价值观仍然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有所体现,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思想与哲学探索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思想与哲学探索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思想与哲学探索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其思想与哲学探索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思辨和思考,形成了独特而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思想与哲学探索。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身,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以孔子为代表的圣人思想,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流派。

道家强调追求天道自然,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自在。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道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无为而治、无为而化,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独特的一种思想流派。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伦理观念,反对战争和暴力,倡导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

墨家思想主张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实用主义,认为只有实际行动才能改变社会,实现和谐与进步。

墨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兼爱、非攻,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外,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如法家、名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内容和形式。

这些思想与哲学的探索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思想与哲学探索中,人们通过思辨和探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哲学体系。

这些思想流派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思想与哲学探索,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下孕育了许多伟大而深刻的哲学与思想。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哲学与思想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五大流派出发,回顾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之一,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道德、孝道和礼义,提倡“仁者爱人”的价值观。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箴言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人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的基石。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修身养性。

传统的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强调知行合一。

这种思想观念延续至今,为中国教育理念和学术传承提供了指导。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的和平与自由。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内心的超越和返璞归真。

《道德经》被誉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人类的智慧和人生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贯穿于中国艺术、文学以及政治哲学等方面。

道家对审美的追求,使得中国的艺术创作注重形式的精湛与内涵的深远。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派独特思想流派,强调理性、公义和实用主义。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提出了兼爱、非攻、反战等观念。

墨家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和道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思想强调和平、反对战争。

这种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和平发展的呼吁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中国古代政治与外交思想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法治为核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目标实效性。

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韩非、商鞅等。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的规范化。

法家思想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国家治理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进。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强调军事战略以及国家安全问题,主张“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哲学与思想发展辉煌的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对生命、宇宙、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先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鼎盛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纷呈。

儒家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强调仁义道德和社会秩序,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强调虚无缥缈的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简约与道德修养;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战争,推崇和平与公平;法家重视法治,主张利益和权力的合理分配。

这些思想流派为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后世的思考和发展。

2. 佛教的传入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生命的无常和苦难,强调解脱与慈悲的境界。

中国学者将佛教与道家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文化、美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石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成为主导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尽管先秦时期的儒家与佛教、道家等思想有所争论,但汉代儒家学者开始吸收和整合其他思想,形成了“儒释道”的体系。

这一体系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伦理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孔子思想的传承与新的挑战孔子被尊崇为儒家学派的缔造者和思想家。

他强调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提倡孝悌礼义等传统美德。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并且在现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思想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对性别平等、人权等问题的思考与适应。

5. 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不仅表现在各种学术理论中,也融入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

例如,古代的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对道德、自然、人性等思考,而传统的绘画和园林艺术中则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这种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使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哲学与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四个主要思想体系为例,介绍并分析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体系。

1. 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仁爱和孝道,并提倡君主应以仁义为本,为民众谋福祉。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道的境界,推崇自然与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与自然相合,弱化个体和社会制度的束缚,追求个体的内在境界和自由。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顺应自然之道,谦虚无为。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艺术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体系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的价值观,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以爱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并批判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与儒家和道家相互较量,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发展,并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和法家思想。

4. 法家思想体系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重视法律与制度的规范性。

法家主张严明法纪,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韩非和李斯,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行政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思想体系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也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思想体系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的多元格局。

通过对这些思想体系的了解和研究,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状况,还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表达的历史(重写的历史)和表达历史的观点和方法都是对历史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历史总是"今天的历史",它的最高反思形式是现代的分析历史哲学,即现实的批判的历史思想;中国历史是历史自身的同一性超越,它历史地形式化为中国文化,因此它是"历史的今天",它的最高本质就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中国思想。

对历史的自觉的思想是历史在人的思想中实现的历史的本质,分析的历史哲学由于最终实现了历史与史观的分析的统一,因而达到了与中国思想在历史问题上互补的境界。

历史是一门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它既是它的自身,又是自身的对象,它虽然与哲学似乎完全不同,但它所具有的反思性质即它自身的超越却与哲学无异。

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它具有超文化性,从而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历史的自身、历史的重写、历史研究、对重写历史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反思即是性质上的同一,又是形式的同构,它暗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历史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所达到的深度可以把中西哲学带到了一种互补的境界。

一、历史与哲学历史总是多重意义的: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成为了现在的历史事实--这首先是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历史,然后是指包括文化遗迹和史料中的历史,再就是由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这就是一般意义的被表达的历史,最后是有关历史理论包括关于历史研究,史学观点和方法、关于历史的哲学思想等等,但这一切最终也是都是历史即人类自身的历史。

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过去的存在比现在的存在更令人困惑,在哲学上更加困难,比如海德格尔(1889-1976)对存在与时间的描述就给读者一种梦境中的挣扎般的印象,但是,虽然时间意义的存在问题如此困难,但至少现在的存在在理性的思想中却是确实的,笛卡儿(1596-1650)说:"我思故我在。

"现在的存在因理性的思想而被自觉,或者说在理性的思想中因自觉而被证实,这句话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最终从朦胧时代挣脱的句号,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理性自觉自身开始的问号,它宣告了人类从历史的觉醒进入到了思想自觉的时代。

对于历史来说,这意味着历史的真正意义不能离开历史的时间性本质,但是过去总是以被表达的重写方式成为有意义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相信有两种历史,基于时间的过去的历史即历史的存在和基于表达的历史即被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或称之为现在中的历史,他们留下了过去的存在问题去折磨哲学家们,但是他们并不能逃脱历史哲学,因为基于时间的历史最终包括了现在,人们无法区别存在在历史时间之中的现在与在现在之中的历史存在,它的最高形式就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在现实思想中的历史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历史的反思或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存在的超越同时性是历史和历史哲学所透露的世界最重要的秘密之一。

人类的历史从不自觉的自身开始经过历史表达的自觉而趋向自觉的历史哲学,这正是人类自觉的一个组成部份,历史的特殊性正在这里,它即是历史的自身,同时又是历史的表达与反思,一方面,作为历史与历史的反思,它们在时间上具有同时性意义,即历史与历史反思的同一;另一方面,作为被表达的历史与对被表达的历史的反思,它们总是以相同的表达的方式实现的,即具有形式的同构性,历史的自身是这样,历史的反思也是这样,因此历史和历史的反思在同一中进行,在同构中重演,人们总是反复地重新理解、思考历史。

或许有无数的具体的历史,有千百万历史学中的历史,但无论是时间意义的过去的历史还是表达或被表达的历史的过去,它们具有终级的一致性,否则就没有历史。

--这也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一种哲学,即历史哲学。

[!--empirenews.page--]历史哲学主要是关于对历史的本质的认识和对历史学的反思,它同样基于两个层次水平,第一是把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或作为部份的整体而研究它的原因趋势,简单地说;历史为什么?它是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本体论,与以往的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哲学思想不同,现代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企图从历史的自身寻找答案而形成某种历史理论,即思辩的历史哲学。

第二是把对历史的研究、重写、解释的本身的观点和方法看作为历史的自身,甚至看成是历史唯一有决定意义的部份,它实际上企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历史是什么?这时它就成为了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即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不等同于哲学,富有历史精神的中国哲学也不等同于历史哲学或者有一种中国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从历史表达和对历史的研究中抽象出自己,而中国思想是历史自身的抽象与本质(参见"论中国思想"),因此历史哲学是超越于历史的史学理论,而中国思想是源于历史本质的中国哲学,正是历史自身本质的超越同一性使中国思想成为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对照的哲学思想。

虽然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与史观千差万别,它们在历史反思的意义上却是相同的,即历史的反思与反思的历史的互补一致性,历史哲学所提供的思想不仅仅是历史的,也是广义文化意义的,同时又是哲学的,这也正是历史多重性的本义。

二、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西方的历史发端于古希腊的英雄史诗,虽然有大量的考古和研究表明这些史诗有一定的事实的真实性,但那不看作严格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混合着大量的神话因素和艺术的想象,而是因为这些人物和事件不具有贯穿于整个历史中的真实性即历史时间意义上的因果性。

历史的真实在最终的意义上基于时间,这不仅仅是指编年史中的时间,而是隐藏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的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必然性,历史就是偶然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它的一个可怕的直接推论就是现在的一切也是偶然的,世界因而将失去意义,这个推论至少与现在是真实的事实相悖,如果我们承认现在的真实即是历史的必然的话,历史就具有因果性本质。

但历史自身总是隐藏在缤纷繁复的偶然性之中,为了捕捉和认识到历史中的因果性,西方的历史和历史学家实际上一直在书写着伴随整个西方历史的史外史。

古希腊的史诗就是英雄史诗,史诗中所表现的英雄的特质就是个性或个性化的人性,他们从自己的处境和环境中造就自己,突出自己,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个性,但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精神,因为英雄是从他人中区别自己,而社会承认和崇尚个性荣誉,这是一种隐藏在个人和事件的偶然性背后的社会的严肃性,它是西方文化精神本质的真正源头,它一但产生,便不会湮灭,它因形式关系而永真,一方面,它体现为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形成了社会意识和价值,另一方面,个性化与自我中心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不断地追求自我,创造自我,但又不断地失去自我,这就是西方文化的动力之源。

尽管西方文化在历史上续灭交替,但西方文化却在形式关系中新陈代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典型的西方社会形态和主流文化,甚至对英雄崇拜也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史诗中的英雄、中世纪的贵族与骑士、资本创业的大亨,一直到今天的媒体中明星,这不是在时间中的延续,而是形式的同构更新。

[!--empirenews.page--]这种形式同构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化生本源,也是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样也就成为了对立于自然的个性人性的表现的舞台,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奋斗主要地是为了展示积极的对立性的人性,即对自然的主动挑战精神,这种人性植根于与肉体和物质环境的征服与争夺,表现一种占有的欲望、冲动与冒险行为,在夺取物质与能量的奋斗中实现自我,比如希腊神话中寻找金羊毛的亚尔古船的英雄的远航和荷马史诗中奥德赛的长期的漂泊旅行就充满了[1][2][3][4]下一页这种对自然的冒险和挑战精神,正是在这种冒险经历中才显现个性的英雄,因此这种个性的人性并不同一于自然的本当成了历史自身,历史被分离和肢解,成了科学博物馆中精确的历史标本,在史学取得巨大的成就的时候,历史哲学以突然的反省而再次觉醒而进入20世纪,一方面从对实证的史学方法的反省使历史重新回到自身,再次从历史的本身中寻找历史,但不是从具体的历史中而是从整合的的历史中寻找历史的原因和动力,这就是思想辩的历史哲学;别一方面,从对历史的表达和研究的观点、方法的自觉使历史哲学进入分析的历史哲学。

西方的历史就是从不自觉的表达到对历史的自觉的表达,从历史的表达到对历史的研究,进而从对历史的研究到对研究观点和方法的反思;从事件和人物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后成为不同文化形态的历史,最终走向对对历史表达的方法和观点自身的自觉,即历史表达和研究在自身本质上的反思,对历史在思想上的自觉最终清楚地反映在20世纪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中。

历史事实,历史的表达即重写的历史和对历史表达所据有的观点和方法的重新认识在分析意义上都要是对历史的反思,这种反思总是企图对历史的各种表达形式、观点和方法重新加以检讨,虽然现代历史哲学家已经不再援引外在的观念强加于历史而是从历史自身寻求历史的原因,但是这种历史的自身仍然只是部分的历史整合,历史哲学家的一个功绩就是从个别人、个别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中整合出了文化或文明的形态的历史,这种史学的观点和方法已经从完全是对过去历史的表达转变为在历史哲学的整合方法下对历史的分析,历史在这些观点和方法下具有形态的同构性,它们被称之为历史的同时性。

历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Spengler1880-1936)和汤因比(ArnoldJosephToynbee1889-1975)的历史理论被称为元历史或思辩的历史哲学,就是因为他们引入了这种整合的方法和相应的历史概念,这是一种超历史的历史,在这种研究中所有的文化或文明形态都具有超历史的相互平行性和同时代性,因而成为可以进行较、分析的研究对象。

[!--empirenews.page--]在这种史学方法中,斯宾格勒把所有的人类历史按文化形态进行了分类,他把古典文化叫做阿波罗类型,它的特点是注重肉体和现在,忘怀内在和外在的过去,历史中的人似乎处于历史时间之外,但他们的本质是个体性的,是一种不自觉的人性个性,正是基于这个起源但与此不同,却不是与这种阿波罗型文化本质上的对立,斯宾格勒称之为浮士德型的西方文化就是一种个性的自觉,它的特点是耽于现实的个人贪欲和渴望,无休止地追求个性的自我完美而不惜代价,浮士德用自己的灵魂换取了知识和力量,这正是对西方文化的一个绝妙而深刻的写照,出卖自己的灵魂意味就着背叛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力量则象征着西方文化的本质性动力,它正是从这种背叛与对立中源源不断地产生。

斯宾格勒从纷杂的具体历史中清理出了作为文化形态的历史,从而导出作为文化形态的历史变迁的过程和趋势。

作为各种历史的文化形态,它有产生、生长、和消亡的过程,实际上斯宾格勒用历史的文化同构代替了历史本身,斯宾格勒由此得出了引发大量争议的西方文明的没落的悲观结论,但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仍然存在历史的必然联系,比如我们可能看出阿波罗和浮士德型文化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基于这样一种历史变迁,就是从个性的无意识变成了个性个人的自觉,它们不是对立的文化,而是具有文化的同构的,这正说明了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承继性,因此西方文化虽然在历史时间的意义上不具有连续性,但具有形式的必然性,这正是西方文化的生命之源,它能在一次次的历史断裂和文化形态的替代中赢得自己的强大生命力,形成为世界上唯一与上一页[1][2][3][4]下一页中国文化连续性相比照和互补的代表性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