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哲学观(91分)

合集下载

古代世界哲学的倾向

古代世界哲学的倾向

古代世界哲学的倾向
自然哲学: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对自然界的现象和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试图用理性来解释自然,探究宇宙的本质和起源。

这种对自然的探索和解释,成为后来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道德哲学:在古代印度,佛教和印度教等宗教哲学对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哲学体系强调内在的修行和道德的完善,对人类行为和责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政治哲学:在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政治和社会组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们探讨了理想国家的概念、政治权力的本质以及公民的责任和权利。

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对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关于存在、真理和本质的理论。

这种对超越经验的探索,成为后来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神秘主义:在古代中东、印度和部分西方文化中,神秘主义哲学对超越感官和理性的经验进行了探索。

这些哲学体系强调与神或宇宙本体的合一,通过冥想、仪式等方式达到这种境界。

实用主义:在古代中国,道家和儒家等哲学流派强调实践和应用。

他们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理论上的知识,而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对实践和应用的重视。

这些倾向只是古代世界哲学的一部分,每个地区和文化的哲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人类智慧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源流考

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源流考

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源流考在中国古代,色彩被广泛地运用于绘画、书法、服饰、建筑等方方面面。

色彩在中国古代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哲学观念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的源流、特点以及其在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方面进行考察。

中国古代的色彩哲学观念始于两汉时期,由典籍中的《尚书》和《易经》开始对“五行”理论的阐述,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颜色和五行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究其本质,色彩哲学观是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万物的认知和理解,而色彩的象征意义则成为了这一认知和理解的载体。

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的源流可以总结为:在两汉时期形成的五行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儒道佛三家哲学在其理论发展中赋予了色彩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颜色与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中,颜色与五行的关系是最为基础的。

在五行理论中,红色属于火,白色属于金,黑色属于水,蓝色属于木,黄色属于土。

这种颜色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在古代艺术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也在生活方式和风水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强调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色彩往往被用来表现情感,如“红颜薄命”、“黯然销魂者”等都是以颜色作为情感的象征性表达。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以表现不同的情感也是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在礼仪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在《周礼》中,对礼仪中的色彩要求有详尽的规定,如“大功服朱衣赤衾”、“小功服若舂黄衾”等。

古代君王、贵族的服饰礼仪中色彩的运用更是十分讲究,旨在在外表上彰显尊贵与尊严。

1. 绘画与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书法中的色彩运用是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的具体体现。

在绘画中,色彩运用丰富而有序,不仅展现出物象的真实表现,更可呈现出情感和意境的韵味。

在书法方面,对不同字体的墨色要求不同,传统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一黑一白”,即在用笔上着重表现出墨色的变化。

古人关于疾病的哲学观

古人关于疾病的哲学观

古人关于疾病的哲学观
1. 阴阳失衡: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即阴和阳。

疾病被认为是阴阳失衡的结果,当阴阳失去平衡时,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2.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部分,它认为世界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即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宇宙的平衡。

疾病被认为是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紊乱,导致身体失去平衡。

3. 身心合一:古代哲学家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疾病不仅是身体上的问题,还与心理状态、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4. 自然疗法:许多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治愈疾病的力量。

自然疗法包括饮食调理、草药治疗、按摩、针灸等,旨在通过调整人体与自然的平衡来恢复健康。

这些哲学观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理解和对待方式,强调了维持身心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虽然这些观念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已经有所演变,但它们仍然对人们的健康观念和养生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
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

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

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

2、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

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

3、礼家:东周时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刿、子产、晏子等都崇尚礼治。

战国后期,以礼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

4、法家:是春秋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创始人是邓析,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

5、墨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义”。

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根据不充分。

6、术家:创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术,其代表作是《申子》。

7、义家:创始人是韩非。

”韩非的“义”则完全排斥利。

义家的代表作有《韩非子》、《公羊春秋》等。

中国古代 木的哲学

中国古代 木的哲学

中国古代木的哲学中国古代木的哲学,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理念。

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物质,也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存在,被视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存在。

在中国古代,木具有神圣的地位和重要的象征意义。

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木材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工具等各种生活用品的制造,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

因此,人们对木的重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

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们也将木作为一种哲学思考的对象。

孔子曰:“君子以木立德”,将木视为立身立德的典范。

孟子则将木与人的品德做出了类比,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像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质地和用途一样,每个人的天性也是相似的,但通过不同的修养可以发展出不同的潜能。

在道家哲学中,木也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推崇无为而治。

木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具有自然而然的生长力量。

因此,倡导“木无形,道无字”,将木的生长过程与道的无为而治相对应。

同时,道家也将木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道家思想中的“树碑立信”,倡导用木材雕刻信仰和思想,以达到精神修养的目的。

在佛教哲学中,木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佛教讲究禅修和观想,木被视为一种可供修行者依靠和沉浸的对象。

在寺庙中,常常可见供奉佛像的木制台座,修行者可以在此静坐沉思,达到超脱尘俗的境地。

同时,木材的质朴和自然也与佛教的无私和无我思想相契合。

除了象征意义之外,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也对木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和赞美。

他们欣赏木材的自然质朴和纹理之美,将其作为绘画和书法的主题之一。

在中国的绘画中,有着著名的“枯木逢春”和“风吹松柏”的题材,表现了木材在岁月中的坚韧和生命力。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木的哲学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崇和对生命的理解。

木被视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作为一种物质资源,还是作为一种哲学思考的对象,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与实践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

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中,如九天玄女、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都描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有着自己的意识和行动能力。

而在古代哲学中,这种观念也表现为道家和儒家的不同理论。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道与物相生相克,道是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

因此,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这种观念可以体现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中。

儒家则更注重人类的礼仪道德,认为人类应该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然而,他们并不否认自然界中的万物有灵的观念。

相对于道家强调的自然主义,儒家更注重人文的理性和节点,认为人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认识世界、创造文明。

与哲学不同,从事实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的“万物有灵”观念也有着很多实际应用。

比如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人曾经广泛地应用自然的季节规律和天气变化,用以农作物的种植、养护、收获等。

在医学上,古代中国人也会利用自然界中的草药来治疗疾病,比如太医神数《黄帝内经》,其中就用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和自然疗法。

此外,在古代文化中,“万物有灵”观念也对人们的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形象用于陶瓷和青铜器的制作上。

这种造型,除了在物质形态上呈现出“万物有灵”的美感,也是对“礼崇天地、奉祖尧舜”的一种价值追求。

总之,“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学派和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这种观念也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感恩之心。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国历史悠久,涌现了众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

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位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爱、礼仪、道德和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以仁为核心,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严格要求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的墨家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字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和“非攻”,他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墨子强调人们应当相互关爱,互相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和道家产生了影响,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荀子的法家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荀,名况,字卿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思想重视法律和制度的作用,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教育的引导,可以使人们遵守规则、辅助发展。

荀子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四、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名聃,字聃之,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主要表达在《道德经》中,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大道至简,强调人们应当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学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庄子的庄家思想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周,名云,字太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学说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479)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下)试卷 91分[考试时限]:60分钟[及格分数]:60分[考试说明]:1、玄览是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错误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话。

正确错误3、“了”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观照和透察。

正确错误4、悟性本质上具有自我意识性质,是一种自我意识性,与自我相关联。

正确错误5、悟性直接基于一种认知的本体性,即以认知本体为根基。

正确错误6、悟性的整体性源于对象的整体性,是对象的整体性要求的。

正确错误7、所谓直接性是指摈除表象、语言、文字等一切间接性,直指对象的本体、本性。

正确错误8、打破日常和常规思维定势,采用反的、负的或逆的说明方法,达到和实现对对象整体之直接的乃至瞬时的领悟。

正确错误9、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

正确错误10、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结构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正确错误11、哲学观是指人们对于哲学系统的观点和看法。

正确错误12、中国古代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一个话题。

正确错误13、“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出自《尚书·洪范》。

正确错误14、“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出自《孙子兵法》。

正确错误15、“思”是心之所虑。

正确错误16、“二曰言”,是讲容貌,容仪、态度、举止。

正确错误17、“三曰视”,是讲视觉,观看、观察。

正确错误18、“五曰思”,是讲广义上的“思”,思考、思索、思虑、领悟。

正确错误19、“恭”是从“貌”而来,“恭作肃”是说采取恭敬的态度就能够令人肃然起敬。

正确错误20、“乂”是从“言”而来,“乂”是治理、安定的意思,“从作乂”是说通过言语沟通达到理解和取得共识,就能够实现人际的和谐。

正确错误21、“道”是对存在即“始源”问题的一种中国式的表述。

正确错误22、“道”是人们最高的认识对象,是人存在的终极基础。

正确错误23、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

正确错误24、王阳明说:“思睿则致寿,听聪则致富,视明则致康宁,言从则致攸好德,貌恭则致考终命。

”正确错误25、郑玄说:“凶短折,思不睿之罚。

疾,视不明之罚。

忧,言不从之罚。

贫,听不聪之罚。

恶,貌不恭之罚。

弱,皇不极之罚。

”正确错误26、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正确错误27、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通过“一”和“多”的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正确错误28、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表现为“本”与“末”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等。

正确错误29、整个儒学强调的一个基本的命题都是“理一分殊”。

正确错误30、天下万物只有一个理,但是这一个理它表现在万事万物中,不为天地万物所分有。

正确错误31、“思”之五事中前四个方面涉及感官、感性,最后一个方面涉及()。

思维、理性感官、理性思维、感性以上均不正确32、()是说仪表、态度的要求应是谦恭和恭敬。

“言曰从”“视曰明”“貌曰恭”“听曰聪”33、睿是从最高之事“思”而来,()是说思虑的深远最后就能够达到无所不通。

“聪作谋”“明作哲”“睿作圣”“从作乂”34、()是讲视觉的要求应是清晰地观察和反映认识的对象。

“言曰从”“貌曰恭”“听曰聪”“视曰明”35、孔子发挥了()的思想,他在《论语》中曾经论及到关于思维有九件事情。

《孙子兵法》《尚书·洪范篇》《道德经》《中庸》36、()意为言说的要求应是到达沟通和理解,能够达成一致或共识。

“视曰明”“言曰从”“听曰聪”“貌曰恭”37、()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

“言”“听”“思”“视”38、“思为人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斯而已”出自()。

王羲之王夫之柳宗元王阳明39、“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

《尚书·洪范篇》《庄子》《孟子·告子上》《左传》40、()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孔子荀子老子韩非子41、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

宗教派人本主义自然派以上均不正确42、“心即理”的观点,是()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

黄宗羲王阳明庄子老子43、王阳明强调,()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德性”。

格物悟性德性良知44、“知行合一”是()最早建立的观点,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

孔子庄子王阳明韩非子45、“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

致知在格物人格完善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46、()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墨子庄子鬼谷子47、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之道。

“愚忠”“忠恕”“中庸”以上均不正确48、()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辽代元代唐代宋代49、中国哲学侧重强调()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天人天地万物五行50、()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孟子老子孙子韩非子51、“白马非马”是中国先秦名家()的命题。

孙斌公孙龙田忌庞涓52、孔子把()看作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

“人事”“道”“天命”以上均不正确53、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左传》《四书集注》《春秋》《传习录》54、()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道法气天55、()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朱熹陆九洲张载陆九龄56、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散为万物。

五行两仪五气四象57、在()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

人性论本体论本源论以上均不正确58、朱熹从()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人性心性欲望本能59、(),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南北朝时期唐朝两宋时期元代60、在()论方面,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知太虚即气则无”,“无”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

人性道德本体心性61、王阳明的学说,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即()。

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62、“致良知”的实践活动,要真正做到我们的()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的,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规范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63、《老子》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法地64、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

法家儒家道家佛家65、“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专心致志虚心涵泳66、朱熹继承(),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周敦颐王阳明二程王羲之67、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

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乾坤并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68、王夫之反对在历史运动之外谈论()主宰历史,主张从历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规律,“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天命”“神道”“道统”“人事”69、黄宗羲在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

“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以上均不正确70、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

天文算术乐律释道71、《尚书·洪范》中的“五福”,包括()。

寿富攸好德考终命72、《尚书·洪范》中的“六极”,包括()。

凶短折疾忧恶73、宋明理学大致分为()。

程朱心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理学74、古代本体论哲学范畴具有()的特征,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说明认识从感性的直观开始。

直接性间接性抽象性模糊性75、中国先秦哲学缺乏发展生机的根源恰恰在于哲学的功能性结构发生变化,哲学与()同胎,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着一个无法被打破的弹性结构。

经济文化宗教政治76、中国传统哲学内部存在的()三家合流的互补型结构。

儒释道墨77、《道德经》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真谛,“道”是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有无一体。

衍生、主宰天地万物运行,个人修身要虚无致静。

以“无”为本以“无”为用以“有”为用以“有”为本78、《道德经》文约义丰,涵盖()等诸多学科,其内容朴素自然、深入浅出、洞玄察微、发人深省、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79、《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哲学科学政治宗教80、《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等等境界。

安身立命以柔克刚不求而得为难于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