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

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

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

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第三章内圣外王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章内圣外王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章“内圣外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节总述一、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二、什么是内圣外王之道?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征第一节专题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二、早期儒家学派三、宋明理学的兴起孔子问礼老子图总述一、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近代以来,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不可谓不多。

从1916年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33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任继愈的四卷本《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直到20世纪80年代冯友兰推出他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都是近代以来重要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葛兆光在他的《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知识和思想是否能够被西方概念的“哲学史”描述,实在很成问题。

其实,葛兆光并不是作此怀疑的第一人。

当年梁启超、金岳霖对于用“哲学”来描述中国传统的思想,都曾表示出某种踌躇。

历史学家傅斯年在《与顾颉刚论古史书》第三《在周汉方术家的世界中几个趋向》中,明确表示:“我不赞成适之先生把记载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书呼作哲学史,中国本没有所谓哲学”。

20世纪90年代陈启云在《两汉思想文化史的宏观意义》中指出,就连冯著《中国哲学史》也实际上“名为哲学史,其实只是由一位哲学家本其哲学素养而写成的思想史”。

也因为如此,葛兆光为自己的著作取了《中国思想史》之名。

他认为,相比起来,“思想史”在描述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问时更显得从容和适当,因为“思想”这个词语比“哲学”富有包孕性。

但是,思想史所涉及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内容显得更加复杂,几乎陷于包罗万象的大历史境地。

一般而言,用“中国传统哲学”来描述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思想,是可以被接受的。

实际上,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的确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存在于中国文化史中,有一些也可以称之为哲学思想。

中国的古典哲学

中国的古典哲学

有关于哲学,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属于常见题型。

在哲学的课程安排中,第一节这部分有几个知识点的分布。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就是有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的辨析。

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观点——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国古代有关阴阳的学说数不胜数,其源在于古人对天地自然万象的一种认识。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而抽象出这样的“两极”。

而又由这样的两极,
去认识未知的世界,主动运用“阴阳”的概念解释问题,如中医的阴阳理论、历法中的.阴阳理论等。

“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归根结底,阴阳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认知。

是对自然的一种理解,是对物质世界阐释的一种延伸,属于唯物的范畴。

所以一旦出现了有关阴阳的表述,在哲学中我们首先应考虑到的知识点,就应当是属于“古
代朴素唯物主义”。

阴阳升降自相催。

当然,阴阳除了代表一种哲学观点以外,还揭示了一种辩证的思维,它是一种相生相克的理论。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
道家学派多主张此理论。

老子在其书中第二章就有这样的表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这就是典型的辩证思维。

也符合了“阴阳两极”的学说。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三)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三)

教师资格中学综合素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三)◇天人合一。

古代哲学思想。

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一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四大名绣。

我国刺绣工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绣品就精美绝伦。

近年来,丝绸之路不断有精美的绣品出土。

著名的织绣工艺品种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

◇京剧。

中国传统国粹之一,代表了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

其表演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四种。

人物造型夸张,音乐节奏明快,舞台美术华丽,组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剧目丰富,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

◇南戏。

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

诞生于北宋末年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由街坊小唱发展而成,后流传到南方广大地区。

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等,舞台气氛活跃、热烈。

◇古器乐。

有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

◇天下第一楼。

即岳阳楼,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毗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风景如画。

◇古都。

中国历史上有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秦、汉、唐等10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作为都城的时间达一千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茶文化。

茶起源于中国。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认为,品茶应该注重茶的意趣,他被尊为茶圣。

◇五音。

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加上变宫、变徵,共七音。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文房,即书房。

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种类及故事等。

◇国画。

中国传统国粹之一。

创作工具是毛笔、墨汁、宣纸。

◇岁寒三友。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青松翠竹经冬不凋,梅花傲雪凌霜,象征在逆境艰难中仍然保持节操的人,因此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

◇四灵。

指我国传说中的龙、凤、麟、龟四种动物。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建筑和传统音乐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德治国;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关系,提倡清静无为;墨家则强调兼爱非攻,法家则主张依法治国。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包括了诗、词、曲、赋等多种形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文学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三、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绘画、书法、陶瓷等多种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强调的是意境和气韵生动;中国古代书法则注重笔墨纸砚的运用,强调的是笔力和神韵;中国古代陶瓷则以青瓷、白瓷和彩瓷等为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四、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以精耕细作为主,医学则以中医为主,天文学和数学则在天文观测和算术计算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对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五、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包括了民间信仰、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以及独特的民间信仰和传统节日。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宗法制度

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条件——宗法制度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 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 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 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 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 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 造。 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 要成员过问和决定(不能自由恋爱),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 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 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2、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 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分封制往往是造成 诸侯割据,连年征战不止。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华孝子(华宝,东晋人宝年至七十不婚冠 )祠始建于南齐, 距今1500多年,是无锡惠山最古老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祠堂。祠 堂现存有四面牌坊、门坊、溯源桥、承泽池、鼋池和主体建筑 楠木享堂等明、清式样建筑,祠内还有比较珍贵的《纺绩督课 图》、《春草轩辞》、《真赏斋法帖》等众多石刻。(不孝有三,无后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材料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材料提纲

第一讲绪论主要内容:一、文化的特征二、文化的内涵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 文化的定义1★“文化”(culture)的外文含义:1★汉语“文化”含义:1一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具有以下功能:1文化的构成与分类2(二)狭义的文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2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3(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3传统的主要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3(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及社会环境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5经济基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6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6民族融合6中国“天下中心”观的流变7社会结构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8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9君主专制制度9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0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0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功能1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积极作用:11第二讲早期的中华文化11人文始祖和早期文化11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11三皇五帝说11中国远古部落三大集团12上古时期部落分布图12炎黄二帝的功绩12黄帝发明衣冠有文明教化的意义12黄帝祭祀12南稻北粟的农业文明13(一)农业文化的历程13农业的起源:农业包括:13郑国渠13翻车13秧马14史前农业的特点14古陶神玉的世界14中国陶瓷文化与审美14陶瓷文化的诞生14陶与信仰文化15陶与礼仪制度16陶瓷与商品经济17陶瓷与社会习俗18陶瓷的审美价值19生生不息的审美母题19气韵生形的制作手法20虚实相生的空间经营20雅俗共生的诗化形态21汉字与中国文化22文字的始祖22文字起源的假说22汉字起源假说22汉字的特点23汉字表意性质的扩展23“六书”揭示了汉字发展过程23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23 会意23形声23转注24假借24汉字演变过程的特点24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24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物质文化24汉字与商周社会的精神文化25宗教崇拜25婚姻形式25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261. 字形显示字内部的意义关系26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26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264.用汉字造词26五、汉字构形的文化精神261.汉字的具象性262.汉字的平衡性263.构字与构词之间的通约性26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27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27五、汉字的文化娱乐功能28异形同义的部件29汉字形体的演变29汉字是民族思维方式、哲学、宗教、习俗的镜象30龙的形象30中国民间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

【浙江考试说明】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

【浙江考试说明】高考历史世界古代史第三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百家争鸣基本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发展要求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说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儒学的兴起基本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说明“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宋明理学基本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发展要求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基本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发展要求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明“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教学建议本专题可分4课时教学。

1.建议引导学生从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明的演进等维度梳理知识,探寻并初步理解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战国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学 说,五行相生的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关系 反映了古人对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的生成 关系的朴素直观的经验。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2)《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 的关系。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 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如古代一些名将名 相。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 七百年里都是官方 的哲学,对中国乃 至东南亚产生深远 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境界
各种于此 种现各图 现象种说 象。预明 。两测易
相。经 结能中 合用的 可于八 能解卦 解释能 释各用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
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
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陆九渊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
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 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那就会被物所主 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 鲲。鲲之大,不知 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 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
中国古代哲学
•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 它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教 育等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是人们从事 各种活动的引导。
•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
•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哲学就是用人人都不懂的概念讲 人人都懂的道理,或者相反,用人 人都懂的概念讲人人都不懂的道 理。”
• (2)在人生论上,在处世之道上,老庄主张自然 无为。“自然”是指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 心态。
• 老子主张为人应淡泊名利,追求精神的超脱解放, 他们认为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欲,功名利禄,就 没有自由了,人们在欲望的追求中,往往不知道 自己身在何处,怎样解脱呢?老子认为应“致虚 极,守静笃”。即虚怀若谷,持重守静。最终达 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庄子则认为应“无 待,无己“的逍遥之举,可以超脱。即破除功名 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处于无牵 无挂的逍遥境中。要达到这一境界的内心功夫是” 心斋(养心气),坐忘(消除贪欲,使心灵自由 舒展)。
辩证综合
中国古代哲人长于辨 证思维,他们观察宇 宙人生着眼于天地人 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不同的系统之中。人 体小宇宙是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天地大 宇宙也是一个有机联 系的整体。
一物两体 一体两面 一阴一阳谓之道 反者道之动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直觉体悟
中国传统思维有穿透语言, 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 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意 蕴的特点。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 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 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 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 把握。
儒家道德直觉 道家艺术直觉 佛家宗教直觉
庄子主张的“心斋,坐 忘,”,都是在直觉体悟 状态下的一种心态:“心 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 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心斋就是净心养气,“坐 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 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 忘却了自己肉体和智慧, 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传统行为方式 知行动态统合
三、原始道家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 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它们不仅表 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 国艺术精神。
老庄哲学是自 成一套的宇宙 观、认识论、 方法论、自然 哲学和人生哲 学。
老庄哲学的中心思想与理论基础是“道”。
道是本原
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 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作为本原,是客观的自然 规律。 追求“无为”的人生境界。
道是过程
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 实体,而是一个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 “周行而不殆”,其运动周期 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 反”。
道是规律
“道者万物之奥”, 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作为规律的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看不 见,听不着,摸不到,但一切受到它的支配和 制约。 道的规律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要坚持“无 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 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陆九渊,江西金溪人,曾 在江西象山讲学,人称象 山先生。南宋思想家,心 学开创者 。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 曾在阳明洞筑室,世 称阳明先生。明代思 想家。
主要思想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 陆九渊心学
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 “阳明心学”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 (1)认识论: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 的事物,他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 精,其中有信”。都说明“道”是一个有 点神秘的、实有的存在体。
• 道不同于时空中的具体事物,它是无限广 大的,不能用具体名词来限定它。这就是 老子的开宗明义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则认为“道”是 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万物 有共同性。老庄所说的“道”作用于人生, 便叫做“德”。强调修身养德、养生。
——钱穆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
五常。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
平天下。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朱熹
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
自然界——普遍法则 人类社会——儒家伦理道德
人——人性
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 朱熹:以知为本,知先行后
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 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 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哲
程颐(1033-1107) 朱熹(1130-1200) 理学集大成者
世称伊川先生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① 世界的本原——“理”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认识论) ③ “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 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此两人,皆在中国学 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 史上发出莫大声光, 留下莫大影响。
天地境界:如果一个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 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觉悟 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中 的一员。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并觉解其中的意义,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 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天地境界。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传统思维方式
逻辑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 方式的缺点是分析 方法的薄弱,但并 不是完全没有分析 思维。
冯友兰将古人所说的人生境界抽象 为四个等级:
自然境界: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 能,或社会风习去做,对自己所做之 事毫无觉醒,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 境界;
功利境界:如果一个人的所做之事, 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他有功利的意 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的境界;
道德境界:如果一个人能自觉的意识到他是 社会整体的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 事情,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 界就是道德境界;
• 一、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1、原始哲学: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 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 事物,《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 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的占卜科学理 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 热。
• (1)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构 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古代思想家用上述 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是多样统一 的,
三教图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 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 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宋明理学 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程颢 (1032-1085) 河南洛阳人,世 称明道先生。
天台宗:以“圆融”,即层 层圆而无偏,遍无遗漏的方 式认识世界 。 华严宗:以互相联系的观点 看世界。 禅宗:主张以心传心的方式 感悟世界,顿入佛界。禅宗 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
四、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又称道学), 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 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 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 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 形而上学体系。
四、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学渗透了中 国哲人的智慧,特 别是道家、儒家和 魏晋玄学哲理。
儒家成圣成贤 道家成至人成真人 佛家成菩萨成佛陀
佛教让人们反观自己的 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 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 日进于高明之境,而不 为无明所缚。
中国化的佛识世界的方式。
•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 阴阳和五行观念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 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金 木水火土是构成百物的基本元素,阴阳五 行家是科学和巫术相混杂的学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