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1)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自然经济是中国大陆型生态环境的产物,其 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男耕女织,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知天安命,恒少竞争,不求多寡,惟患不均,几度王朝更迭 不过是血缘姓氏的转移;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我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十分滞缓,人口自然增殖与土地之间的周 期性矛盾始终十分突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兼并和非常状态下的农 民起义交替出现。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仍然璀璨夺目。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 系排列的门第等级。源于东 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 根据族谱,“必稽谱而考其 真伪”,门阀之下氏族高门 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 公卿。严嫡庶之别,有所谓 “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等 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 逾越。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清]焦秉贞:孝事周姜
当代油画作品:尽忠报国
罗光瑞国画作品 忠孝传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清代皇帝“钦文之玺”印 表示“以重文教”
清代皇宫金銮宝座
君权(皇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绝对遵从,不可 轻慢。秦王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帝。以后历 朝,都在吸收儒 家学说基础上, 不断对君权提 出更加具体 的要求。 汉承秦制以后,汉儒董仲舒又 提出“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父权、 夫权,而到宋代则进一步强化和细 化,即强调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 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血缘宗法的沿革
《墨子· 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宗教)

三、佛教的主要崇奉对象
最高崇奉对象
佛:释加牟尼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他的生活时代,约与我国春秋时 代的孔子同时。
阿弥陀佛(无量寿佛):
能接引死者灵魂生往西
方极乐世界的佛。
弥勒佛:佛教信仰中,弥勒是将要继承 释加牟尼佛位,象征着未来和光明的佛。
3、中国化佛教宗派出现
佛教主要宗派:三论宗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禅宗 净土宗
(四)宋元以后佛教呈日趋衰落之势
虽然佛教仍是各宗分立,分头活动,寺、
僧数量还有所增加,但就其势力和影响来说,
是无法与隋唐时期相比了。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 介绍时期──汉朝至东晋 融合时期──南北朝 创造时期──隋唐(唐朝鼎盛) 儒化时期──宋至清
道教经书的总集是《道藏》。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除道教经书 外,还涉及一些有关医学、化学、 生物、体育、保健以及天文、地
理等其他方面的内容。
三、道教尊奉的神
(一)尊神 三清: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 太清境道德天尊
• 四御:玉皇大帝、紫微北极大帝、
•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
后土皇地坻(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
基督教:(包括新教、
天主教、东正教)其教 徒在世界宗教徒中数量 最多,其中三分之二分 布在欧美。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原始宗教观念的萌芽,大约产
生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一、‚万物有灵‛观念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其对 ‚物‛的神灵化。认为‚人死为鬼, 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 物不神,无鬼不灵‛。
如:
佛教的“五戒” 与儒家的“五常”具有相通点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价值观。
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它通过限制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伦理道德不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指导作用,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和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融。
2.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稳定与和平。
3.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遵守诺言,忠于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谦逊:谦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不骄傲自满,不自命不凡,与他人和平相处,虚怀若谷。
三、人文文化在伦理道德中的地位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人文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完善、精神追求和智慧开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严。
只有通过人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在伦理道德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
四、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关系受到了侵蚀。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结语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随 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 仰不断削弱。对节俗的“所以然”必须 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 继续存在和发展,如七夕节和中秋节。
说节 进 变 和 况 俗 日 就 明的 和 化 提 下 成 风 一 问形 推 可 倡 , 。 俗 般 题成 动 以 对 统 但 多 情 。与 作 起 节 治 在 由 况 发用直俗者特民而 展。 接的的殊间言 很元的发参的约, 能宵促展与情定节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 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 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 (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 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 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 清楚。
二十八宿
•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 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 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 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 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我国习俗上的生肖是 以地支来表示的,十 二地支对应着“十二 生肖”。凡是含有 “子(鼠)”的干支 年,就是“鼠年”, 这一年里出生的人就 属鼠;凡是含有“丑 (牛)”的干支年就 是“牛年”,这一年 里出生的人就属 “牛”,依次类推。
(二)祭仪:传统节日的源头
传统节日的缘起,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相关。在原始
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 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在少数民族 地区,节日与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露。白族的火 把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 等,迄今都还保存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 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 甚至直接就写作“祭”。他们称某节,不是称作“某 某节”,而是“某某祭”。 祭祀仪式转化为节日的两个基本条件: (1)仪式的规模。 (2)固定的节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与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文化史速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变化与发展,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将中国文化发展演 变讲清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粗略地把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演变的轮廓 作一个勾画和描述。
一、华夏文化的诞生和初始特点
据古史传说和地下文物的印证,中国文明已经有5000年历史,中国文化从一 开始就有着一些明显的特点。
(中国文化史速写)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系统的大系统。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系统。但是汉族文化系统在各民族文化系统中一直是最为 完整,发展水平最高,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
b,华夏与夷狄之别只是文化之别,而不是种族或部落之别。夏代的统治者完 成了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因而华夏成为这个统一的文化的名称,历史上华夏民族 与其他民族又不断融合,不论是什么部落、什么种族,只要是在文化上的差异消失 了,其种族或部族的界限也就消失了。
c,土地私有制还没有出现,宗族贵族就占据了统治地位。
第 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结构与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结构
一、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雅俗文化互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显隐文化交织 四、中国传统文化是庙堂与山林文化共存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一、大陆连绵型文化 二、农业型文化 三、封建制文化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按照古史传说从“三皇”到“五帝”,中原地区生活着夏、戎(rong)、狄、 夷、羌、苗、蛮族,生活在北方的有戎人和狄人。他们奉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在渭 河流域到黄河中游地区是羌人,相传炎帝是他们的首领;生活在黄河下游和江淮流 域的是夷人,共有九部,称“九夷”,相传太皞(hao号)(伏羲)是他们的祖先; 在江汉之间居住的是苗人,古籍上称他们为“三苗”;在更南边,则有所谓的“南 蛮人”,生活在五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出处 中庸之道的本意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实施准则 中庸之道的对现代化的启示
中庸之道的出处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的系 统论述最早见于《小戴礼记》。 正式确立和弘扬于宋代。朱熹 将《中庸》列为四书。
不止
三、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 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 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 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 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四、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
自强不息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所需的自立自强的现代人格素质灵魂
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价值表现在他是民 族主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爱国 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作业
谈谈你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
的中 本庸 意之
道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 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 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 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 “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 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 者哉!”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标准。以过犹不及 为核心,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 足”也不能“过分”。中庸之道,决不是如 有些世俗观念所说的折中、妥协和无原则。
二、厚德载物的相关论述
厚德载物的核心是教人向善积善,在儒家、 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中都有体现。
三、厚德载物的现实价值
体
体厚
厚
培是
现
现德
德
育社
了
载
载
的会
中
物
物
准主
华
是
也
则义
民
领
是
之道
族
导
一
一德
的
个
种
伦
民
人
领
理
族
素
导
建
精
质
方
设
神
的
法
和
四、厚德载物的意义
厚德载物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厚德载物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概说
道家
先秦儒家
西汉董仲舒
北宋张载程颐
禅宗
三、天人合一思想缺陷
天人合一忽视了自然界的外在性 天人合一使人们不注重科学技术
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天授神权的思想基础
天人合一否认现实存在合理性,导致人们对 现实采取消极的态度
天人合一实际运用及启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建筑美学的主导思想 天人合一在中医学中体现 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厚 天中和 三 强德 人庸而 教 不载 合之不 合 息物 一道同 一
第一节自强不息
一、自强不息的含义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天(即自然)的运 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 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 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二、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自主
自信 自勉
自责
四、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
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精神保障。
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下青年拼搏创新、健 全人格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第二节 厚德载物
一、厚德载物的含义
出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一个有道德的人,应 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万 物和生长万物。厚德载物,即以 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也就是说, 想要载物必须有厚德。做人首先 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 德修养。
厚德载物可以培养出优秀领导
第三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含义 天人合一学说发展形成 天人合一思想的缺陷 天人合一实际运用及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含义
天人合一思想其实是人 与自然和谐统一,或是自然 界与精神的统一。即人同自 然是一体的,或者说客观世 界是一体的,主观世界是一 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也是一体的。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五达道
三达德
九经
中庸之道的பைடு நூலகம்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实施准则
中庸之道的对现代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现代化有着正面的影响: 辩证的的思维,知足长乐, 刚柔并济,和谐人际关系,行为有 致。
中庸之道对现代化也有负面的影响: 不利于改革创新,不利于个性张扬; 缺乏竞争意识、因循守旧,容易产 生惰性心理。
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条的,它要求做事 为人,没有、也不应当采取某一不变的固定 姿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应当坚持 “义”的原则,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 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 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 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 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