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和观念,而哲学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体现在诗歌、绘画、音乐、建筑等各个方面。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儒家哲学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些价值观念被广泛传统和接受,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哲学方面,中国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学派。
这些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道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墨家强调兼爱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名家追求个体的政治权力和成就。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铸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
这种关系持续了几千年,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
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诞生了众多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巨匠,他们的智慧与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社会,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鼎盛时期,儒、道、墨三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支,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
传统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道、德、礼五个基本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仁义道德概念。
这些概念源自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表达了人们对家庭、社会、国家的道德标准,对后世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是强调道的本质,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本,是人们追求真理和宇宙本源的唯一途径。
道家论述的主题包括“无为而治”、“反常制胜”、“虚无缥缈”等,强调超越个体、自然、人类、社会四个层面的实际存在,提倡“自由而无为”,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墨家思想则强调兼爱和公忠佑义,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快速发展和和平。
墨家强调的价值观是“非攻”、“兼爱”,认为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推崇胜过侵略和战争。
墨家思想为后世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形成,也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丰富的内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朝儒家思想渐渐成为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中心,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而唐宋时期,佛教的传入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佛教思想弘扬了“般若”、“菩提”等精神,强调“超越、空性、无我、平等、慈悲”等核心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修养。
到了近现代,在中国文化传统受到外部冲击,先进文化和思想进入中国,思想观念变得多元化。
在现代思想运动中,各种思潮交汇、并存,中国思想和文化传统得以在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后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开创出更多适应自己发展的文明和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观念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的和睦与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提倡人们要尽心尽力地去关心、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种关注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上。
中国古代人对人性的理解强调了人的本性善良和潜力的开发。
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追求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对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上。
中国古代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这种强调道德和伦理的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并对中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智慧和思想,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讲(中国古代哲学)

•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相生:水——木——火——土——金 相克:金——木——土——水——火
• (2)《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 的关系。
②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 自觉达到理想人格 的建树,也强化了 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 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如古代一些名将名 相。
宋明理学在元明清 七百年里都是官方 的哲学,对中国乃 至东南亚产生深远 的影响。
哲学与人生境界
各种于此 种现各图 现象种说 象。预明 。两测易
相。经 结能中 合用的 可于八 能解卦 解释能 释各用
•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 《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
宋理学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的代表、心学开创者。他提出
了“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陆九渊
“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
“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
的方法发生分歧,1176年,双方在江西信州鹅湖
道家追求是精神的超脱解放,如果执着于外在的物 欲、功名利禄,束缚于名教名言,那就会被物所主 宰,故而庄子要化解物形,求精神之逍遥自由。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深厚的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1、尊重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敬祖先、尊重传统,这种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它让人们不断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借鉴成功的经验,淘汰过时的观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也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承和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传承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诗歌、书法、音乐、绘画、建筑、雕刻、美食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素材,也能够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新的灵感和创意。
3、促进文化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说没有包容性、开明性,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多元文化、文化多样性。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孔子许可婚姻的多元,让各个部落王族之间通过婚姻联姻来加强关系。
带领人们尊重和关注各个不同文化的流派,不排斥不同阶层或阶级的观点。
二、哲学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1、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中国哲学思想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齐家”就是强调做好个人修养,做到知行合一,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和行为合理。
这种社会伦理的关注和规范,B能够使每个人发扬光大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
同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的哲学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和社会贡献。
2、强调和平与和谐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和平和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以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政”,这种以人为本的信仰体系以人性为核心共同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
而墨家学派强调“兼爱”,认为人类应该爱所有的别人,这种爱可以国际化,超越国家界限。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科技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
国古代文化的知识:
1.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中儒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宗教:中国古代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其中佛教和道
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中《诗经》、《楚辞》、《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4. 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
其中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等是中国艺术的代表。
5. 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其中古琴、
古筝、笛子等是中国音乐的代表。
6. 舞蹈:中国古代舞蹈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其中《霓裳
羽衣舞》、《剑舞》等是中国舞蹈的代表。
7. 戏剧:中国古代戏剧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其中京剧是中
国戏剧的代表。
8. 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包括四大发明、中医、算术等,其中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知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
贵财富,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这一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道家思想中。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主张顺应自然的道理。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心境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人常常强调“顺其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佛教思想中。
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追求解脱。
佛教教导人们要超越欲望和贪婪,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传播,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常常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人修炼和社会和谐。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还体现在诗词、文学等艺术形式中。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思辨精神。
通过诗词,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邃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思辨,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与思辨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学说、道家思想、佛教教义以及诗词文学等形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与思辨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
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
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
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与偶的分离和结合,乃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它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
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现在一般把中国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先秦子学。
先秦时代,礼崩乐坏,诸候异政,百家异说。
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成一家之言”者,《汉志》所录竟达189家,造就了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
汉代学者以“九流十家”来概括总结先秦诸子学术先秦时期诸。
这个时期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
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先秦哲学探讨的重点侧重于政治、伦理、道德、人生等问题。
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两汉经学。
汉代统治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终于在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从此,儒家思想始定于一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用了大约400年时间。
此外,在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这是外来文化第一次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
汉代的主要哲学家有董仲舒、王充等。
魏晋玄学。
东汉末年,“苍天已死”,名教衰落,社会动荡,人心思治。
魏晋时期,一反两汉时期繁琐的经学及神学目的论,尊崇老子、庄子及《周易》,号称“三玄”。
这一时期,在思想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次大的解放。
其时哲人,以玄谈的方式,来为名教给出新的论证,探讨儒、道的内在相关性以及本末地位,从而引发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本与末、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的关系,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肉体和精神的关系等多个重要学术辩题,哲人们的理论创造空前活跃。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欧阳健、郭象、范缜等。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也在兴起,儒释道三教首次处于三足鼎立,势均力敌阶段。
隋唐佛学。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碰撞与融合,至隋唐时期出现了繁盛的局面,形成了众多的佛教流派。
在隋唐佛教诸宗派中,禅宗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隋唐佛教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佛性问题,也就是心性论问题,内容包括人的心理活动、感觉经验、道德观、社会观、认识论以及宗教实践等。
宋明理学。
唐宋之际,民族杂糅,价值混乱。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矛盾尖锐。
韩愈、李翱发其先声,“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响应继起。
宋代的理学家们立志重建宋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出佛入老,尔后返之六经,融会三教,开创了理学的新时代。
宋明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了释道两家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700年的指导思想。
宋明理学主要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三大流派。
宋明理学探讨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如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心性论、知行观、修养论、境界论等。
明清实学。
明清之际,异族易代,一代学人在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古寺,整理典章制度,深刻批判反省传统文化,出现了建树卓越的一批饱学深思之士,并使中国哲学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和反思深度。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大都反对宋明理学,把理学看做是虚学。
明清实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思想解放,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实学思潮遍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主要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
乾嘉朴学。
清王朝建立后,开始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人们不敢再谈政治,因而转向了训诂考据。
朴学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文峰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少理论发挥,也称乾嘉汉学、乾嘉考据学。
乾嘉朴学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并使之获得了空前发展。
中国古代哲人,脱胎于巫史。
经过“绝地天通”、“武王克商”和“怨天尤人”等几个历史具体事件,天命神学的信仰体系逐步动摇,直至崩溃。
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叔兴论“阴阳”“吉凶”,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史墨论“陪贰”,都是周天子或诸候国君的史官、大夫们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
在这里,旧式的巫史一变而为新式的哲人,最容易给出宗教神学解释的巫史们,却抛弃了依赖卜筮的专业手段,不再诉诸鬼神天帝,而是试图用理性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宣告了中国文化从宗教母体中的突破,宣告了中国哲学思想这一崭新文化样式的诞生。
由于他们身为巫史的独特身份,他们虽有闲暇,但却不是追求纯粹知识的“爱智者”,他们也解释自然现象,但关心的重心却总在于人事,“推明天道”的目的,无非是为“人事”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系统,以解决在宗教天命观念坍塌之后思维世界中无法可依的彷徨。
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中国哲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易传》作者对前人哲理作品中巫史性格的会心体认。
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又富于理论思维传统,他们虽然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伦日用,但他们总是寻求世俗生活的超越根据。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古代哲人的学术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古代哲人的自觉使命。
中国古代哲学谈论的主题主要有三个,即天人之学、变易之学和会通之学。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观念文化的哲学,其主要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天人之学探讨的是人和自然地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
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古代观念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农耕的物质基础。
中国很早就有天文历法的发明,这是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
由此引发出人与自然的学说。
这在道家学说中有着比较充分的论证。
司马迁不但立志要“穷天人之际”,还要“通古今之变”。
这里所说的就是指全面研究自然与社会是否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发展变化的学问。
也就是所谓的变异之学,即“奇”“偶”精神在观念文化上的体现。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这是一种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习惯于用整体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视角来认识世界,具体说有五大思维模式: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
二是阴阳思维。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
三是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体悟外界事物,是在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
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周中,考虑问题周全。
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务实性、功利性强。
“会通”精神在观念文化的最大体现就是各个学派的相通互识。
如荀子虽出身儒家,尊崇孔子的传统,他的思想却是广泛的吸收各家思想,并对各家,包括儒家若干派别,都做了深刻的批评。
《吕氏春秋》企图综合相互矛盾的各家学说,被称之为“杂家”,也是带有“会通”之学的特色。
西汉时期,儒、法结合,儒、道互补,后来又吸取中国佛学的若干方面,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会通”精神的表现。
这其中,同时还体现出一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人文精神,则是中古古代哲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
主要包括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和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克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出于对礼的重视,孔子提倡复周礼。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思想追求。
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而民本思想,则慢慢由儒家的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
史学家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词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钱穆先生曾改引此句,作“国家不幸哲人幸”,认为此句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哲人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观中国学术发展史,汉唐盛世,人文学术的主要成就都在文学方面,而衰乱之世,哲学的成就会更加突出。
无论是“古史剧变之会”的先秦,还是“适逢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世,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