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

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建议内乡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黄土高原地貌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其地质灾害特征主要表现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方面,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工程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一、内乡县地质灾害特征1. 滑坡内乡县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多为泥岩、页岩和砂砾岩,易受水土侵蚀,加之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多,容易造成滑坡。
滑坡灾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给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2. 泥石流内乡县地势起伏,河流纵横交错,地表覆盖较薄,林草疏散,土壤疏松,降雨增多时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造成土地沉淀,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安全。
3. 地面塌陷内乡县地质构造不稳定,地下水开采加剧了地下结构破坏,地面塌陷频发。
地面塌陷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二、防治建议1. 加强防灾意识教育内乡县居民普遍存在防灾意识薄弱的现象,需要加强防灾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防灾知识宣传活动、制作防灾宣传标语等方式,提高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防范意识。
2.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内乡县需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做好预警工作。
可以利用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设置监测网点,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提前预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3. 加强工程治理对于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内乡县需要加强工程治理措施,采取土地整治、植被覆盖、土地复绿等方式,加固地质灾害隐患点,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
对于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及时进行调查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4. 完善灾后救援体系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内乡县需要迅速组织灾后救援行动,及时组织力量开展灾后救援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可以建立健全的灾后救援体系,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救援工作,提高抗灾能力。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地灾点情况汇报

地灾点情况汇报最近一段时间,我所在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地灾事件,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地灾点情况,特进行了汇报如下:首先,就地质灾害方面而言,我们所在地区地势较为陡峭,加之降雨量较大,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较高。
近期,已经发生了多起山体滑坡事件,其中一起滑坡导致了道路的中断和部分房屋的受损。
另外,泥石流也在一些山区地段频繁发生,给当地的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关于地震灾害方面的情况,我们所在地区位于地震多发区,近期也发生了一些地震事件。
虽然这些地震事件的震级并不是很大,但是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和不安。
在地震事件发生后,我们及时组织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演练,以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另外,近期还出现了一些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导致河流水位上涨,甚至出现了一些地势较低地区的内涝现象。
这些洪涝灾害给当地的农田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当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一定的损坏。
针对以上地灾点情况,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引导居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其次,加强了地震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加强了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
另外,加强了排涝和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了地区抗洪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和减灾能力。
同时,加强地震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
另外,加大对洪涝灾害的排涝和防洪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地区抗洪能力,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洪涝灾害是我们所在地区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我们将继续加强相关工作,做好地灾点情况的监测、预警、防范和救援工作,确保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实例简介

褶皱的非煤系地层,有可能通过张性裂隙与下伏含煤
地层发生联系,也会出现瓦斯气体逸出爆炸。
· 隧道内瓦斯爆炸及有害气体 瓦斯爆炸是处于相对封闭构造中煤系地层的瓦斯突
出(主要为甲烷CH4),急剧氧化燃烧,并产生巨大冲
击波的现象,常可造成灾害性的破坏。 贵昆铁路岩脚寨隧道(2.714km)7次穿过乐平煤系 地层,瓦斯逸出量曾达150m3/h,压力高达4个大气压, 掘进过程中曾发生5次瓦斯爆炸,烧毁木支撑131排,
的瓦房店轴承厂过量抽水所致,该厂打深井4口,1986年3
月启用3口,1987年8月8日至8月31日,该段共发生塌陷10 次,塌陷坑6个,造成供水管路悬空,通讯干陷没,31户民 房开裂,中断行车6次,封锁线路8小时,整治费用220万元。 津浦线泰安车站塌陷:因车站地下水超量开发,1977
~1982年塌陷坑25个,影响范围长约3km,治理前11年列车
四、铁路地质灾害及病害实例
·宝成铁路滑坡例子:
·葡萄国滑坡:陇海铁路宝成段葡萄国1号滑坡于 1985年9月16日晚整体滑移,将铁路路堤拦腰剪断,钢 轨枕木被抛到100m以外,一列旅客列车被拦截停于距 滑坡体外300m处,中断行车66小时,最后耗资3000余
万元改线绕避。
·南昆铁路八渡车站古滑坡:总体积达420万方,
坡表长期开裂变形曾发生少量崩塌落石先后采取了明洞拦石墙山坡支护和封山育林措施维护了30余年的正常运营但在1992年5月20日突发崩塌落石越过拦石墙和明洞涌入22m的明线中中断行车采取防塌棚抢修后临时通车正在修建明洞时6月25日在较大降雨后山体又大面积崩塌近10万方岩块砸毁棚架掩埋铁路形成高宽近百米厚10余米的岩堆再次中断行车以后又中断行车一次一年之内中断行车累计达35天
年之内中断行车累计达35天。
冷藏库建设项目地质灾害情况说明

××库建设项目地质灾害情况说明××库主要地质灾害说明,××位于XXXXX区,黄土大面积覆盖,基岩零星出露于沟谷底部,塬、梁、峁、丘广泛分布,黄土常形成陡崖、残柱、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地形切割剧烈。
目前尚未发现较大地质灾害。
仅局部采空区上方,地表出现少量裂缝和局部凹陷,但未造成地面建筑破坏。
××内地形坡度较大,地层倾角平缓,软硬岩层呈互层状,大部分为黄土覆盖,黄土垂直节理发育,随着煤矿开采造成地面沉降和塌陷,可能导致地表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不良地质现象产生。
××东部,煤层埋藏较浅,在此地段煤层采动后可能会引起地表下沉,导致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阜平县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泥石流

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泥石流(一)阜平县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泥石流地质灾害点位于城南庄镇后庄温塘沟村,东经114度7分28秒,北纬38度42分24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小型,稳定性差。
预测泥石流发生,会威胁2户8人5间房及部分农田,灾害发生时可通过敲锣或人员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高地势民居。
城南庄镇宋家沟村北沟东坡滑坡(二)阜平县城南庄镇宋家沟村北沟东坡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城南庄镇宋家沟村北沟东坡,东经114度14分25秒,北纬38度44分50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小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滑坡发生,会威胁2户8人5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敲锣或人员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东安全民房。
城南庄镇向阳庄村后北梁滑坡(三)阜平县城南庄镇向阳庄村后北梁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城南庄镇向阳庄村后北梁,东经114度9分41秒,北纬38度45分52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滑坡发生,会威胁5户20人12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高音喇叭或广播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南远离滑坡处的民房。
阜平镇东漕岭村色背岭沟泥石流(四)阜平县阜平镇东漕岭村泥石流地质灾害点位于阜平镇东漕岭村色背岭沟,东经114度7分8秒,北纬38度53分45秒,灾害规模为大型,险情等级为中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泥石流发生,会威胁25户90人100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敲锣或人员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东部高地民房。
阜平镇石漕沟村北坡崩塌(五)阜平县阜平镇石漕沟村崩塌地质灾害点位于阜平镇石漕沟村北坡,东经114度9分0秒,北纬38度53分59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中型,稳定性较差。
预测崩塌发生,会威胁5户20人20间房,灾害发生时可通过高音喇叭或敲锣通知群众撤离,预案撤离地点为村中安全民居。
阜平镇苍山村麻地沟西坡滑坡(六)阜平县阜平镇苍山村滑坡地质灾害点位于阜平镇苍山村麻地沟西坡,东经114度9分57秒,北纬38度47分19秒,灾害规模为小型,险情等级为小型,稳定性较差。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级别巨型大型中型小型滑坡体积(104m3)≥1000 100~1000 10~100 <10 崩塌体积(104m3)≥100 10~100 1~10 <1项目类型数量(个)编号规模大型 2 B1、B24中型14B3、B4、B5、B6、B7、B8、B9、B13、B15、B16、B17、B19、B20、B21小型8 B2、B10、B11、B12、B14、B18、B22、B23物性岩质崩塌18B1、B2、B3、B4、B5、B6、B8、B9、B15、B16、B17、B18、B19、B20、B21、B22、B23、B24土质崩塌 6 B7、B10、B11、B12、B13、B14稳定性差9 B1、B2、B3、B7、B20、B21、B22、B23、B24较差15B4、B5、B6、B8、B9、B10、B11、B12、B13、B14、B15、B16、B17、B18、B19危险性大9 B1、B2、B3、B7、B20、B21、B22、B23、B24中等12 B4、B5、B6、B8、B9、B10、B11、B12、B13、B14、B15、B16 小 3 B17、B18、B194.2.1.2典型崩塌(及隐患)剖析对区内24处崩塌(及隐患)按不同岩性类别与致灾程度、危险性大小等综合考虑,对以下4处崩塌,即B1、B3、B7和B20逐一评估。
(1)神盘公路K22+450~K22+900段崩塌隐患(B1)①分布位置及特征该崩塌隐患位于神盘公路K22+450~K22+900左侧,石窑村以北,地貌单元为低山河谷,窟野河左岸。
所在岩质边坡坡角80~90°,坡向315°,坡面凹凸不平。
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组成,岩体较完整。
水平层理及垂直节理裂隙较发育,坡体表面风化较严重,泥岩夹层尤甚。
边坡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无防护,有落石现象,雨季边坡失稳发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大,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
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1及图4-1。
②形成条件分析窟野河左岸为低山基岩斜坡受河流侧蚀,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公路相对高差()平距()窟野河1232.三叠系砂岩夹泥岩1.人工填土 3.风化裂隙图4-1 B1崩塌隐患剖面示意图T 3hQ mlQ mlT 3h(2)神盘公路K23+010~K23+200段石窑村北侧基岩崩塌(B3) 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3崩塌位于石窑村东的窟野河左岸,边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2及图4-2。
坡体宽190m ,高30~40m ,上陡下缓,坡向220°。
崩塌后壁高约15m ,坡角80~90°,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 3h )组成,岩体表层风化较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
崩塌体呈长方形堆积于斜坡坡脚,坡角50~60°,厚3~5m ,体积约26600 m 3,可列为中型崩塌。
崩塌体主要由砂岩块石、泥岩碎块和坡积粘性土组成,整体结构松散,坡面局部长满杂草。
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时有块石崩落至路基,影响现有道路行车安全。
②形成条件分析窟野河左岸为低山基岩斜坡受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3)神盘公路K28+110~K28+260段崩塌隐患(B7)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7不稳定混合边坡位于窟野河右岸,为人工开挖坡脚所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体,边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4及图4-3。
边坡宽约150m,高约30m,坡角50~60°,坡向92°。
坡面呈台阶状,局部长满杂草,坡体自上而下由土体和基岩组成,顶部为厚约20m 的第四系风积黄土,中部为厚约2m 的第四系冲洪积卵砾碎石土,底部基座为厚约5~6m 的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 ),岩体较完整,风化严重,水平层理及节理发育。
边坡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已有治理多已失效,坡面可见小崩塌堆积,边坡失稳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威胁公路及行驶车辆。
图4-3 B7崩塌隐患剖面示意图公窟3.三叠系砂岩夹泥岩3平距()相对高差()路野河2T 3h2.第四系冲积卵砾石层1.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Q 3al Q 3eolQ 3eol Q 3al T 3h44.裂隙②形成条件分析人工削坡形成地形陡峻的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松散的土体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4)神盘公路K54+580~K54+780段基岩崩塌(B21) ①分布位置及特征B21崩塌发育于神盘公路K54+580~K54+780段左侧的基岩斜坡上,为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崩塌灾害体,斜坡紧贴神盘公路,形态、剖面结构见照片4-7及图4-4。
坡体宽200m,高约30m,上陡下缓,坡向182°。
崩塌后壁高约12m,坡角80~90°,崩塌体呈扇形堆积于斜坡坡脚,坡角30~40°,厚3~6m,体积约27000 m3,为中型崩塌。
崩塌体主要由砂岩巨石及块石、泥岩碎块和坡积土组成,整体结构松散,坡面局部长满杂草。
现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水及外力的影响下时有块石崩落至路基,小崩塌会阻塞道路影响现有道路行车安全,现无任何防护措施。
②形成条件分析边家沟左侧为低山基岩斜坡为沟谷下切形成地形陡峻的自然斜坡,陡峻的坡体形成高大的临空面,使破碎的岩石具有较大的势能,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都可发生崩塌;三叠系巨厚层砂岩夹泥岩,半坚硬—坚硬岩石,泥岩夹层风化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巨块状、碎块状,极易产生崩塌和坍塌;降水尤其丰水年雨季暴雨、连阴雨的时期,是崩塌高发期。
降水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又能润滑顺坡破裂结构面减小结合力以及冲刷岩体而导致崩塌;在切坡爆破等外力的影响下,破碎的岩体易被震动松动,也是诱发崩塌重要因素。
③稳定性及危险性现状评估稳定性差,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危险性大。
编号里程位置与路线关系规模特征描述稳定性威胁对象危害程度宽度(m)高度(m)厚度(m)体积(104m3)B1 K22+100石窑村北(分离式路基)拟建下行线左20~1000m,紧贴上行线(利用旧路)右侧76050~803 17.1大型基岩崩塌隐患,位于石窑村北侧,地貌为窟野河左岸侧蚀陡崖,岩质边坡坡角80~90°,坡向315°,坡面犬牙交错。
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组成,岩体较完整,水平层理及垂直节理裂隙较发育,坡体表面风化较严重,泥岩夹层尤甚。
边坡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无防护,有落石现象,雨季边坡失稳发生崩塌落石的可能性大,威胁路基及行驶车辆。
差上行线路基及车辆大B2 K22+860石窑村东线路左侧40m 90 30~402~4 0.945小型基岩崩塌,位于石窑村东公路旁,地貌为低山斜坡,崩塌后壁高约15m,坡角80~90°,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组成,岩体表层风化较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
崩塌体呈扇形堆积于斜坡坡脚,坡角50~60°,主要由砂岩块石和坡积土组成,整体结构松散。
现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时有块石崩落至路基,影响现有道路行车安全。
差路基及车辆大B3 K23+010石窑村东线路左侧30m 19030~503~5 2.66中型基岩崩塌,位于石窑村东公路旁,地貌为低山斜坡,崩塌后壁高约15m,坡角80~90°,坡体由巨厚层砂岩夹泥岩(T3h)组成,岩体表层风化较严重,节理裂隙较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