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合集下载

囚绿记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囚绿记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学习目标:1、了解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仿写。

2、掌握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评析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联系社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重点难点:1、体会散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一、导入设想在不同的情况下,观绿的感受?(例如在冬天、夏天、沙漠、忧烦时等等情景。

)二、解决生字词。

(小组自行解决)陆蠡( ) 涸( )辙婆娑( ) 猗( )郁囚系( ) 蕈( )菌⑴了截:⑵涸辙:⑶急不暇择:⑷婆娑:⑸猗郁:三、赏析品味(互相讨论交流)速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诵读并说明理由。

四、整体感知(小组讨论交流)1、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呢?四、文本探究作者为什么囚绿?你是如何评价的?(赞成或者不赞成)(讨论、辩论)“七嘴八舌”辩论赛五、拓展延伸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片绿叶,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

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六、小结七、布置作业:1、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2、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

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

高一语文 必修二 《囚绿记》 导学案

高一语文 必修二 《囚绿记》 导学案

《囚绿记》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咀嚼描写“绿”的重要语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

【自主学习】1、通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涸.辙之鲋.()()移徙.()猗.郁()淅.沥()陆蠡.()蕈.菌()囚系.()瞥.见()揠.苗助长()急不暇.择()2、解释词语淅沥:婆娑:葱茏:猗郁:揠苗助长:3、作家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有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

4、写作背景《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与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的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释题: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2、理清思路: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却不仅仅写囚绿,此前此后都写了些什么呢?请根据作者的思路填写动词,并用词语来概括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

()绿——()绿——()绿——()绿——()绿3、被囚前后,常春藤的生长情况有何变化?。

4、常春藤在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表现了常春藤怎样的精神?。

5、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是有明显变化的,你能快速找出来这不同的称呼吗?这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有什么变化?【难点解析】1、本文作者仅仅在赞美常春藤吗?文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请找出交代背景的语句,探究一下“绿”的深层含义。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最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3、陆蠡对绿藤因爱而囚,你如何评价这种举动?真正的爱应该是怎样的?。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学情分析《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三篇选文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囚绿记》是在学习《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之后的课内自读课文,《囚绿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这两篇文章高,对本文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本文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剖析文本的深层思想内涵有几大的帮助。

我认为引导学生赏析这篇作品关键是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悟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感体验经历,作品的艺术魅力正体现这一体验过程中。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对常青藤感情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2、有绿延伸出来的象征意义;3、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教学目标1、能理清文章中作者对常青藤的感情变化;2、能通过阅读和讨论延伸出“绿”的象征意义;3、能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理解;四、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我曾经看过一部外国影片——《狐狸和孩子》。

在一个柔和秋天早上.女孩发现了一只狐狸的踪影,并深深被它神秘的魅力慑住,完全忘记恐惧,好奇地尾随着它,借着狐狸的引领,展开一又一次的历奇,她发现了从未看过的自然景观。

踏足一片片隐的国度.彼此间更孕育出一段奇妙的友情。

女孩得到狐狸的信任,她希望狐狸成为她的玩伴,有一次她就带狐狸到她的家去,怎料却发生悲剧?最后女孩邀请她的狐狸朋友到了她的家.天真的以为狐狸会像喜欢她一样的喜欢她的房间。

然而狐狸站在这个狭小又陌生的空间里.却感到压抑与不安.像被囚禁了一样。

于是四处奔跑乱窜.最后干脆从楼上窗户跳出去。

小女孩伤心自责地把狐狸抱回到小狐狸身边。

小狐狸围着妈妈痛苦的低吟,它们的眼神变的胆怯了,渐渐远离了小女孩。

森林里。

只留下小女孩落寞的身影。

这部影片让我想到陆蠡的《囚绿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高中语文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语文  囚绿记导学案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知识衔接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幼时有“神童”之称。

抗日烈士,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年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陆蠡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

1942年4月13日,上海。

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劫走存书数万册。

陆蠡孤身前去据理抗辩,要追回被抢图书,为文生社讨回公道,却当即被戴上手铐。

后被押送到江湾日本宪兵司令部,因为“他是共产党”。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么?”——“不赞成?”——“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绝对不能征服!”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陆蠡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后残忍杀害。

语文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三课《囚绿记》导学案

语文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三课《囚绿记》导学案

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囚绿记》导学案【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通过学习,了解写作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2.通过对本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重点)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使用说明】1、基础案通过学生在课后上网和到图书室查阅的结果,在上课时课内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之后可以完成;2、升华案在预习基础上先总体把握课文内容,再重点研读一二自然段,注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3、巩固案要求当堂完成前2个小题,其余内容课外完成,并在下节课做交流;4、建议一课时。

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1、了解作者(由同学们在交流中相互补充)温馨提示: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诵读课文1、字音过关:(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急不暇择()移徙()淅沥()葱茏()答案:ixia xǐxī lìcōng lóng2、诵读课文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在读课文中体会作者的语气、心境、思想灵魂(在读的过程中先由教师指导)接着由学生小组讨论诵读的感受,在读的过程中要多种诵读相结合,并完成下列练习:(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作为必修二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梁实秋的《囚绿记》将生动地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自由。

我们认为自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权利,但是它是在某些情况下被剥夺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教师可以通过这篇小说来讨论这个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自由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

2.学生们能够加深对自由的认知,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自由权。

3.学生们能够提高理解英语文本的能力,并通过朗读小说提高自己的发音和语调。

二、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教师应该先介绍一下“自由”这个概念,然后询问学生们对自由的看法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来引导进一步的讨论。

最后,把重点放在小说中的主题上,并解释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2.阅读小说:由于小说篇幅较短,可分为几段阅读讨论。

如第一段,阅读内容是描述主人公所处环境,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个关押于牢狱之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强制措施和深度痛苦的感受。

第二段讲述主人公是如何逃离押后之后,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穿新衣、偷东西、值夜、打工等。

英汉对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音和读音。

3.测验:在阅读和讨论之后,可抽出10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问答题的答案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意见,他们需要从小说中选择一个例子来支撑他们的回答,因此学生需要在阅读和讨论中认真思考,详细回答问题。

4.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提出“保护人类自由权”的计划方案。

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交流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讨论出一个完整有效的保护自由的计划。

每个小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他们的计划,并给出他们相互的反馈。

学生们需要在活动中发展他们的逻辑和理解能力。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导学案及答案

第 3课《囚绿记》导学案1.品读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金句银段: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满分作文善之行处,步步生花先哲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尽管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世事的打磨,难免有些沧桑,但我相信人的灵魂深处是不忘初心的。

拥有初心的人,会沿善之路走下去,踏出的每一步,都能开出一朵香满人间的花。

或许近来社会有不少恶性事件,人们心中也对善起了疑虑。

但从医院为老王开“绿色通道”,默许他欠钱出院,老板主动送钱等事情中,不难发现善的痕迹布满社会。

而他们的善行给老王带来了健康和感动,更消融了人们心中凝结的冰雪。

善之行处,留下温暖,犹如寒冬腊月里的一个暖炉。

莫言曾讲述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

莫言家中十分贫困,每年过年时母亲才会煮一碗香喷喷的饺子。

但有一年一个乞丐到他家中乞讨,母亲毫不犹豫地将手中的半碗饺子递给了乞丐。

这件事给莫言留下了深刻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自主性学习,把握本文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2、研读文本,体会“绿”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旨。

3、理解本文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4、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所应拥有的顽强不屈、勇敢面对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绿”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题。

2、提高学生生活中的抗压能力。

难点:
1、象征手法。

2、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读音,写准字形,明确用法。

(填写于下面空白处)
2、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意图,小组合作,问题反馈。

二、课上探究
1、各小组问题探讨总结与收获。

3、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课文的主题与写作手法。

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陆蠡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

四、课后作业
仿写练习:仿写句子:要求内容,句式和修辞手法与划线部分保持一致。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崎岖,我就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
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